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支架。
背景技术
支架是以扩张的状态被留置于在例如血管内产生的狭窄部位或闭塞部位从而维持血管的开放状态的物体。
作为这种支架,已知有通过连接部(接续部)将线状的支撑件(筒状体)连接而成的支架(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63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当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支架被留置于血管内的情况下,存在血流被支架阻碍、血液无法良好地流动的可能性。另外,这种血流被阻碍的现象尤其在将支撑件彼此连接的连接部附近易于发生。这是由于,在连接部附近,结构变得比较复杂。像这样,在血液在连接部附近没有良好地流动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连接部附近形成血栓。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连接部附近的血栓形成的支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支架具有:线状的支撑件,其构成形成有间隙的圆筒形状的外周;在所述间隙中将所述支撑件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和沿所述连接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连接延伸部。所述连接部在沿所述连接方向的截面中具有:第一弯曲部,其设置于所述连接方向的一端侧,并且以向所述径向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和第二弯曲部,其设置于所述连接方向的另一端侧,并且以向所述径向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所述连接延伸部在沿所述连接方向的截面中具有:第一渐减部,其在从所述第一弯曲部向所述连接方向的一端侧的边缘渐减的同时与所述连接方向的一端侧的边缘连接,和第二渐减部,其在从所述第二弯曲部向所述连接方向的另一端侧的边缘渐减的同时与所述连接方向的另一端侧的边缘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构成的支架,通过连接部及连接延伸部而在支架的径向的内侧设置流线形状,血液沿该连接部及连接延伸部流动。因此,血液沿着在连接方向的更长的范围内设置的流线形状流动,因此,血液将沿连接方向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附近的血栓形成。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2]为沿轴向将实施方式的支架的外周的一部分以直线状切断并展开而得到的展开图。
[图3]为图2的a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4]为沿图3的4-4线的截面图。
[图5]为沿图3的5-5线的截面图。
[图6]为用于说明由连接部的体积减小带来的效果的图。
[图7]为用于说明支架附近的沿着连接方向的血液运动的图。
[图8]为用于说明支架附近的沿着正交方向的血液运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说明,附图的尺寸比率被夸大了、不同于实际的比率。
图1~图5为示出实施方式的支架100的结构的概略图。以下,参照图1~图5,针对实施方式的支架100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实施方式的支架100具有:作为线状的构成要素的支撑件110、将支撑件110彼此连接的连接部120、沿连接部120的连接方向x1延伸的连接延伸部130、和沿与连接部120的连接方向x1正交的正交方向x2延伸的正交延伸部140。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由支撑件110构成的圆筒形状的轴向简单记载为“轴向d1”(参见图1、2),圆筒形状的周向简单记载为“周向d2”(参见图2),圆筒形状的径向简单记载为“径向r”(参见图4、5)。另外,将插入于血管内的那侧记载为“前端侧”,将与前端侧相反一侧即手边操作侧记载为“基端侧”。另外,将连接部120将支撑件110彼此连接的方向记载为“连接方向x1”,将与连接方向x1正交的方向记载为“正交方向x2”(参见图2)。另外,在沿轴向d1的血流f之中,将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记载为“血流f1”,将沿正交方向x2的血流记载为“血流f2”(参见图2、3)。
如图1所示,支撑件110构成形成有间隙的圆筒形状的外周。如图2所示,支撑件110具有多个主支撑部111、和将沿互不相同的方向延伸的主支撑部111连结的多个折曲部112。支撑件110以波状折返的同时在周向d2上延伸从而构成环状的管状形状。
如图2所示,支撑件110沿轴向d1设置多个。沿轴向d1而设置的多个支撑件110通过连接部120相互连接。
对于主支撑部111,例如其沿宽度方向的截面具备矩形形状。当为该构成时,与主支撑部的截面构成为后述的流线形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主支撑部111的体积,因此,当支架100发生了扩张时,能够对血管壁w赋予所期望的扩张力。因此,能够合适地维持血管的开放状态。
