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5996发布日期:2019-02-10 13:0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使用诸如短裤型尿布等的一次性尿布。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尿布1,其中,包括吸收性芯12的主体(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防漏褶裥(防漏壁)40a。通过将该一次性尿布1的防漏褶裥40a放置成立起状态,防止了排泄物的泄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8876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的一次性尿布1的情况下,当吸收性芯12吸收排泄物时,主体会变重,并且主体会下垂。因此,存在如下风险:将在防漏褶裥40a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并且排泄物将穿过腿部开口部9向外侧泄漏。

鉴于上述问题实现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促进维持如下的平面状部分来抑制在吸收性物品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降低排泄物向外侧泄漏的风险:该平面状部分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并且通过将防漏壁的各部分接合在一起而形成于防漏壁的末端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以上目的的主要方面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上下方向并包括:吸收性主体,其具有彼此交叉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腹侧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位于一侧的端部;以及背侧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位于另一侧的端部,其中,所述吸收性主体在两侧端部处具有一对防漏壁,所述一对防漏壁均具有皮肤侧部和非皮肤侧部,所述皮肤侧部包括多个弹性构件,所述非皮肤侧部配置在所述皮肤侧部的非皮肤侧,所述一对防漏壁均具有接合部和非接合部,在所述接合部处所述皮肤侧部和所述非皮肤侧部的相互面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合,所述非接合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接合部的上方,并且在所述非接合部处所述相互面对的表面不接合,所述接合部设置在所述防漏壁的末端的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各所述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腹侧构件或所述背侧构件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重叠。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吸收性主体吸收排泄物并变重,也能够通过促进维持如下的平面状部分来抑制在吸收性物品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降低排泄物向外侧泄漏的风险:该平面状部分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并且通过将防漏壁的各部分接合在一起而形成于防漏壁的末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当从腹侧看时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是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x-x截取的截面图。

图4a是沿着图2中的a-a截取的截面图。图4b是沿着图2中的b-b截取的截面图。图4c是沿着图2中的c-c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吸收性主体10的平面图,其中防漏壁50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

图6是示出图4c中的区域d的图。

图7a是示出排泄前的尿布1的被穿用状态的图。图7b是示出排泄后的尿布1的被穿用状态的图。

图8a是示出排泄前的尿布100(比较例)的被穿用状态的图。图8b是示出排泄后的尿布100(比较例)的被穿用状态的图。

图9a是示出沿处于被穿用状态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截取的腹侧中央截面的一部分的图。图9b是示出沿处于被穿用状态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截取的背侧中央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2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至少以下事项会变得清楚。

