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38096发布日期:2018-06-08 19:56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痤疮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目前,痤疮治疗的常用方法如下:(1)局部外用药物维A酸类(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克林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壬二酸、硫磺洗剂等。(2)口服抗生素首选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其次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避免选择常用于治疗系统感染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疗程通常6~12周。(3)口服异维A酸对于严重的痤疮,口服异维A酸是标准疗法,也是目前治疗痤疮最有效的方法。疗程以达到最小累积剂量60mg/kg为目标。(4)抗雄激素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适用于女性中、重度痤疮患者,伴有雄激素水平过高表现(如多毛、皮脂溢出等)或多囊卵巢综合征。迟发型痤疮及月经期前痤疮显著加重的女性患者也可考虑应用口服避孕药。(5)口服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暴发性或聚合性痤疮,遵循短期、小剂量、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的原则。这些疗法疗效尚未能令人满意,且疗程都需要较长,耐药性和副作用明显。因此,研究一种既治标又治本、痤疮、青春痘消后疤痕色浅,皮肤平滑、光亮、柔软,几乎不留痕印的治疗痤疮青春痘的中药组合物,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中医认为,痤疮属“肺风粉刺”、“面疱”等范畴,多为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郁于局部颜面,郁久化火致经络不通,痰凝血淤,生成粉刺。中医将痤疮分为四种类型:肺经蕴热型: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粉刺发作频繁,可以挤出黄白色的碎米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血瘀痰凝型: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气郁型:主要表现为皮疹分布于面部及胸背,伴有胸闷不舒。痤疮治疗时应当以凉血解毒、消炎软坚的方药清理肺胃湿热,进行辩证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通过中药外治与内服并用的方法,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可靠,易被广大患者接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痤疮存在药物依赖性强、治标不治本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内服及外用热熏的中药组合物来治疗痤疮。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所述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组成:白菊花10-20份,金银花10-20份,枇杷叶10-30份,侧柏叶10-20份,桑白皮10-20份,蒲公英10-20份,紫花地丁5-15份,生地10-20份,赤芍10-20份,徐长卿10-20份,茵陈10-20份,黄芩10-20份,半枝莲10-20份,甘草5-15份。

优选的,所述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组成:白菊花12-18份,金银花11-16份,枇杷叶12-27份,生山楂11-19份,桑白皮13-18份,蒲公英12-16份,紫花地丁7-11份,生地12-16份,赤芍13-18份,徐长卿12-28份,茵陈11-16份,黄芩12-18份,半枝莲12-16份,甘草8-12份。

更进一步优选,所述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组成:白菊花15份,金银花14份,枇杷叶15份,生山楂15份,桑白皮14份,蒲公英15份,紫花地丁10份,生地14份,赤芍15份,徐长卿18份,茵陈12份,黄芩14份,半枝莲14份,甘草10份。

白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补农书》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李时珍《本草纲目》道:“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补。”

金银花,甘,寒。归肺、胃、大肠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本草求真》:“金银花,诸书皆言补虚养血,又言入肺散热,能治恶疮、肠澼、痈疽、痔漏,为外科治毒通行要剂。按此似属两歧。殊不知书言能补虚者,因其芳香味甘,性虽入内逐热,而气不甚迅利伤损之意也;书言能养血者,因其毒结血凝,服此毒气顿解,而血自尔克养之谓也。究之止属清热解毒之品耳,是以一切痈疽等病,无不藉此内人,取其气寒解热,力主通利。如谓久服轻身延年益寿,不无过谀。凡古人表著药功,类多如是,但在用药者审认明确,不尽为药治效所惑也。”

枇杷叶,苦、辛、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主治: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生山楂,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功效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医学衷中参西录》:“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桑白皮,甘、辛、性寒。入肺、脾经。功效主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干金要方》:“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乳痈;肺痈;肠痈;痄腮;疔毒疮肿;目赤肿痛;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胃火;肠炎;痢疾;肝炎;胆吓炎;尿路感染;蛇虫咬伤。《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疗,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白。”《医林纂要》:“蒲公英点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疗疔毒乳痈,皆泻火安上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齿牙,去阳阴热也。人言一茎两花,高尺许,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见皆一茎一花,亦鲜高及尺者,然以治噎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本草纲目》“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本草正义》“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濒湖《纲目》称其苦辛寒,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然辛凉散肿,长於退热,惟血热壅滞,红肿焮发之外疡宜之;若谓通治阴疽发背寒凝之证,殊是不妥。”

生地,甘,寒。归心、肝、肾经。功效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本草纲目》:“诸经血热,滋阴退阳。蜜丸服,治女人发热成劳。蜜煎服治小儿壮热,烦渴昏沉。”《本经逢原》:“生地黄治心热,手心热,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生川谷。”《本草从新》:“白芍药……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血中之滞。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入药。”

