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处置器具及内窥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2737发布日期:2020-04-24 18:4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高频处置器具及内窥镜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与在通道的顶端部具有抬起台的内窥镜组合使用的高频处置器具及具备该高频处置器具的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在针对胆管结石的除去而使用内窥镜时,由于作为胆管的出口的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因此有时不能直接排出结石。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穿入内窥镜的、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示的乳突切开刀等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切开乳头括约肌,扩宽胆管的出口之后拉出结石。

环绕褶的位置在十二指肠乳头的周围与胆管延伸的方向大致一致,在该方向上血管较少,难以出血,因此一般来讲,乳头括约肌在环绕褶的方向上被切开。

在此,在适合胆胰的处置的内窥镜向十二指肠插入而获取内窥镜图像时,获得胆管朝向约12点方向的图像。在这种内窥镜设有能够使乳突切开刀沿着12点方向上下移动的抬起台。

在切开时,利用手边侧的操作伸展乳突切开刀的切开部。使切开部自护套分离而仅是切开部按压于十二指肠乳头p2。由此,在切开部和被切开的部分的粘膜之间产生较大的压力。在一边向切开部通电一边驱动抬起台时,乳突切开刀的顶端沿着12点方向移动,切开十二指肠乳头。

另一方面,在胆管具有形态上的特征等的情况、在十二指肠等周边脏器有狭窄的情况、患者的十二指肠等周边脏器过去接受了外科手术的情况等时,有时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胆管的方向与内窥镜画面的12点方向不同。

因此,以往的乳突切开刀出于在内窥镜画面上在除12点方向之外的方向上也易于切开的目的,设有从手边传递转矩的扭矩传递构件。由此,乳突切开刀构成为使护套的基端侧绕其轴线转动的转矩能被传递到刀部分的顶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40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737123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乳头括约肌的切开所使用的乳突切开刀中,期望的是,在自胆胰用的内窥镜顶端突出时,刀部分(护套主体的顶端部)的朝向自动地朝向内窥镜画面的约12点方向。

从患者的口插入内窥镜插入部而使内窥镜插入部到达十二指肠乳头,并从内窥镜插入部的基端侧插入处置器具而使处置器具自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突出。此时,处置器具的插入部在从操作部到处置部之间的多处从动地弯曲。在此,在具有绕处置部的轴线旋转的旋转功能的以往的乳突切开刀中,由于具有能够将操作部的转动操作传递到刀部分的顶端的转矩,因此有时如上所述伴随多处的从动的弯曲刀部分取向为与12点方向不同的方向,使刀部分的朝向与谋求的朝向一致的操作繁琐。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提供高频处置器具及具备该高频处置器具的内窥镜系统,该高频处置器具具有调整处置部绕轴线的朝向的功能,并且在贯穿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的护套的顶端部以由于抬起台而弯曲的状态突出时能够使处置部向绕轴线的预定的朝向突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高频处置器具与具有从动弯曲部、抬起台以及观察光学系统的内窥镜一同使用,所述从动弯曲部具有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能够从动地弯曲;所述抬起台用于使贯穿于所述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的处置器具抬起,其中,该高频处置器具包括:护套主体,其具有顶端区域和基端区域,并具有能够向所述内窥镜的所述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插入的外径,在所述基端区域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的管腔;线状的切开部,其自所述护套主体的外周面突出并沿着所述护套主体的长度轴线延伸,能够切开组织;以及线,其至少局部固定于所述护套主体,该线以其中心轴线沿着所述护套主体的长度轴线延伸的方式在所述管腔内贯穿,具有在沿着在所述中心轴线上互相正交的两个平面的两个方向上弯曲时的弯曲阻力不同的异方性阻力区域,在将沿着所述护套主体的所述长度轴线上延伸的一个平面设为所述护套主体的基准平面时,所述切开部在所述基准平面上自所述护套主体的外周面突出或者沿着相对于所述基准平面倾斜的方向自所述护套主体的外周面突出,以所述线的所述异方性阻力区域的所述两个平面中的、沿着所述弯曲阻力最小的方向的平面与所述基准平面平行或者一致的方式,使所述线固定于所述护套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高频处置器具也可以是,所述线的所述异方性阻力区域是在沿着在所述中心轴线上互相正交的所述两个平面的两个方向上弯曲刚度不同的异方性刚度区域,以所述线的所述异方性刚度区域的所述两个平面中的、沿着所述弯曲刚度最低的方向的平面与所述基准平面平行或者一致的方式,使所述线固定于所述护套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上述第2技术方案的高频处置器具中,所述线由多条线材构成,所述线构成为,通过在所述异方性阻力区域中以所述多条线材的密度较高的区域和所述多条线材的密度较低的区域沿着所述基准平面排列的方式配置,从而使沿着所述两个平面的两个方向上的所述线的所述弯曲阻力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高频处置器具中,所述线在所述异方性阻力区域中在沿着所述两个平面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被赋予了习惯性弯曲(日文:曲げ癖)。