所公开的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上下方向并包括:吸收性主体,其具有彼此交叉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腹侧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位于一侧的端部;以及背侧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位于另一侧的端部,其中,所述吸收性主体在两侧端部处具有一对防漏壁,所述一对防漏壁均具有皮肤侧部和非皮肤侧部,所述皮肤侧部包括多个弹性构件,所述非皮肤侧部配置在所述皮肤侧部的非皮肤侧,所述一对防漏壁均具有接合部和非接合部,在所述接合部处所述皮肤侧部和所述非皮肤侧部的相互面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合,所述非接合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接合部的上方,并且在所述非接合部处所述相互面对的表面不接合,所述接合部设置在所述防漏壁的末端的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各所述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腹侧构件或所述背侧构件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重叠。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各防漏壁的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腹侧构件或背侧构件在吸收性物品的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即使吸收性主体吸收排泄物并变重,也能够通过促进维持如下的平面状部分来抑制在吸收性物品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降低排泄物向外侧泄漏的风险:该平面状部分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并且通过将防漏壁的各部分接合在一起而形成于各防漏壁的末端部。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优选地,各所述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腹侧构件和所述背侧构件两者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重叠。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即使吸收性主体变重,也能够通过促进维持防漏壁的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平面状部分来抑制在吸收性物品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降低排泄物向外侧泄漏的风险。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优选地,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所述背侧构件比所述腹侧构件长,并且对于各所述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和所述背侧构件重叠所在的区域比所述接合部和所述腹侧构件重叠所在的区域长。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当需要覆盖臀部的背侧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比腹侧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时,相对于上下方向,接合部和腹侧构件重叠所在的区域会被设定成比接合部和背侧构件重叠所在的区域长,因此即使吸收性主体变重,也能够通过促进维持防漏壁的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平面状部分来抑制在吸收性物品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降低排泄物向外侧泄漏的风险。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优选地,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位于所述一侧的端部处设置有腹侧粘接区域,在所述腹侧粘接区域中所述吸收性主体和所述腹侧构件粘接在一起,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位于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处设置有背侧粘接区域,在所述背侧粘接区域中所述吸收性主体和所述背侧构件粘接在一起,并且所述腹侧构件的下端位于所述腹侧粘接区域的下方,或者所述背侧构件的下端位于所述背侧粘接区域的下方。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腹侧构件的下端部或背侧构件的下端部不粘接到吸收性主体,因此当穿用者穿上吸收性物品然后穿上衣服时,存在腹侧构件的下端部或背侧构件的下端部与衣服接触并被向上折返的情况。即使吸收性物品与衣服一同被穿着并且吸收性主体的重量因吸收了排泄物而增大,由于腹侧构件或背侧构件的被折返的部分,也能够降低吸收性物品下落的风险,并且能够进一步维持防漏壁的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平面状部分。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优选地,在从所述腹侧粘接区域的下端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到所述腹侧构件的下端的区域中不配置腹侧弹性构件,或者在从所述背侧粘接区域的下端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到所述背侧构件的下端的区域中不配置背侧弹性构件。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能够降低腹侧构件的被折返的下端部或背侧构件的被折返的下端部因腹侧弹性构件或背侧弹性构件而收缩的风险,并且由于腹侧构件和背侧构件的被折返的部分,能够进一步降低吸收性物品下落的风险。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优选地,所述吸收性主体设置在所述腹侧构件和所述背侧构件的皮肤侧,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位于所述一侧的端部处设置有腹侧粘接区域,在所述腹侧粘接区域中所述吸收性主体和所述腹侧构件粘接在一起,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位于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处设置有背侧粘接区域,在所述背侧粘接区域中所述吸收性主体和所述背侧构件粘接在一起,并且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所述腹侧粘接区域位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端的内侧,或者所述背侧粘接区域位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端的内侧。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吸收性主体的侧端部不接合到腹侧构件或背侧构件,因此能够维持穿用者的腿在吸收性物品中的腿部开口处的可动范围宽。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优选地,各所述非接合部的位于所述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腹侧构件,并且位于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腹侧弹性构件中的最下方的所述腹侧弹性构件的下方,或者各所述非接合部的位于所述另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背侧构件,并且位于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背侧弹性构件中的最下方的背侧弹性构件的下方。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能够降低通过将防漏壁的各部分接合在一起而形成在各防漏壁的末端部中的平面状部分因腹侧弹性构件或背侧弹性构件而收缩的风险,因而能够进一步有利于维持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状态,从而抑制了在吸收性物品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优选地,所述吸收性主体在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处具有高刚性区域,所述高刚性区域具有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下部高的刚性,并且各所述接合部的位于所述至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高刚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重叠。

根据该吸收性物品,由于吸收性主体的高刚性区域和各接合部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重叠,所以能够抑制由腹侧构件或背侧构件的弹性构件导致的伸缩,并且能够进一步有利于维持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且通过将防漏壁的各部分接合在一起而形成在各防漏壁的末端部中的平面状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尿布1的基本构造>

以下说明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示例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以下,也称作“尿布1”)的基本构造。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当从腹侧看时的示意性主视图。图2是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x-x截取的截面图。注意,图2中的“伸长状态”是指产品(尿布1)伸长成不存在褶皱的状态,并且具体地,是指尿布1被以构成尿布的各构件(例如,下述背面片14)的尺寸与该构件自身的尺寸一致或接近的方式伸长的状态。另外,在图3中,为了方便起见,已经改变了厚度方向上的比例尺。

在图1中的短裤状态下,该尿布1具有作为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的上下方向、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以下,将该短裤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分别称作“腹侧”和“背侧”。

另外,在图2中的展开状态下,尿布1具有作为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以下,将该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称作“腹侧”和“背侧”。注意,展开状态下的宽度方向与短裤状态下的宽度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另外,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是与短裤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如图3和图4a至图4c所示,将与上下方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厚度方向”,将与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那侧称作“皮肤侧”,将与该侧相反的那侧称作“非皮肤侧”。

另外,尿布1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腹侧构件3、背侧构件4和吸收性主体10。腹侧构件3是覆盖穿用者的腹侧的构件,背侧构件4是覆盖穿用者的背侧的构件,吸收性主体10是配置在穿用者的裆部并吸收排泄物的构件。在图2中的展开状态下,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隔着它们之间的间隙彼此平行配置,吸收性主体10跨过位于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之间的间隙。

当尿布1处于图2中的展开状态时,在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预定位置cl10处的折叠位置将吸收性主体10折叠,通过熔接等使在折叠状态下彼此面对的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在侧端部3es和侧端部4es处接合,因此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被连接在一起形成环状,并且在如图1所示的尿布1的短裤状态下形成了腰部开口bh和一对腿部开口lh。