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功效主治: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用于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扑损伤,荨麻疹、湿疹。《神农本草经》:“主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主注易亡走,啼哭,悲伤,恍惚。”《别录》:“益气。”《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除风湿。”《简易草药》:“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岭南采药录》:“治小儿腹胀,青筋出现。又治癫狗咬伤。”《中国药植志》:“治一切痧症和肚痛,胃气痛,食积,霍乱。”

茵陈,性微寒,味辛、苦。归脾、胃、肝、胆经。功效主治:清湿热,退黄疸。《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功效主治: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本经》:“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半枝莲,性寒,味辛、苦。归肺、肝、肾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水肿、黄疸。《广西药植图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伤及血痢。”《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止痛。治跌打刀伤及疮疡。”《泉州本草》:“通络,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破瘀止痛。内服主血淋,吐血,衄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能补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驱其不正之气也。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补之以味,甘草之甘为土之正味,而有最浓,故其功如此。金疮,脾主肌肉,补脾则能填满肌肉也。解毒。甘为味中之至正味,正则气性宜正,故能除毒。久服,轻身延年。补后天之功。”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用于治疗痤疮的机理:方中以白菊花、金银花为君药,生地和赤芍清热凉血,温毒发斑,则经脉自通,瘀毒可散;臣药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以清热解毒,兼用生山楂善行胃气,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如此则可驱邪的同时正气得补;佐以茵陈、黄芩、徐长卿可祛湿泻火,疗疮消肿;使药甘草以调和诸药。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将上述重量份数的原料称量,加入总重量的5-10倍清水浸泡30分钟后,进行煎煮60-90分钟,滤过,即可得到中药组合物。

中药组合物可直接服用,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的功效。

中药组合物可取药汁佐以面部熏蒸,在中药薰蒸时面部温度达到50-60℃,皮肤受热后毛孔扩张,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加以中药的有效成份渗透至皮肤病灶,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托毒等作用,从而达到祛痘作用。

中药组合物可加入基质载体混合后形成乳膏、凝胶、面膜或者涂膜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菊花15克,金银花14克,枇杷叶15克,生山楂15克,桑白皮14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0克,生地14克,赤芍15克,徐长卿18克,茵陈12克,黄芩14克,半枝莲14克,甘草10克。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菊花12克,金银花15克,枇杷叶15克,生山楂15克,桑白皮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0克,生地14克,赤芍15克,徐长卿18克,茵陈12克,黄芩14克,半枝莲14克,甘草8克。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菊花15克,金银花15克,枇杷叶10克,生山楂10克,桑白皮14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徐长卿15克,茵陈12克,黄芩12克,半枝莲14克,甘草9克。

以上实施例的中药组合物用于治疗痤疮,具体方法如下:

将中药组合物置于陶瓷砂锅中,加入常温清水2000ml,浸泡30分钟。煎煮过程中,在未沸时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第一煎煮沸后20~30分钟,倒出药汁300ml。之后加入常温清水500ml,继续按照之前煎煮过程,第二煎煮沸后15~25分钟,倒出药汁300ml。

热熏面部的使用方法:两遍取汁约600ml,取200ml煎煮药汁以中药熏蒸仪进行热熏面部约20分钟,每日一次;另外400ml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七天一疗程。

为了证实本中药组合物的显著疗效,随机摘录过往就诊病例记录如下:

病例1

孙X,女,24岁,浙江人,2016年10月4日初诊,痤疮反复十年,面色黄暗,疲乏,脱发,血压正常;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中药制剂内服及熏蒸治疗1个疗程后,陆续出现小白脓点,2个疗程后,基本恢复,1个疗程后,痊愈,皮肤无疤痕及皮损,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2

李XX,女,32岁,上海崇明人,2016年11月21日初诊,诊断为面部、下颌、后颈部囊肿型型痤疮;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中药制剂内服及熏蒸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皮肤无疤痕及皮损,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3

顾XX,女,19岁,浙江绍兴人,2016年12月19日初诊,诊断为痤疮,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中药制剂内服及熏蒸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皮肤无疤痕及皮损,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4

吴XX,女,40岁,江苏常熟人,2017年1月8日初诊,诊断为下颌部闭合型痤疮1年,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中药制剂内服及熏蒸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皮肤无疤痕及皮损,随访无复发。

病例5

赵XX,女,25岁,河北石家庄人,2017年3月19日初诊,面部闭合型痤疮,伴有痘印,舌下紫暗,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药制剂内服及熏蒸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皮肤无疤痕及皮损,随访无复发。

病例6

张XX,男,20岁,上海人,2017年9月10日初诊,诊断为面部小颗粒脓疱,下颌及前胸患有结节型痤疮2年,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中药制剂内服及熏蒸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皮肤无疤痕及皮损,随访无复发。

虽然,本说明书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