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即使支撑使用者头部的背部按摩机构移动至远离头部的位置(例如腰部)时,也能够继续以稳定的姿态支撑头部的座椅式按摩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利用机械式的按摩机构按摩使用者背部的座椅式按摩器,已知有专利文献1那样的按摩器。
专利文献1的座椅式按摩器形成为靠背部和座部呈一体化的斗式座椅型,通过沿着设置于从靠背部的顶端至座部的前端为止的范围内的齿条部引导按摩机构,不仅可以对肩部和背部进行施疗,而且也可以对臀部为止的大范围进行施疗。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专利文献1的座椅式按摩器呈使背部按摩机构所具备的按摩臂伸至使用者的施疗部进行按摩的机械式,其靠背部的中央侧具有朝向外部(施疗部侧)开口的开口部,以便能够使该按摩臂朝向外部突出。
关于该开口部,当例如对腰部进行施疗时那样使背部按摩机构移动至远离头部的位置时,头部和肩部的后方不存在背部按摩机构。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开口部的大小比使用者的头部更宽,因而使用者靠在靠背部上时头部有可能从开口部落入靠背部内侧,从而无法保持舒适的坐姿。尤其在将靠背部放倒至倾斜姿态时,更容易发生该情况(使用者的头部落入开口部内侧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使背部按摩机构沿上下方向移动,无法利用背部按摩机构支撑使用者的头部时,也能够继续以稳定的姿态支撑头部的座椅式按摩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采取以下技术方法。
即,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具备:供使用者依靠的靠背部、内置于所述靠背部中的背部按摩机构、以及在所述靠背部内沿上下方向引导所述背部按摩机构的背部导轨;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在沿着所述背部导轨使所述背部按摩机构朝向上下任一方向移动,并且使所述背部按摩机构移动至远离使用者的头部的位置时,能够支撑使用者的头部的枕部件从所述靠背部内伸出。
另外,优选所述背部导轨分别配置于所述靠背部的左右两侧;所述枕部件能够从左右的背部导轨之间且该背部导轨的上部位置处伸出。
另外,优选所述靠背部内设有使所述枕部件朝向靠背部的前方伸出的伸出机构;所述伸出机构构成为:与所述背部按摩机构沿着所述背部导轨向下移动相连动而使所述枕部件伸出。
另外,优选所述枕部件与所述靠背部之间设置有摆动臂,所述摆动臂以相对于所述靠背部朝向前后方向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所述枕部件;所述摆动臂的前端部设有枕部件,所述摆动臂的基端部转动自如地被枢轴支撑在所述靠背部上。
另外,优选所述靠背部内设置有将伸出至所述靠背部的前方的枕部件朝向后方拉回的回拉机构;所述回拉机构构成为:与所述背部按摩机构沿着所述背部导轨向上移动相连动而将所述枕部件朝向后方拉回。
另外,优选所述背部按摩机构中设置有上推部件,所述上推部件在沿着所述背部导轨向上移动时与所述摆动臂抵接,从而使所述摆动臂朝向后方摆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即使使背部按摩机构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背部按摩机构移动至使用者头部以外的其他位置,也能够继续以稳定的姿态支撑头部,从而能够对使用者赋予稳定的按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的靠背部中设有的背部按摩机构的图。
图3是表示枕部件向前伸出后的状态下的背部按摩机构的图。
图4是表示枕部件伸出至前后方向中途侧的状态下的背部按摩机构的图。
图5是表示枕部件被朝向后方拉回的状态(回退至靠背部内的状态)下的背部按摩机构的图。
(符号说明)
1座椅式按摩器
2座部
3靠背部
4放脚架部
5座部按摩机构
6背部按摩机构
7背部导轨
8支撑架
9座部按摩机构的按摩部件
10背部框架
10a背部框架的纵梁部件
10b背部框架的横梁部件
11行驶齿轮
12齿条部
13背部按摩机构的按摩臂
14背部按摩机构的施疗部件
15背部按摩机构的偏心凸台部件
16抓捏施疗部件
17枕部件
18升降机构
19升降轴
20枕部件的伸出机构
21枕部件的回拉机构
22摆动臂
23施力部件
24枢支轴
25安装部件
26上推部件
27上推片
28定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具备:具有足够从下方支撑使用者臀部的宽度的座部2、设置于该座部2的后侧的靠背部3、以及设置于座部2的前侧的放脚架部4。上述座部2的内侧设置有对使用者的臀部至大腿为止的施疗部(以下仅称为“施疗部”)进行按摩的座部按摩机构5。另外,靠背部3的内部设置有对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施疗的背部按摩机构6。