此时,腹侧构件3从非皮肤侧与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一侧(腹侧)的端部重叠,具体地,与由图2中的点a、b、c和d围绕的矩形区域重叠,并且腹侧构件3在腹侧粘接区域3b中粘接固定在该矩形区域。腹侧粘接区域3b是通过使用所涂布的诸如热熔剂等的粘接剂而粘接固定的区域。此时,相对于长度方向,腹侧构件3的下端3eb位于腹侧粘接区域3b的另一侧,而相对于宽度方向,腹侧粘接区域3b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侧端10e的内侧。换言之,在短裤型状态下,相对于上下方向,下端3ed位于腹侧粘接区域3b的下端的下方、位于由点a、b、c和d围绕的矩形区域的内侧,并且不对位于腹侧粘接区域3b的下端和腹侧构件3的下端3eb之间的区域3f涂布粘接剂,因而形成了腹侧构件3和吸收性主体10彼此不粘接的区域。另外,在由点a、b、c和d围绕的矩形区域的内侧,不对位于腹侧粘接区域3b的两侧端和吸收性主体10的侧端10e之间的区域3g涂布粘接剂,因而形成了腹侧构件3和吸收性主体10彼此不粘接的区域。

同样地,背侧构件4从非皮肤侧与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另一侧(背侧)的端部重叠,具体地,与由图2中的点e、f、g和h围绕的矩形区域重叠,并且背侧构件4在背侧粘接区域4b中粘接固定在该矩形区域。背侧粘接区域4b是通过使用所涂布的诸如热熔剂等的粘接剂而粘接固定的区域。此时,相对于长度方向,背侧构件的下端4eb位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一侧,而相对于宽度方向,背侧粘接区域4b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侧端10e的内侧。换言之,在短裤型状态下,相对于上下方向,下端4ed位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下端的下方、位于由点e、f、g和h围绕的矩形区域的内侧,并且不对位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下端和背侧构件4的下端4eb之间的区域4f涂布粘接剂,因而形成了背侧构件4和吸收性主体10彼此不粘接的区域。另外,在由点e、f、g和h围绕的矩形区域的内侧,不对位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两侧端和吸收性主体10的侧端10e之间的区域4g涂布粘接剂,因而形成了背侧构件4和吸收性主体10彼此不粘接的区域。

此外,在由点a、b、c和d围绕的矩形区域的内侧,在位于腹侧粘接区域3b的下端和腹侧构件3的下端3eb之间的区域3f中未配置弹性构件35a,并且,在由点e、f、g和h围绕的矩形区域的内侧,位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下端和背侧构件4的下端4eb之间的区域4f中未配置弹性构件45a和45lg。换言之,弹性构件35a配置于区域3f的上方(一侧),弹性构件45a和45lg配置于区域4f的上方(另一侧)。

吸收性主体10具有吸收诸如尿等的排泄物的功能、在如图2所示的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以长度方向与尿布1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在宽度方向中央。吸收性主体10具有液体吸收性的吸收性芯11和覆盖吸收性芯11的外周面的芯包裹片12。另外,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漏壁50。稍后将说明防漏壁50的详细构造。

吸收性芯11包括被形成为预定形状的诸如浆粕纤维等的液体吸收性纤维,这些纤维中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所谓的sap)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芯11在平面图中为大致沙漏状。芯包裹片12是覆盖吸收性芯11的外周面的透液性片构件,并且能够由棉纸、无纺布等构成。

正面片13是配置在吸收性芯11的厚度方向上的皮肤侧表面上且在尿布被穿上时与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透液性片构件。正面片13使用例如热风无纺布(air-throughnonwovenfabric)、纺粘无纺布(spunbondnonwovenfabric)等形成。

背面片14是配置在吸收性芯11的厚度方向上的非皮肤侧的透液性片构件,并且构成尿布1的外层的一部分。背面片14使用例如树脂膜等形成。

另外,正面片13和背面片14在从吸收性芯11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突出的部分中通过粘接、熔接等而彼此接合,由此将吸收性芯11保持在正面片13和背面片14之间。

在腹侧构件3中,位于穿用者的皮肤侧的皮肤侧片31和位于穿用者皮肤的相反侧的非皮肤侧片32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皮肤侧片31和非皮肤侧片32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该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它们还是柔软的片构件,并且通过例如无纺布等形成。

是弹性丝等的多个腹侧弹性构件35a在以预定的伸长倍率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状态下夹设并接合在腹侧构件3的皮肤侧片31和非皮肤侧片32之间。这些腹侧弹性构件35a对尿布1的腹侧构件3赋予宽度方向上的伸缩性。

