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和被覆该吸收体的表侧的透液性顶片,尿或经血等排泄液透过顶片而被吸收体所吸收并保持。作为吸收体,广泛采用在粉碎木浆等亲水性短纤维中混合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sap)并纤维堆叠为棉状而成的吸收体,作为在确保充分的可吸收量的同时应对进一步的薄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等要求的吸收体,提出了各种如下所述的吸收体(以下也称为小室吸收体),该吸收体具有周围被表侧片和里侧片的接合部包围、并且表侧片和里侧片未被接合的多个小室(小室);以及该小室内所含的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粉粒体(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8)。
在这些小室吸收体中,若小室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饱和吸收时的体积充分大于各小室的容积,则在吸收时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充满于小室内,有可能由于膨胀阻碍和所谓的凝胶堵塞而导致吸收量、吸收速度降低,或者有可能由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膨胀压而导致小室变硬、穿着感变差;或者在表侧片和里侧片由无纺布形成的情况下,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有可能由其纤维间隙漏出。
因此,对于小室吸收体,还提出了表侧片和里侧片的接合部在吸收时发生剥离,通过邻接的小室彼此的合并使小室容积扩大的小室吸收体(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5)。
但是,以往的小室吸收体在邻接的小室彼此的易合并性(即,小室间的接合部的易剥离性)和相对于小室合并数的小室容积增加量的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612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平09-504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4-500736号公报
专利文献4:实用新型登记0317256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18906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09-327479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10-137291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3-2655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小室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该小室吸收体中邻接的小室彼此容易合并,并且相对于小室合并数的小室容积增加量也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代表性的方式如下所述。
<第1方式>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吸收体,
该吸收体具有
表侧片;
配置在表侧片的里侧的里侧片;
周围被表侧片和里侧片的接合部包围的、表侧片和里侧片未被接合的多个小室;以及该小室内所含的、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粉粒体;
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按照形成以相同尺寸的正六边形作为单位形状的蜂窝状的方式设置为连续线状或虚线状,
所述小室全部为由所述接合部围出的相同尺寸的正六边形的小室,
位于各小室的至少一边的接合部为能够通过与该接合部邻接的小室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膨胀力而剥离的弱接合部。
(作用效果)
若以相同的小室面积来考虑,则正六边形的小室的周长最短,因此,在使包围小室的接合部为可剥离的弱接合部的情况下,若小室的平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则弱接合部能够通过更弱的膨胀力进行剥离。因此,在使包围小室的接合部为可剥离的弱接合部的情况下,若使接合部形成为蜂窝状并使全部的小室为相同尺寸的正六边形,则邻接的小室彼此在吸收时能更顺畅且迅速地合并。另外,若小室的平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则相对于小室合并数的小室容积增加量也优异。因此,能够通过小室的合并高效地实现容积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由上述“以相同尺寸的正六边形作为单位形状”的限定也可知,本发明的术语“蜂窝”不包括单位形状为正六边形以外的六边形平面填充排列而成的结构。另外,术语“正六边形”也包括表侧片和里侧片在制造时受伸长收缩的影响而在前后方向上发生了±5%以内伸缩变形的形状。
<第2方式>
如第1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具有多个最大扩区,该最大扩区是6个以上的小室沿两个方向以上的方向排列而成的部分由不会因邻接的小室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膨胀力而剥离的强接合部包围而成的,
所述最大扩区中的位于所述强接合部的内侧的所述接合部为所述弱接合部,
所述最大扩区的周缘形状形成沿着所述最大扩区的周缘的小室中的每一个小室的2~4个连续的边连接而形成的闭合形状。
(作用效果)
若像以往的吸收性物品那样,除小室吸收体的周缘以外几乎整体的接合部均发生剥离,则在吸收时膨胀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凝胶化物有可能会移动、集合至大腿间部等低处而使穿着感变差。
与此相对,认为有效的是,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那样,将多个在吸收时不剥离的强接合部和发生剥离的弱接合部组合,在被强接合部包围的最大扩区内空出间隔设置弱接合部,在被这些接合部包围的小室中配置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但是,如专利文献3记载的图5所记载的那样使强接合部的最大扩区过小时,失去了设置强接合部的意义,如图14所记载的那样形成为细长时,小室的合并后的形状成为难以膨胀的形状。
与此相对,若形成利用强接合部将6个以上的正六边形的小室沿两个方向以上的方向排列而成的部分包围、并且将每一个小室的2~4个连续的边连接而形成的闭合形状的最大扩区,则小室容易依次合并而顺畅地扩大至最大扩区,最大扩区成为容易膨胀的形状,并且扩大至最大扩区时相对于小室合并数的小室容积增加量优异。