上述座部按摩机构5和背部按摩机构6均可以利用导轨(座部导轨和背部导轨7)在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上进行引导。进而,座部2前方的放脚架部4中设有脚部按摩机构,该脚部按摩机构形成为使用者的下肢能够插入的形状,且能够通过气囊对插入的使用者的下肢进行按摩。
以下,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座部2、靠背部3、放脚架部4、座部按摩机构5以及背部按摩机构6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在说明座椅式按摩器1时,如图1所示,将呈立起状态的靠背部3的高度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图1所示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进行说明。这些方向与从就座于座椅式按摩器1上的使用者来看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一致。
如图1和图2所示,座部2具有由方棒状的部件组合而成的支撑架8。该支撑架8的内侧配置有能够使座部按摩机构5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座部导轨。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上述支撑架8的上部设置有使用者就座时使用的缓冲部件,另外,座部按摩机构5和座部导轨被包装材料、薄布等覆盖,从而异物等无法从外侧进入。
上述座部按摩机构5对坐在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臀部的施疗部进行按摩。该座部按摩机构5能够通过安装在座部2的支撑架8上的座部导轨沿前后方向移动。具体来说,座部按摩机构5构成为:通过利用凸轮对驱动电机产生的旋转驱动力进行转换,使按摩部件9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从而能够利用按摩部件9揉捏按摩施疗部。
放脚架部4是配置于座部2的前方且呈筐状的部件,能够对使用者的下肢(膝盖以下的部分)进行施疗。具体来说,放脚架部4中形成有使用者的下肢能够插入的下肢插入部,下肢插入部的周围配置有对插入下肢插入部中的使用者的下肢进行施疗的脚部按摩机构。另外,放脚架部4能够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自由旋转,其姿态能够在下肢插入部朝向上方的按摩姿态与能够使下肢放松的休息姿态(下肢插入部相反侧的底面朝上,搁放下肢而使双脚休息的姿态)之间变更。另外,图1的放脚架部4呈下肢插入部朝向下方的休息姿态,即下肢插入部朝向地面侧的姿态。
如图1和图2所示,靠背部3是配置在座部2的后方的部件,其形成为具有使用者能够依靠的厚度的平板状。靠背部3的内侧设置有背部按摩机构6和背部导轨7,其中,背部按摩机构6对于使用者的从肩部穿过背部至腰部为止的大范围进行揉捏、拍打或者抓捏按摩,背部导轨7能够沿靠背部3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引导该背部按摩机构6。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靠背部3的内部具有由棒状部件组合而成的背部框架10。构成该背部框架10的棒状部件之一为沿靠背部3的倾斜方向延伸的纵梁部件10a。该纵梁部件10a分别配置于靠背部3的左侧和右侧。另外,构成背部框架10的棒状部件的另一个为沿水平方向架设在左右的纵梁部件10a之间的横梁部件10b。该横梁部件10b沿上下方向相隔距离设置有多个,并沿水平方向将左右的纵梁部件10a连接。即,背部框架10通过将纵梁部件10a和横梁部件10b纵横组合而形成为梯子状。
背部导轨7是配置于比上述背部框架10的纵梁部件10a更靠内侧(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处的长尺部件(左右一对的导轨部件),且能够沿靠背部3的长度方向引导背部按摩机构6。背部导轨7与纵梁部件10a大致平行地缓缓弯曲且沿靠背部3的倾斜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背部导轨7的宽度方向间隔比使用者的头部宽。
而且,该背部导轨7的前侧形成有与后述行驶齿轮11啮合的齿条部12,通过使该齿条部12与行驶齿轮11啮合,从而能够沿背部导轨7朝向上下方向引导背部按摩机构6。
背部按摩机构6利用设置在背部按摩机构6上的揉捏驱动部(驱动电机)产生旋转驱动力,并利用凸轮将产生的旋转驱动力进行转换,从而使按摩臂13在左右方向上往复摆动。即,背部按摩机构6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按摩臂13,各个按摩臂13的前端安装有对背部的施疗部进行施疗的施疗部件14。并且,背部按摩机构6构成为:通过使左右的按摩臂13以所希望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摆动,从而利用施疗部件14对施疗部进行揉捏、抓捏、拍打等按摩。