在背侧构件4中,位于穿用者的皮肤侧的皮肤侧片41和位于穿用者皮肤的相反侧的非皮肤侧构件42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皮肤侧片41和非皮肤侧片42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均具有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cl10侧)在宽度方向上向内收缩的窄部40c。它们也是柔软的片构件,并且通过例如无纺布等形成。

是弹性丝等的多个背侧弹性构件45a在以预定的伸长倍率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状态下夹设并接合在背侧构件4的皮肤侧片41和非皮肤侧片42之间。这些背侧弹性构件45a对尿布1的背侧构件4赋予宽度方向上的伸缩性。

另外,在背侧构件4中,与背侧弹性构件45a同样地,在厚度方向上、在皮肤侧片41和非皮肤侧片42之间设置有多个背侧腿部弹性构件45lg。背侧腿部弹性构件45lg被配置成从背侧构件4的长度方向内侧区域(朝向吸收性芯11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位置)起延伸并沿着窄部4c弯曲。具体地,背侧腿部弹性构件45lg均包括直线部45lgs和弯曲部45lgc(图2),其中直线部45lgs处于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并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弯曲部45lgc从直线部45lgs的宽度方向两侧朝向横向外侧斜向上弯曲。

<防漏壁50>

接下来,将说明防漏壁50。防漏壁50以沿着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尿布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防漏壁50在尿布1被穿用时会从吸收性主体10的侧端部立起,由此抑制了排泄物向尿布1的外侧泄漏。图4a是沿着图2中的a-a截取的截面图,图4b是沿着图2中的b-b截取的截面图,图4c是沿着图2中的c-c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吸收性主体10的平面图,其中防漏壁50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图6是示出图4c中的区域d的图。注意,在图4a至图4c和图6中,为了方便起见,改变了厚度方向上的比例尺。

如图5所示,防漏壁50均通过在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折线f1至f3处沿宽度方向折叠片构件50s而形成。形成防漏壁50的片构件50s能够由具有柔软性的、例如无纺布等的片构件构成。另外,防漏壁50接合有处于以预定的伸长倍率伸长的状态的、为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丝等的多个防漏壁弹性构件55。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漏壁弹性构件551至555在宽度方向上从外向内并排配置。这些防漏壁弹性构件55对防漏壁50赋予长度方向上的伸缩性,并且使防漏壁50在尿布1被穿用时立起。防漏壁弹性构件55的数量和配置不限于图5所示的构造,而是能够根据尿布1的使用而进行适当的变型。

在图5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各防漏壁50(片构件50s)的宽度方向内侧端部50ei在厚度方向上均通过粘接固定在背面片14和被芯包裹片12覆盖的吸收性芯11之间。另外,各防漏壁50(片构件50s)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50eo均向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在这种状态下,以折线f1作为基点在宽度方向上向内折叠外侧端部50eo,使片构件50s的多个部分夹着防漏壁弹性构件551至555在厚度方向上彼此接合。此时,防漏壁弹性构件55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防漏壁弹性构件551与折线f1的宽度方向位置对齐。

接下来,以折线f2作为基点在宽度方向上向内且在厚度方向上向非皮肤侧折叠片构件50s。折线f2的宽度方向位置与防漏壁弹性构件554的宽度方向位置大致相同。接下来,以折线f3作为基点在宽度方向上向内且在厚度方向上向皮肤侧折叠片构件50s。因此,如图4a至图4c和图6所示,这获得了被折成大致s状的防漏壁50。注意,在图6的情况下,折线f3的位置用作当使防漏壁50立起时的基部50rp。

当将片构件50s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另一侧折返时,在厚度方向上的皮肤侧最远的位置处形成防漏壁50的皮肤侧部51。将防漏壁弹性构件551至554设置在皮肤侧部51中处于折线f1和折线f2之间。另外,在皮肤侧部51的厚度方向上的非皮肤侧形成非皮肤侧部52。将防漏壁弹性构件554和555设置在非皮肤侧部52中处于折线f2和折线f3之间。注意,防漏壁弹性构件554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折线f2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认为防漏壁弹性构件554设置在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两者中。

另外,防漏壁50设置有捏夹接合部(pinchjoiningportion)61,通过使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的相互面对的表面的一部分接合而获得捏夹接合部61。以下,在防漏壁50中,还将包括捏夹接合部61且比形成有捏夹接合部61的部位靠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称作折叠部5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中用斜向下的斜线部示出的捏夹接合部61设置在位于皮肤侧部51(非皮肤侧部52)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中,并且折叠部53也形成在该区域中。注意,捏夹接合部61是通过使用诸如热熔粘接剂等的粘接剂的粘接手段形成的,或者是通过使用诸如压花加工等的压接手段形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捏夹接合部61设置在防漏壁50的末端的内侧(朝向宽度方向中央的那侧),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在防漏壁50的不设置捏夹接合部61的末端部(宽度方向外侧)中彼此不接合。以下,还将皮肤侧部51的如下区域称作皮肤侧单独部54:在该区域中,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不接合。