<第3方式>
如第1方式或第2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和两侧部各自设置有纵向强接合线,该纵向强接合线为所述强接合部在前后方向上接续贯通吸收体全长而成的部分,
在前后方向上空出间隔设置有多个横向强接合线,该横向强接合线为所述强接合部从所述中央的纵向强接合线至所述两侧部的各纵向强接合线在宽度方向或倾斜方向上接续而成的部分,
包围四周的所述纵向强接合线和横向强接合线所区划出的部分成为位于该区内的小室之间的接合部仅为弱接合部的最大扩区。
(作用效果)
强接合部为即使其两侧的小室吸收膨胀也不会剥离的部分,吸收后形成以强接合部为底部的槽,因此沿着该槽的方向的液体扩散性提高。因此,在本项记载的情况下,纵向强接合线为强接合部在前后方向上接续而成的部分,利用该纵向强接合线使纵向的液体扩散性提高,横向强接合线为强接合部在宽度方向或倾斜方向上接续而成的部分,利用该横向强接合线使横向的液体扩散性提高。另外,两侧部的纵向强接合线还具有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从两侧缘漏出的功能。
<第4方式>
如第3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中央的纵向强接合线与两侧部的纵向强接合线的各自之间,所述横向强接合线左右反复弯折边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锯齿状。
(作用效果)
横向强接合线如此形成为锯齿状时,能够以较少条数的横向强接合线高效地促进横向的液体扩散,并且最大扩区成为容易膨胀的大致三角形,相对于小室合并数的小室容积增加量也优异,因此优选。
<第5方式>
如第1~4中任一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按照所述蜂窝状的接合部所形成的正六边形的平行的对边沿着宽度方向的方式形成所述接合部,
在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间具有至少1列低膨胀小室列,该低膨胀小室列中在前后方向上直线排列的小室列的两侧缘的接合部全部为所述强接合部,并且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为可膨胀高度比所述低膨胀小室列的可膨胀高度高的部分。
(作用效果)
低膨胀小室列为两侧缘由强接合部构成、在前后方向上直线排列的小室的列,最大容积小,是即使内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膨胀其高度也被抑制得较低的部分。在这样的低膨胀小室列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可膨胀高度比膨胀小室列的可膨胀高度高的部分时,吸收后形成以低膨胀小室列为底部的槽,因此沿着该槽的前后方向的液体扩散性提高。
<第6方式>
如第5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低膨胀小室列没有内包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或者每单位面积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内包量少于其宽度方向两侧的小室。
(作用效果)
通过如此使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内包量少,在吸收时也能够形成底部低的液体扩散槽。另外,低膨胀小室列内也不会通过吸收膨胀压而带来硬的触感。
<第7方式>
如第2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接合部为所述表侧片和里侧片熔接的部分,
所述弱接合部和强接合部以虚线状图案设置,
所述弱接合部的线宽比所述强接合部的线宽窄,
所述弱接合部的点间隔比所述强接合部的点间隔宽。
(作用效果)
在通过将表侧片和里侧片熔接而形成接合部的情况下,弱接合部也可以使接合部为虚线状,仅通过使点间隔变宽来形成,但由于接合部是形成邻接的小室彼此的边界的部分,因此,若点间隔变得过宽,则在邻接的小室彼此的边界处间隙增多,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容易移动。因此,若将接合部的线宽的宽窄和间隔的宽窄进行组合来形成虚线状的弱接合部,则该弱接合部部分尽管间隙少但却容易剥离。
<第8方式>
如第1~7中任一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小室中的所述弱接合部所处的边彼此相交的位置,未设置有所述接合部。
(作用效果)
如此在弱接合部所处的边彼此相交的位置不设置接合部时,弱接合部容易剥离,小室的合并可顺畅地进行,因此优选。
<第9方式>
如第1~8中任一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至少所述吸收体的前后端所通过的位置的小室和所述吸收体的前后方向的中间的两侧部的小室为没有内包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或者每单位面积的内包量比其他小室少的空小室。
(作用效果)
例如,吸收体的前端和后端是在制造时通过切断为各个吸收体而形成的,因此若在该位置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则切断装置的刀刃的寿命有可能缩短。因此,吸收体的前后端所通过的位置的小室优选为空小室。另外,对于在粉碎木浆等亲水性短纤维中混合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并纤维堆叠为棉状而成的吸收体而言,通常如沿着腿围那样形成为前后方向ld的中间部缩窄的形状,在小室吸收体中,通过使前后方向的中间的两侧部的小室为空小室,该部分在吸收后膨胀也少,因此在吸收后吸收体也仍为适合于腿围的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带来下述优点等:可形成一种具备小室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该小室吸收体中邻接的小室彼此容易合并,并且相对于小室合并数的小室容积增加量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粘贴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粘贴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尿布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6-6截面图。
图4是图1的7-7截面图。
图5的(a)是图1的8-8截面图、(b)是图1的9-9截面图。
图6是图1的5-5截面图。
图7的(a)是吸收体的主要部分剖开俯视图、(b)是其1-1截面图。
图8是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9是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0是图8和图9的2-2截面图。
