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浮动吸收芯部和包括其的一次性吸收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78078发布日期:2019-11-08 21:5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浮动吸收芯部和包括其的一次性吸收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要求2016年12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系列号62/438,253(在审)的权益,该文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纳入本文用于所有目的并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

本公开涉及包括弹性化底座和吸收芯部的一次性吸收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当结合至制品(例如,尿布等)底座中的弹性构件受到拉伸或收缩时,这种弹力可能会传递到制品的吸收芯部,可能引起使用者的不适。因此,减少或消除这种弹力从底座传递到吸收芯部可以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吸收制品。吸收制品包括芯部和底座。一个或多个游离区将芯部固定或粘合至底座。芯部的一个或多个未粘合区并未粘合至底座。所述区可以是芯部的一部分或置于芯部上。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包括底座和浮动芯部的吸收制品。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包括底座和浮动芯部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并未与底座弹性连接。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制造吸收制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离散粘合区中,将底座选择性粘合到芯部。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包括吸收芯部、弹性化底座和其之间所形成的动态空隙空间的吸收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某些方面提供用于包括吸收芯部复合物和弹性化底座的吸收制品。在本文中吸收芯部复合物是指吸收芯部、芯部、浮动芯部、浮动吸收芯部或芯部复合物。吸收芯部复合物可以不仅包括芯部吸收材料,而且还可以包括与其粘合或均匀固定在其上的其它层或材料,例如不可渗透层。本文所用“弹性化底座”是指吸收制品的底座,其具有在底座的腰部和/或胯部区域中以横向和/或纵向方式结合在其中(例如,粘附或以其他方式附着至其上)的弹性体,例如,在底座的两个相邻层之间的弹性体。芯部通过至少一个粘合芯部与底座的离散粘合区粘合到底座上。芯部包括至少一个未与底座粘合的未粘合区。优选地,5%至40%的芯部底表面表面积与底座粘合,并且60%至95%的芯部底表面表面积未与底座粘合。在粘合区处,底座赋予芯部弹性。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周边与底座固定,并且不包括在其未粘合自由区域中。

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不受底座的限制,并且可相对于底座移动,使得芯部可相对于底座垂直移动,并且底座可进行移动而不移动芯部的未粘合区。

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包括芯部底表面的均匀未粘合区。如本文所用的“全面未粘合区”是指未与弹性化底座粘合的芯部底表面的连续表面积部分(例如,图4a中所示的自由区域)。亦即,整个表面区域可以移动而没有来自弹性化底座的阻碍。

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优选大于芯部总长度的50%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总宽度的50%至95%。在某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的自由区域,其等于大于芯部底表面总表面积的50%。

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最多达芯部总长度的60%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宽度的80%至85%。

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最多达芯部总长度的70%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宽度的65%至85%。

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最多达芯部总长度的80%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总宽度的50%至95%。

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最多达芯部总长度的90%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总宽度的50%至95%。

在一些方面中,芯部的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最多达芯部总长度的95%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总宽度的50%至95%。清楚地指出数值范围或限值时,应理解,这些明确范围或限值包括落在该明确表示的范围或限值内的同样量级的重复范围或限值(如,50-95包括55至90、66、大于70等)。

在某些方面中,当底座的处于收缩状态时,空隙空间位于吸收芯部和弹性化底座之间。空隙空间与吸收芯部的未粘合区重合。

本公开的一些方面提供用于包括吸收芯部和弹性化底座的吸收制品,所述弹性化底座在一个或多个粘合区处赋予芯部弹性。空隙空间形成于弹性化底座和吸收芯部之间。空隙空间与芯部与底座未粘合的芯部未粘合区重合。空隙空间是动态空隙空间,其响应于弹性化底座弹性体的拉伸和收缩,使空隙空间响应穿着吸收至时穿着者身体的移动。

本公开内容的某些方面提供用于制造吸收制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一个或多个离散粘合区将吸收芯部粘合至弹性化底座,以使在与底座未粘合的一个或多个未粘合区处吸收芯部与底座未粘合。5%至40%的芯部底表面表面积与底座粘合,并且60%至95%的芯部底表面表面积未与底座粘合。

在一些方面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弹性化底座和吸收芯部之间形成空隙空间。空隙空间与芯部的未粘合区重合,在此处芯部与底座未粘合。空隙空间是动态空隙空间,其响应于弹性化底座弹性体的拉伸和收缩。

前述内容相当宽泛地描述了本发明内容的特征和技术优点,使得能够更好地理解以下的详细说明。以下描述的其他特征和优点构成权利要求保护的主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所揭示的观念和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方便地被用作改进或设计实现本公开的同样目的的其他结构的基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应认识到这种等价结构没有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提出的精神和范围。被认为是产品、系统和方法特征的新特征,对于其构建和方法的操作,还有其他对象和优点等,可以结合以下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一起,得到更好的理解。但应理解,各附图仅仅是为了示意和说明,并不旨在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附图说明

为了可以详细理解本公开的系统、产品和/或方法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可以参考实施方式更具体地描述上文已作出简略概况的具体说明,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例示出。然而,应注意,附图仅说明了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因此并不认为是对本公开概念的限制,因为本公开可以允许其他同样有效的实施方式。

图1a和1b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其特征在于吸收芯部和下面材料之间有两个粘合区。粘合区朝向吸收芯部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留下与下面材料未粘合的大片芯部中心区域;

图2a和2b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其特征在于吸收芯部和下面材料之间有一个粘合区。粘合区沿着吸收芯部的中心轴,留下与下面材料未粘合的吸收芯部的侧边缘;

图3a和3b分别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其特征在于吸收芯部和下面材料之间有三个粘合区。粘合区在芯部的中心区域中并且朝向吸收芯部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留下与下面材料未粘合的大片芯部中前部和中后部区域以及芯部的侧边缘;

图4a和4b分别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其特征在于吸收芯部和下面材料之间有一个粘合区。粘合区在芯部的中心区域,留下与下面材料未粘合的大片芯部前区域和后区域;

图5a和5b分别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其特征在于吸收芯部和下面材料之间有两个粘合区。粘合区朝向吸收芯部中心区域中的侧边缘,留下与下面材料未粘合的大片芯部前部和后部区域和芯部中心区域;

图6a和6b分别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其特征在于吸收芯部和下面材料之间有六个粘合区。粘合区中的四个位于吸收芯部的角落,并且中心区域中的两个以上粘合区域向着芯部的各侧边缘,留下与下面材料未粘合的大片芯部中心区域、中前区域和中后区域;

图7是沿图1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当粘合至下面的聚拢或褶皱的弹性表面时,芯部是如何通过弹性材料的收缩而同样聚拢的;

图8是沿图2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当部分粘合至下面的聚拢或褶皱的弹性表面时,芯部是如何通过粘合区中下面弹性材料的收缩而聚拢,但是受到未粘合区中材料聚拢的影响较小;

图9a是沿图6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当部分粘合至下面的聚拢或褶皱的弹性表面时,芯部是如何通过粘合区中下面弹性材料的收缩而聚拢,但是受到未粘合区中材料聚拢的影响较小;

图9b是沿图6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的替代性视图,显示了当部分粘合至下面的聚拢或褶皱的弹性表面时,芯部是如何通过粘合区中下面弹性材料的收缩而聚拢,但是受到未粘合区中材料聚拢的影响较小;

图10a和10b分别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显示了底座中的弹性构件;

图11a和11b分别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显示了底座中以及聚乙烯膜和底座之间的胯部区域中的弹性构件;

图12a和12b分别是第九实施方式和第十实施方式的展开透视图,显示了底座中以及聚乙烯膜和吸收芯部之间以及吸收芯部和表层的胯部区域中的弹性构件;

图13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放大透视图,显示了聚乙烯薄膜和底座之间的芯部的粘合区;

图14a和14b分别是作为三件式尿布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

图15a和15b分别是作为三件式尿布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其在裆区具有弹性构件;

图16a是具有压花图案的吸收芯部的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16b是一个吸收芯部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该吸收芯部具有与底座连接的压花图案,形成通道;

图17a和17b分别是吸收制品的平面图和展开式透视图,其特征在于吸收芯部和下面材料之间一个粘合区。粘合区沿着吸收芯部的中心轴,留下与下面材料未粘合的吸收芯部的侧边缘。粘合区位于不可渗透层下方,而不是位于不可渗透层上方;