在位于捏夹接合部61的长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中不设置捏夹接合部61。具体地,在防漏壁50的位于捏夹接合部61的长度方向一侧的区域和另一侧的区域中设置了非接合部62,在非接合部62处防漏壁50(片构件50s)的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面对的表面不接合。在该非接合部62处,如图4b所示,防漏壁50的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不接合,因此不会形成折叠部53,并且皮肤侧部51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均用作皮肤侧单独部54。

另外,防漏壁5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均设置有端接合部63。在各端接合部63中,防漏壁50的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彼此接合,并且非皮肤侧部52和正面片13彼此接合(图4a等)。因此,在防漏壁50的长度方向端部中,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会固定到正面片13。

捏夹接合部61的一部分与背侧构件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换言之,如图2所示,捏夹接合部61的位于另一侧的端部位于背侧构件4的下端4eb的另一侧(上侧)。此时,捏夹接合部61与背侧腿部弹性构件45lg(直线部45lgs)交叉,并且还与背侧腿部弹性构件45lg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使用这些防漏壁50能够抑制在裆部中形成间隙。图7a是示出排泄前的尿布1的被穿用状态的图。图7b是示出排泄后的尿布1的被穿用状态的图。

如图7a所示,当尿布1被穿用时,作为防漏壁50的配置在皮肤侧的部分的皮肤侧部51会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具体地,皮肤侧部51被配置成其整体均与穿用者的身体面接触。捏夹接合部61因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重叠且接合而具有较高的刚性。为此,当通过防漏壁弹性构件554和555产生收缩力时,皮肤侧部51会在维持平面形状的同时牢靠地压靠穿用者的身体。由于防漏壁弹性构件555的收缩,非皮肤侧部52和皮肤侧部51会同时向上压靠穿用者的皮肤,因此折叠部53容易在维持平面形状的同时与穿用者的皮肤接触(面接触)。另一方面,皮肤侧部51的皮肤侧单独部54具有比折叠部53低的刚性,因此更容易自由地变形。为此,当皮肤侧单独部54受到由配置在其中的防漏壁弹性构件551至553产生收缩力时,皮肤侧单独部54会在形成与穿用者的身体的凹凸对应的弯曲面的同时压靠穿用者的皮肤。因此,能够使防漏壁50的皮肤侧部51整体紧密且平面地贴靠穿用者的身体。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有效性>>>

首先,以下说明当穿用作为比较例的、具有传统防漏壁150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00(以下,还称作“尿布100”)时发生的问题。图8a是示出排泄前的尿布100(比较例)的被穿用状态的图。图8b是示出排泄后的尿布100(比较例)的被穿用状态的图。

本比较例的尿布100的基本构造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基本构造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尿布100的防漏壁的捏夹接合部161不与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在上下方向(长度方向)上重叠。吸收性主体110(吸收性芯11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处设置有一对防漏壁150,各防漏壁150中均设置有是弹性丝等的多个弹性构件155(图8a中的弹性构件1551至1555),防漏壁150因由弹性构件155产生的收缩力而向上立起。当尿布100被穿用时,如图8a所示,各防漏壁150的皮肤侧部151均因弹性构件1551至1555而形成平面形状,皮肤侧单独部154在形成与穿用者的身体对应的弯曲面的同时压靠穿用者的皮肤。