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背部按摩机构6具备对使用者的背部的施疗部进行揉捏按摩的揉捏机构、进行拍打按摩的拍打机构以及进行抓捏按摩的抓捏机构。这些机构可以将任意一种仅设置一个,也可以组合设置多个。
例如,以本实施方式的揉捏机构为例进行说明,首先通过由揉捏驱动部产生的旋转驱动力驱动揉捏旋转轴进行旋转。在此,该揉捏旋转轴上安装有圆筒状的偏心凸台部件15,偏心凸台部件1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轮面。而且,该凸轮面环绕相对于揉捏旋转轴的轴心倾斜的轴而形成,按摩臂13的基端侧旋转自如地嵌合在凸轮面上。另外,按摩臂13的基端侧设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允许按摩臂13沿左右方向移动而限制按摩臂13旋转。因此,当利用揉捏驱动部使揉捏旋转轴进行旋转时,圆筒状的偏心凸台部件15也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旋转。另一方面,由于按摩臂13的旋转被限制部件限制,因而与偏心凸台部件15的共转被限制的按摩臂13仅沿凸轮面朝向左右方向摆动。因此,在上述揉捏机构中,通过使按摩臂13朝向左右方向摆动,并利用施疗部件14揉捏按摩施疗部,从而能够进行揉捏按摩。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背部按摩机构6中,除了上述揉捏机构以外还设置有拍打机构,该拍打机构通过使按摩臂13的基端侧以较短的间隔往复摆动,而使施疗部件14以较短的间隔拍打施疗部,从而对施疗部进行拍打按摩。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背部按摩机构6中还设有抓捏机构,该抓捏机构通过使与按摩臂13的施疗部件14分开另外设置的抓捏施疗部件16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进行动作,而以将施疗部夹在两个施疗部件14、16之间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对施疗部进行抓捏按摩。但是,由于该拍打机构和抓捏机构与本发明的特征(枕部件17和使枕部件17进退的机构)关系不大,故以下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上述背部按摩机构6中设置有使背部按摩机构6本身沿着背部导轨7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18。
升降机构18构成为:利用设置于背部按摩机构6上的升降用驱动部(省略图示)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使与背部导轨7的齿条部12啮合的行驶齿轮11旋转,从而使背部按摩机构6沿着齿条部12的铺设方向进行升降。具体来说,升降机构18具备:设置于背部按摩机构6的后侧的升降用驱动部(升降电机)、用于传递升降用驱动部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且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旋转的升降轴19、以及设置于升降轴19的两端侧的行驶齿轮11。即,当利用升降用驱动部使行驶齿轮11朝向一方向旋转时,行驶齿轮11与背部导轨7的齿条部12啮合而沿齿条部12朝向上方行驶,从而使背部按摩机构6朝向靠背部3的上部移动(上升)。另一方面,当使行驶齿轮11朝向与上升时相反的方向(另一方向)旋转时,行驶齿轮11与背部导轨7的齿条部12啮合而沿齿条部12朝向下方行驶,从而使背部按摩机构6朝向靠背部3的下部移动(下降)。
而且,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特征在于:在利用上述升降机构18使背部按摩机构6沿背部导轨7朝向上下任一方向移动,从而使背部按摩机构6移动至远离使用者头部的位置处时,能够支撑使用者头部的枕部件17从靠背部3内伸出。即,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枕部件17能够出现在头部的后方,以将背部按摩机构6移动后靠背部3上形成的开口部(不存在支撑使用者的机构的部分)封堵。
另外,在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情况下,枕部件17与背部按摩机构6下降至所希望的高度相连动而伸出,但是,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1所设有的枕部件17的伸出机构20也可以不是与背部按摩机构6的下降相连动。例如,也可以采用枕部件17与背部按摩机构6上升至所希望的高度相连动而伸出的构成,还可以采用枕部件17与背部按摩机构6朝向上方和下方仅离开规定高度相连动而伸出的构成。
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具有:能够支撑使用者头部的枕部件17、使枕部件17朝向靠背部3的前方伸出的伸出机构20、以及将朝向前方伸出后的枕部件17朝向后方拉回的回拉机构21(换言之后退机构)。并且,该伸出机构20与背部按摩机构6的下方移动、即背部按摩机构6下降至所希望的高度相连动而进行动作。另外,回拉机构21与背部按摩机构6的上方移动、即背部按摩机构6上升至超过所希望高度的位置相连动。
