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肠内营养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0454发布日期:2019-03-19 21:2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肠内营养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肠内营养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危重病人在应激状态下往往会发生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持续的高分解代谢,此时病人的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并影响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疾病的转归与治疗效果。对于“胃肠道功能存在且能安全使用”的危重病人,应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可调整危重病人的代谢状况,改善蛋白质合成,增强免疫功能。现有的肠内营养输送方法多为输液器连续输送,但是由于肠内蠕动吸收营养需要过程,连续输送不利于营养的充分吸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将肠内营养细化分段、间歇输送至肠内的肠内营养输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肠内营养输送装置,包括装置架、营养输送管、输送管固定装置、转动体和驱动装置,营养输送管压紧在转动体的外周上,营养输送管的两端通过输送管固定装置固定在装置架上,转动体包括多个沿周向均布的压紧单元,各压紧单元将营养输送管内的营养液压紧分隔为多个流体单元,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体进行转动。

转动体包括转轴和固定在转轴两端的圆板,两圆板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周向均布的压紧杆,压紧杆将营养输送管内的营养液压紧分隔为多个流体单元。

两圆板上均设有与压紧杆相适配的安装孔,压紧杆两端穿设在安装孔内。

压紧杆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凸棱,各凸棱沿周向均布。

各凸棱的外周与圆板的外周之间的径向间距不小于营养输送管直径的一半。

转动体包括圆柱主体,圆柱主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凸棱,各凸棱沿周向均布,各凸棱将营养输送管内的营养液压紧分隔为多个流体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肠内营养输送装置,包括装置架、营养输送管、输送管固定装置、转动体和驱动装置,营养输送管压紧在转动体的外周上,营养输送管的两端通过输送管固定装置固定在装置架上,转动体包括多个沿周向均布的压紧单元,各压紧单元将营养输送管内的营养液压紧分隔为多个流体单元,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体进行转动,各压紧单元随转动体一起转动,从而流体单元依次挤压出营养输送管,从而实现肠内营养的间歇输送,便于肠内营养的充分吸收,同时,各压紧单元将营养输送管内的营养液充分细化分段,可满足不同病人的营养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图1中压紧杆3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肠内营养输送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中所示,包括装置架(图中未示出)、营养输送管1、输送管固定装置2、转动体3和驱动装置4。

营养输送管1压紧在转动体3的外周上,营养输送管1的两端通过输送管固定装置2固定在装置架上,输送管固定装置2为固定卡,便于进行卡固和拆卸。

转动体3包括转轴31和固定在转轴31两端的圆板32,两圆板32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周向均布的压紧杆33,压紧杆33将营养输送管内的营养液压紧分隔为多个流体单元。两圆板32上均设有与压紧杆33相适配的安装孔,压紧杆33两端穿设在安装孔内。驱动装置4为驱动电机,驱动装置4与转轴31固定连接,通过驱动转轴31转动使转动体3转动。

转动体3转动时,各压紧杆33随转动体3一起转动,从而使各流体单元依次挤压出营养输送管1,从而实现肠内营养的间歇输送,便于肠内营养的充分吸收。

两圆板32上均设有与压紧杆33相适配的安装孔,压紧杆33两端穿设在安装孔内,则压紧杆33随转动体3一起转动时,压紧杆33可在安装孔内转动,此时,压紧杆33与营养输送管1之间为滚动挤压,可显著降低摩擦阻力,便于营养输送管1内营养液的输出。

如图4中所示,压紧杆33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凸棱331,各凸棱331沿周向均布,由于营养输送管1压紧在压紧杆33上,设置沿周向均布的凸棱331,可进一步将营养输送管1的营养液细化为更小的流体单元,从而满足不同病人的营养需求。

优选地,各凸棱331的外周与圆板32的外周之间的径向间距不小于营养输送管1直径的一半,则营养输送管1压紧在压紧杆33上后,两圆板32可对营养输送管1进行限位,避免其从压紧杆33的两端脱出,进而影响营养液的输送。

本实用新型的肠内营养输送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二,其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转动体3包括圆柱主体,圆柱主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凸棱,各凸棱沿周向均布,各凸棱将营养输送管1内的营养液压紧分隔为多个流体单元,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可降低营养输送装置的结构复杂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