当在这种状态下发生排泄时,吸收性芯111会吸收尿等并变重,防漏壁弹性构件155会被向下拉并伸长。因此,会在穿用者的皮肤和已经以平面形状与其接触的皮肤侧部151之间形成间隙。具体地,如图8b所示,在皮肤侧部151中,防漏壁1552、1553和1554会因吸收性芯111的重量而向下伸长,并且会在穿用者的皮肤与设置有防漏壁1552、1553和1554的部分之间形成间隙。以这种方式,排泄前已经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平面形状会发生变形,会在裆部中形成间隙,并且存在排泄物向外侧泄漏的风险。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捏夹接合部61和位于捏夹接合部61上方的非捏夹接合部62,并且捏夹接合部61的一部分与背侧构件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其中,在捏夹接合部61中设置在防漏壁50中的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的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相面对的表面是接合在一起的。换言之,如图2所示,捏夹接合部61的位于另一侧的端部与背侧构件4重叠。为此,在捏夹接合部61和背侧构件4重叠所在的部分中,力沿与背侧构件4压防漏壁50的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相对应的方向作用于皮肤侧,因此容易维持皮肤侧部51的平面形状。换言之,在传统的尿布100(图8a和图8b)中,捏夹接合部61和背侧构件4(或腹侧构件3)不重叠,因此仅通过防漏壁弹性构件155维持防漏壁150的皮肤侧部151的与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平面形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不仅通过弹性构件55,而且还通过背侧构件4维持皮肤侧部51的与皮肤接触的平面形状(图7b)。由于背侧构件4的弹性构件45a和45lg的收缩,包括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61的吸收性主体10会进一步压靠皮肤。具体地,由于具有弹性构件45a和45lg的背侧构件4,力沿与被背侧构件4从非皮肤侧重叠的非皮肤侧部52向皮肤侧压皮肤侧部51相对应的方向作用,因此容易维持皮肤侧部51的与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平面形状。结果,不容易在尿布1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并且能够降低排泄物向外侧泄漏的风险。

注意,尽管在尿布1中捏夹接合部61的一部分与背侧构件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但是不限于此。捏夹接合部61和腹侧构件3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即使在捏夹接合部61和腹侧构件3重叠的情况下,与背侧构件4同样地,容易维持防漏壁50(皮肤侧部51)的平面状部分,并且能够抑制在尿布1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

此外,进一步优选的是,捏夹接合部61的位于一侧的端部和位于另一侧的端部分别与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重叠。因此,与捏夹接合部61重叠的背侧构件3或腹侧构件4能够进一步使防漏壁50的皮肤侧部51和非皮肤侧部52压靠皮肤,因此更容易维持防漏壁50(皮肤侧部51)的平面状部分。

在捏夹接合部61的位于一侧的端部和位于另一侧的端部分别与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重叠的情况下,进一步优选的是,相对于上下方向(长度方向),捏夹接合部61和背侧构件4重叠所在的区域的长度比捏夹接合部61和腹侧构件3重叠所在的区域的长度长。通常,在诸如尿布1等的一次性尿布中,需要覆盖臀部的背侧构件4在上下方向上比腹侧构件3长。为此,如果捏夹接合部61和背侧构件4重叠所在的区域被设定成在上下方向上比捏夹接合部61和腹侧构件3重叠所在的区域长,则更容易维持防漏壁50(皮肤侧部51)的平面状部分,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尿布1和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间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吸收性主体10设置在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的皮肤侧;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一侧的端部(由点a、b、c和d围绕的区域)中设置有腹侧粘接区域3b,在腹侧粘接区域3b中,吸收性主体10和腹侧构件3粘接在一起;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另一侧的端部(由点e、f、g和h围绕的区域)中设置有背侧粘接区域4b,在背侧粘接区域4b中,吸收性主体10和背侧构件4粘接在一起。另外,腹侧构件3的下端3eb位于腹侧粘接区域3b的下方,背侧构件4的下端4eb位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下方。具体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由点a、b、c和d围绕的区域中,不对位于腹侧构件3的下端3eb和腹侧粘接区域3b之间的区域3f涂布粘接剂,并且腹侧构件3和吸收性主体10在该区域中不粘接在一起;在由点e、f、g和h围绕的区域中,不对位于背侧构件4的下端4eb和背侧粘接区域4b之间的区域4f涂布粘接剂,并且背侧构件4和吸收性主体10在该区域中不粘接在一起。