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高频处置器具中,所述切开部在相对于所述基准平面成45度以内的范围内自所述护套主体的外周面向相对于所述基准平面倾斜的方向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也可以是,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高频处置器具包括:编织层,其以覆盖所述护套主体的外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顶端区域;以及手柄,其安装于所述线的基端,所述线在所述管腔内能够绕所述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线的顶端固定于所述编织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高频处置器具中,所述护套主体在所述顶端区域具备预弯曲部,该预弯曲部具有向在所述基准平面上所述护套主体的中心轴线弯曲的弯曲形状恢复的恢复力。

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系统包括:技术方案1所述的高频处置器具;以及内窥镜,其能够供所述护套主体贯穿,形成有在顶端部具有抬起台的所述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所述护套主体以所述护套主体的顶端部由于所述抬起台而弯曲的方向与所述基准第一平面平行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

发明的效果

采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高频处置器具及内窥镜系统,在贯穿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的护套主体的顶端部以由于抬起台而弯曲的状态突出时,能够使护套主体的顶端向绕轴线的预定的方向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的内窥镜系统的图,是用截面表示局部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的侧视图,是将局部剖开地表示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的立体图,是表示内部构造的局部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3所示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3所示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的切开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转矩线的第一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转矩线的第二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转矩线的第三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11是沿着图3所示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使用例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的使用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使用例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使用时的内窥镜图像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的使用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7以高频处置器具是乳突切开刀的情况为例说明本发明的高频处置器具及内窥镜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用截面表示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乳突切开刀2的内窥镜系统1的局部的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乳突切开刀2的侧视图,是用截面表示局部的图。图3是高频处置器具的立体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内部构造的局部的图。图4是表示高频处置器具的局部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内窥镜系统1包括乳突切开刀2(处置器具、高频处置器具)和内窥镜3。乳突切开刀2与内窥镜3组合使用。

如图1和图2所示,乳突切开刀2包括护套主体4、转矩线5、切开部6、手柄14以及操作部14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乳突切开刀2中的、设有手柄14的一侧称为基端侧,将设有切开部6且向体内插入的一侧称为顶端侧。在内窥镜3中,也将内窥镜操作部170侧称为基端侧,将向体内插入且设有内窥镜3的摄像部的一侧称为顶端侧。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护套主体4的长度轴线c4上延伸的一个平面称为护套主体的基准平面s1。此外,在护套主体4中,将以与基准平面s1正交的正交平面s2为分界的一个区域称为第一区域r1,将另一个区域称为第二区域r2。

护套主体4是沿着长度轴线c4具有多个管腔的长条构件。护套主体4具有顶端区域和基端区域,并具有能够向内窥镜的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插入的外径。如图3和图4所示,护套主体4具有顶端护套40、基端护套41以及多个连接管16t、17t、18t。护套主体4由ptfe(聚四氟乙烯)等树脂形成。

顶端护套40是具有引导线管腔16d、刀管腔17d以及送液管腔18d的多腔管。引导线管腔16d、刀管腔17d及送液管腔18d沿着长度轴线c4从顶端护套40的顶端延伸到基端地形成,分别开口于顶端护套40的顶端和基端。

在顶端护套40的顶端部的外周面,在长度轴线c4方向上分开地形成有使刀管腔17d和顶端护套40的外周连通的两个贯通孔17a、17b。贯通孔17a、17b从刀管腔17d的内周面朝向顶端护套40的外周面沿着相对于基准平面s1倾斜的方向形成。

在顶端护套40的基端部外装有编织层7。编织层7利用粘接材料、热收缩管等固定于顶端护套40。编织层7使用例如将较细的不锈钢线做成多根束并编成格子状而设为管状、或者将不锈钢线、不锈钢的带卷成一条或多条螺旋状而设为管状、或者将一条或多条线圈使卷绕方向交替不同地卷成多层而设为管状而成的构件。

