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脏损伤患者用换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9380发布日期:2018-06-22 23:1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脏损伤患者用换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脏损伤患者用换床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病患来说,在住院期间由于检查或者其他的需求,需要更换病床以便于进行检查或护理,然而由于患者往往自身不能够进行移动,尤其是ICU的重症患者或骨折患者,其在转移病床的过程中,往往需要4-6个医护工作者或家属的同时协同作用,才能勉强将患者平稳托起然后在转移至其他病床上,这个过程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对配合要求很好,若出现一点力道不够或协同不到位,则会使得患者体位向一侧发生变化,使得患者产生不适感甚至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通过1-2人相互协调进行操作,然后在操作机械结构即可实现患者平稳安全的转移的换床装置,并能够进行自我调整避免由于患者重力作用造成装置易损坏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内脏损伤患者用换床装置,能够直接将床褥进行固定并拉紧,然后通过升降机构将床褥以及其上的患者升起,并通过平衡机构保持升降机构的稳定性,然后通过行走机构将其平移至待放置的病床上,减少了医护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转移病床时的劳动强度,也减少了患者在转移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力度与配合不到位造成的不适现象,并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脏损伤患者用换床装置,包括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上的行走机构,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上的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的起吊机构,设置在升降机构上用于与所述起吊机构相配合的平衡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上且与所述行走机构相配合的驱动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驱动机构上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机构与平衡机构工作的控制机构;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相互配合的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板下端面上的多个支撑凸台,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且与多个所述支撑凸台相配合的行进模块,设置在支撑板两端且与所述行走机构相配合的辅助立板。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两所述辅助立板之间且相互配合的导向杆和行走丝杠,设置在所述行走丝杆上且与所述导向杆相配合的多个行走台,设置在多个行走台之间的行走板。

所述行走台的数量为两个。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一支撑板上驱动支撑架,设置在所述驱动支撑架上的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对应行走丝杆相配合,设置在另一支撑板上从动支撑架,设置在所述从动支撑架上的从动模块,所述从动模块与对应的行走丝杆相配合,所述驱动模块通过桥接杆与从动模块相连接。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行走板上的多个导向立柱,设置在多个导向立柱之间的加强横杆,设置在多个导向立柱上的升降块,以及设置在所述行走板上且与所述升降块相配合的升降杆。

所述平衡机构包括设置在升降块一侧的第一平衡伸缩杆,设置在第一平衡伸缩杆端部的平衡转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平衡转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二平衡伸缩杆,设置在第二平衡伸缩杆端部的平衡块,设置在所述平衡块上的第一平衡监测模块,以及设置在起吊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平衡监测模块相配合的第二平衡监测模块。

所述平衡转动电机的壳体上设置与第二平衡伸缩杆相配合的环形支撑板。

所述起吊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块上的多个水平伸缩杆,设置在所述水平伸缩杆端部的竖向起吊杆,设置多个所述竖向起吊杆端部的起吊块,以及设置在所述起吊块侧面上的夹紧模块。

所述第一平衡监测模块包括MEMS陀螺仪和MEMS加速计,所述第二平衡监测模块包括设置在起吊块上的MEMS陀螺仪和MEMS加速计。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驱动支撑架上的PLC,设置在所述驱动支撑架上且与PLC相连接的电源,所述PLC与升降杆和水平伸缩杆电连接。

所述桥接杆为多棱柱体。

所述桥接杆为六棱体或四棱体。

所述行进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两行进螺纹孔,设置在所述行进螺纹孔内的行进支撑杆,设置在所述行进支撑杆下部的行进轮,设置在所述行进支撑杆上端的行进操作柄。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设置在对应行走丝杆上的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相配合且设置在驱动支撑架上的第二驱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通过轴承与驱动支撑架旋转连接,所述桥接杆穿过轴承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中心的多边形孔相配合,所述驱动支撑架上设置与所述桥接杆相配合的摇杆。

所述从动模块包括设置在对应行走丝杆上的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配合且设置在从动支撑架上的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通过轴承与从动支撑架旋转连接,所述桥接杆穿过轴承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中心的多边形孔相配合。

所述夹紧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起吊块侧面的凹槽,设置在所述起吊块上且位于所述凹槽中心的夹紧孔,设置在夹紧孔内的夹紧杆,套设在夹紧杆上且位于凹槽内的夹紧驱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夹紧驱动齿轮相配合的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的端部均设置夹体。

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平行设置。

所述夹体包括与第一齿条或第二齿条端部相连接夹紧桥接杆,设置在所述夹紧桥接杆端部的下夹体,设置在所述下夹体上的上夹体,所述下夹体上设置与所述上夹体相配合的夹紧螺栓,所述上夹体与下夹体的工作面上设置摩擦凸起。