图9a是示出沿处于被穿用状态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截取的腹侧中央截面的一部分的图。图9b是示出沿处于被穿用状态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截取的背侧中央截面的一部分的图。如图9a所示,当穿用者穿上尿布1,然后穿上衣服时,存在与衣服接触的腹侧构件3的区域3f的部分被向上折返的情况。如图9b所示,存在与衣服接触的背侧构件4的区域4f的部分被向上折返的情况。以这种方式,如果腹侧构件3(背侧构件4)中的不粘接到吸收性主体10的区域3f(区域4f)被向上折返并夹在穿用者的腹部(背部)和衣服之间,则与区域3f(区域4f)的部分粘接到吸收性主体10和腹侧构件3(背侧构件4)的情况相比,更容易使被折返的部分(区域3f或4f)被衣服勾住,因此即使吸收性主体10变重,与区域3f(区域4f)的部分粘接到吸收性主体10和腹侧构件3(背侧构件4)的情况相比,尿布1也不容易下垂,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穿用者的身体和防漏壁50的平面状部分之间形成间隙的风险。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腹侧构件3的下端3eb位于腹侧粘接区域3b的下方,背侧构件4的下端4eb位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下方,但是不限于此。这可以适用于两者中的仅任一者。应当注意,利用腹侧构件3的下端3eb位于腹侧粘接区域3b的下方,并且进一步地,背侧构件4的下端4eb位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下方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尿布1的下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相对于上下方向,在从腹侧粘接区域3b的下端延伸到腹侧构件3的下端3eb的区域3f中不配置弹性构件35a,并且在从背侧粘接区域4b的下端延伸到背侧构件4的下端4eb的区域4f中不配置弹性构件45a和45lg。因此,当尿布被穿用时,能够抑制弹性构件35a、45a和45lg使被衣服折返的区域3f中的腹侧构件3和区域4f中的背侧构件4在宽度方向上收缩的风险,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尿布1下垂的风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相对于宽度方向,腹侧粘接区域3b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两侧端10e的内侧,并且背侧粘接区域4b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两侧端10e的内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吸收性主体10和腹侧构件3(背侧构件4)粘接在一起所在的区域的宽度方向尺寸,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大穿用者的腿在腿部开口lh中的可动范围。具体地,腹侧构件3(背侧构件4)和吸收性主体10的粘接区域的宽度方向尺寸越大,通过腹侧构件3(背侧构件4)能够越稳固地支撑吸收性主体10,但是腿部开口lh会变得越小,并且存在减小穿用者能够移动其腿的范围的风险。为此,在尿布1中,将腹侧粘接区域3b(背侧粘接区域4b)设置在吸收性主体10的两侧端10e的宽度方向内侧,因而能够支撑已经因吸收排泄物而变重的吸收性主体10,同时还增大了腿部开口lh的尺寸,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大穿用者的腿的可动范围。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宽度方向,腹侧粘接区域3b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两侧端10e的内侧,并且背侧粘接区域4b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两侧端10e的内侧,但是不限于此。在宽度方向上,仅腹侧粘接区域3b位于两侧端10e的内侧的构造是可能的,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仅背侧粘接区域4b位于两侧端10e的内侧的构造是可能的。注意,利用腹侧粘接区域3b和背侧粘接区域4b两者均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两侧端10e的内侧的构造,能够进一步增大穿用者的腿周围的可动范围。

===第二实施方式===

<尿布2的基本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2的构造。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2的平面图。在图10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所说明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与尿布1同样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是具有腹侧构件3、背侧构件4和吸收性主体10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一侧(腹侧)的端部(由点a、b、c和d围绕的矩形区域)被腹侧构件3从非皮肤侧覆盖并在腹侧粘接区域(未示出)中粘接固定到腹侧构件3,位于另一侧(背侧)的端部(由点e、f、g和h围绕的矩形区域)被背侧构件4从非皮肤侧覆盖并在背侧粘接区域(未示出)中粘接固定到背侧构件4。

在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一侧的端部(由点a、b、c和d围绕的矩形区域)中,吸收性主体10在厚度方向上被挤压,因而形成了刚性比吸收性主体10的下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高的高刚性区域3e。高刚性区域3e降低了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一侧的端部因弹性构件35a的收缩而在宽度方向上向内收缩的风险。

同样地,在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另一侧的端部(由点e、f、g和h围绕的矩形区域)中,吸收性主体10在厚度方向上被挤压,因而形成了刚性比吸收性主体10的下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高的高刚性区域4e。高刚性区域4e降低了吸收性主体10的位于另一侧的端部因弹性构件45a的收缩而在宽度方向上向内收缩的风险。

当尿布2处于图10中的展开状态时,在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预定位置cl10处的折叠位置折叠吸收性主体10,并且使彼此面对的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通过在侧端部3es和侧端部4es处熔接而接合,因此在尿布2的短裤型状态下形成了腰部开口bh(未示出)和一对腿部开口lh(未示出)。

腹侧构件3的大致矩形的皮肤侧片31和非皮肤侧片32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并且,是弹性丝等的弹性构件35a夹设并接合在皮肤侧片31和非皮肤侧片32之间。

背侧构件4具有皮肤侧片41和非皮肤侧片42,皮肤侧片41和非皮肤侧片42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具有大致相同形状并均具有窄部4c,在窄部4c中,长度方向中央部(cl10侧)在宽度方向上向内收缩。是弹性丝等的弹性构件45a夹设并接合在皮肤侧片41和非皮肤侧片之间。与弹性构件45a同样地,皮肤侧片41和非皮肤侧片42之间配置有从背侧构件4的长度方向内侧区域(朝向吸收性芯11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位置)沿着窄部4c斜向上且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多个背侧腿部弹性构件45lgc。注意,在尿布2中,背侧腿部弹性构件45lg不具有沿尿布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部45lgs。