也可以是,顶端护套40具备预弯曲部43。预弯曲部43具有向顶端护套40沿着基准平面s1弯曲的弯曲形状恢复的恢复力。预弯曲部43以形成有贯通孔17a、17b的外周面成为弯曲的内侧的方式弯曲。

基端护套41是具有引导线管腔16p、刀管腔17p、送液管腔18p以及转矩线管腔15的多腔管。引导线管腔16p、刀管腔17p、送液管腔18p及转矩线管腔15沿着长度轴线c4从基端护套41的顶端延伸到基端,分别开口于基端护套41的顶端和基端。

在基端护套41的外周面,沿着长度轴线c4形成有狭缝162(参照图6)。在基端护套41的基端部形成有与狭缝连接且与狭缝162相比开口得较大的开口部161(参照图2)。基端护套41的引导线管腔16p借助狭缝162和开口部161与基端护套41的外部连通。

顶端护套40和基端护套41在长度轴线c4方向上分开地直列配置。在顶端护套40和基端护套41之间设有多个连接管16t、17t、18t。多个连接管16t、17t、18t分别是连接顶端护套40的引导线管腔16d和基端护套41的引导线管腔16p的管、连接顶端护套40的刀管腔17d和基端护套41的刀管腔17p的管、连接顶端护套40的送液管腔18d和基端护套41的送液管腔18p的管。

接着,说明顶端护套40的各管腔的配置和基端护套41的各管腔的配置。图5是沿着图3所示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3所示的vi-vi线的剖视图。在图5和图6中,基准平面s1作为沿着图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而图示。在图5和图6中,正交平面s2的上方是第一区域r1,正交平面s2的下方是第二区域r2。

如图5所示,在顶端护套40中,引导线管腔16d形成于基准平面s1上的第二区域r2。在顶端护套40中,引导线管腔16d只要处于基准平面s1上即可。刀管腔17d和送液管腔18d形成于第一区域r1。刀管腔17d和送液管腔18d形成于将基准平面s1隔在中间的位置。在从基端侧观察顶端护套40的与长度轴线c4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中,刀管腔17d配置于基准平面s1的左侧。

如图6所示,在基端护套41中,狭缝和开口部形成于基准平面s1上。引导线管腔16p形成于基准平面s1上的第二区域r2。转矩线管腔15形成于第一区域r1且是包含基准平面s1的位置。优选的是,转矩线管腔15形成为管腔的中心位于基准平面s1上或者其附近。刀管腔17p和送液管腔18p形成于正交平面s2附近且是隔着基准平面s1的位置。

引导线管腔16p的内径和转矩线管腔15的内径大于刀管腔17p的内径和送液管腔18p的内径。还优选的是,引导线管腔16p和转矩线管腔15位于基准平面s1附近。在基端护套41中,刀管腔17p的位置和送液管腔18p的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自引导线管腔16p和转矩线管腔15偏移地形成即可。

如图4所示,顶端护套40的引导线管腔16p和基端护套41的引导线管腔16d利用连接管16t连接并连通。顶端护套40的刀管腔17d和基端护套41的刀管腔17p利用连接管17t连接并连通。顶端护套40的送液管腔18d和基端护套41的送液管腔18p利用连接管18t连接并连通。

如图5和图6所示,在顶端护套40和基端护套41中,刀管腔17p、17d的位置和送液管腔18p、18d的位置不同。如图4所示,刀管腔17p、17d和送液管腔18p、18d在连接管17t、18t的部分路径平缓地弯曲。

在引导线管腔16p贯穿有引导线。

在刀管腔17p、17d贯穿有导电线19。导电线19是具有导电性的芯线被由适当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覆膜(未图示)覆盖而成的。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开部6的立体图。导电线19在基端侧的贯通孔17b中自刀管腔17d向护套主体4的外侧突出,沿着长度轴线c4向顶端侧延伸设置,从顶端侧的贯通孔17a进入刀管腔17d内,该导电线19的顶端固定于刀管腔17d内。导电线19中的、自贯通孔17a、17b暴露于护套主体4的外侧的部分未被绝缘覆膜覆盖,芯线暴露,构成能够切开组织的线状的切开部6。