图18a-18c是显示吸收制品的穿着者的移动的侧视图,包括由于该移动而施加在吸收制品上的力。

图19a和19b是显示吸收制品的穿着者的移动的前视图,包括由于该移动而施加在吸收制品上的力。

图20a是沿图6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当部分粘合至下面的聚拢或褶皱的弹性表面时,芯部是如何通过粘合区中下面弹性材料的收缩而聚拢,但是受到未粘合区中材料聚拢的影响较小,从而使空隙空间打开;

图20b是沿图6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当部分粘合至下面的弹性表面时,芯部是如何通过粘合区中下面弹性材料的伸展和拉伸而伸展和拉伸,从而使空隙空间闭合;

图21a是沿图6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当由于粘合区中下面的弹性材料的收缩而聚拢或褶皱时芯部上的力,包括显示包含在空隙空间内的流体的流动线;

图21b是沿图6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由于粘合区中下面弹性材料的拉伸而在伸展和拉伸时芯部上的力;以及

图22是穿过吸收制品的横截面图,类似于穿过图6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但是不可渗透层附着至吸收芯部上并漂浮在空隙空间上方。

在此将参照附图更完整地描述本公开的产品和方法,附图中示出了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的概念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实施,不应被解读成限定于在此提出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本公开完备和完整,能够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地展示各种概念的范围以及最佳和优选的实践方式。例如,本文提供的许多示例性描述涉及用于婴儿和幼儿或穿尿布者(diaper)的训练裤。然而,所描述的概念的各方面可同样适用于成人失禁产品和其他类似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具体实施方式

前述内容相当宽泛地描述了本发明内容的特征和技术优点,使得能够更好地理解以下的详细说明。以下描述的其他特征和优点构成权利要求保护的主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所揭示的观念和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方便地被用作改进或设计实现本公开的同样目的的其他结构的基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应认识到这种等价结构没有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提出的精神和范围。被认为是产品、系统和方法特征的新特征,对于其构建和方法的操作,还有其他对象和优点等,可以结合以下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一起,得到更好的理解。但应理解,各附图仅仅是为了示意和说明,并不旨在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特别适用于或涉及一次性吸收制品,例如婴儿尿布、婴儿和幼儿训练裤以及成人失禁尿布和裤子。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在这些产品内提供弹性复合物的网、弹性复合物或主体、或弹性分布图案,这反过来可以改进产品的贴合性和舒适性、其支撑能力和密封能力、提高产品的成本和可制造性和/或提高产品的美学品质。

本文考虑的一次性吸收制品包括训练裤、套穿尿布、一次性内裤和成人失禁服装。至于训练裤,这些服装被幼儿用于促进幼儿从使用尿布过渡到穿着常规内裤(即,在上厕所训练期间)。训练裤和其他一次性套穿裤具有封闭侧部,使得使用者或护理人员围绕使用者的腿拉起服装以穿着服装,并且围绕使用者的腿向下拉动服装以将其取下。这些制品和服装在本文中统称为“吸收裤”或“裤子产品”。

弹性构件可以结合到吸收服装的不同部分中。例如,弹性构件可以沿着尿布纵向定位,通常位于吸收芯部的外侧,以影响围绕使用者臀部、腿部或臀部和腿部的密封。另外,多个弹性构件(例如,以细长弹性线或股线的形式)可横向定位在吸收衣服的整个腰部区域(包括侧腰区域)。由此产生的弹性使衣服在穿上时和穿着时能够伸展。弹性使服装能够适应使用者的腰部尺寸和腿部尺寸的变化,同时紧贴腰部和腿部。

当弹性构件结合到吸收服装的一部分或一个区域中时,该部分或区域通常成为服装的独特功能部件。这些弹性部件包括侧片或耳翼部、腰带和紧固片。部分由于其多部件结构,弹性复合物可能需要专门的制造子工艺,该方法必须适应更大的服装制造工艺。或者,弹性复合物可以在与中央服装制造系统分离的单独的子工艺中独立地或简单地制造。在任一种情况下,可以提供弹性复物源作为服装制造工艺的输入。

美国专利号7,462,172和美国专利号7,361,246以及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us2012/0071852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类型的弹性复合物(以及该复合物的制造)的背景信息。因此,这些专利出版物通过引用纳入本文并且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但仅在所结合主题提供适用于本发明复合物、系统和方法或与本发明复合物、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背景信息和/或示例性复合物和方法的程度内。因此,所结合的主题不应用于限制本实施方式的范围。

出于本说明书的目的,术语“弹性复合物”、“弹性复合体”和“弹性制品”是指包含弹性体材料或弹性构件的多层或多部件构造。在该构造中,将多个弹性构件(例如线或股线)连接到或设置在一种或多种材料(例如,背片和表层)附近。以这种方式,弹性构件赋予连接层或相邻层弹性,并因此赋予该部分服装或物制品弹性。这种弹性结构可以是服装或制品的不同可附着部件,或者可以是服装主体制品的不同部分或分区、或服装的较大整体部件。

此外,本文所用术语“网”是指伸展的可输送片材或网络。术语“基材”是指支撑网、片或层,例如,弹性体粘附或以其他方式支撑在背片上的网或层。此外,网可以是弹性复合物和/或提供多个或一系列离散的弹性复合体。在本文所述实施方式中,该弹性复合体可以与网分离以形成一次性吸收制品(例如,尿布或吸收裤)的基础。

在一个方面中,本公开涉及一次性吸收芯部和底座的组合。本公开还涉及将一次性吸收制品或服装,其包括一次性吸收芯部和底座。在不同或其它应用中,一次性吸收制品或服装可以采用尿布、训练裤、成人失禁产品、女性卫生产品或其它类似一次性吸收产品的形式。

图1a和1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吸收制品10包括底座18和芯部17。如下面更详细描述的,某些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是芯部18的吸收部件基本上不与弹性部件底座17连接,例如,弹性/可拉伸部件横向穿过芯部18并且形成吸收制品10外壳部分(例如,尿布的外壳)。

底座17包括腰部区域23a和23b、以及胯部区域20。在使用期间,腰部区域23a和23b围绕使用者的腰部连接,例如,通过粘合片进行连接,以允许穿着吸收制品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座17包括与内背片层12连接(例如,通过粘合剂连接)外背片层11。底座17可设计成防止流体从芯部18穿过外背片层11和内背片层12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从吸收制品10中出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背片层11和内背片层12可以由流体和/或液体不可渗透膜(例如,聚乙烯膜),所述膜可以在吸收制品10、布状材料或其组合的整个宽度上伸展。在一些方面中,用可渗透层替代不可渗透层。外背片层11和内背片层12可具有蒸气传递性质(“可透气性”),其使得蒸气通过底座17而不释放储存于芯部18中的流体和/或液体。外背片层11和内背片层12中的每一个可以由液体不可渗透但可传递蒸气的非织造材料制成,如纺粘、熔喷(sb)非织造物;纺粘、熔喷、纺粘(“sms”)非织造物;纺粘、熔喷、熔喷、纺粘(“smms”)非织造物;微米、纳米或可分裂纤维;纺熔或射流材料;经梳理的材料;流体和/或液体不可渗透膜(例如,聚乙烯膜);或它们的组合。例如但不限于,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背片层12由sb非织造物、sms非织造物或聚乙烯薄膜形成,而外背片层12由sb非织造材料或sms非织造材料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吸收制品10包括不可渗透层13,该不可渗透层13可以是聚乙烯膜。不可渗透层13可以是流体和/或液体基本不可渗透的。不可渗透层13可以例如通过粘合剂与内背片层12连接。

不可渗透层13可以例如通过一个或多个粘合区19a和19b与吸收芯部14连接。如图1a和1b所示,粘合区19a和19b向着吸收芯部14的侧边缘24a和24b(例如,前边缘和后边缘)定位,留下与底座17的下面材料(这里显示为不可渗透层13)未粘合的大片吸收芯部14中心区域。图1a和1b的粘合区显示为大致在吸收芯部14的纵向边缘25a和25b之间延伸的条带。粘合区19a和19b可以由如下形成:例如但不限于热熔粘合剂。

芯部18还可以包括通过热熔粘合剂与吸收芯部14连接的表层15以及腿部护围16。腿部护围16可以例如通过热熔粘合剂沿着表层的纵向边缘27与表层15连接,并且可以在表层横向边缘28之间延伸。表层15和腿部护围16可由与外背片层11和内背片层12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制成。