图11是简略地示出与图8同样的接合部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2是简略地示出接合部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3是简略地示出接合部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4是简略地示出接合部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5是简略地示出接合部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6是简略地示出接合部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5的3-3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吸收性物品的示例>
图1~图6示出了粘贴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例,图中的符号x表示除搭扣带以外的尿布的全幅,符号l表示尿布的全长。关于各构成部件,除了以下记述的固定或接合部分以外,根据需要与公知的尿布同样地进行固定或接合。作为用于这些固定或接合的手段,可以适当选择热熔粘接剂、熔接(加热熔接、超声波熔接)。
该粘贴型一次性尿布具有在透液性顶片与位于外表面侧的不透液性片之间夹设有吸收体50的基本结构,具有腹侧端翼部ef和背侧端翼部ef,并且具有向吸收体50的侧缘的侧方延伸出的一对侧翼部sf,该腹侧端翼部ef和背侧端翼部ef是分别向吸收体50的前侧和后侧延伸出的部分,并且是不具有吸收体50的部分。在背侧部分b中的侧翼部sf分别设置有搭扣带13,在尿布的穿着时,在将背侧部分b的侧翼部sf与腹侧部分f的侧翼部sf的外侧重叠的状态下将搭扣带13卡定至腹侧部分f外表面的适当位置。
另外,在该粘贴型一次性尿布中,吸收性主体部10以及各侧翼部sf的整个外表面由外装片12形成。特别是在包含吸收体50的区域中,在外装片12的内表面侧利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固定有不透液性片11,进一步在该不透液性片11的内表面侧依次层叠有吸收体50、中间片40和顶片30。顶片30和不透液性片11在图示的例中为长方形,具有在前后方向ld和宽度方向wd上比吸收体50稍大的尺寸,顶片30中的从吸收体50的侧缘伸出的周缘部与不透液性片11中的从吸收体50的侧缘伸出的周缘部由热熔粘接剂等接合。另外,不透液性片11形成得比顶片30略宽。
进一步,在该吸收性主体部10的两侧设置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竖立)的侧部立体护围60、60,形成该侧部立体护围60、60的护围片62、62固定于从顶片30的两侧部上至各侧翼部sf的内表面的范围。
以下,依次对各部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外装片)
外装片12是构成产品外表面的片。外装片12呈两侧部的前后方向ld的中央部缩窄的形状,此处成为包围穿着者的腿的部位。作为外装片12,优选无纺布,但并不限定于此。无纺布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原材料纤维,例如除了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人造丝、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作为加工法,可以使用水刺法、纺粘法、热粘合法、热风法、针刺法等。但是,从能够兼顾肌肤触感和强度的方面出发,优选为纺粘无纺布或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长纤维无纺布。无纺布除了可以使用一片以外,也可以多片重叠使用。后者的情况下,优选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无纺布相互粘接。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其纤维基重优选为10~50g/m2、特别优选为15~30g/m2。外装片12也可以省略,该情况下,可以使不透液性片11为与外装片12相同的形状而构成产品外表面。
(不透液性片)
不透液性片11的原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在聚乙烯片等上层叠无纺布而成的层压无纺布、夹设有防水膜从而实质上确保了不透液性的无纺布(该情况下,不透液性片由防水膜和无纺布构成)等。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例示近年来从防止潮湿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的不透液性并且具有透湿性的原材料。作为该不透液性并且具有透湿性的原材料的片,例如可以例示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中混炼无机填充剂、成形为片后在单轴或双轴方向上拉伸而得到的微多孔性片。此外,在不使用防水膜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法制成的不透液性的片也可以作为不透液性片11使用:利用使用了细旦(microdenier)纤维的无纺布、通过施加热或压力使纤维的空隙小而实施的防漏性强化、高吸水性树脂或疏水性树脂、拒水剂的涂布等。
(顶片)
顶片30可以使用具有透液性的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为何种纤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人造丝、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使用了这些之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此外,无纺布可以利用任意的加工进行制造。作为加工方法,可以例示公知的方法、例如水刺法、纺粘法、热粘合法、熔喷法、针刺法、热风法、点粘合法等。例如,若要求柔软性、悬垂性,则水刺法为优选的加工方法,若要求蓬松性、柔软性,则热粘合法为优选的加工方法。
(中间片)
中间片40接合在顶片30的内面,用于使透过顶片30的排泄液迅速地向吸收体50侧移动以及防止返流的。对于中间片40和顶片30之间的接合,除了使用热熔粘接剂以外,还可以使用烫印、超声波熔接。作为中间片40,除了使用无纺布以外,还可以使用具有多个透过孔的树脂膜。作为无纺布,可以使用与在顶片30的项中说明的原材料同样的原材料,但优选亲水性或纤维密度比顶片30高的原材料,因为液体从顶片30向中间片40的移动特性优异。
图示方式的中间片40比吸收体50的宽度短且配置于中央,但也可以横贯全宽设置中间片40。中间片40的前后方向ld的长度可以与尿布的全长相同,也可以与吸收体50的长度相同,还可以为以接受液体的区域为中心的短的长度范围内。
(侧部立体护围)
为了阻止顶片30上的排泄物横向移动、防止侧漏,优选设置从产品宽度方向wd上的两侧的内表面突出(竖立)的侧部立体护围60。