切开部6沿着贯通孔17a、17b向护套主体4的外侧突出。因而,切开部6沿着相对于基准平面s1成锐角倾斜的方向自护套主体4的外周面突出。

转矩线5是单线。本实施方式的转矩线5表示了单线,但转矩线5也可以是将多条线材捆束而成的线等。转矩线5能够由例如不锈钢线、镍钛合金形成。

转矩线5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异方性阻力区域,在该异方性阻力区域中,向沿着在中心轴线c5上互相正交的两个平面d1、d2的两个方向弯曲时的弯曲阻力不同。如图6所示,异方性阻力区域r5使转矩线5向通过转矩线5的中心轴线c5且正交的两个方向弯曲时的弯曲阻力不同。将沿着正交的两个方向中的、弯曲阻力最小的方向的平面称为第一平面d1,将与第1平面d1正交的平面称为第2平面d2。

在本实施方式中,异方性阻力区域r5形成于比转矩线5的顶端靠基端侧的预定的区域。具体地讲,异方性阻力区域r5的基端在护套主体4的长度轴线c4方向上形成到与后述的开口部161的顶端位置相等的位置。只要在转矩线5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异方性阻力区域r5即可,也可以是,在转矩线5的全长范围内具有异方性阻力区域r5。此外,在转矩线5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异方性阻力区域r5的情况下,在形成于转矩线5的包含顶端部的区域时,在与后述的编织层7的连接部分,护套主体4的弯曲方向被限制为期望的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向顶端区域rd传递转矩的传递精度,能够更高精度地调整切开部6绕长度轴线c4的方向,因此是优选的。

转矩线5以其中心轴线c5沿着护套主体4的长度轴线c4延伸的方式贯穿于转矩线管腔15内。转矩线5的顶端伸出到比基端护套41的顶端靠顶端侧的位置而固定于顶端护套40的基端。

如图2和图3所示,转矩线5的顶端部与中心轴线c5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状,在沿着第二平面d2的方向上形成有平面部51。利用通过切削或者压缩变形而将顶端部形成为上述截面形状的方法、将半圆形状的线焊接于转矩线5的顶端的方法等形成转矩线5的顶端部。

图11是沿着图3的xi-xi线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转矩线5的顶端部以平面部51与正交平面s2平行的方式配置,并固定于顶端护套40的基端部的编织层7。如图6所示,在转矩线5的异方性阻力区域的第一平面d1以与基准平面s1平行或者一致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转矩线5固定于顶端护套40。

此外,转矩线5具有异方性阻力区域r5,该异方性阻力区域r5在向在转矩线5的中心轴线c5上正交的两个平面弯曲时具有不同的弯曲阻力。仅使护套主体4的具有切开部6的顶端部自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突出,就能在使在中心轴线c5上正交的两个平面中的、弯曲阻力较低的第一平面d1沿着基准平面s1的状态下将转矩线5固定于顶端护套40,使得切开部6在内窥镜图像上朝向11点的方向。还优选的是,以预弯曲部43的弯曲方向与转矩线5的第一平面d1平行的方式将转矩线5安装于顶端护套40。

以下,表示具有异方性阻力区域r5的转矩线5的结构例。图8~图10是表示转矩线5的第一结构例~第三结构例的示意图。

对于图8所示的第一结构例的转矩线5a,在转矩线5a赋予了预定的习惯性弯曲。通过以转矩线5a沿着在转矩线5a的中心轴线c5上正交的两个平面中的第一平面d1弯曲的方式赋予习惯性弯曲,从而转矩线5a易于沿着第一平面d1弯曲。因而,形成第一平面d1的弯曲阻力低于第二平面d2的弯曲阻力的异方性阻力区域。

图9所示的第二结构例的转矩线5b构成为,将与转矩线5b的中心轴线c5正交的截面形状设为非正圆,即沿着在中心轴线c5上正交的两个平面d1、d2的方向的直径不同。其结果,在第二结构例的转矩线5b中,转矩线5的异方性阻力区域r5成为在沿着在中心轴线c5上互相正交的两个平面d1、d2的两个方向上弯曲刚度不同的异方性刚度区域。具体地讲,通过转矩线5b的沿着第二平面d2的方向的直径长于沿着第一平面d1的方向的直径,形成沿着第一平面d1的方向的弯曲刚度低于沿着第二平面d2的方向的弯曲刚度的异方性刚度区域(异方性阻力区域)。