底座17包括结合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弹性构件21(如图7所示),例如,弹性股线或弹性膜。在操作中,当使用者穿着吸收制品10时,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可以变得聚拢或褶皱,例如,当使用者在穿着吸收制品10同时走路时。如图7所示,粘合到具有弹性构件21(例如,弹性股线或膜)的底座17部分的吸收芯部14部分也聚拢或褶皱。不囿于理论,认为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之间的粘合允许从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的聚拢或褶皱传递至吸收芯部14。吸收芯部的该聚拢或褶皱可以引起吸收制品10使用者不适。通过定制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下面材料之间的粘合区19的数量和位置,可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收缩导致的聚拢或褶皱转移到吸收芯部14。

如图7所示,吸收制品10的相邻层可以用热熔粘合剂22粘合。

图2a和2b分别是吸收芯部1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所述吸收芯部10包括在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之间的一个粘合区19。图2a和图2b的单个粘合区沿着吸收芯部14的中心轴29定位,留下与底座17未粘合的吸收芯部的侧边缘。图8是沿图2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当部分粘合至粘合区19处下面的聚拢或褶皱的弹性构件21时,吸收芯部14是如何通过粘合区19中的弹性构件21的收缩而聚拢的。在未粘合到底座17的吸收芯部14的区域(例如,未粘合区31a和31b)中减少或消除了从弹性构件21至吸收芯部14的聚拢或褶皱传递。包括具有未粘合到底座17的区域(例如,未粘合区31a和31b)的吸收芯部14的芯部18在本文中可称为“浮动芯部”或“浮动吸收芯部”。如本文所用,“浮动芯部”或“浮动吸收芯部”是指吸收芯部,其仅在离散的位置、点和/或区域处粘合至吸收制品10的下层(本文是弹性化底座17)。如本文所用,“浮动”是指浮动吸收芯部的方面,其中,浮动吸收芯部区域未粘合至吸收制品10的下层,使得浮动吸收芯部的未粘合区域可相对于吸收制品10下层的位置自由地垂直移动。因此,浮动吸收芯部的未粘合区被称为是“浮动”的。也就是说,参见图21a,浮动吸收芯部的未粘合区域相对于吸收制品10的弹性化底座沿着方向950自由移动。在一些方面中,吸收制品10包括未与弹性化底座17均匀或全面粘合的吸收芯部14。

在一些方面中,浮动吸收芯部14的底表面114(如图9a所示)包括与弹性化底座17(在粘合区19处)粘合的一个或多个表面区域部分以及与弹性化底座17未粘合(不粘合)的一个或多个表面区域部分。在一些方面中,基于底表面114的总表面积,等于或小于90%的底表面114表面积粘合至弹性化底座17上(即,粘合至不可渗透层13、上背片12、下背片11、弹性构件21、或位于浮动吸收芯部14下方和/或空隙空间500下方的底座17的任意其他部分)。在某些方面中,基于底表面114的总表面积,等于或小于85%、等于或小于80%、等于或小于75%、等于或小于70%、等于或小于65%、等于或小于60%、等于或小于55%、等于或小于50%、等于或小于45%、等于或小于40%、等于或小于35%、等于或小于30%、等于或小于25%、等于或小于20%、等于或小于15%、等于或小于10%、或等于或小于5%的底表面114表面积粘合至弹性化底座17。结合到弹性化底座17底表面114的百分比范围可以为约5%至约90%,约10%至约80%,约20%至约70%,约30%至约60%,约40%至约50%。在某些方面,粘合至弹性化底座17底表面114的百分比范围为10%至30%。在各情况下,底表面114表面积的剩余部分与弹性化底座17未粘合。例如,如果底表面表面积的10%至30%粘合至弹性化底座17,那么底表面114表面积的70%至90%未粘合至弹性化底座17。

图3a和3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所述吸收制品10包括在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下面材料之间的三个粘合区19a、19b和19c。图3a和3b的粘合区19a-19c位于芯部18的中心区域中,包括向着横向边缘24a和24b定位的两个粘合区以及定位在芯部18中心的一个粘合区,留下与底座17的下面材料未粘合的芯部18的大片中前部和中后部区域以及芯部18的中心边缘25a和25b。

图4a和4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所述吸收制品10包括在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下面材料之间的单个粘合区19。图4a和4b的粘合区19位于芯部18的中心区域,留下与底座17下面材料未粘合的芯部18的大片前区域和后区域。

图5a和5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所述吸收制品10包括在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下面材料之间的两个粘合区19a和19b。图5a和5b的粘合区19a和19b朝向芯部18中心区域中的纵向边缘25a和25b定位,留下与底座17的下面材料未粘合的芯部18的大片前部和后部区域和芯部18的中心区域。

图6a和6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所述吸收制品10包括在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下面材料之间的六个粘合区19a-19f。四个粘合区(粘合区19a、19b、19e和19f)位于吸收西部14的角落。两个粘合区(粘合区19c和19d)向着芯部18的纵向边缘25a和25b位于吸收芯部14的中心区域,留下与底座17的下面材料未粘合的芯部18的大片中心区域、中前区域和中后区域。图9a是沿图6a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显示了当吸收芯部14部分粘合至其下方的聚拢或褶皱的弹性构建21时,吸收芯部14是如何通过粘合区19a和19b中的弹性构件21的收缩而聚拢的。在未粘合到底座17的吸收芯部14区域(例如,未粘合区31)中减少或消除了由于弹性构件21收缩传递至吸收芯部14的聚拢或褶皱。

图9b是沿图6a中线a”-a”的横截面图的替代性描绘。如图9b所示,在一些方面中,弹性构件21和包封弹性构件21的层(此处显示为外背片层11和内背片层12)之间的粘合是连续的。不同的是,如图9a所示,在其它方面中,弹性构件21和包封弹性构件12(此处显示为外背片层11和内背片层12)之间的粘合是不连续的(例如,是断断续续的),在弹性构件21和包封层(外背片层11和内背片层12)之间形成通道100,以使得在弹性构件21和包封层之间不形成通道。在某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引导包含在其中的液体远离目标区域(挤出物首先吸收到吸收芯部14中的污物区域),其中通常,大部分液体驻留在吸收芯部14中。例如,具有纵向取向管道(即,流体通道200)的空隙空间500将沿着这些管道纵向引导包含在其中的液体。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的至少一侧是未密封的。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的至少一侧是密封的。例如,对于具有纵向取向管道(即,流体通道200)的空隙空间500,该空隙空间500的纵向边缘可以进行密封或相对密封,而管道(流体通道)末端处的空隙空间500的末端(即,空隙空间500的边缘)可以是未密封的。

通过定制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下面材料之间的粘合区19的数量和位置,可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收缩导致的聚拢或褶皱转移到吸收芯部14。

图10a和10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底座17可包括位于吸收制品10的腰部区域23a和23b中的一个或多个弹性构件21a和21b、以及位于吸收制品10的胯部区域20中的一个或多个弹性构件21c和21d。如图所示,吸收芯部14通过在不包括弹性构件21a-21d的底座区域处的粘合区19a和19b与底座17连接。

图11a和11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图11a和11b的吸收制品与图10a和10b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1a和11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额外包括在吸收制品10的胯部区域20中的芯部18下的一个或多个弹性构件21e。弹性构件21e可以是直的、线性的弹性股线,如图所示,或者可以是曲线的。弹性构件21e可以位于吸收制品10中的多个位置中。如图所示,弹性构件21e位于不可渗透层13和外背片层11之间。芯部18的弹性构件21e与底座17的所有弹性构件21a-21d隔开。如本文所用,芯部18的弹性构件21e与底座17的所有弹性构件21a-21d“隔开”是指弹性构件21a-21e的排列,以使得弹性构件21e不与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a-21d接触,不与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a-21d交叉,或其组合。由于弹性构件21e与弹性构件21a-21d分隔,弹性构件21e不与弹性构件21a-21d以弹性方式连接。本文使用的“以弹性方式连接”是指弹性构件21a-21d将弹性效应(例如,拉伸、收缩,皱缩,聚拢等)传递至吸收制品10的其它元件的能力。

图12a和12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九和第十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图12a和12b中的吸收制品与图11a和11b中相同,不同之处为弹性构件21e的位置。在图12a中,弹性构件21e位于不可渗透层13和吸收芯部14之间。在图12b中,弹性构件21e位于吸收芯部13和表层14之间。图12b所示的弹性构件21e的构造适用于在牡蛎弹性芯部(oysterelasticcore)中使用。

图13是吸收制品10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图13中的吸收制品与图12b中相同,不同之处为粘合区19a和19b的位置。在图13中,粘合区19a和19b位于流体不可渗透层13和内背片层12之间,而图12b中,粘合区19a和19b位于吸收芯部14和不可渗透层13之间。