该侧部立体护围60由护围片62和沿着前后方向ld以伸长状态固定在该护围片62上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构成。作为该护围片62,可以使用防水性无纺布,另外,作为弹性伸缩部件63,可以使用橡筋线等。弹性伸缩部件除了如图1和图3所示那样各设置多条以外,也可以各设置1条。
护围片62的内表面在顶片30的侧部上具有宽度方向wd的固定始端,宽度方向wd的外侧的部分由热熔粘接剂等从该固定始端固定于不透液性片11的侧部和位于该部分的外装片12的侧部。
在腿围处,侧部立体护围60的固定始端的宽度方向wd的内侧在产品前后方向ld的两端部固定于顶片30上,但是其间的部分为非固定的自由部分,该自由部分可通过弹性伸缩部件63的收缩力而竖立。在穿着尿布时,尿布呈船形穿着于身体,并且弹性伸缩部件63的收缩力起作用,因此,通过弹性伸缩部件63的收缩力使侧部立体护围60竖立而与腿围密合。其结果,可防止从腿围处的所谓的侧漏。
与图示的方式不同,也可以为如下方式:将护围片62的宽度方向wd的内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ld上的两端部以对折的状态固定,使其间的部分为非固定的自由部分,该对折的状态具有从宽度方向wd的外侧的部分向内侧延伸的基端侧部分、和从该基端侧部分的宽度方向wd的中央侧的端缘向身体侧折返并向宽度方向wd的外侧延伸的前端侧部分。
(平面护围)
如图1~图3所示,在各侧翼部sf,在护围片62的固定部分中的固定始端附近的宽度方向wd的外侧,由橡筋线等构成的腿围弹性伸缩部件64以沿着前后方向ld伸长的状态固定于护围片62与不透液性片11之间,由此使各侧翼部sf的腿围部分构成为平面护围。腿围弹性伸缩部件64也可以配置于侧翼部sf中的不透液性片11与外装片12之间。腿围弹性伸缩部件64除了如图示例那样在各侧设置多条以外,也可以在各侧仅设置1条。
(搭扣带)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搭扣带13具有形成固定于尿布的侧部的带安装部13c和从该带安装部13c突出的带主体部13b的片基材;以及设置于该片基材中的带主体部13b的宽度方向wd的中间部的、相对于腹侧的卡定部13a,该卡定部13a的前端侧为握持部。搭扣带13的带安装部13c夹在侧翼部中的形成内侧层的护围片62和形成外侧层的外装片12之间,并且由热熔粘接剂与两片62、12粘接。另外,卡定部13a由粘接剂以不能剥离的方式与片基材接合。
作为卡定部13a,优选机械性搭扣(平面搭扣)的钩搭扣件(雄搭扣件)。钩搭扣件在其外表面侧具有多个卡合突起。作为卡合突起的形状,包括レ字形、j字形、蘑菇形、t字形、双j字形(j字形物背靠背结合而成的形状)等,可以为任一形状。当然,也可以设置粘合材层作为搭扣带13的卡定部。
另外,作为形成从带安装部至带主体部的片基材,除了可以使用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等各种无纺布,还可以使用塑料膜、聚乙烯层压无纺布、纸或它们的复合原材料。
(目标片)
在腹侧部分f中的搭扣带13的卡定部位,优选设置为了易于卡定的具有目标的目标片12t。关于目标片12t,在卡定部为钩搭扣件13a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在由塑料膜或无纺布构成的片基材的表面上设置有很多钩搭扣件的卡合突起可缠绕的圈纱的目标片,另外,在粘合材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对由富有粘合性的表面平滑的塑料膜构成的片基材的表面实施剥离处理而成的目标片。另外,在腹侧部分f中的搭扣带13的卡定部位由无纺布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在图示方式的外装片12由无纺布构成、且搭扣带13的卡定部为钩搭扣件13a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目标片12t,将钩搭扣件13a缠绕于外装片12的无纺布而进行卡定。该情况下,可以将目标片12t设置在外装片12与不透液性片11之间。
(吸收体)
吸收体50为吸收保持排泄物的液分的部分。吸收体50可以藉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与其表面或里面的至少一侧的部件粘接。
如图7中放大所示,吸收体50为小室吸收体50,该小室吸收体50具有表侧片51;配置在表侧片的里侧的里侧片52;周围被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的接合部54包围、并且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未被接合的小室(小室)55;以及该小室55内所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如此,通过在整个周围被接合部54包围的多个小室55中分配保持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能够防止吸收体50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不均匀分布。小室吸收体50可以由未图示的包装片包装。该情况下,除了可以将一片包装片以包围吸收体50的表里面和两侧面的方式卷绕成筒状以外,也可以用2片包装片以从表里面两侧夹持的方式包装。作为包装片,可以使用薄页纸、特别是皱纹纸、无纺布、聚乙烯层压无纺布、开有小孔的片等。但是,优选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不会脱出的片。在包装片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特别优选亲水性的sms无纺布(sms、ssmms等),其材质可以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复合材料等。基重优选为5~40g/m2、特别优选为10~30g/m2。在利用包装片将小室吸收体50进行包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小室吸收体的表侧和里侧中的任意一侧进行木浆纤维的纤维堆叠,并将它们全部用包装片包装起来。
表侧片51可以为透液性原材料,也可以为不透液性原材料,在图示方式那样位于顶片30侧的情况下,优选为透液性原材料。表侧片51可以与顶片30同样地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在表侧片51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作为其构成纤维,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选择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除了单成分纤维以外还包括复合纤维);以及人造丝、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从热加工性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热塑性树脂的纤维。无纺布的纤维结合法没有特别限定,为了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脱落,优选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这样纤维密度提高的结合法。在使用多孔性塑料片的情况下,为了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脱落,其开孔径优选小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外形。另外,在表侧片51的原材料为疏水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含有亲水剂。