图10所示的第三结构例的转矩线5c是由将多条线材捆束而成的线构成转矩线5的例子。第三结构例的转矩线5c在转矩线5c的与中心轴线c5正交的截面中,在一侧的区域以低密度配置线材,在另一个侧的区域以高密度配置线材。也就是说,转矩线5c在转矩线5c的与中心轴线c5正交的截面中,在沿着正交的两个平面d1、d2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在一侧的区域以低密度配置线材,在另一个侧的区域以高密度配置线材。其结果,线材以高密度配置的区域与线材以低密度配置的区域相比难以弯曲。因此,转矩线5c的线材稀疏地配置的区域和以高密度配置的区域以在沿着第一平面d1的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时,在沿着第一平面d1的方向上,转矩线5c的弯曲阻力的大小不同,转矩线5易于以线材稀疏地配置的区域成为弯曲的内侧的方式弯曲。也可以是,通过这样使线材的密度不同而形成转矩线5的异方性阻力区域。

此外,也可以是,转矩线5的异方性阻力区域通过将上述第一结构例~第三结构例组合起来而形成。例如,也可以是像第三结构例那样由将线材的密度配置不同的多条线材捆束而成的线构成且像第二结构例那样正交的两个方向的直径不同的转矩线。此外,也可以对像第二结构例那样正交的两个方向的直径不同的转矩线进一步像第一结构例那样赋予习惯性弯曲。

乳突切开刀2配置为,在护套主体4以从操作部140到护套主体4的顶端部为止长度轴线c4位于直线上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转矩线5的第一平面d1与护套主体4的基准平面s1平行,而且转矩线5的第二平面d2与护套主体4的正交平面s2平行。

在第一结构例的转矩线5a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形成第一平面d1的弯曲阻力低于第二平面d2的弯曲阻力的异方性阻力区域,并且,在使转矩线5沿着第一平面d1弯曲时,弯曲阻力也有差别。

在该情况下,以第一平面d1与基准平面s1平行且转矩线5的第二平面d2与正交平面s2平行的方式,使转矩线5固定于护套主体4。还优选的是,在使沿着第一平面d1弯曲时弯曲阻力较低的方向(由于习惯性弯曲而形成的弯曲形状的内侧)朝向基准平面s1中的引导线管腔16d侧的状态下,转矩线5固定于顶端护套40。通过采用该构造,从而在基端护套41弯曲时,基端护套41易于以沿着转矩线5的习惯性弯曲的弯曲的方式弯曲。由此,仅是护套主体4的具有切开部6的顶端部自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突出,在内窥镜图像上易于使切开部6朝向11点的方向。还优选的是,以在沿着第一平面d1弯曲时弯曲阻力较低的方向是与预弯曲部43的预弯曲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将转矩线5固定于顶端护套40。

在第二结构例的转矩线5b的情况下,以转矩线5的异方性刚度区域r5的两个平面d1、d2中的、沿着弯曲刚度最低的方向的第一平面d1与基准平面s1的平行或者一致的方式,使转矩线5固定于护套主体4。

在第三结构例的转矩线5c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沿着第一平面d1的方向上,转矩线5c的弯曲阻力的大小不同。在该情况下,也与第一结构例同样,以第一平面d1与基准平面s1平行且转矩线5c的第二平面d2与正交平面s2平行的方式,使转矩线5c固定于护套主体4。还优选的是,在使沿着第一平面d1弯曲时弯曲阻力较低的方向(线材密度稀疏的区域)朝向基准平面s1中的引导线管腔16d侧的状态下,转矩线5c固定于顶端护套40。通过采用该构造,从而在基端护套41弯曲时,基端护套41易于以转矩线5c的线材稀疏地配置的区域成为弯曲的内侧的方式弯曲。由此,仅使护套主体4的具有切开部6的顶端部自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突出,就能在内窥镜图像上易于使切开部6朝向11点的方向。还优选的是,以在沿着第一平面d1弯曲时弯曲阻力较低的方向是与预弯曲部43的预弯曲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将转矩线5c固定于顶端护套40。

如图2所示,在护套主体4的长度轴线c4方向上,将配置有转矩线5的区域称为基端区域rp,将比顶端护套40的基端部与转矩线5的顶端部之间的固定部靠顶端侧的区域称为顶端区域rd。