所述夹紧杆上端设置棘轮,设置在所述起吊块上且与所述棘轮相配合的棘爪,所述棘爪通过弹性柱与所述起吊块外侧面相配合。

一种内脏损伤患者用换床装置的使用方法:

S1:检查各个组件是否正常工作,然后通过行进轮将支撑机构运行至待起吊病床的前后两端,然后通过行进操作柄将行进轮升起,进而使得支撑凸台与地面相接触,获得下部支撑;并将加强横杆与导向立柱进行桥接获得上部支撑,将桥接杆插入驱动模块与从动模块之间;

S2:将待起吊患者使用的床褥两边放入上夹体与下夹体之间,并通过夹紧螺栓进行压紧,然后通过夹紧杆的转动使得床褥的两边进行拉紧,且由于棘轮与棘爪的配合确保拉紧后的稳定性;

S3:通过控制机构将水平伸缩杆进行收缩,使得床褥实现长边方向进行拉紧,然后进行锁定,并通过升降杆实现床褥以及其上患者脱离原病床,然后通过控制机构实现对平衡机构的自动平衡调节,并通过摇杆使得行走丝杆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行走台进行平移,将患者运送至另一病床上方;

S4:通过升降杆的下落将床褥放置在S3的病床上,然后将平衡机构进行复位,并先通过水平伸缩杆实现床褥的张力解除,然后解除棘爪对棘轮的锁定,解除床褥对两侧边的限定,然后将桥接杆与加强横杆去除,然后通过行进操作柄将行进轮下落,进而将支撑机构升起,移走即可并待下次使用。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重症患者或骨折患者在需要进行各项检查或更换病床时,需要4-5名医护工作者或患者家属的相互协同作用,才能够将患者连同床褥从一个病床移动至另一个病床,且一旦出现一点点力度不到位或者配合不够,都有可能导致患者体位失衡,从而可能导致二次伤害,而本发明能够直接将床褥进行固定并拉紧,然后通过升降机构将床褥以及其上的患者升起,并通过平衡机构保持升降机构的稳定性,然后通过行走机构将其平移至待放置的病床上,减少了医护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转移病床时的劳动强度,也减少了患者在转移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力度与配合不到位造成的不适现象,并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寿命。

另外,采用的支撑机构包括两相互配合且用于设置在病床两端部的支撑板,为了确保支撑的效果,避免底面不平时造成的不稳定现象,在支撑板下端面上的多个支撑凸台,而为了确保移动的效果在多个支撑凸台之间的间隙内设置行进模块,并在支撑板的两端设置与行走机构相配合的辅助立板,而行进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两行进螺纹孔,能够在其中设置行进支撑杆,而在行进支撑杆下部设置的行进轮,能够确保本装置的行走,而为了保证行进支撑杆的伸缩,在行进伸缩杆的上端设置行进操作柄,实现行进支撑杆的快速升降,而采用的行进轮为万向轮,能够保证移动的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在行进操作柄进行工作时的稳定性。

另外,采用的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两所述辅助立板之间且相互配合的导向杆和行走丝杠,采用的导向杆为圆杆或三棱柱杆或四棱柱杆,采用的行走丝杆两端通过回转轴承设置在辅助立板上,确保了行走丝杆工作的稳定性,而为了确保在进行移动时的平稳性,在行走丝杆上且与导向杆相配合设置多个行走台,来保证行走机构工作的稳定性,而采用的行走台优选的采用两个,当然还可以采用三个或四个,仅需要保证行走板两端设置最近的两个行走台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病床的宽度即可。

另外,采用的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一支撑板上驱动支撑架,用来在其上设置驱动模块,而驱动模块与对应行走丝杆相配合,来保证对应行走丝杠能够进行转动,而在另一支撑板上设置从动支撑架,能够在其上设置与驱动模块进行联动的从动模块,确保行走机构在病床两端能够同时进行驱动,避免两端速度不一致,造成的行走失败的现象;而采用的驱动模块包括设置在对应行走丝杆上的第一驱动齿轮,并在驱动支撑架上设置与第一驱动齿轮相配合的第二驱动齿轮,而采用的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一驱动齿轮可以为锥型齿轮副结构,也可以为蜗轮蜗杆结构,其采用的第一驱动齿轮为蜗杆,而第二驱动齿轮为蜗轮,且为了保证蜗轮能够便于与桥接杆进行配合,采用的第二驱动齿轮通过轴承与驱动支撑架进行旋转连接,并在驱动支撑架上设置与第二驱动齿轮中心的多边形孔相配合的桥接孔,并在驱动支撑架上设置与桥接杆相配合的摇杆,采用的摇杆可以直接与桥接杆进行配合,也可以将摇杆旋转设置在桥接孔处,并在摇杆的中心部位也设置多边形孔来与桥接杆进行配合,使得在插入桥接杆后,能够形成完成的驱动体系;另外,采用的从动模块包括设置在对应行走丝杆上的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相配合且设置在从动支撑架上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通过轴承与从动支撑架旋转连接,所述桥接杆穿过轴承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中心的多边形孔相配合,其结构与驱动模块相同,仅缺少了驱动模块上的摇杆,而采用的桥接杆为多棱柱体,优选的采用六棱柱体或四棱柱体,在使用时将其插入多边形孔即可,实现动力的传递,而采用桥接杆传动的方式,能够根据病床长度的不同来调节传动的距离,实用性更强。

