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气切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8700发布日期:2019-01-22 22:32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气切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组合式气切导管。



背景技术:

气管切开导管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分为金属管、带套囊塑料管。

目前临床上喉癌患者手术流程:局麻气管切开,经气管造口置入带套囊常规加强管。根据手术情况术后更换导管:带套囊塑料管,或者不带套囊金属管。

目前的气管切开导管外部紧邻手术操作部位,影响手术操作。选择常规加强管,术中手术牵拉可能导致气管导管套囊破裂。而且术后需要更换导管,更换导管需要等待患者呼吸意识恢复,不仅增加患者手术时间,还引起患者疼痛、烦躁,增加出血、感染风险;甚至会发生误置入气管窦道的情况,增加死亡风险。

另外,大部分气切导管在术中随时有可能被痰液附着形成痰痂,导致气切导管堵塞,使呼吸机送气困难、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困难,严重时还会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气道堵塞。为保证气道通畅,须及时更换气切导管,然而在更换气切导管时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尤其是气管切开术后48小时内,气管切开窦道尚未形成,一旦拔出气切导管,很难将气切导管重新插入,导致患者呼吸道梗阻和严重缺氧,甚至死亡。且传统的气切导管在患者伤愈中也需要定期更换,随着创口的愈合,因创口大小不同,也需要更换,容易对患者创口造成二次伤害及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气切导管,其冲洗方便,无需整体更换,只需要更换连接呼吸机的一端,保障了更换时患者的生命安全,更换时不会对患者创口造成二次伤害及感染,且气切导管位于创口处的外径可微调,以适应不同愈合程度的创口。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组合式气切导管,包括外套管、柔性管和外接内管;所述柔性管的一端为创口插入端,所述柔性管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外接内管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外接内管的另一端为呼吸机端,所述柔性管的连接端与外接内管的连接端连接,所述外套管套设于柔性管与外接内管的连接处,所述柔性管的创口插入端外套设有充气气囊,所述外接内管为钢丝管。

上述柔性管可选用常规的橡胶管或者硅胶管,外接内管采用钢丝管可防止打折。使用时,将柔性管的创口插入端插入患者气管内,并对充气气囊进行适当充气,以使得创口插入端稳定于气管内,再将外接内管的呼吸机端连接呼吸机,术后进行气切导管更换或清洗时,只需要将外接内管与柔性管分离,然后用新的外接内管连接柔性管和呼吸机或者进行清洗,采用柔性管和外接内管的组合式结构,大大地方便了更换和冲洗。在分离外接内管柔性管时,可在外套管内对柔性管和外接内管的连接处进行操作,在操作中由外套管提供防护,避免在更换操作时对创口造成伤害。

优选地,所述柔性管的连接端与外接内管的连接端为螺纹密封连接。

柔性管与外接内管采用螺纹密封连接,安全可靠,且拆装方便。

优选地,所述外套管与柔性管固定连接,所述外套管的外径为9mm-11mm,长度为4cm-6cm,所述外接内管的外径比外套管的内径小2mm-3mm。(设置上述尺寸的优点在哪?)

优选地,所述外套管靠近柔性管的一端为创口插入端,所述外套管与柔性管的创口插入端对齐且密封连接,所述外套管的全部或创口插入端为弹性材质,所述外接内管的外侧套设有外套调节管,该外套调节管可在外接内管上往复移动,并可伸入外套管和柔性管之间,所述外套调节管靠近柔性管的一端外表面为斜面。

将外套管的创口插入端与柔性管的创口插入端密封连接,使得外套管与柔性管之间形成中空区域以供外套调节管移动。使用弹性材料制成外套管,当外套调节管移动时,其斜面位置会改变,通过改变斜面位于创口处的位置即可改变整个气切导管位于创口处的口径,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创口,在创口愈合过程中可以微调该口径,而无需更换导管,其中外套调节管与外接内管可采用螺纹连接,通过旋转外套调节管即可使其移动以改变斜面位置。

优选地,所述外套调节管与外接内管螺纹连接。

外套调节管与外接内管采用螺纹连接,外套调节管不易脱落和随意移动,且通过螺纹调节可以方便的旋转进行微调。

优选地,所述外套管的创口插入端为纳米抗菌弹性材质,所述外套管的另一端为硬性材质,且所述外套管的另一端设有卡口,所述斜面的角度为2度-4度。

卡口主要在插入气切导管时起限位作用,外套管的另一端采用硬性材质,方便成型以使外接内管容易插入后与柔性管相连接,而斜面的角度优选为2度-4度,使斜面的坡度尽可能的小,创口的愈合是缓慢的,确保微调外套调节管时,导管的口径缓慢精确地变化。