在转矩线5的基端固定有比转矩线5大径的手柄14。转矩线5仅贯穿于转矩线管腔15,未与基端护套41连结。因而,如图2和图3中箭头a1所示,通过操作手柄14使其绕中心轴线c5旋转,从而转矩线5以能够相对于转矩线管腔15绕中心轴线c5相对旋转的方式贯穿于转矩线管腔15。另一方面,由于转矩线5的顶端固定于顶端护套40,因此在操作手柄14使其绕中心轴线c5(图3所示的箭头a1方向)旋转时,借助转矩线5传递转矩,顶端护套40能够相对于基端护套41绕长度轴线c4(图3所示的箭头a2方向)转动。

如图2和图3所示,顶端护套40和基端护套41借助多个连接管16t、17t、18t及转矩线5连接,从顶端护套40的顶端部到基端护套41的顶端部的区域被包覆管11覆盖。

如图1~图3所示,操作部140设于基端护套41的基端侧。如图1所示,操作部140具有操作部主体141、手柄轴142以及滑动件143。操作部主体141安装于基端护套41的基端部。手柄轴142是顶端安装于操作部主体141的棒状的构件。滑动件143以能够相对于手柄轴142滑动的方式设置。

在操作部主体141设有与送液管腔18p连通的送液管头145。能够在送液管头145是装卸未图示的注射器。

在手柄轴142的基端部安装有环142a。

在滑动件143设有与导电线19电连接的端子143a。端子143a能够与外部的高频电源连接。在滑动件143,以隔着手柄轴142的方式安装有一对环143b、143c。

通过使滑动件143相对于手柄轴142向顶端侧移动(推入),从而能够设为使切开部6成为直线状并且使切开部6沿着顶端护套40的外周面的状态。通过使滑动件143相对于手柄轴142向基端侧移动(拉回),从而能够设为顶端护套40相对地弯曲而切开部6伸展的状态(参照图12)。

如图1所示,内窥镜3能够使用在内窥镜插入部150的基端设有内窥镜操作部170的侧视型的众所周知的内窥镜。内窥镜插入部150包括从动弯曲部158、弯曲部157以及顶端硬质部156。从动弯曲部158具有承受外力而能够从动地弯曲的挠性。内窥镜插入部150具有在全长的范围内沿着长度轴线方向延伸的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在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贯穿有乳突切开刀2。

在顶端硬质部156的顶端开口156a附近的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内设有抬起台61。在抬起台61的顶端部连接有操作线62,操作线62的基端部穿过内窥镜插入部150与内窥镜操作部170连接。操作线62仅在图1中有所表示。抬起台61使贯穿于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的乳突切开刀2抬起。

由照明单元156b和未图示的ccd等构成的观察单元156c(观察光学系统)以暴露于外部的状态设于顶端开口156a的边缘部。照明单元156b和观察单元156c利用未图示的布线与内窥镜操作部170连接。

说明使用乳突切开刀2的手术。

在以下的手术中,手术操作者u2和辅助手术操作者u2的作业的辅助者u1作为使用者而使用内窥镜系统1。辅助者u1把持乳突切开刀2的操作部140,手术操作者u2保持内窥镜操作部170和乳突切开刀2的护套主体4的局部。手术操作者u2一边确认监视器中显示的图像、一边根据需要操作旋钮171,在使弯曲部157弯曲的同时从患者p的口插入内窥镜3的内窥镜插入部150。此时,如图13所示,患者p以俯卧位置将脸朝右地躺在诊察台200上。

配置为,护套主体4贯穿于钳子塞173,开口部161位于比钳子塞173靠基端侧的位置。

如图17所示,将引导线w穿过内窥镜3的钳子塞173的贯通孔而贯穿于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将该引导线w穿过十二指肠p1而预先导入胆管p3内。

向乳突切开刀2的引导线管腔16d的顶端贯穿引导线w的基端部,将引导线w从护套主体4的开口部161向外部拉出。将乳突切开刀2的护套主体4穿过钳子塞173的贯通孔插入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