如图2所示,连接部120在沿轴向d1相邻的支撑件110间(折曲部112间)的间隙中将支撑件110彼此连接。本说明书中,所谓连接部120,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是指将支撑件110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20c、及夹着连结部120c而设置于连接方向x1的两侧的两端部120d合起来的部位。换言之,所谓连接部120,是指后述的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形状之中,设置于除连接延伸部130以外的其他范围的部位(参见图4)。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部120沿相对于轴向d1仅以规定角度倾斜了的连接方向x1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120也可以沿轴向d1设置。
连接部120在周向d2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多个。需要说明的是,配置连接部120的部位不限于图2所示的部位,只要是将沿轴向d1而设置多个的支撑件110彼此连接,则可适当变更。
如图3所示,连接延伸部130构成为以将在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主支撑部111间的形成于连接方向x1上间隙s1包埋的方式,沿连接方向x1延伸。连接延伸部130分别设置于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f1的上游侧及下游侧。
如图2、3所示,连接延伸部130具有朝向连接部112而以圆弧状凹陷的凹部130c。凹部130c分别设置于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f1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连接延伸部130构成为蹼状。
如图4所示,连接延伸部130与连接部120一同向径向r的内侧突出。
如图2、3所示,正交延伸部140构成为以将在轴向d1上相邻的主支撑部111间的形成于正交方向x2的间隙s2包埋的方式沿正交方向x2延伸。正交延伸部140分别设置于沿正交方向x2的血流f2的上游侧及下游侧。
如图5所示,正交延伸部140与连接部120一同向径向r的内侧突出。
支架100与支撑件110、连接部120、连接延伸部130及正交延伸部140一体地构成。
形成支架100的材料为例如可在生物体内分解的生物降解性的材料。作为这种材料,可举出例如聚乳酸、聚乙醇酸、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聚己内酯、乳酸-己内酯共聚物、乙醇酸-己内酯共聚物、聚-γ-谷氨酸等生物降解性合成高分子材料、或者胶原等生物降解性天然高分子材料、镁、锌等生物降解性金属材料。
另外,支架100的制造方法无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通过激光等从由上述材料构成的管中切出的方法、基于注射成型的方法、使用3d打印机等进行层叠的方法(层压成型)等。从对复杂的截面形状进行精密加工的观点考虑,优选基于注射成型的方法、使用3d打印机等进行层叠的方法。此外,从廉价地制造的观点及加工为平滑的表面状态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基于注射成型的方法。
另外,支架100也可以在表面上具备包含药剂的被覆体(未图示)。被覆体形成于支架100之中的、与血管壁接触的外表面侧,但不限于此。
被覆体包含能抑制新生内膜的增殖的药剂、和用于担载药剂的药剂担载体。需要说明的是,被覆体也可以仅由药剂构成。被覆体所含的药剂为选自由例如雷帕霉素、依维莫司、佐他莫司、紫杉醇等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作为药剂担载体的构成材料,无特别限定,优选生物降解性材料,可适用与支架100同样的材料。
<沿连接方向的截面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4,对连接部120及连接延伸部130的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示出了连接部120及连接延伸部130压接于血管壁w的情形。另外,图4中,将图的上侧设为血流侧,将下侧设为血管壁w侧。血流f之中、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f1沿着下述流线形状,该流线形状为连接部120及连接延伸部130的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的流线形状。
如图4所示,连接部120在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中具有从血流f1的上游侧(图4的左侧)起依次设置的第一弯曲部121、直线部122、第二弯曲部123。
第一弯曲部121以向径向r的内侧(图4的上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
直线部122在第一弯曲部121的下游侧的端部121a与第一弯曲部121平缓地连续地设置。本说明书中,“平缓”意为在连结点处没有层差、边缘的状态。
第二弯曲部123以向径向r的内侧(图4的上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另外,以第二弯曲部123的上游侧的端部123a处的切线沿着直线部122的方式构成第二弯曲部123。第二弯曲部123构成为其曲率小于第一弯曲部121的曲率。
第二弯曲部123在第二弯曲部123的上游侧的端部123a与直线部122平缓地连续地设置。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100的连接部120具有第一弯曲部121及第二弯曲部123,因此,与截面具备矩形形状的支架(参见图4的虚线)相比较,能够将连接部120处的体积(除连接延伸部130外)减小。像这样,通过连接部120的体积的减小,从而具备以下两个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效果的说明中,对由连接延伸部130带来的体积的增加部分不予考虑。另外,图6为用于说明连接部120的体积减小所带来的效果的图,横轴示出在将支架100留置于血管内后的经过年数,纵轴示出相对于血管壁w的扩张力及支架100的残存量。另外,在示出图6的支架的残存量的曲线图中,实线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的残存量的曲线图,虚线示出比较例涉及的截面具备矩形形状的支架的残存量的曲线图。