为了容易地进行制造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配置,并且为了确保吸收膨胀后的容积,优选在表侧片51中的构成各小室55的部分形成有从里侧向表侧凹陷的凹陷51c,但也可以不形成该凹陷。
作为里侧片52,也可以采用与表侧片51同样的原材料,但在利用透液性原材料构成表侧片51的情况下,里侧片52也可以采用不透液性原材料。作为可用于里侧片52的不透液性原材料,可以从不透液性片11的项中所述的原材料中适当选择使用。虽然未进行图示,但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也可以为一片原材料对折重叠而成的一个层和另一个层。
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相对于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为非固定的、可自由移动,除此以外,也可以与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粘接或粘合。另外,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也可以某种程度地块状化。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可以直接使用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如下粒径:使用500μm的标准筛(jisz8801-1:2006)进行筛分(5分钟的振荡),并且对于通过该筛分落下至筛下的颗粒使用180μm的标准筛(jisz8801-1:2006)进行筛分(5分钟的振荡),此时,残留于500μm的标准筛上的颗粒的比例为30重量%以下、残留于180μm的标准筛上的颗粒的比例为60重量%以上。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材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但优选吸水量为40g/g以上。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有淀粉系、纤维素系或合成聚合物系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可以使用淀粉-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交联物或丙烯酸(盐)聚合物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形状,优选通常使用的粉粒体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形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优选使用吸水速度为70秒以下、特别是40秒以下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吸水速度过慢时,容易产生所谓的返流,即,供给至吸收体50内的液体返出至吸收体50外。
另外,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优选使用凝胶强度为1000pa以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由此,即使在制成蓬松的吸收体50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吸收后的粘着感。
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基重量可以根据该吸收体50的用途所要求的吸收量适当确定。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可以为50~350g/m2。聚合物的基重量小于50g/m2时,难以确保吸收量。超过350g/m2时,效果饱和。
将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接合的接合部54优选通过超声波熔接、热封这样的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的熔接进行接合,但也可以藉由热熔粘接剂进行接合。
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的接合部54按照形成以相同尺寸的正六边形作为单位形状的蜂窝状的方式设置为虚线状,并且作为其结果,全部的小室55成为被接合部54包围的相同尺寸的正六边形的小室55。各小室55的尺寸可以适当确定,例如前后方向ld的长度55l可以为8~30mm左右,另外,宽度方向wd的长度55w可以为10~50mm左右。
接合部54也可以形成为连续线状。在以虚线状(断续地)形成接合部54的情况下,优选在接合部54内不存在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但也可以包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在以虚线状(断续地)形成接合部54的情况下,在包围小室55的方向上的接合部54之间(点间隔部分)不存在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或者即使存在也比小室55内少。
若在接合部54将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强力地接合,使得小室55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吸收膨胀而充满于小室55内时接合部54不会通过其内压而剥离,则在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充满于小室55内时,有可能因膨胀阻碍和所谓的凝胶堵塞而导致吸收量、吸收速度降低。因此,优选位于各小室55的至少一边的接合部54以下述方式构成:使其为能够通过与该接合部54邻接的小室55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膨胀力而剥离的弱接合部54b,通过该弱接合部54b的剥离,与该接合部54邻接的小室55彼此合并而形成大的小室55。这样的功能例如可以如下实现:在适当位置设置接合强度较弱的弱接合部,确定配置于各小室55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种类和量,以使该小室55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饱和吸收时的体积充分大于小室55的容积。