在钳子塞173贯穿有护套主体4时,对钳子塞173的阀和护套主体4之间作用摩擦力,钳子塞173和护套主体4大致被水密地密封。

在内窥镜插入部150从患者p的口到达作为处置对象部位的胆管p3附近时,乳突切开刀2的护套主体4和内窥镜插入部150的从动弯曲部158在多处弯曲。具体地讲,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第1弯曲部b1~第6弯曲部弯曲。第1弯曲部是乳突切开刀2向内窥镜3的钳子塞173插入而供手术操作者u2保持的部分。第2弯曲部b2是自手术操作者u2保持内窥镜操作部170的保持位置下垂的内窥镜插入部150到达诊察台200的上表面附近并朝向患者p的口弯曲的部分。第3弯曲部b3是沿着患者p的喉弯曲的部分。第4弯曲部b4和第5弯曲部是在通过患者p的胃st时弯曲的部分。第6弯曲部b6是在乳突切开刀2的顶端部被内窥镜3的抬起台61抬起而弯曲的部分。

将诊察台200上设为x-y平面,将诊察台200的铅垂方向设为z方向。第1弯曲部b1和第2弯曲部b2是包含图9所示的z方向的成分的弯曲。比第2弯曲部b2靠顶端侧的内窥镜插入部150和护套主体4与诊察台200的上表面(图13所示的x-y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因而,内窥镜插入部150的第3弯曲部b3、第4弯曲部b4及第5弯曲部b5沿着x-y平面弯曲。此时,护套主体4由于内窥镜插入部150的弯曲而被施加力,并从动地弯曲。护套主体4的基端区域rp构成为易于沿着基准平面s1弯曲。其结果,在基端护套41位于护套主体4的基端区域rp所处的内窥镜插入部150的第3弯曲部b3、第4弯曲部b4以及第5弯曲部b5中的任一者的状态下,护套主体4以基准平面s1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在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内绕长度轴线c4旋转。其结果,根据护套主体4的上述结构,能够以护套主体4的自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突出的顶端绕长度轴线c4的朝向朝向预定的方向的方式突出。其结果,能够容易地使由于抬起台61而弯曲的第6弯曲部b6朝向预定的朝向。

手术操作者u2调整向内窥镜3的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插入的护套主体4的插入量,使乳突切开刀2的护套主体4的顶端自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突出。

以转矩线5的第一平面d1沿着预弯曲部43的弯曲方向的方式,使转矩线5安装于顶端护套40。具体地讲,如上述的第1结构例和第3结构例所示,在使转矩线5沿着第一平面d1弯曲时的弯曲阻力有差别的情况下,以使弯曲阻力最低的方向成为与预弯曲部43的预弯曲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将转矩线5固定于顶端护套40。根据该结构,构成为在沿着正交平面s2观察护套主体4时,护套主体4易于弯曲成基端区域rp和顶端区域rd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的字母s形。根据该结构,转矩线5沿着护套主体4的预弯曲部43的预弯曲的方向并沿着第一平面d1弯曲,切开部6易于向十二指肠乳头p2插入。

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在将护套主体4向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插入的路径中,切开部6所处的部分能够沿着沿着胃st的曲线弯曲的第4弯曲部b4和第5弯曲部b5配置。此时,由于预弯曲部43和转矩线5沿着基准平面s1弯曲,因此配置为基准平面s1位于与诊察台200的x-y平面大致平行的面上,能够顺畅地使护套主体4弯曲。此外,护套主体4的顶端部在基准平面s1上由于抬起台61而弯曲。其结果,在内窥镜图像中,能够在护套主体4的顶端部位于基准平面s1大致与12点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状态下使护套主体4的顶端突出。此时,能够在向相对于基准平面s1以锐角倾斜的方向突出的切开部6朝向11点的方向的状态下使护套主体4的顶端部突出。

之后,将护套主体4的顶端向十二指肠乳头p2插入。例如,在胆管与胰管之间的分支点等使切开部6的方向与处置对象部位对位的情况下,操作手柄14使其绕中心轴线c5旋转,调整切开部6的方向。

手术操作者u2根据在显示部显示的图像确认环绕褶p4的位置,决定切开的方向,并且确认当前的切开部6的方向。然后,将应切开的方向决定为图16所示的箭头e1所示的12点方向,操作手柄14使其绕中心轴线c5旋转,确认切开部6的方向。此时,由于乳突切开刀2具备具有异方性阻力区域r5的转矩线5,因此在由于抬起台61而使护套主体4的顶端部弯曲时,护套主体4的顶端能够以朝向使基准平面s1与图16中箭头e1所示的12点方向重叠的方向的状态突出。

在患者p的环绕褶p4的位置与在显示部显示的图像的12点的方向偏移的情况下,手术操作者u2像以下说明的那样将切开部6的方向变为11点方向(图16所示的箭头e2方向)。