优选地,所述柔性管和外接内管的外径相等且为7mm-9mm,所述外套调节管的外径比外接内管的外径大1mm-2mm,所述外套管的卡口处内径与外套调节管的外径相等。

所述柔性管和外接内管的外径相等,以使得外套调节管可以顺滑的在外接内管和柔性管之间过渡,且因柔性管需要插入患者气管内,其外径不易过大,以7mm-9mm为宜,再配上外套调节管微调,将外套管的内径设置在比柔性管大1mm-2mm,即外套调节管的厚度为1mm-2mm进行微调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不用术后换管,患者醒后不用重复插管,仅更换外接内管即可,使用方便,避免了对患者创口造成二次伤害;

2、增设了外套调节管,可根据患者创口的愈合情况,灵活微调创口处气切导管的外径,避免愈中更换气切导管导致患者创口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0-外套管,11-柔性管,12-外接内管,13-充气气囊,14-充气管,20-卡口,21-外套调节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组合式气切导管,包括外套管10、柔性管11和外接内管12;所述柔性管11的一端为创口插入端,所述柔性管11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外接内管12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外接内管12的另一端为呼吸机端,所述柔性管11的连接端与外接内管12的连接端密封连接,所述外套管10套设于柔性管11与外接内管12的连接处,所述柔性管11的创口插入端外套设有充气气囊14,所述外接内管12为钢丝管。

所述柔性管11的连接端与外接内管12的连接端为螺纹密封连接。

所述外套管10与柔性管11固定连接,所述外套管10的外径为10mm,长度为5cm,所述外接内管12的外径比外套管10的内径小2.5mm。

上述柔性管可选用常规的橡胶管或者硅胶管,外接内管采用钢丝管可防止打折。使用时,将柔性管的创口插入端插入患者气管内,并对充气气囊进行适当充气,以使得创口插入端稳定于气管内,再将外接内管的呼吸机端连接呼吸机,术后进行气切导管更换或清洗时,只需要将外接内管与柔性管分离,然后用新的外接内管连接柔性管和呼吸机或者进行清洗,采用柔性管和外接内管的组合式结构,大大地方便了更换和冲洗。在分离外接内管柔性管时,可在外套管内对柔性管和外接内管的连接处进行操作,在操作中由外套管提供防护,避免在更换操作时对创口造成伤害。

实施例2

如图2、图3所示,一种组合式气切导管,包括外套管10、柔性管11和外接内管12;所述柔性管11的一端为创口插入端,所述柔性管11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外接内管12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外接内管12的另一端为呼吸机端,所述柔性管11的连接端与外接内管12的连接端连接,所述外套管10套设于柔性管11与外接内管12的连接处,所述柔性管11的创口插入端外套设有充气气囊24,所述外接内管12为钢丝管,所述外套管10靠近柔性管的一端为创口插入端,所述外套管10与柔性管11的创口插入端对齐且密封连接,所述外套管10的全部或创口插入端为弹性材质,所述外接内管12的外侧套设有外套调节管21,该外套调节管21可在外接内管12上往复移动,并可伸入外套管10和柔性管11之间,所述外套调节管21靠近柔性管11的一端外表面为斜面。

所述外套调节管21与外接内管12螺纹连接。

所述外套管10的创口插入端为纳米抗菌弹性材质,所述外套管10的另一端为硬性材质,且所述外套管10的另一端设有卡口20,所述斜面的角度为3度。

所述柔性管11和外接内管12的外径相等且为8mm,所述外套调节管21的外径比外接内管12的外径大1.5mm,所述外套管10的卡口20处内径与外套调节管12的外径相等。

上述柔性管可选用常规的橡胶管或者硅胶管,外接内管采用钢丝管可防止打折。使用时,将柔性管的创口插入端插入患者气管内,并对充气气囊进行适当充气,以使得创口插入端稳定于气管内,再将外接内管的呼吸机端连接呼吸机,术后进行气切导管更换或清洗时,只需要将外接内管与柔性管分离,然后用新的外接内管连接柔性管和呼吸机或者进行清洗,采用柔性管和外接内管的组合式结构,大大地方便了更换和冲洗。在分离外接内管柔性管时,可在外套管内对柔性管和外接内管的连接处进行操作,在操作中由外套管提供防护,避免在更换操作时对创口造成伤害。

将外套管的创口插入端与柔性管的创口插入端密封连接,使得外套管与柔性管之间形成中空区域以供外套调节管移动。使用弹性材料制成外套管,当外套调节管移动时,其斜面位置会改变,通过改变斜面位于创口处的位置即可改变整个气切导管位于创口处的口径,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创口,在创口愈合过程中可以微调该口径,而无需更换导管,其中外套调节管与外接内管可采用螺纹连接,通过旋转外套调节管即可使其移动以改变斜面位置。

卡口主要在插入气切导管时起限位作用,外套管的另一端采用硬性材质,方便成型以使外接内管容易插入后与柔性管相连接,而斜面的角度优选为3度,使斜面的坡度尽可能的小,创口的愈合是缓慢的,确保微调外套调节管时,导管的口径缓慢精确地变化。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