吸收性主体10包括吸收性芯11、芯包裹片12、正面片13和背面片14,并且设置有一对防漏壁50。尿布2的吸收性芯11在平面图中为大致矩形,并且由诸如混合有sap等的浆粕纤维的液体吸收性纤维形成。

与尿布1同样地,防漏壁50以沿着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当尿布2被穿用时,防漏壁50会从吸收性主体的侧端部立起,从而抑制了排泄物向尿布2的外侧泄漏。防漏壁50均具有多个沿长度方向的防漏壁弹性构件55,并且防漏壁在尿布2被穿用时会向上立起。另外,通过将片构件(防漏壁50)折返来设置皮肤侧部(未示出)和非皮肤侧部(未示出),通过使皮肤侧部和非皮肤侧部的相互面对的表面的一部分接合来设置捏夹接合部61,并且设置皮肤侧部和非皮肤侧部的相互面对的表面不接合在一起的非接合部62。

在尿布2中,非接合部6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捏夹接合部61的上方(腹侧和背侧),并且捏夹接合部61的一部分与背侧构件4重叠。

此时,各非接合部62的位于另一侧(背侧)的一部分均位于沿背侧构件4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弹性构件45a中的最下方的弹性构件45a的下方(朝向长度方向中央)。具体地,如图10所示,捏夹接合部61不与弹性构件45a重叠,并且背侧腿部弹性构件45lg不像尿布1那样具有直线部45lgs,因此捏夹接合部61不与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弹性构件重叠。因此,能够降低捏夹接合部61的位于背侧的部分因弹性构件而在宽度方向上收缩的风险,并且能够更容易维持防漏壁50的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平面状部分。

此外,在尿布2中,捏夹接合部61的背侧端部与高刚性区域4e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具体地,捏夹接合部61的一部分设置在高刚性区域4e的一部分的两侧。高刚性区域4e因被挤压而具有高刚性,并因此是与未被挤压的区域(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比几乎不会经历变形的区域。为此,捏夹接合部61的与刚性高的高刚性区域4e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因高刚性区域4e而不容易经历变形,因此能够抑制防漏壁50的皮肤侧部51的平面状部分的、由因弹性构件45a和45lg而在宽度方向上收缩所导致的变形,并且能够更容易地维持与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平面形状。

注意,尽管在尿布2中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二者分别设置有高刚性区域3e和4e,但是能够仅设置高刚性区域3e,或仅设置高刚性区域4e。这里,捏夹接合部61的一部分可以与高刚性区域3e和高刚性区域4e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或者捏夹接合部61的一部分可以与高刚性区域中的任一者重叠。注意,通过在腹侧构件3和背侧构件4两者中设置高刚性区域,能够进一步降低防漏壁50的平面状部分变形的风险,并且如果捏夹接合部61的一部分与高刚性区域3e和4e两者重叠,则能够甚至更容易地维持防漏壁50的平面状部分。

===其它实施方式===

已经给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前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发明。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改变和/或改善本发明,并且无须赘述的是,本发明涵盖其任何等价方案。例如,以下变型是可能的。

尽管在以上实施方式说明了使用弹性丝作为腰部弹性构件和防漏壁弹性构件的示例,但是这些弹性构件不限于诸如所谓的弹性丝等的线状弹性构件。例如,能够使用具有预定宽度的平面状(带状)弹性构件。另外,构成防漏壁和背面片的片构件为具有伸缩性的片构件(例如,伸缩性无纺布)的构造是可能的,因而不必单独设置诸如弹性丝等的弹性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2尿布(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3腹侧构件

3es侧端部

3eb下端

31皮肤侧片

32非皮肤侧片

3b腹侧粘接区域

3e高刚性区域

3f区域

4背侧构件

4es侧端部

4eb下端

4c窄部

41皮肤侧片

42非皮肤侧片

4b背侧粘接区域

4e高刚性区域

4f区域

10吸收性主体

10e侧端

11吸收性芯

12芯包裹片

13正面片

14背面片

35a腹侧弹性构件

45b背侧弹性构件

45lg背侧腿部弹性构件

45lgs直线部

45lgc弯曲部

50防漏壁

50s片构件

50ei内侧端部

50eо外侧端部

50rp基部

51皮肤侧部

52非皮肤侧部

53折叠部

54皮肤侧单独部

55防漏壁弹性构件

551–555防漏壁弹性构件

61捏夹接合部(接合部)

62非接合部

63端接合部

100尿布(比较例)

110吸收性主体

111吸收性芯

150防漏壁

155弹性构件

1551–1555弹性构件

f1、f2l、f3折线

bh腰部开口

lh腿部开口

cl10中央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