第一,通过连接部120的体积的减小,构成连接部120的生物降解性材料减少,因此,能够减轻被留置于血管内时的炎症反应。
第二,如图6所示,在相对于血管壁w的扩张力变为0后,能够较早地使支架100消失(参见图6箭头),因此能够减轻对生物体的负荷。
如图4所示,连接延伸部130在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中具有:第一渐减部131和第二渐减部132,第一渐减部131从连接部120的第一弯曲部121向血流f1的上游侧的边缘130a逐渐减少、并与边缘130a连接,第二渐减部132从连接部120的第二弯曲部123向血流f1的下游侧的边缘130b逐渐减少、并与边缘130b连接。
第一渐减部131以向径向r的外侧(图4的下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另外,当支架100被留置于血管内时,第一渐减部131优选相对于血管壁w而平缓地连续。
第二渐减部132以向径向r的外侧(图4的下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另外,当支架100被留置于血管内时,第二渐减部132优选相对于血管壁w而平缓地连续。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将第一渐减部131与第一弯曲部121合起来的部位的沿连接方向x1的长度l1相对于沿径向r的长度h的比率为2/5以上。
另外,优选的是,将第二渐减部132与第二弯曲部123合起来的部位的沿连接方向x1的长度l2相对于沿径向r的长度h的比率为2/5以上。
由以上可知,通过第一渐减部131、第一弯曲部121、直线部122、第二弯曲部123及第二渐减部132沿连接方向x1而形成流线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从抑制血流脱离的观点考虑,上述各部优选在彼此的连结点处平缓地连续。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支架100,通过连接部120及连接延伸部130而在支架100的径向r的内侧沿连接方向x1设置流线形状,血流f1沿连接部120及连接延伸部130而流动。因此,与未设置连接延伸部130的支架相比较,由于血流f1沿着在连接方向x1的更长的范围内设置的流线形状,因此,血液将良好地流动。
此外,连接延伸部130具有第一渐减部131及第二渐减部132,因此,与比较例涉及的具备矩形形状的截面的支架(参见图4虚线)相比较,成为血管壁w易于覆盖支架100的形状。因此,能够较快地进行支架100的内皮化。
<沿正交方向的截面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5,对连接部120与正交延伸部140的沿正交方向x2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示出了连接部120及正交延伸部140压接于血管壁w的情形。另外,图5中,将图的上侧作为血流侧,将下侧作为血管壁w侧。血流f之中的沿正交方向x2的血流f2沿着下述流线形状,所述流线形状为连接部120及正交延伸部140的沿正交方向x2的截面的流线形状。
如图5所示,连接部120在沿正交方向x2的截面中具有从血流f2的上游侧(图5的左侧)起依次设置的第三弯曲部124、直线部125、第四弯曲部126。
第三弯曲部124以向径向r的内侧(图5的上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
直线部125在第三弯曲部124的下游侧的端部124a处与第三弯曲部124平缓地连续设置。
第四弯曲部126以向径向r的内侧(图5的上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另外,以使得第四弯曲部126的上游侧的端部126a处的切线沿着直线部125的方式,构成第四弯曲部126。第四弯曲部126的曲率构成为小于第三弯曲部124的曲率。
第四弯曲部126在第四弯曲部126的上游侧的端部126a处与直线部125平缓地连续地设置。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100的连接部120具有第三弯曲部124及第四弯曲部126,因此与截面具备矩形形状的支架(参见图5的虚线)相比较,能够减小连接部120的体积(除正交延伸部140外)。像这样,通过减小连接部120的体积,具备上述两个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效果而言,对由正交延伸部140带来的体积的增加部分不予考虑。
如图5所示,正交延伸部140在沿正交方向x2的截面中具有第三渐减部141和第四渐减部142,第三渐减部141从连接部120的第三弯曲部124朝向血流f2的上游侧的边缘140a逐渐减少、并与边缘140a连接,第四渐减部142从连接部120的第四弯曲部126朝向血流f2的下游侧的边缘140b逐渐减少、并与边缘140b连接。
第三渐减部141以向径向r的外侧(图5的下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另外,当支架100被留置于血管内时,第三渐减部141优选相对于血管壁w而平缓地连续。
第四渐减部142以向径向r的外侧(图5的下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另外,当支架100被留置于血管内时,第四渐减部142优选相对于血管壁w而平缓地连续。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将第三渐减部141与第三弯曲部124合起来的部位的沿正交方向x2的长度l3相对于沿径向r的长度h的比率为2/5以上。