粘合区可以位于吸收制品10内底座17所有弹性构件21和芯部14之间的各种构造和区域中,以使得底座17上弹性构件的起皱、拉伸和其他弹性化影响不会直接或完全传递至吸收芯部14。

图14a和14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如图所示,吸收制品是三件式尿布,其具有形成前腰带的前底座17a、形成后腰带的后底座17b以及芯部18。前底座17a包括弹性构件21a,后底座17b包括弹性构件21b,并且不可渗透层13包括弹性构件21c和21d。例如,如图14a和14b所示吸收制品10的构造适用于用作裤样尿布。在吸收芯部14和芯部18的其它部分(例如,不可渗透层13)之间使用离散的选定粘合区19a和19b允许减少或消除对吸收芯部14的弹性化影响(例如,传递拉伸、皱缩或聚拢)。

图15a和15b分别是吸收制品10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和展开透视图。图15a和15b的吸收制品与图14a和14b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5a和15b中的吸收制品10包括在吸收芯部14和表层15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弹性构件21e。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吸收芯部14与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基本未连接,特别与横向延伸穿过芯部18并且形成吸收制品10一部分外壳的底座17弹性构件21基本未连接。例如但不限于,吸收芯部14可以仅在离散的粘合区19中粘合至底座17的部件上形成粘合区19,而不在其它区域粘合至底座17以形成未粘合区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粘合区19的表面积可以小于吸收制品10的所有未粘合区31的表面积之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吸收制品10所有粘合区的表面积之和可以小于吸收制品10所有未粘合区31的表面积之和。例如但不限于,具有400mm×100mm表面积的吸收芯部14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吸收制品10的前纵向末端和后纵向末端具有各自表面积为30mm×100mm的两个粘合区19a和19b(例如,如图1a和1b所示),并且在粘合区19a和19b之间可以具有表面积为340mm×100mm的未粘合区31。或者,吸收制品10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具有中心定位的表面积为400mm×5mm的条带式粘合区19(例如,如图2a和2b所示),并且具有各自表面积为400mmx47.5mm的两个未粘合区31a和31b。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可以是整体的、连续的单件结构,使得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在粘合区19和未粘合区31之间是自支承的。例如但不限于,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可以是牡蛎芯部(oystercore)或干mt芯部(drymtcore)。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可以是纸浆/超吸收聚合物(sap)芯部。在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是纸浆/sap芯部的实施方式中,在粘合至底座17之前,纸浆/sap芯部可以被包裹和/或封闭在支承结构中,例如非织造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配置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的组成以提供作加强件的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的区域。例如,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的某些区域可以设置有更多的吸收颗粒(例如sap)或更高密度的吸收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的该区域可以包含颗粒、纤维或使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区域的密度、厚度和/或硬度增加的其它材料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熔粘合剂22可以设置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中或之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其它区域,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的目标区域可以包含增加量的热熔粘合剂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可以由sap聚拢物和/或袋组成,如本领域已知的。该袋和/或聚合物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其组成可以在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的不同区域中是变化的,以获得所需的刚性和弯曲特性,如本领域已知的。由粘合图案确定的口袋图案可以设计成实现所需的刚性性质。此外,粘合方法(例如,点粘合、实心粘合等)也可以变化。该袋和/或聚拢物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制备,例如美国专利申请公开us2014/0303582a1和美国专利8,148,598中所述的方法,其全部内容纳入本文。

在使用中,当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拉伸、伸展或松弛时,吸收芯部14的表面拓扑和形状可以基本不变,特别是在未粘合区31中;因为当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松弛时,可以减少或消除芯部18的褶皱,并且当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伸展时可以减少或消除芯部18的扁平。因此,在至少一些实施方式的使用中,芯部18的形状和表面拓扑可以保持大致不变。底座17的形状和表面拓扑可以在使用期间动态地改变,而芯部18的形状和表面拓扑在使用期间可以是静态的或基本静态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另外的弹性体或可拉伸部件(例如,弹性构件21e)可以结合至和/或连接吸收芯部14,以为其提供所需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这种额外的弹性体或可拉伸部件的拉伸特性可以独立于或基本独立于底座17的拉伸特性(例如,独立于或基本上独立于底座17的弹性体或可拉伸部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的下侧可以具有压花图案。在该实施方式中,压花图案可以产生或帮助产生位于芯部18和/或吸收芯部14与下面结构(即,底座17或其部件)之间的通道(例如,小毛细管通道或较大通道)。例如但不限于,图16显示了具有压花图案的吸收芯部14的实施方式。图16b显示与底座17粘合形成通道50的具有压花图案40的现有芯部的实施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部18下面的材料(即,底座17或其部分)可具有改进的润湿性特性,形成可润湿的表面。例如,底座17或其部分(例如,内背片层12和/或外背片层11)可以改性为更亲水或更疏水,例如,通过用表面活性剂、电晕处理或其它表面处理对其进行处理。底座17的润湿性特性的改变可以促进芯部18和底座17之间的流体流动。在某些区域中底座17的疏水处理可以减缓或阻止流体流动,例如在芯部18的侧部或末端处。如本文所用,“可润湿表面”是能够具有液体阻挡性质的表面,例如通过表面的电晕或等离子体处理而改性并且允许在其上分配流体的材料。

空隙空间

在一些方面,浮动吸收芯部14的未粘合区包括一定程度的“自由宽度”、一定程度的“自由长度”以及一定程度的自由垂直移动(即,如图21a所示沿轴950)、或相对于吸收制品10的下层(即,弹性化底座17)的位置横向或纵向自由移动的“自由区域”。该浮动吸收芯部14的未粘合区被称为是“浮动”的。为了实例的目的而不是限于此,“自由宽度”、“自由长度”和“自由区域”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参考图10a和10b,芯部14具有平均长度(纵向范围),如附图标记1000所示。然而,仅一部分长度1000未与底座17粘合,具体是未粘合长度2。未粘合长度2例如但不限于可以是大约或等于约80%的长度1000。也即是说,如果长度1000为10英寸,则未粘合长度2将是8英寸。在芯部14的任一末端上的两个部分通过粘合区19a和19b粘合,标记为粘合长度3。沿着粘合长度3,芯部14可以是100%或约100%受限于相对于底座17的垂直移动。然而,沿着未粘合长度2,相对于底座17,芯部14可以95%或更大程度不受限,即,相对于底座17自由垂直移动。因此,沿着芯部14长度的约80%,芯部具有约95%或更大的自由宽度,并且该区域中的芯部相对于底座17自由移动,并且沿着芯部14长度的约20%,芯部的自由宽度约为0%。如图10a可见,与粘合区19a和19b重合的芯部14的横向宽度将具有约0%的自由宽度和长度,并且与粘合区19a和19b不重合芯部14的横向宽度将具有约95%或更大的自由宽度(例如,如图7所示,沿其边缘具有一些芯部粘附至表层和底座17)。

参考图17a和17b,芯部14具有平均宽度(横向范围),如附图标记2000所示。然而,仅两个部分的宽度2000未与底座17粘合,具体是未粘合宽度7。未粘合宽度7例如但不限于可以总计是宽度2000的约85%,以使得各未粘合宽度7为宽度2000的约42.5%。也即是说,如果宽度2000为10英寸,则未粘合宽度7将是4.25英寸。在芯部14中心的一个部分通过粘合区19粘合,并且标记为粘合宽度5。沿着粘合宽度5,芯部14可以是100%或约100%受限于相对于底座17的垂直移动。然而,沿着未粘合宽度7,相对于底座17,芯部14可以95%或更大程度不受限,即,相对于底座17自由垂直移动。因此,沿着芯部长度的100%,自由宽度或为粘合宽度为芯部14宽度的至少85%。

因此,芯部14的“自由宽度”的各部分是芯部14的总宽度的百分比,其相对于下面的弹性化底座17自由垂直移动。每个部分的自由宽度可以在其范围内没有粘合区。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执行关于芯部14的各实施方式(例如,图3a、4a、5a和6a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未粘合长度和/或宽度的量的类似计算和/或近似,以确定芯部14相对于下面的弹性化底座17自由垂直移动的长度和宽度范围,以确定各芯的部分自由宽度。在一些方面中,沿着等于或大于芯部总长度约50%、60%、70%、80%、90%或95%的芯部长度,芯部的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总宽度的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或至少95%。在一些方面中,沿着芯部总长度50%至95%的芯部长度,芯部14的未粘合自由宽度的范围为芯部总宽度的50%至95%。