接着,对于作为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1的特征的枕部件17、伸出机构20以及回拉机构21进行说明。
枕部件17沿左右方向形成为稍微细长的方形或筒形以便能够支撑使用者的头部,且由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形成以便柔软地支撑使用者的头部。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枕部件17构成为: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形状呈半圆形,且以剖面形状中弯曲成圆弧状的一侧朝向前方的方式从靠背部3突出,从而靠在上面也不会感到疼痛。
另外,枕部件17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左右的背部导轨7之间的间隔。进而,枕部件17的左端位于左侧的背部导轨7的内侧,枕部件7的右端位于右侧的背部导轨7的内侧,枕部件17设置在不会与左右的背部导轨7的任何一个相互干扰的位置处。在利用这样的枕部件17的情况下,能够使枕部件17穿过左右的背部导轨7之间朝向前后方向自由移动(摆动)。
伸出机构20是使枕部件17朝向靠背部3的前方伸出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机构20包括摆动臂22和施力部件23,其中,摆动臂22相对于上述背部框架10以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枕部件17,施力部件23通过相对于背部框架10对摆动臂22施加作用力而使枕部件17伸出。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伸出机构20利用施力部件23的作用力使枕部件17伸出,但也可以取代施力部件23的作用力而使用线性致动器等使摆动臂22摆动,从而使枕部件17伸出。
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伸出机构20所具备的摆动臂22是设置于枕部件17左右两侧的细长棒状的部件,且以相对于靠背部3朝向前后方向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枕部件17。即,摆动臂22的基端侧枢轴支撑在设置于背部框架10的上向方向中间稍微靠上的位置处的枢支轴24上,该枢支轴24利用安装部件25安装在背部框架10的横梁部件10b上,摆动臂22经由轴心朝向左右方向的枢支轴24前后摆动自如。
各个摆动臂22的前端侧固定在枕部件17的左右两侧面上,摆动臂22能够在左右两侧支撑枕部件17。并且,摆动臂2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侧、即摆动臂22的枢支轴24与枕部件17之间的部分弯曲成大致s字状。进而,各个摆动臂22从枢支轴24进一步朝向后方延伸。左侧的摆动臂22和右侧的摆动臂22中位于该枢支轴24后方的部分的结构不同。
即,右侧的摆动臂22中位于枢支轴24后方的部分(后端部),在背部导轨7的稍后方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右侧)弯曲,弯曲后朝向右侧延伸,且延伸至超过右侧的背部导轨7的位置处结束。另一方面,左侧的摆动臂22中位于枢支轴24后方的部分(后端部),在背部导轨7的稍后方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左侧)弯曲,弯曲后朝向左侧延伸,且在超过左侧的背部导轨7的位置处多次弯曲后,延伸至枢支轴24的稍微上方的位置处结束。并且,该左侧的摆动臂22的终端部上安装有上述施力部件23。
施力部件23是安装在上述左侧的摆动臂22的终端部(位于枢支轴24后方的基端侧)上,且对摆动臂22施加使其朝向前方摆动的方向的作用力的部件。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具备的施力部件23,由配置于左侧的摆动臂22的终端部与靠背部3(覆盖靠背部3的后侧的包装材料)之间的弹簧构成。该弹簧(施力部件23)通过以朝向上方拉拽摆动臂22的终端部的方式产生作用力,从而隔着枢支轴24施加使朝向前方延伸的摆动臂22的前端侧朝向前方摆动的方向的作用力。
即,在上述伸出机构20中,施力部件23以朝向上方拉拽摆动臂22的终端部的方式产生作用力,使摆动臂22围绕枢支轴24朝向前方摆动,从而使支撑在摆动臂22前端的枕部件17朝向前方伸出。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设置有将通过伸出机构20朝向前方伸出的枕部件17朝向后方拉回的回拉机构21(后退机构)。具体来说,该回拉机构21构成为:当背部按摩机构6朝向上方移动时,设置于背部按摩机构6的背面部上的上推部件26与设置于摆动臂22上的上推片27抵接,从而将摆动臂22朝向与向前伸出时相反的方向(后方、换言之背部内)推回。