另外,优选的是,将第四渐减部142与第四弯曲部126合起来的部位的沿正交方向x2的长度l4相对于沿径向r的长度h的比率为2/5以上。
由以上可知,通过第三渐减部141、第三弯曲部124、直线部125、第四弯曲部126及第四渐减部142沿正交方向x2而形成流线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从抑制血流脱离的观点考虑,上述各部优选在彼此的连结点处平缓地连续。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支架100,通过连接部120及正交延伸部140而在支架100的径向r的内侧沿正交方向x2设置流线形状,血流f2沿连接部120及正交延伸部140流动。因此,与未设置正交延伸部140的支架相比较,由于血流f2沿着正交方向x2的更长范围内设置的流线形状,因此,血液将良好地流动。
此外,正交延伸部140具有第三渐减部141及第四渐减部142,因此,与比较例涉及的具备矩形形状的截面的支架(参见图5虚线)相比较,成为血管易于覆盖支架的形状。因此,能够较快地进行支架100的内皮化。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00的作用效果进行叙述。
支架100使用球囊导管等支架递送用的医疗器具而被递送至在血管内产生的狭窄部位或闭塞部位。
所递送的支架100在血管内的狭窄部位或闭塞部位处随着球囊的扩张而扩张。需要说明的是,支架100也可以是自扩张型。
支架100在发生了扩张的状态下被留置于血管内。以下,针对血管壁w附近的血流f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将沿轴向d1的血流f分为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f1和沿正交方向x2的血流f2,分别进行说明。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f1沿着下述流线形状,该流线形状为连接部120及连接延伸部130的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的流线形状。另外,沿正交方向x2的血流f2沿着下述流线形状,该流线形状为连接部120及正交延伸部140的沿正交方向x2的截面的流线形状。
参照图7,对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f1进行说明。
首先,流动至支架100附近的血液沿第一渐减部131流动(参见标记f1)。这里,第一渐减部131沿血流f1的上游侧的边缘130a而渐减,因此,能够抑制上游侧的边缘130a附近的对流的发生,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
接下来,血液流过将第一渐减部131与第一弯曲部121连结的连结点p1。这里,第一渐减部131及第一弯曲部121在连结点p1处平缓地连续,因此,在连结点p1处,能够抑制血流的脱离。因此,能够抑制连结点p1处的血栓形成。
另外,血液沿第一弯曲部121流动后,流动至第一弯曲部121的下游侧的端部121a(参见标记f2)。这里,第一弯曲部121以向径向r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并延伸,因此血液朝向第一弯曲部121的端部121a并以逐渐接近血流f1的方向的方式流动。因此,减轻了端部121a处的血流脱离,向与血流f1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流动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端部121a附近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血液沿直线部122流动(参见标记f3)。这里,直线部122由于以与血流f1的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因此,从端部121a轻微地脱离的血液也在直线部122逐渐沿血流f1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直线部122附近的对流的发生,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
接下来,血液流过第二弯曲部123的上游侧的端部123a。这里,直线部122及第二弯曲部123在第二弯曲部123的端部123a处平缓地连续,因此,能够抑制端部123a附近的血流脱离。因此,能够抑制端部123a附近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血液沿第二弯曲部123流动(参见标记f4)。这里,第二弯曲部123以向径向r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延伸,因此,血流f1变得易于沿第二弯曲部123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血流f1从第二弯曲部123的脱离,能够抑制第二弯曲部123附近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血液流过第二弯曲部123与第二渐减部132的连结点p2。这里,第二弯曲部123与第二渐减部132在连结点p2处平缓地连续,因此,能够抑制连结点p2处的血流脱离。因此,能够抑制连结点p2处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血液沿第二渐减部132流动(参见标记f5)。这里,由于第二渐减部132朝向血流f1的下游侧的边缘130b而渐减,因此,能够抑制下游侧的边缘130b附近的血液脱离。
