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2714发布日期:2019-07-06 11:27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脊柱微创手术目前已经广泛开展,相较于传统的脊柱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势。但是,在对脊柱穿刺定位过程中,术者往往无法一次定位到靶点位置,即使是熟练的术者,仅凭手感和经验也会出现穿刺误差,因此,往往需要多次拍片,根据X光片的指导最终将穿刺针头插入靶点位置。如此一来,手术耗时长,增加了患者及术者的X射线放射剂量,且这也极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术者的压力,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甚至影响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用于辅助医生在脊柱穿刺手术中将穿刺针定位在靶点,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定位台,呈半球形,具有上端面和弧面;以及通道部,设置在定位台内,包含供第一穿刺针穿过的第一通道以及供第二穿刺针穿过的至少一组第二通道,其中,第一通道设置在定位台的中心轴线上,第二通道从上端至下端向远离第一通道的方向延伸,从而与第一通道之间形成预定夹角,每组第二通道均包含多个第二通道,多个第二通道的上端口与第一通道的上端口之间的预定距离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通道部具有6组第二通道,6组第二通道呈环形阵列均布在定位台内,分别与第一通道之间形成6种预定夹角,6种预定夹角的角度分别是0°、2°、4°、6°、8°以及10°。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每组第二通道均包含3个位于同一直线的第二通道,该3个第二通道的上端口与第一通道的上端口之间的预定距离分别为0.2mm、0.4mm以及0.6m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定位台包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连接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连接部进行活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连接部包含:第一铰链构件,固定在第一部分上,具有第一通孔,第二铰链构件,固定在第二部分上,具有第二通孔;以及销钉,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连接部构成铰链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连接部包含:第一卡合构件,固定在第一部分上,具有凸起边缘,以及第二卡合构件,固定在第二部分上,具有与凸起边缘相卡合的凹槽边缘,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连接部构成卡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定位台的半径为9~10m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内径均为1.5m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定位台由透明材质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定位台的弧面上设置有用于示意预定夹角的标示。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因为包括定位台以及通道部,通道部中包含供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所以当术者第一针穿刺偏移了患者的靶点位置时,可将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套设在第一针上,使得第一穿刺针穿过第一通道,然后在对患者进行第二穿刺针的定位,通过选择合适的第二通道将第二穿刺针插入,由于每个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和与第一通道的预定距离是确定的,从而可以得知第二针插入在患者体内距离第一针的相对位置以实现定位的微调。这样一来,术者可通过至多两次插针来定位靶点,进而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此外,定位台为半球形,其下方弧面光滑,对病人皮肤压力小,使患者感觉更舒适。而且半球形可以从下方看到针的露出的部分,从而能更直观看到穿刺针的走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2在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2在B-B’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图2在C-C’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作具体阐述。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的俯视图。

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100用于辅助医生在脊柱穿刺手术中将穿刺针定位在靶点。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100包括定位台10以及通道部20。

定位台10呈半球形,具有上端面以及弧面。定位台的半径为9~10mm。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台10采用定位台的半径为10mm。定位台10由透明材料制成,透明材料从石英、透明塑料中选取,例如:定位台10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定位台10包含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以及连接部分13。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均呈1/4球状。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通过连接部13进行活动连接。

连接部13包含第一铰链构件13a、第二铰链构件13b以及销钉13c。

第一铰链构件13a呈半球形,中心轴线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铰链构件13a固定在第一部分11上,与第一部分11一体成型。

第二铰链构件13a呈半球形,中心轴线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铰链构件13a固定在第二部分11上,与第二部分12一体成型。

销钉13c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从而使得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通过连接部13构成铰链连接。

通道部20设置在定位台10内,包含第一通道21以及多组第二通道22。

第一通道21供第一穿刺针穿过,第一通道21设置在定位台的中心轴线上。由于脊柱穿刺针通常采用18G(12号)穿刺针,此类型的穿刺针直径为1.2mm,因此为与其相适应,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通道21的内径设置为1.5mm。

第二通道22供第二穿刺针穿过。在本实施例中,通道部20包含6组第二通道22。所有第二通道22的内径均为1.5mm。

第二通道22从定位台10的上端至下端向远离第一通道21的方向延伸,从而与第一通道21之间形成预定夹角α。

图3是图2在A-A’截面的剖视图;图4是图2在B-B’截面的剖视图;以及图5是图2在C-C’截面的剖视图。

如图3~5所示,6组第二通道22分别为:

如图5中右侧部分所示,第一组第二通道22与第一通道21之间的预定夹角为0°。

如图3中右侧部分所示,第二组第二通道22与第一通道21之间的预定夹角为2°。

如图4中右侧部分所示,第三组第二通道22与第一通道21之间的预定夹角为4°。

如图5中左侧部分所示,第四组第二通道22与第一通道21之间的预定夹角为6°。

如图4中左侧部分所示,第五组第二通道22与第一通道21之间的预定夹角为8°。

如图3中左侧部分所示,第六组第二通道22与第一通道21之间的预定夹角为10°。

上述每组第二通道22均包含3个第二通道22。如图2所示,该3个第二通道22位于定位台10的同一直线上。如图2所示,同组第二通道22中相邻的第二通道之间的间距为2mm,如图3所示,同组的3个第二通道22的上端口与第一通道21的上端口之间的预定距离分别为2mm、4mm以及6mm。

如图1所示,在定位台10的弧面上设置有用于示意对应位置处预定夹角的标示10a。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如图6所示,第一穿刺针200插入第一通道21内,第二穿刺针300插入第二通道22内。在患者皮肤上,第一穿刺针200与第二穿刺针300在患者皮肤上的距离为x。如表1所示,表1中为18个第一穿刺针200与第二穿刺针300的可能的18种距离x,其单位均为mm。例如:表1中第三行第二列的数值2.35表示:插入穿刺针的第二通道22与第一通道21形成的预定夹角α为2°,该第二通道22在定位台10的上端面上与第一通道21的预定距离为2mm。此时第一穿刺针200与第二穿刺针300在患者皮肤上的距离2.35mm。

表1距离x的值

一般脊柱穿刺针需插入患者的皮下深度为10cm~15cm。在本实施例中以13cm为例进行计算,得出第一穿刺针200与第二穿刺针300在皮下的两末端之间的距离y。如表2所示,表2中为第二穿刺针300的末端与第一穿刺针200的末端之间的可能的18种距离y,其单位均为mm。例如:表2中第三行第二列的数值4.89表示:第二穿刺针300插入的该第二通道22与第一通道21形成的预定夹角α为2°且该第二通道22在定位台10的上端面上与第一通道21的预定距离为2mm,此时第二穿刺针300与第一穿刺针200在皮下的两末端之间的距离y为4.89mm。

表2距离y的值

由表1数据可知,第一穿刺针200与第二穿刺针300在皮肤表面的距离为最大为7.76mm,即两个创口的距离不超过1cm,距离非常近,而且这个范围处于局部麻醉药物的麻醉范围内。

由表2数据可知,在皮下,第一穿刺针200末端与第二穿刺针300末端的距离y的最大值可为28.69mm,也即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100的微调定位范围覆盖以28.69mm为半径的圆。此外,由表2可知,有18种距离可供选择,因此,术者的微调定位可以做到非常精确。

<实施例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的俯视图。

在实施例二中,对于和实施例一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

如图7-8所示,在实施例二中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100’的连接部13’包含:第一卡合构件13a’、第二卡合构件13b’。

第一卡合构件13a’具有凸起边缘。第一卡合构件13a’固定在第一部分11上,与第一部分11一体成型。

第二卡合构件13b’具有与凸起边缘相卡合的凹槽边缘。第二卡合构件13b’固定在第二部分12上,与第二部分11一体成型。

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通过连接部13’构成卡合连接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因为包括定位台以及通道部,通道部中包含供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所以当术者第一针穿刺偏移了患者的靶点位置时,可将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套设在第一针上,使得第一穿刺针穿过第一通道,然后在对患者进行第二穿刺针的定位,通过选择合适的第二通道将第二穿刺针插入,由于每个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和与第一通道的预定距离是确定的,从而可以得知第二针插入在患者体内距离第一针的相对位置以实现定位的微调。这样一来,术者可通过至多两次插针来定位在靶点,进而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此外,定位台为半球形,其下方弧面光滑,对病人皮肤压力小,使患者感觉更舒适。而且透明材料制成的半球形定位台可以从下方看到针的露出的部分,也可直观看到第一穿刺针和第二穿刺针的在定位台内部走向。

进一步,定位台分为可拆卸的两部分,该两部分可以通过卡合连接或通过铰链连接。在插第二穿刺针之前,由于第一穿刺针已经插入患者体内,因此直接套在第一穿刺针上不方便,采用这样可拆卸的方式,使得第一通道也是可以拆卸的,从而可轻易快速将脊柱穿刺定位辅助装置套设在第一穿刺针上,方便医生操作,进而节约了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进一步,定位台的弧面设有标示示意对应的预定夹角,从而方便医生快速找到所需进行操作的第二通道。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