参考图3a,在三个粘合区19a-19c处,自由宽度最高达芯部宽度的80%或等于芯部宽度的80%。在粘合区19-19c之间,自由宽度大于芯部宽度的95%。各粘合区19a-19c的纵向长度占芯部长度约3%。所以,芯部14可描述为对于前3%芯部长度具有最高或等于80%的自由宽度,然后对于下45.5%芯部长度具有大于95%的自由宽度,对于下3%芯部长度同样具有最高或等于80的自由宽度,然后对于下45.5%芯部长度具有大于95%的自由宽度,并且最后,对于最后3%芯部长度具有最多或等于80%的自由宽度。或者,芯部14也可以描述为对于100%的芯部长度具有大于80%或者大于某一平均自由宽度(80%至95%,并且肯能大于90%)的自由宽度。

参考图4a,芯部14中心的一个粘合区19的长度为芯部长度约10%。该芯部14可以描述为在粘合区19的任一侧上沿着45%的芯部长度具有大于95%的自由宽度。反过来,芯部14可以描述为沿着100%的芯部宽度具有等于或最高90%的自由长度。

参考图6a,芯部14在三个粘合区19a-19c处粘合,各粘合区的宽度为芯部宽度的约10%。各粘合区19a-19c的长度为芯部长度的约5%。所以,芯部14可以描述为对于5%的芯部长度具有最高80%的自由宽度,然后,对于42.5%的芯部14具有大于95%的自由宽度。

参考图4a,吸收芯部可以具有相对于下面底座17自由移动的至少一个“自由区域”。如图3a所示,芯部14是两个自由区域3000。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芯部14可以具有大于两个或小于两个的自由区域。例如,图1a描绘了仅具有一个自由区域的芯部14。各自由区域与芯部14的未粘合区重合。在各自由区域3000的边界内,不存在限制芯部14相对于底座17移动的粘合区。在自由区域3000的边界内,芯部14是均匀地未粘合至底座17或全面未粘合至底座17。在一些方面中,芯部14的未粘合自由区域的量为大于芯部14底表面114的总表面积的50%、或60%、或70%、或80%、或90%、或95%。例如,总底表面积为50平方英寸并且未粘合自由区域为芯部总面积50%的芯部将具有25平方英寸的未粘合自由区域。

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形成于吸收制品的底座17和吸收芯部14的未粘合浮动部分之间。该空隙空间将会与芯部14的自由区域、自由宽度和/或自由长度重合。空隙空间500如图8、9a和9b所示。

参考图9a和9b,空隙空间500形成于吸收制品10的两侧之间,具体来说形成于吸收芯部14和不可渗透层13之间。空隙空间500不限于位于吸收芯部14和不可渗透层13之间,并且可以位于吸收制品10的其它相邻层之间,例如,在不可渗透层13和底座17的层(例如,内背片层12)之间,如下面参考图17a和17b所示和更详描述的。空隙空间500可以定位在吸收制品10的主体侧300对面。如本文所用,吸收制品10的主体侧300是当使用者穿着吸收制品10时,吸收制品10面对使用者身体的胯部区域的一侧。在一些方面中,没有层位于空隙空间500和浮动芯部14的底表面114之间。在其它方面中,不可渗透层13是位于空隙空间500和浮动芯部14的底表面114之间的唯一层。

空隙空间500的构造和设置(包括空隙空间500的形状、尺寸和体积)至少部分由吸收制品10的层之间的粘合位置和设置(例如,粘合区19的位置和设置)来限定。吸收制品10可以包括位于吸收制品10的层之间不同位置的一个空隙空间或多个空隙空间。图9a和9b描绘了具有通常位于中心的单个空隙空间500的吸收制品10。图8描绘了具有两个空隙空间500的吸收制品10,各空隙空间500通常与吸收制品10的中心间隔开并且沿着吸收芯部14的纵向边缘25a和25b定位。在包括多个空隙空间的吸收制品的一些方面中,多个空隙空间中的至少一些与多个空隙空间中的其它空隙空间直接流体连通。在包括多个空隙空间的吸收制品的其它方面中,多个空隙空间中的每一个与多个空隙空间中的其它空隙空间流体分隔(即,不是流体连通的)。例如,粘合区19可以密封多个空隙空间中的每一个与多个空隙空间中的另一个。

空隙空间——流体分布和透气

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空隙空间500为吸收制品10内的液体、气体或液体和气体提供流体分布。流体(液体或气体)可从吸收芯部14进入空隙空间500,并可在空隙空间500内行进至吸收制品10的其它部分。例如,液体可以离开吸收芯部14的饱和部分并在空隙空间500内流动至吸收芯部14的较不饱和部分,并且可以在其较不饱和部分处重新吸收到吸收芯部14中。

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具有这样的构造(例如,形状):使空隙空间内的液体被引导到吸收制品10内和/或被引导向吸收制品10内的所需位置。例如,空隙空间500可以纵向、横向或纵向和横向组合延伸,用于引导液体在其中纵向、横向或纵向和横向流动。图8中所示的空隙空间500可以引导流体流到吸收制品10的纵向边缘,而通过图4a和4b的吸收制品10所形成的空隙空间可以引导流体流到吸收制品10的横向边缘。

进一步参考图8、9a和9b,在一些方面中,流体通道200形成于空隙空间500内。流体通道200可以通过作用在底座17上的弹力形成(即,上背片12、下背片11和不可渗透层13的聚拢和/或褶皱。该聚拢和/或褶皱可导致在形成底座17的层中形成峰201和谷,其中,谷是流体通道200。该流体通道200可用于将空隙空间500内的流体流动引导至吸收制品10内的所需位置。

由此,空隙空间500可用于帮助整个吸收制品10中的流体分配。空隙空间500还可以用作吸收制品10的流体保留区。例如,如果吸收芯部14是饱和的,则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可以提供额外的体积容量以将流体保留在空隙空间500内。

空隙空间500还可以提供使气体来自和穿过吸收制品10以进行通风。该来自和/或通过吸收制品10的气体的通风可以促进吸收制品10或至少吸收芯部14的干燥。

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的轮廓可以决定或至少影响位于其上的吸收芯部14的轮廓。由此,空隙空间500的轮廓可以引导和/或影响吸收芯部14的流体保留和/或流体分布功能。

空隙空间——贴合性的改进

在一些方面中,在吸收制品10内提供空隙空间500使得吸收制品在穿着时相对于缺少该空隙空间而其他方面相同的吸收制品而言改进了相对于使用者身体的贴合性。例如,如本文所述,相对于不具有浮动吸收芯部和相关空隙空间的其它方面相同的吸收制品,具有浮动吸收芯部和相关空隙空间的吸收制品可以导致通常较平坦的吸收芯部和位于针对使用者身体的吸收制品的表层。

空隙空间——不可渗透层之下

参考图17a和17b,描绘了粘合区19位于不可渗透层13下方、在不可渗透层13和外底部17之间;更具体地在不可渗透层13和上背片12之间的吸收制品10。在这些方面中,不可渗透层13与底座17以与本文所述关于浮动且弹性隔离的吸收芯部14的相同方式浮动并弹性隔离。

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不可渗透层13将阻碍和/或阻止液体进入空隙空间500,导致减少或消除液体通过不可渗透层13进入空隙空间500。因此,在一些空隙空间500位于不可渗透层13和上背片12之间的方面中,空隙空间500将提供与具有位于吸收芯部14和不可渗透层13之间的空隙空间500的方面相比减小的流体保留和/或流体分布性质,或空隙空间500不具有流体保留和/或流体分布性质。

在一些空隙空间500位于不可渗透层13和上背片12之间的方面中,空隙空间500将提供改进的贴合性、气体通风以及吸收制品10或至少吸收芯部14的相关干燥或它们的组合,如本文其他地方所述。

在一些空隙空间500位于不可渗透层13和外底座17之间的方面中,不可渗透层13不是弹性化的和/或与底座17弹性隔离。因此,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当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收缩时,不可渗透层13不会聚拢、收缩或褶皱,或者当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收缩时,与其它方面相同的吸收制品(不同之处为,空隙空间位于吸收芯部14和不可渗透层13之间,并且不可渗透层13是弹性化的和/或未与底座17弹性隔离)相比,不可渗透层13至少聚拢、收缩或褶皱较少。

在空隙空间500位于不可渗透层13和外底座17之间的情况下,与其它方面相同的吸收制品(不同之处为空隙空间500位于吸收芯部14和不可渗透层13之间)相比,吸收芯部14可以更平滑和/或更少起皱并且穿着更舒适。