以上,针对血流f之中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f1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参照图8,对沿正交方向x2的血流f2进行说明。
首先,流动至支架100附近的血液沿第三渐减部141流动(参见标记f11)。这里,由于第三渐减部141朝向血流f2的上游侧的边缘140a而渐减,因此,能够抑制上游侧的边缘140a附近的对流的发生,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
接下来,血液流过将第三渐减部141与第三弯曲部124连结的连结点p3。这里,第三渐减部141与第三弯曲部124在连结点p3处平缓地连续,因此,在连结点p3处,能够抑制血流的脱离。因此,能够抑制连结点p3处的血栓形成。
另外,血液沿第三弯曲部124流动后,流动至第三弯曲部124的下游侧的端部124a(参见标记f12)。这里,第三弯曲部124以向径向r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并延伸,因此,血液朝向第三弯曲部124的端部124a以逐渐接近血流f2的方向的方式流动。因此,减轻了端部124a处的血流脱离,向与血流f2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流动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端部124a附近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血液沿直线部125流动(参见标记f13)。这里,直线部125以与血流f2的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因此从端部124a轻微地脱离的血液也在直线部125处逐渐沿血流f2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直线部125附近的对流的发生,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
接下来,血液流过第四弯曲部126的前端侧的端部126a。这里,直线部125与第四弯曲部126在第四弯曲部126的端部126a处平缓地连续,因此,能够抑制端部126a附近的血流脱离。因此,能够抑制端部126a附近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血液沿第四弯曲部126流动(参见标记f14)。这里,第四弯曲部126以向径向r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延伸,因此,血流f2变得易于沿第四弯曲部126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血流f2从第四弯曲部126的脱离,能够抑制第四弯曲部126附近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血液流过第四弯曲部126与第四渐减部142的连结点p4。这里,第四弯曲部126与第四渐减部142在连结点p4处平缓地连续,因此,能够抑制连结点p4处的血流脱离。因此,能够抑制连结点p4处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血液沿第四渐减部142流动(参见标记f15)。这里,由于第四渐减部142朝向血流f2的下游侧的边缘140b而渐减,因此,能够抑制下游侧的边缘140b附近的血液脱离。
以上,针对血流f之中、沿正交方向x2的血流f2进行了说明。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00具有构成形成有间隙的圆筒形状的外周的线状的支撑件110、在间隙中将支撑件110彼此连接的连接部120、和沿连接部120的连接方向x1延伸的连接延伸部130。连接部120在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中具有第一弯曲部121和第二弯曲部123,第一弯曲部121设置于连接方向x1的上游侧、以向径向r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第二弯曲部123设置于连接方向x1的下游侧、以向径向r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连接延伸部130在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中具有第一渐减部131和第二渐减部132,第一渐减部131在从第一弯曲部121朝向连接方向x1的上游侧的边缘130a渐减的同时与边缘130a连接,第二渐减部132在从第二弯曲部123朝向连接方向x1的下游侧的边缘130b渐减的同时与边缘130b连接。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支架100,通过连接部120及连接延伸部130而在支架100的径向r的内侧设置流线形状,血流f之中、沿连接方向x1的血流f1沿着上述连接部120及连接延伸部130。因此,血流f1沿着在连接方向x1的更长范围内设置的流线形状,因此,血液沿连接方向x1而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120附近的血栓形成。