在此,若以相同的小室55面积来考虑,则正六边形的小室55的周长最短,因此,在使包围小室55的接合部54为可剥离的弱接合部54b的情况下,若小室55的平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则弱接合部54b能够通过更弱的膨胀力进行剥离。因此,在使包围小室55的接合部54为可剥离的弱接合部54b的情况下,若使接合部54形成为蜂窝状并使全部的小室55为相同尺寸的正六边形,则邻接的小室55在吸收时彼此更顺畅且迅速地合并。另外,若小室55的平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则相对于小室55合并数的小室55容积增加量也优异。因此,能够通过小室55的合并高效地实现容积增加。
吸收体50中的接合部54可以全部(除了位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接合部以外)为弱接合部,但优选方式之一是如图7、图8~图17所示的方式那样,利用不会通过邻接的小室55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膨胀力而剥离的强接合部54a将吸收体50的平面区域分割为包围多个小室55的最大扩区55g,并使位于各最大扩区55g的内侧的接合部54为弱接合部54b。该情况下,最大扩区55g内的全部的弱接合部54b通过小室55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吸收膨胀压而剥离,形成遍及该最大扩区55g整体的一个小室55后,包围该最大扩区55g的强接合部54a不因该最大扩区55g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吸收膨胀压而剥离,因此,不容易出现吸收膨胀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凝胶化物移动并集合于大腿间部等低处而使穿着感变差的状况。例如在图8所示的方式中,若假定尿被排泄到符号z的位置,则如图9所示那样,尿以此处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同时各位置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将该尿吸收。此时,如图9和图10所示,对于内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膨胀压增高的小室55而言,其周围的弱接合部54b无法完全对抗膨胀压从而发生剥离,与邻接小室55合并。只要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吸收膨胀可使弱接合部54b剥离,该合并就会继续,可进行至周围具有强接合部54a的小室55为止。这样的功能例如可以如下实现:确定配置于各小室55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种类和量,以使该小室55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饱和吸收时的体积充分大于各小室55的容积,并且该最大扩区55g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饱和吸收时的体积小于被强接合部54a包围的最大扩区55g整体的小室55合并时的容积。
接合强度的差异可以通过改变接合部54的面积而简单地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利用热熔粘接剂形成接合部54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使热熔粘接剂的种类因部位而异的方法。特别是在通过将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熔接而形成接合部54的情况下,也可以仅通过使接合部54为虚线状、使点间隔54d变宽来形成弱接合部54b,但由于接合部54是形成邻接的小室55彼此的边界的部分,因此,若点间隔54d变得过宽,则在邻接的小室55彼此的边界处间隙增多,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容易移动。因此,若将接合部54的线宽54w的宽窄和点间隔54d的宽窄进行组合而形成虚线状的弱接合部54b,则该弱接合部54b部分尽管间隙少但却容易剥离。
将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接合的接合部54的尺寸可以适当确定,例如线宽(与包围小室55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54w可以为0.6~8.0mm左右。另外,在以虚线状(在包围小室55的方向上断续地)形成接合部54的情况下,优选包围小室55的方向上的接合部54的长度54l为0.6~8.0mm左右、点间隔54d为0.8~10.0mm左右。特别是在强接合部54a的情况下,优选线宽54w为1.0~4.0mm左右、接合部54的长度54l为1.5~4.0mm左右、点间隔54d为0.8~2.5mm左右。另外,在弱接合部54b的情况下,优选线宽54w为0.6~3.5mm左右、接合部54的长度54l为0.6~2.5mm左右、点间隔54d为1.0~4.0mm左右。
以连续线状形成接合部54的情况下的接合部54的宽度、以及以虚线状形成接合部54的情况下的线宽54w除了在包围小室55的方向上是恒定的以外,也可以是变化的。另外,以虚线状形成接合部54的情况下的各接合部54的形状可以适当确定,除了全部为相同形状以外,也可以根据部位为不同的形状。特别是在使各小室55的形状为六边形的情况下,优选在各边的中间位置和各顶点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接合部54。另外,在强接合部54a的情况下,优选也设置于各顶点位置,但在弱接合部54b的情况下,出于弱接合部54b容易剥离、小室55的合并顺畅地进行的原因,优选不设置于各顶点位置。在各顶点位置设置接合部54的情况下,其形状优选形成向各边的方向突出的放射状(星形)的形状。
最大扩区55g的大小、形状、配置(即,强接合部54a的配置)可以适当确定,但使最大扩区55g过小时,失去了设置强接合部54a的意义,另外即使小室55数多,但在形成为细长时,小室55的合并后的形状成为难以膨胀的形状。因此,若还考虑到小室55为正六边形,则优选如图11~图16所示那样,最大扩区55g中,6个以上的数量的小室在两个方向以上的方向上排列,并且周缘形状形成将沿着周缘的小室55中的每一个小室55的2~4个连续的边连接而形成的闭合形状。由此、小室55容易依次合并而顺畅地扩大至最大扩区55g,最大扩区55g成为容易膨胀的形状,并且扩大至最大扩区55g时相对于小室55合并数的小室55容积增加量优异。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图16中,如标注的符号所示,强接合部54a用粗虚线来表现,弱接合部54b用细虚线来表现。