首先,操作杆72而使抬起台61完全抬起,将护套主体4夹持在完全抬起的抬起台61和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151的内周面之间。

辅助者u1通过使手柄14绕长度轴线c4转动,从而在顶端护套40的基端侧使转矩线5向周向的一侧转动。

转矩借助贯穿于护套主体4的转矩线管腔15的转矩线5被传递到编织层7,并向顶端区域rd传递。由此,辅助者u1利用操作部140输入的转矩借助转矩线5被传递到护套主体4的顶端区域rd,护套主体4绕长度轴线c4转动。

此时,由于基端区域rp的顶端与顶端区域rd的基端侧连接,因此从顶端区域rd也向基端区域rp传递转矩。但是,由于护套主体4由与转矩线5相比转矩的传递力较低且易于扭转的材料做成,因此对基端区域rp的顶端施加的转矩通过护套主体4扭转而被吸收。

辅助者u1在使手柄14转动而借助转矩线5使转矩作用于护套主体4的同时,一边根据在内窥镜3的显示部显示的图像观察护套主体4的顶端部绕长度轴线c4的朝向、一边使切开部6的朝向对位于11点方向e2。这样,在根据患者的个人差异等而使应切开的方向与12点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调整切开部6的朝向。

接着,在切开部6的朝向成为期望的方向、即11点方向e2时,如图2所示,在转矩线5的基端侧使手柄14在周向上转动,解除对比被夹持部13靠基端侧的部位作用的转矩。

接着,操作杆72使抬起台61倒下。将乳突切开刀2的端子连接于高频电源。适当地将手指放入操作部140的环42a、43b、43c把持操作部140,拉回滑动件143而使切开部6伸展。

从高频电源通入高频电流,操作杆72使抬起台61抬起或者倒下,使护套主体4的顶端进行摇摆动作。对切开部6所接触的十二指肠乳头p2的组织施加高频电流和由切开部6的张力引起的压力,切开十二指肠乳头p2。例如,若能够根据显示部的图像确认到达成了所需要的切开量,则使高频电流的通电停止。

若十二指肠乳头p2的切开完成,则在推入滑动件143使切开部6沿着护套主体4的顶端部之后拔出乳突切开刀2。此时,替代乳突切开刀2而插入未图示的取石篮钳子等。取石篮钳子从切开的十二指肠乳头p2向胆管p3插入,捕捉结石。在结石较大时粉碎,在结石较小时直接从胆管p3排出。若排出结石,则从体内拔出取石篮钳子和内窥镜3。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结构的变更、组合等。并且,能够适当地将在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结构分别组合使用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护套主体形成有3个或4个管腔,但只要在这些护套主体形成有至少1个管腔即可。

表示了高频处置器具是乳突切开刀的例子,但高频处置器具并不限于此。即便是例如在护套主体4的顶端设有字母l形的高频刀的高频处置器具,也能够正确地使高频刀朝向护套主体4绕长度轴线c4的期望的朝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顶端护套40具备预弯曲部43的例子,但在本发明中,预弯曲部并不是必需的结构。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预弯曲部43在基准平面s1上弯曲的例子,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必需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切开部6自护套主体4的外周面向相对于基准平面s1倾斜的方向突出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切开部自护套主体4的外周面向沿着基准平面s1的方向突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向相对于基准平面s1倾斜的方向突出的切开部6朝向11点的方向的状态下使护套主体4的顶端部突出的例子,但切开部6的突出方向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切开部6是在相对于基准平面s1成45度以内的范围内自护套主体4的外周面向相对于基准平面s1倾斜的方向突出的结构即可。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基准平面s1使护套主体4和转矩线的弯曲方向与切开部6自护套主体4突出的突出方向对位而高精度地调整使用时的切开部6的朝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采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高频处置器具及内窥镜系统,在贯穿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的护套主体的顶端部以由于抬起台而弯曲的状态突出时,能够高精度地使护套主体的顶端部向绕轴线的预定的方向突出。

附图标记说明

1、内窥镜系统;2、乳突切开刀(高频处置器具);3、内窥镜;4、护套主体;5、转矩线;6、切开部;7、编织层;14、手柄;15、转矩线管腔;140、操作部;151、通道(处置器具贯穿用通道);rd、顶端区域;rp、基端区域;r5、异方性阻力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