另外,支架100还具有沿正交方向x2延伸的正交延伸部140。连接部120在沿正交方向x2的截面中具有第三弯曲部124和第四弯曲部126,第三弯曲部124设置于正交方向x2的上游侧、以向径向r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第四弯曲部126设置于正交方向x2的下游侧、以向径向r的内侧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正交延伸部140在沿正交方向x2的截面中具有第三渐减部141和第四渐减部142,第三渐减部141在从第三弯曲部124朝向正交方向x2的上游侧的边缘140a渐减的同时与边缘140a连接,第四渐减部142在从第四弯曲部126朝向正交方向x2的下游侧的边缘140b渐减的同时与边缘140b连接。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支架100,通过连接部120及正交延伸部140而在支架100的径向r的内侧设置流线形状,血流f之中、沿正交方向x2的血流f2沿着上述连接部120及正交延伸部140。因此,血流f2沿着在正交方向x2的更长范围内设置的流线形状,因此,血液沿正交方向x2而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更合适地抑制连接部120附近的血栓形成。
另外,第一弯曲部121设置于手边操作侧即基端侧,第二弯曲部123设置于被插入于生物体内的前端侧,第二弯曲部123的曲率小于第一弯曲部121的曲率。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支架100,血流f1变得易于沿第二弯曲部123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血流f1从第二弯曲部123的脱离,能够抑制第二弯曲部123附近的血栓形成。
另外,连接部120在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中还具有将第一弯曲部121与第二弯曲部123连结的直线部122。因此,从第一弯曲部121的端部121a轻微地脱离的血液也在直线部122逐渐沿血流f1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直线部122附近的对流的发生,能够抑制直线部122附近的血栓形成。
另外,连接延伸部130具有朝向连接部122以圆弧状凹陷的凹部130c。通过上述构成,由于连接延伸部130构成为蹼状,因此血液能够更良好地流动,能够更合适地抑制连接部120附近的血栓形成。
另外,支架100由生物降解性聚合物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通过例如注射成型来制造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100,因此,支架100的制造变得容易。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20、连接延伸部130、及正交延伸部140与支撑件110一体地构成。然而,连接部120、连接延伸部130、及正交延伸部140也可以与支撑件110分体地构成。此时,连接部120、连接延伸部130及正交延伸部140可由生物降解性的材料构成。另一方面,支撑件110也可以由非生物降解性的材料构成。作为这种材料,可举出例如不锈钢、钴-铬合金(例如cocrwni合金)等钴系合金、铂-铬合金(例如ptfecrni合金)等弹性金属、镍-钛合金等超弹性合金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架100中,多个支撑件110沿轴向d1配置多个。然而,支架中,支撑件也可以沿轴向d1而以螺旋状构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延伸部130具有朝向连接部120而以圆弧状凹陷的凹部130c。然而,连接延伸部也可以是未设置凹部的构成。另外,除了连接延伸部130以外,正交延伸部140也可以具有朝向连接部120而以圆弧状凹陷的凹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架100具有正交延伸部140。然而,支架也可以不具有正交延伸部。此时,扩张状态下的支架100的连接部120优选沿轴向d1形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部123的曲率构成为小于第一弯曲部121的曲率。然而,不限于此,第二弯曲部也可以构成为与第一弯曲部的曲率相同,或者构成为比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20在沿连接方向x1的截面中具有将第一弯曲部121与第二弯曲部123连结的直线部122。然而,连接部也可以不具有直线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第四弯曲部126的曲率构成为小于第三弯曲部124的曲率。然而,不限于此,第四弯曲部也可以构成为与第三弯曲部的曲率相同,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比第三弯曲部的曲率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20在沿正交方向x2的截面中具有将第三弯曲部124与第四弯曲部126连结的直线部125。然而,连接部也可以不具有直线部。
本申请基于于2016年3月1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53085号,其公开内容以参照的方式全部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说明
100支架,
110支撑件,
120连接部,
121第一弯曲部,
122直线部,
123第二弯曲部,
124第三弯曲部,
126第四弯曲部,
130连接延伸部,
130a连接方向的一端侧的边缘,
130b连接方向的另一端侧的边缘,
130c凹部,
131第一渐减部,
132第二渐减部,
140正交延伸部,
140a正交方向的一端侧的边缘,
140b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的边缘,
141第三渐减部,
142第四渐减部,
x1连接方向,
x2正交方向,
r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