在最大扩区55g的周缘,将每一个小室55的2个连续的边连接而成的部分可形成直线状的部分,将每一个小室55的3个连续的边连接而成的部分可形成直线状的部分或内角120度的角部分(方向变换部分),将每一个小室55的4个连续的边连接而成的部分可形成内角60度或180度的方向变换部分。因此,通过将这些直线状的部分与角部分组合,可以使最大扩区55g的周缘形状(强接合部54a的排列)为如图11所示的大致正三角形、或者如图12所示的大致四边形和大致圆形的组合、或者如图13所示的横贯整个宽度方向的大致四边形、或者如图14和图15所示的大致平行四边形、或者如图16所示的大致四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如图11~图14所示那样,全部的最大扩区55g均满足上述条件,另外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仅一部分最大扩区55g满足上述条件。例如下述方式也是优选方式之一:如图15所示,按照正六边形的平行的对边沿着宽度方向wd的方式形成蜂窝状的接合部54,同时在吸收体50的宽度方向wd中央设置至少1列低膨胀小室列57,该低膨胀小室列57中,在前后方向上直线排列的小室55列的两侧缘的接合部54全部为强接合部54a,并且该低膨胀小室列57的宽度方向wd两侧为可膨胀高度比低膨胀小室列57的可膨胀高度高的部分。低膨胀小室列57为两侧缘由强接合部54a构成、在前后方向上直线排列的小室55的列,最大容积小,是即使内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膨胀也可将高度抑制得较低的部分。在这样的低膨胀小室列57的宽度方向wd两侧具有可膨胀高度比低膨胀小室列57的可膨胀高度高的部分时,如图17所示,吸收后形成以低膨胀小室列57为底部的槽,因此沿着该槽的前后方向的液体扩散性提高。低膨胀小室列57可以在吸收体50的宽度方向wd上邻接地或空出间隔设置多列。
低膨胀小室列57优选没有内包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或者每单位面积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内包量比其宽度方向wd两侧的小室55少(例如以基重量之比计为1/2以下、特别是1/10以下)。通过如此使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内包量少,在吸收时也能够形成底部低的液体扩散槽。另外,低膨胀小室列57内也不会因吸收膨胀压而带来硬的触感。
强接合部54a的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像图示方式那样,强接合部54a在前后方向ld或宽度方向wd、倾斜方向等特定的方向上接续贯通一定程度的范围时,其两侧的小室55由于内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吸收而膨胀,对此,强接合部54a到最后也不剥离,因此,吸收后沿着特定的方向形成以强接合部54a为底部的槽,沿着该槽的方向的液体扩散性提高。另外,强接合部54a在宽度方向wd或倾斜方向上接续时,该方向的液体扩散性的提高自不用说,还能够防止由吸收膨胀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凝胶化物的移动引起的不均匀分布。此外,关于位于宽度方向wd的最外侧的接合部,当其剥离时,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或其凝胶化物有可能漏出至吸收体50的侧方,因此优选为强接合部54a。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一定程度地延伸至小室55形成区域的宽度方向wd的外侧,并为了增强而预先在该延伸部分施以缘部接合部54c。
例如下述方式为优选方式之一:如图11、图14~图16所示,纵向强接合线58为强接合部54a在前后方向上接续贯通吸收体50全长而成的部分,在吸收体50的宽度方向wd中央部和两侧部各自设置有该纵向强接合线58;横向强接合线59为强接合部54a从中央的纵向强接合线58至两侧部的各纵向强接合线58在宽度方向wd或倾斜方向上接续而成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空出间隔设置有多个该横向强接合线59。该方式中,利用纵向强接合线58使纵向的液体扩散性提高,利用横向强接合线59使横向的液体扩散性提高。另外,两侧部的纵向强接合线58还具有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从两侧缘漏出的功能。
特别优选的是,如图8~图11所示,在上述中央的纵向强接合线58和两侧部的纵向强接合线58各自之间,横向强接合线59左右反复弯折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锯齿状。其结果,在前后方向上交替重复地形成在中央的纵向强接合线58的位置具有顶点的三角形的最大扩区55g和在两侧部的纵向强接合线58的位置具有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的最大扩区55g。横向强接合线59如此形成为锯齿状时,能够以较少条数的横向强接合线59高效地促进横向的液体扩散,并且最大扩区55g成为容易膨胀的大致三角形,相对于小室55合并数的小室55容积增加量也优异,因此优选。
如图13所示,也可以省略中央的纵向强接合线58而仅采用横向强接合线59。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按照正六边形的平行的对边沿着前后方向ld的方式形成蜂窝状的接合部54,虽然未进行图示,还可以按照沿着倾斜方向的方式形成蜂窝状的接合部54。
纵向强接合线58和横向强接合线59的条数适当确定即可,纵向强接合线58在设置于沿着位于宽度方向wd的最外侧的小室55的侧缘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为3~4条,在不设置于上述位置的情况下优选为1~2条。横向强接合线59的条数优选为4~10条左右。
如图8所示,还可以设置没有内包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或者即使内包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其内包量也比其他小室少的空小室56。图8中的带有斜线图案的区域53a示出了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区域,由于假想了制造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散布区域的形状,因此周缘的小室55中有无斜线图案的部分,但在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可在小室55内移动的情况下,产品中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在小室55内的存在位置不是固定的,与图7所示的状态同样地,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可能分布于整个小室55内。空小室56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内包量优选以重量比计为其他小室的1/2以下、特别是1/10以下,特别优选完全没有内包。例如,吸收体50的前端和后端是通过在制造时被切断为各个吸收体50而形成的,因此,若在该位置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则切断装置的刀刃的寿命有可能缩短。因此,优选至少吸收体50的前后端所通过的位置的小室55为空小室56。另外,在粉碎木浆等亲水性短纤维中混合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并纤维堆叠为棉状而成的吸收体50中,通常形成为使前后方向ld的中间部缩窄的形状以使其可沿着腿围,在吸收体50中,通过使前后方向ld的中间的两侧部的小室55为空小室56,该部分在吸收后膨胀也少,因此在吸收后吸收体50也可形成适合于腿围的形状。