具体来说,上推部件26是安装在背部按摩机构6的右侧,且沿着靠背部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棒状部件。该上推部件26安装在右侧的背部导轨7的稍左侧,且后端面与摆动臂22的上推片27抵接。另外,上推片27是配置在右侧的摆动臂22上相比枢支轴24稍微靠近前侧(枕部件17侧)的位置上的部件,并且,上推片27朝向左侧(宽度方向内侧)突出,从而能够与背部按摩机构6的上推部件26的后端面抵接。即,该上推部件26的后端面呈沿上下方向竖立的垂直面,且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前侧弯曲,从而后视时呈翘曲形状。当背部按摩机构6朝向上方移动时,能够使上推片27沿着弯曲的后端面朝向下方滑动。
因此,在上述回拉机构21中,当使背部按摩机构6朝向上方移动时,设置于背部按摩机构6右侧的上推部件26与右侧的摆动臂22上的上推片27抵接。当使背部按摩机构6进一步朝向上方移动时,摆动臂22的上推片27沿着弯曲的后端面朝向后方移动,而且上推片27与上推部件26抵接的位置偏向后方,通过朝向上方移动的上推部件26将摆动臂22朝向与施力部件23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后方、换言之背部内)推回。由此,回拉机构21能够将通过伸出机构20朝向前方伸出的枕部件17朝向后方拉回。
另外,为了防止向前伸出的枕部件17进一步摆动而朝向下方垂下,将其可靠地固定在伸出位置上,也可以设置将该枕部件17定位于伸出位置的定位机构28。作为这样的定位机构28,可以采用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将枕部件17与背部框架10之间连接的皮带等。通过设置这样的皮带,能够将枕部件17可靠地定位于伸出位置。
另外,也可以在摆动臂22朝向前方摆动时与摆动至前方的摆动臂22抵接的位置上,设置用于将枢支轴24安装至横梁部件10b上的安装部件25。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摆动至前方的摆动臂22与安装部件25抵接,从而也可以将枕部件17定位在伸出位置。即,该情况下,安装部件25作为将枕部件17定位于伸出位置的定位机构28发挥作用。
接着,对于利用上述伸出机构20使枕部件17伸出的动作、和利用回拉机构21将枕部件17朝向后方拉回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5所示,当背部按摩机构6位于使用者头部的后方(靠背部3的上方)时,枕部件17呈被拉入后方(靠背部3内)的状态。
即,在图5所示的背部按摩机构6中,右侧的摆动臂22的上推片27与上推部件26的后端面的下侧抵接,摆动臂22呈以枢支轴24为中心朝向后方被大幅拉回的姿态。另外,上述摆动臂22被配置成从枢支轴24沿上下方向朝向上方延伸,枕部件17位于枢支轴24的大致上方位置处。即,该图5中的枕部件17位于背部导轨7的后方。在如此使枕部件17位于背部导轨7的后方时,枕部件17不会妨碍背部按摩机构6的上下移动,从而能够顺畅地使背部按摩机构6上下移动。
当使图5所示的背部按摩机构6沿着背部导轨7朝向下方移动(使背部按摩机构6移动至远离使用者头部的位置处)时,在上推片27与上推部件26的后端面保持滑动状态的同时,上推部件26朝向下方下降。然后,上推片27位于形成于上推部件26上侧的弯曲的后端面(弯曲面)上。于是,如图4所示,上推片27与上推部件26的后端面的接触位置向前移动,上述摆动臂22以枢支轴24为中心稍微向前摆动。
即,在图4所示的背部按摩机构6中,摆动臂22与上推部件26朝向下方的移动相连动而朝向前方摆动。因此,通过伸出机构20的施力部件23而使摆动臂22的前端侧围绕枢支轴24向前摆动,使枕部件17从图5所示的位置进一步向前伸出。
然后,当使背部按摩机构6沿着背部导轨7进一步向下移动时,上推部件26的上端缘移动至上推片27的下方,从而上推片27不再与上推部件26的后端面接触。
这样,如图3所示,摆动臂22进一步围绕枢支轴24向前摆动,支撑在摆动臂22前端的枕部件17伸出至枢支轴24的前方。
另外,上述图5至图3的动作是使枕部件17伸出时的动作,将枕部件17朝向后方拉回时按照与伸出时相反的顺序(图3→图4→图5)进行动作,从而能够将向前伸出的枕部件17朝向后方拉回。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即使在利用升降机构18使背部按摩机构6移动至朝向下方远离头部的位置处时,也可以使枕部件17伸出至背部按摩机构6移动之前的位置处,从而通过枕部件17支撑使用者的头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式按摩器1中,即使在背部按摩机构6无法支撑使用者的头部时,也能够继续以稳定的姿态支撑头部。
另外,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尤其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尚未明确公开的事项、例如运转条件、各种参数、构成部件的尺寸、重量、体积等,均未超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实施的范围,而采用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