此外,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减轻了不可渗透层13和外底座17的非织造层或外底座17的其它层(例如,上背片12)之间的阻力;因此,允许吸收芯部14更容易地“浮动”在底座17上方和/或为吸收芯部14提供比其它方面相同的吸收制品(不同之处为,空隙空间并未位于不可渗透层13和底座17之间)更大的运动自由度。

具有“浮动的”不可渗透层13的方面表现出由与外底座17的弹性体的连接产生的不可渗透层13的最小收缩和/或聚拢。另外,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所有层连接在不可渗透层13上方(例如,表层15和吸收相比14)还将呈现出收缩和/或聚拢和/或褶皱得以减少或消除。该收缩、聚拢和/或褶皱的减少或消除导致吸收芯部14在穿着在使用者身体上时具有通常更平坦的身体侧表面(更平坦的呈现)、以及当穿着在使用者身体上时具有通常更平坦的表层15。

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弹性外底座17自由收缩并贴合穿着者的身体,而吸收制品10(表层15和芯部14)的表面保持不受外底座17弹性化影响或受影响较小,以使表层15和芯部14基本保持相对于穿着者身体平坦。

空隙空间——动态性质

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表现出动态性质,包括但不限于动态体积、动态形状、动态流体分布性质、动态流体保留性质、动态通风和吸收芯部干燥性质、或它们的组合。如本文所用,“动态性质”是指动态变化的性质。例如,该动态性质可随空隙空间500构造与使用者的身体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在吸收制品10上的力而变化。也就是说,空隙空间500和吸收芯部14动态响应于身体移动和外力,所述力包括扭转力和压缩力以及弹力。

参考图18a-19b,描绘了可以施加影响空隙空间500和吸收芯部14的力的各种身体移动。图18a描绘了处于第一位置的穿着者400,其中穿着者的腿大致向下伸展并且大致与穿着者的躯干对齐。在第一位置,将拉伸力600施加在吸收制品10的前部,并且将压缩力700施加至吸收制品10的后部。这种由穿着者身体移动产生的力将施加在吸收制品10底座的弹性体上。然而,由于吸收制品包括浮动的吸收芯部,因此与吸收芯部不“浮动”而其它方面相同的吸收制品相比,将减少或消除这种力向浮动吸收芯部的传递。图18b描绘了处于第二位置的穿着者400,其中,穿着者的腿相对于第一位置向着穿着者身体的前面向外伸展。在第二位置,将压缩力700施加在吸收制品10的前部,并且将拉伸力600施加至吸收制品10的后部。图18c描绘了处于第三位置的穿着者400,其中,穿着者的腿相对于第二位置向着穿着者身体的前面进一步向外伸展。在第三位置,将压缩力700施加在吸收制品10的前部,并且将拉伸力600施加至吸收制品10的后部。图19a描绘了处于第四位置的穿着者400,其中穿着者的腿向下伸展并且大致与穿着者躯干的伸展对齐。在第四位置,将压缩力700大致施加至吸收制品10的前跨区域。图19b描绘了处于第五位置的穿着者400,其中穿着者的腿相对于图19a从穿着者的身体向外展开并且通常相对于穿着者躯干的伸展成一定角度。在第五位置,将拉伸力600大致施加至吸收制品10的前跨区域。

当吸收制品10包含浮动吸收芯部14的浮动部分区域被拉伸时,空隙空间500闭合或至少体积缩小。当吸收制品10包含浮动吸收芯部14的浮动部分区域被压缩并且弹性构件21松弛时,空隙空间500打开或至少体积膨胀。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永远不会完全打开或完全闭合。在由穿着者穿着时,空隙空间500的构造可以通过位于完全打开和完全闭合之间的各种构造而连续波动,这取决于浮动吸收芯部14的任何特定部分上的拉伸和/或压缩的量。

图20a描绘了处于松弛、压缩(即收缩)状态的吸收制品10,并且图20b描绘了图20a的吸收制品10,但其处于拉伸的伸展状态。参考图20a和20b,描绘了作用在吸收制品10上的各种力的示例性效果。空隙空间500的构造可以至少部分地由弹性构件21的弹性状态(例如,拉伸或收缩)限定或受其影响,因为弹性构件21将潜在能量赋予吸收制品10的各个部分,使得空隙空间500随着穿着者移动而动态地改变(即,更大的拉伸导致弹性体上的更大张力,导致空隙空间的体积减小)。在松弛、压缩的状态下,空隙空间500通常处于打开构造,其中,吸收芯部14浮动在外底座(此处包括不可渗透层13、上底片12和下底片11)上方,形成空隙空间500。然而,在拉伸、伸展状态时吸收芯部14位于更靠近外底座,使空隙空间500通常处于闭合构造,其中,空隙空间500的体积和/或尺寸被减小或消除。因此,处于拉伸、伸展状态的空隙空间500的体积相对于处于松弛、压缩状态的空隙空间500的体积减小。在一些方面中,在拉伸、伸展状态下完全消除空隙空间500的体积,使得空隙空间500不再存在于拉伸、伸展状态下。而且,处于拉伸、伸展状态的吸收制品10的宽度800通常大于松弛、压缩状态的宽度,因为其每层都被伸展。

相对于松弛、压缩状态,拉伸、伸展状态时也改变流体通道200。当弹性构件21拉伸和伸展时,外底座的其余部分也被拉伸和伸展。在弹性构件21松弛和压缩(即,收缩)的情况下,外底座的其余部分变得褶皱和/或聚拢,因为外底座的这些部分附着(例如,粘附)至弹性构件21,使弹性构件21的弹性力(压缩和拉伸)作用在外底座上。如本文其他地方所讨论的,在一些方面中,该聚拢和/或褶皱导致形成峰201和谷(流体通道200)。通过弹性构件21的拉伸和伸展,外底座的拉伸和伸展导致形成流体通道200的谷的深度减小。在一些方面中,弹性构件21和外底座可以被拉伸到足以消除该峰201和谷的程度,使在拉伸和伸展状态下不存在流体通道200,如图20b所示。当谷变平坦时,谷对驻留在流体通道200内的任何液体施加力,使得液体沿着流体通道200被引导至吸收制品内的另一位置(例如,在空隙空间500内或重新吸收到吸收芯部14中)。流体通道200可以以横向方式、以纵向方式以与浮动吸收芯部14的横向和纵向范围成一定角度来引导,或它们的组合。流体通道200和/或空隙空间500的延伸方向可以设计成将流体通道200和/或空隙空间500内的流体流动引导到所需位置。

由于吸收制品10的上部(这里包括附接至吸收芯部14的表层15)仅部分地附接(例如,粘附)至吸收制品10的外底座,弹性构件21的弹性力不会传递至表层15和吸收芯部14,或至少以小于该弹性力传递至外底座的程度传递至表层15和吸收芯部14,并且以小于在其它方面相同但吸收芯部未浮动的情况下的程度传递至表层15和吸收芯部。

当吸收制品从相对松弛的压缩状态(图20a)移动至相对拉伸的伸展状态(图20b),并且流体(液体和/或气体)存在于空隙空间500内时,吸收芯部14向着外底座相对移动,使得空隙空间500至少部分闭合,将力(空隙闭合力)施加到空隙空间500内的流体上。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液体被该力引导为在空隙空间500内流动至空隙空间500内的另一个位置,从而吸收到吸收芯部14中,或其组合。

将空隙空间500从相对闭合的构造改变为相对打开的构造可以促进吸收制品10的通风和/或干燥。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存在于空隙空间500内的气体被该力引导为:在空隙空间500流动至空隙空间500内的另一个位置,吸收到吸收芯部14中,通向吸收制品10的外部,或其组合。当空隙空间500从相对闭合的构造移动成相对开放的构造时,空隙空间500的这种打开可以产生真空力,吸入空气(例如,从吸收制品10的外部);因此,促进吸收制品10(例如,吸收芯部14)部分的通风和/或干燥。

在一些方面,在将各种力、例如由穿着者身体各种移动产生的力施加在吸收制品10上时,吸收制品10循环通过相对拉伸、伸展的构造和相对松弛、压缩的构造。在该方面,在将各种力、例如由穿着者身体各种移动产生的力施加在吸收制品10上时,空隙空间500因此循环通过相对闭合的构造和相对打开的构造。该空隙空间500的打开和闭合构造之间的循环在穿着者穿着吸收制品10的整个时间段内促进持续的循环通气、流体分配、流体保留或其组合。