制造吸收体50时,难以准确地将规定量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分配于各个小室55,因此,优选:使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均匀地散布于表侧片51或里侧片52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含有区域(除了形成空小室56的部分以外的区域)的整个区域后,形成接合部54从而使表侧片51和里侧片52一体化,同时在小室55内封入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该情况下,特别是对于位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含有区域的周缘的周缘小室55,难以按照与小室55的周缘一致的准确的形状来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因此,由图8中斜线所示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散布区域53a的形状也可以看出,优选以散布区域53a的周缘通过周缘小室55的中间的方式来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该情况下,周缘小室55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内包量比位于周缘小室55的内侧的小室55减少,在周缘小室55的外侧具有小室55的情况下,该外侧的小室55成为实质上不含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的空小室56。
上述示例中,在小室55内仅内包有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但也可以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一起内包除臭剂颗粒等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3以外的粉粒体。
<说明书中的术语的说明>
说明书中,在使用以下术语的情况下,只要在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记载,则表示以下含义。
·“md方向”和“cd方向”是指制造设备中的流动方向(md方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cd方向),其中任意一者为产品的前后方向,另一者为产品的宽度方向。无纺布的md方向为无纺布的纤维取向的方向。纤维取向为无纺布的纤维所沿的方向,可以利用例如依据基于tappi标准法t481的零距离拉伸强度的纤维取向性试验法的测定方法、或根据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拉伸强度比确定纤维取向方向的简易的测定方法来判断。
·“展开状态”是指无收缩或松弛、平坦地展开的状态。
·“伸长率”是指将自然长度设为100%时的值。
·“人造尿”是将尿素:2重量%、氯化钠:0.8重量%、氯化钙二水合物:0.03重量%、硫酸镁七水合物:0.08重量%和离子交换水:97.09重量%混合而成的,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以温度40度使用。
·“凝胶强度”如下测定。在人造尿49.0g中添加高吸收性聚合物1.0g,利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将生成的凝胶在40℃×60%rh的恒温恒湿槽内放置3小时后,恢复至常温,利用凝乳计(i.technoengineering公司制造:curdmeter-maxme-500)测定凝胶强度。
·“基重”如下测定。将试样或试验片预干燥后,放置于标准状态(试验场所的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为65%以下)的试验室或装置内,使其为达到恒量的状态。预干燥是指将试样或试验片在相对湿度不超过10~25%、温度不超过50℃的环境中达到恒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公定回潮率为0.0%的纤维,可以不进行预干燥。使用基重板(200mm×250mm、±2mm)从达到恒量的状态的试验片切取200mm×250mm(±2mm)的尺寸的试样。测定试样的重量,乘以20倍算出每1平方米的重量,作为基重。
·“厚度”使用自动厚度测定仪(kes-g5便捷式压缩试验机),在载荷:10gf/cm2、加压面积:2cm2的条件下自动测定。
·吸水量利用jisk7223-1996“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量试验方法”测定。
·吸水速度采用使用2g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和50g的生理盐水进行jisk7224-1996“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速度试验法”时的“到终点为止的时间”。
·在没有关于试验或测定中的环境条件的记载的情况下,该试验或测定在标准状态(试验场所的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为65%以下)的试验室或装置内进行。
·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各部的尺寸是指展开状态而非自然长度状态下的尺寸。
符号说明
11…不透液性片、12…外装片、12t…目标片、13…搭扣带、13a…卡定部、13b…带主体部、13c…带安装部、30…顶片、40…中间片、60…侧部立体护围、62…护围片、50…吸收体、51…表侧片、51c…凹陷、52…里侧片、53…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54…接合部、54a…强接合部、54b…弱接合部、54c…缘部接合部、55…小室、55g…最大扩区、wd…宽度方向、56…空小室、57…低膨胀小室列、58…纵向强接合线、59…横向强接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