图21a描绘了处于松弛、压缩(即收缩)状态的吸收制品700,显示了其上的压缩(收缩)力700的方向,并且流体流动线203指示了空隙空间500内的流体流动方向。当弹性构件21拉伸和伸展时,浮动吸收芯部14向吸收制品10的外底座压缩,迫使流体在空隙空间500内流动,例如沿着流体流动线203流动。图21b描绘了图21a的吸收制品10,但是处于拉伸、伸展状态的。

因此,因为各种力导致空隙空间500形成(即,打开)和不形成(即,闭合),空隙空间500可以通过来自浮动吸收芯部14、或者粘合至弹性化底座17的浮动吸收芯部14之间相互作用(例如,在离散点处)的主动弹性化产生。这种主动弹性化可以形成空隙空间,其在小体积(扁平/受应力)构造和较大体积(枕形/无应力)构造之间重复循环。空隙空间500在打开和关闭构造之间或者在较小和较大体积构造之间的这种重复循环用作沿着空隙空间500推动流体并使流体穿过空隙空间500的主动“泵”;因此,产生波纹管效应,提供增加的液体分配和气体通风。当使用者四处移动时产生的这种波纹管效应导致空隙空间500打开和闭合,从而提供通风或甚至泵送空气通过吸收制品的底座17和围绕吸收制品的底座17。空隙空间500内的通风增加导致穿着者皮肤处和周围的微气候中相对湿度较低,导致较低的皮肤水化。因此,通风增加可以导致对于吸收制品10穿着者的舒适度增加。波纹管效应可以引导流体远离浮动吸收芯部14和底座17之间的粘合点。在粘合区19位于浮动吸收芯部14中心(图8)的方面中,将流体引导向侧部并且以纵向方式引导。利用具有位于浮动吸收芯部14侧部的粘合区19的构造,可以将流体引向浮动吸收芯部14中心,以及以纵向方式引导

用于空隙空间500中的动态变化的机构(例如,改变体积、形状、轮廓)包括但不必限于由于穿着者身体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吸收制品10上的加载(例如,压缩)。该移动至少部分导致空隙空间500变化,因为移动在弹性化底座17的弹性构件21上施加力,导致迫使将拉伸和张力施加到弹性构件21上,使得浮动吸附芯部14变平或变成枕形。

空隙空间——在不可渗透层下方形成

参考图22,在一些方面中,在不可渗透层13下方形成空隙空间。不可渗透层13可以附着(例如,粘附或以其他方式层压到其上)到浮动吸收芯部14的底表面,使得不可渗透层13随着弹性化底座17上浮动吸收芯部14的浮动而浮动,在其之间形成空隙空间500。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不可渗透层13连续地附着至浮动吸收芯部14。

形成在不可渗透层13下方的空隙空间500可以用作使潮湿空气离开不渗透层13(例如,透气阻挡膜)的导管,以促进潮湿空气移动离开吸收制品10。皮肤微气候中的这种通风促进干燥并降低皮肤水化,以改善皮肤健康。另外,不可渗透层13和弹性化底座(即,上背片12)的外非织造物之间的分离可以减缓由蒸汽冷凝引起的吸收制品10外表面上的潮湿和湿粘感。

空隙空间——粘合图案

在一些方面,浮动吸收芯部14和相关空隙空间500的动态性质(即,循环通过构造和力的响应性)可以通过构造在浮动吸收芯部14和吸收制品10下方的外底座之间的粘合图案(即,通过设计粘合区19的间隔、放置和/或设置)来改变和/或增强。。这种浮动吸收芯部14和吸收制品10下方的外底座之间粘合图案的构造可用于改变吸收制品10内浮动吸收芯部14和空隙空间500的形状、体积、相对位置、尺寸、对力(通过身体移动所施加的弹性力和其它力)的响应性或其组合。

增加吸收芯部14与吸收制品10下方的外底座的粘合(即,更多和/或更大的粘合区19)导致吸收芯部14的“浮动”水平降低,使吸收芯部14进一步弹性连接至弹性构件21(相对于较少的粘合)。浮动吸收芯部14与弹性化底座17的粘合图案将至少部分确定空隙空间500和浮动吸收芯部14的轮廓。浮动吸收芯部14的粘合区域将通过弹性化底座1的弹性构件21的收缩而聚拢,而浮动吸收芯部14的未粘合区域将不会聚拢,或者将比其粘合区域聚拢得少。在一些方面中,浮动吸收芯部14与弹性化底座17增加的粘合可以在吸收芯部14和吸收制品17下方外底座之间形成粘合图案,该粘合图案构造成增强流体保留、流体分布、通风或其组合。例如,吸收芯部14和吸收制品17下方外底座之间的粘合图案可以构造成使流体在空隙空间500内流动到吸收制品10内的特定位置。吸收芯部14和吸收制品17下方外底座之间的粘合图案可以设计和/或构造成在空隙空间500内形成流体保留区。这样,通过在吸收芯部14和吸收制品17下方外底座之间构造粘合图案可以优化吸收制品10的设计,以有利地结合浮动吸收芯部14的特征和优点以及由特定粘合图案限定的空隙空间500的特征和优点(例如,对流体保留和/或流体分布和/或通风性质的增强)。

吸收芯部14和吸收制品17下方外底座之间的粘合图案可以设计和/或构造成形成枕形的浮动吸收芯部14。如本文所用,“枕形”是指浮动吸收芯部,所述浮动吸收芯部具有在其下方形成的由一个或多个粘合区限定的空隙空间。例如,图9a和9b的浮动吸收芯部14是单个枕形浮动芯部,图8的浮动吸收芯部14是双枕形浮动芯部,限定两个空隙空间,每个空隙空间通过粘合区19限定。

在一些方面中,浮动吸收芯部14为吸收制品10的穿着者提供缓冲,例如通过枕形提供缓冲。当通过穿着者的身体将力施加到表层15和吸收芯部14上时,表层15和吸收芯部14作出响应,朝向吸收制品10的外底座作相对移动。枕形结构的压缩缓冲了穿着者身体和吸收制品10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浮动吸收芯部14为穿着者提供了改进的贴合性和舒适性。

在一些方面,浮动吸收芯部14和弹性化底座17之间的粘合(例如,粘合线)以横向方式、以纵向方式以与浮动吸收芯部14的横向和纵向范围成一定角度来延伸,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些方面中,浮动吸收芯部14和弹性化底座17之间的粘合线是线性的、非线性的(例如,曲线的)、或它们的组合。

在一些方面中,浮动吸收芯部14和弹性化底座17之间的粘合可以构造成提供纵向取向并延伸的空隙空间500。与可导致流体沿着吸收制品10的空隙空间500侧部泄漏的横向取向并延伸的空隙空间相比,纵向取向并延伸的空隙空间500允许流体在其中纵向流动,允许更充分地利用吸收芯部14。

在一些方面中,浮动吸收芯部14和弹性化底座17之间的粘合可以构造成提供非线性空隙空间。非线性空隙空间可以将液体引导至浮动吸收芯部17中的特定区域,例如引导至末端(例如,向腰部),从而实现吸收芯部14的充分利用。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清楚知道的,本文公开的空隙空间500提供了用于使得液体和/或空气在吸收制品10内移动的机构。

空隙空间——处理和改性

在一些方面中,空隙空间500的一种或多种处理或改性可以为其提供所需的增强。例如但不限于,可以在空隙空间500内形成可润湿表面,以允许在空隙空间内的流体运动更快更好。可以在形成空隙空间500内壁的一个或多个表面上形成可润湿表面。

例如,在图9a中,在其上形成峰201和流体通道200的不可渗透层13的顶部或体侧表面可以是可润湿表面。在具有形成于浮动吸收芯部14和不可渗透层13(例如,聚乙烯阻挡膜)之间的空隙空间500的这种构造中,可以通过将不可渗透层13改性为可润湿来增强流体分布性质。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限定空隙空间500一部分内壁的不可渗透层13的全部或至少一部分内表面区域可以改性成可润湿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将可润湿特性赋予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向表面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及表面的电晕或等离子体处理。对于微孔膜,例如填充的pe薄膜,可以优化处理条件以使液体阻隔性质的任意下降最小化。在一些方面中,不可渗透层13由固有透气和可润湿的材料(例如,一体式阻挡膜)形成。例如,某些等级的聚乙烯嵌段酰胺聚合物(peba)用作可润湿的透气液体屏障,并且可以代替微孔聚乙烯(pe)膜。在空隙空间500内使用这种可润湿的不可渗透层13为其提供了额外的流体分配性质。

吸收制品的制造方法

吸收制品10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制备,例如,美国专利申请号7,462,172、7,361,246和8,148,59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us2012/0071852、、us2014/0303582a1和us2014/0276508中公开的方法,其全部内容各自纳入本文。

在一些方面中,本文所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一个或多个离散的粘合区使吸收芯部附着(例如,粘附)至弹性化底座上,使吸收芯部的至少一部分浮动在下面弹性体的上方,并且其之间有空隙空间。该方法可以包括构造(尺寸、形状、设置)离散粘合区域,以提供具有所需形状、尺寸、体积、轮廓和流体分布、保留性质和通风性质的空隙空间,如上所述。该方法可以包括:使吸收制品的底座弹性化,并且将浮动吸收芯部与弹性化底座至少部分隔离。在一些方面中,该方法包括形成三件式尿布吸收制品。

该方法可以包括:设计空隙空间和/或浮动吸收芯部的构造,使得空隙空间和/或浮动吸收芯部的构造响应吸收制品穿着者的移动。在一些这样的方面中,空隙空间和/或浮动吸收芯部被设计和/或构造成使空隙空间重复循环打开和闭合的构造或者小体积和更大体积的构造。

通过该方法形成的吸收制品可以是本文公开的任何吸收制品,并且可以具有本文所述的任何或所有结构和/或功能性质,包括但不限于图1a至22中任意所示的吸收制品的结构和/或功能性质。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施方式和其优势,但是应当理解,可对本文进行各种变化、替代和改变而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精神和范围。此外,本申请的范围不是旨在限制于本说明书所述的形式、手段、方法和步骤的过程、机器、制造、组合物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本公开的内容将容易理解,现存或后续开发的与本文所述相应实施方式实施基本相同功能或实现基本相同结果的形式、手段、方法、或步骤的过程、机器、制造、组合物均可使用。因此,所附权利要求旨在将形式、手段、方法、或步骤的过程、机器、制造、组合物包括在其范围内。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吸收制品,其包括:

包括表层、与表层连接的吸收芯部以及弹性化底座的吸收芯部复合物,其中,芯部位于表层和底座之间,并且通过至少一个离散粘合区与底座粘合,所述粘合区粘合芯部与底座,并且赋予其弹性,并且,芯部复合物包括与底座未粘合的至少一个未粘合区,其中,所述粘合区占与底座粘合的芯部复合物底表面表面积的10%至40%,并且所述未粘合区占所述芯部底表面表面积的60%至90%,并且其中,芯部复合物的未粘合区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长度大于芯部总长度50%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宽度的50%至9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复合物的所述未粘合区不受底座限制,并且可相对于底座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复合物的所述未粘合区包括芯部底表面的全面未粘合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复合物的所述未粘合区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大于芯部总长度的50%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宽度的50%至9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未粘合自由宽度最高达芯部宽度的8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未粘合自由宽度至少为80%,并且沿芯部长度延伸至芯部总长度的最多8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复合物的所述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自由区域,其等于大于芯部底表面表面积的5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复合物的所述未粘合自由区域等于大于芯部复合物底表面表面积的8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复合物的周边与底座固定,并且不包括在未粘合自由区域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底座包括与内背片层连接的外背片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复合物的所述未粘合区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为芯部总长度的60%至95%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总宽度的70%至95%。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不可渗透层位于所述芯部底表面附近,作为芯部复合物的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弹性化底座包括在所述至少一个粘合区处与芯部结合并且相对于芯部未粘合表面可独立移动的不可渗透层,并且其中,在芯部和不可渗透层之间提供空隙空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弹性化底座包括多个横向延伸的弹性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在不包括弹性体的底座区域处,粘合区将芯部连接到底座。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芯部包括结合于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弹性构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的弹性构件与底座的弹性构件隔开。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芯部的弹性构件与底座的弹性构件未弹性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将芯部粘合到底座的一个或多个离散粘合区位于吸收制品的不可渗透层和底座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将芯部粘合到底座的一个或多个离散粘合区位于底座的不可渗透层和吸收芯部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将芯部与底座粘合的一个或多个离散粘合区中的每一个表面积小于所有未与底座结合的一个或多个芯部未粘合区表面积之和。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有将芯部与底座粘合的一个或多个离散粘合区的表面积之和小于所有与底座未结合的一个或多个芯部未粘合区表面积之和。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吸收芯部的下侧包括压花图案,该压花图案在吸收芯部和底座之间形成通道。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底座具有改变的润湿性特性。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当底座的弹性体处于收缩状态时,空隙空间位于吸收芯部和弹性化底座之间,空隙空间与吸收芯部的未粘合区重合。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在吸收芯部和底座的不可渗透层之间形成空隙空间。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在粘附到吸收芯部底表面的不可渗透层和底座之间形成空隙空间。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在吸收芯部和弹性化底座之间形成空隙空间。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多个空隙空间中的至少一些与多个空隙空间中的其它空隙空间直接流体连通。

30.一种吸收制品,其包括:

包括吸收芯部和弹性化底座的吸收芯部复合物,其中,芯部复合物通过至少一个离散的粘合区与底座粘合,所述粘合区粘合芯部和底座,并赋予其弹性,并且,芯部复合物包括未与底座粘合的至少一个未粘合区,其中所述粘合区占与底座粘合的芯部复合物底表面表面积的5%至40%,并且所述未粘合区占芯部底表面表面积的60%至95%;

其中,当底座的弹性体处于收缩状态时,多个空隙空间形成于并位于吸收芯部和弹性化底座之间,空隙空间与吸收芯部的未粘合区重合;并且

其中,多个空隙空间中的每一个与多个空隙空间中的其他空隙空间流体上隔开。

3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空隙空间在吸收芯部下方纵向和横向延伸。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当弹性化底座的弹性体处于收缩状态时,弹性化底座聚拢或褶皱,使得在弹性化底座中形成峰和谷,其中,谷形成空隙空间内的流体通道,并且,当弹性化底座的弹性体处于拉伸状态时,减少或消除了形成流体通道的谷的深度。

33.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空隙空间响应于弹性化底座的弹性体的拉伸和收缩而变化。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当弹性化底座的弹性体拉伸时,空隙空间的体积缩小,并且当弹性化底座的弹性体收缩时,空隙空间打开或至少体积膨胀。

35.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粘合区的粘合图案至少部分地限定了空隙空间和吸收芯部的轮廓。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粘合图案设置成形成吸收芯部的枕形。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粘合图案构造成提供纵向延伸的空隙空间。

3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由弹性化底座形成的空隙空间底表面是可润湿表面。

3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底座包括形成前腰带的弹性化前底座、形成后腰带的弹性化后底座、以及粘合到前后底座的不渗透层,其中,粘合区将吸收芯部粘合到前底座和后底座上,并且,未粘合区与不可渗透层重合。

40.一种吸收制品,其包括:

表层;

通过粘合剂与表层连接的吸收芯部;

弹性化底座,其在一个或多个粘合区处赋予芯部弹性;

形成于弹性化底座和吸收芯部之间的空隙空间,该空隙空间与未与底座粘合的芯部未粘合区重合;并且

其中,吸收芯部位于表层和弹性化底座之间,并且粘合区占与底座粘合的芯部复合物底表面积的10%至40%。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空隙空间是动态空隙空间,其在穿着吸收制品时响应穿着者身体的移动。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吸收制品,空隙空间是动态空隙空间,其响应于弹性化底座弹性体的拉伸和收缩。

43.一种制造吸收制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一个或多个离散粘合区将吸收芯部粘合至弹性化底座,以使在与底座未粘合的一个或多个未粘合区处吸收芯部未与底座粘合,由此弹性化底座赋予所述吸收芯部弹性;

其中,5%至40%的芯部底表面表面积与底座粘合,并且60%至95%的芯部底表面表面积未与底座粘合;并且

通过粘合剂连接吸收芯部与表层,以使得吸收芯部位于表层与弹性化底座之间。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弹性化底座和吸收芯部之间形成空隙空间,其中,该空隙空间与未与芯部与底座粘合的芯部未粘合区重合。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中,空隙空间是动态空隙空间,其响应于弹性化底座弹性体的拉伸和收缩。

46.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中,芯部的所述未粘合表面区域具有未粘合自由宽度,当芯部的长度大于芯部总长度的50%时,未粘合自由宽度为芯部宽度的50%至9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