另外,采用的升降机构包括设置在行走板上的多个导向立柱,起到导向与支撑的作用,而为了避免在起吊时由于患者重量太大造成导向立柱倾倒的现象,在多个导向立柱之间设置加强横杆,采用的加强横杆可为多节串联在一起的横杆,还可以上设置加强凸起的加强横杆,能够将其卡设在导向立柱上端的孔中,而在导向立柱上设置升降块,保证了升降块不会在升降杆的驱动下出现偏离的现象,而采用升降杆进行驱动的方式能够保证升降块的稳定升降。

另外,采用的起吊机构包括设置在升降块上的多个水平伸缩杆,能够确保升降块的水平伸缩,而为了避免起吊时床帮的干涉,在水平伸缩杆端部设置竖向起吊杆,并在多个竖向起吊杆端部共同设置起吊块,然后在起吊块侧面上的夹紧模块,用于对床褥两边进行夹紧;而采用的夹紧模块包括设置在起吊块侧面的凹槽,并在起吊块上且位于凹槽中心设置夹紧孔,而在夹紧孔内设置的夹紧杆,能够在其上且位于凹槽内的夹紧驱动齿轮,并在凹槽内且位于夹紧驱动齿轮的直径上两侧设置与夹紧驱动齿轮相配合的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而为了确保齿条的正常工作,在凹槽内开设与两齿条相配合的滑槽,来保证运行的稳定性,而在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的端部均设置夹体,使得其能够对床褥的两侧施加压力,确保夹紧的效果。

另外,采用的平衡机构包括设置在升降块一侧且位于病床外侧的第一平衡伸缩杆,其能够对整个机构起到主支撑的作用,且其为电动伸缩杆便于实现动态平衡控制,而为了更好的实现平衡调节,在第一平衡伸缩杆的端部设置平衡转动电机,并在其输出轴上设置第二平衡伸缩杆,能够实现杠杆原理的平衡调节,减少平衡机构的质量,并在第二平衡伸缩杆的端部设置平衡块,用于设置不同质量,而设置在平衡块上的第一平衡监测模块能够对伸缩杆的伸缩量进行动态监测,并与起吊机构上的第二平衡监测模块的数据进行对比,来确保平衡的效果,避免升降块由于受到患者侧质量压力的作用,导致其上滑孔与导向立柱发生侧压,造成的升降块升降失效的现象,而为了保证第二平衡伸缩杆的工作效果,在平衡转动电机的壳体上设置与第二平衡伸缩杆相配合的环形支撑板,来对第二平衡伸缩杆进行支撑,避免端部杠杆作用造成的平衡转动电机端形变的现象,而采用的第一平衡监测模块包括MEMS陀螺仪和MEMS加速计,且采用设置在起吊块上的第二平衡监测模块也为MEMS陀螺仪和MEMS加速计,其采用的监测传感器均相同,且均与控制机构信号互联,能够保证监测数据的一致性,提高准确率,减少了结构的磨损,进而也延长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采用的夹体包括与第一齿条或第二齿条端部相连接夹紧桥接杆,使得夹紧桥接杆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并在夹紧桥接杆的端部设置与其相固定的下夹体,而为了确保夹紧的效果,在下夹体上设置上夹体,能够通过上夹体与下夹体上的夹紧螺栓实现对床褥的夹紧,而为了确保夹紧的效果在上夹体与下夹体的工作面上设置摩擦凸起;另外,采用的夹紧杆上端设置棘轮,并在起吊块上且与棘轮相配合的棘爪,能够与棘轮进行配合,实现单向锁紧,从而避免在对床褥拉紧后出现松动现象,而为了确保锁紧的效果,将棘爪通过弹性柱与起吊块外侧面相配合,以此来实现锁紧,而采用的弹性柱可以是弹簧柱或弹性橡胶柱,以此来确保压紧的效果。

另外,采用的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驱动支撑架上的PLC,当然还可以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而为了确保控制的稳定性,在驱动支撑架上设置与PLC相连接的电源,采用的电源为220V市电或采用可充电电池的方式,其能够增加下部的质量,提高结构的稳定性,而采用的PLC与升降杆和水平伸缩杆电连接,而采用的升降杆与水平伸缩杆均为电动伸缩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驱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从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夹紧模块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夹紧模块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加强横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1-9,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一种内脏损伤患者用换床装置,包括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上的行走机构,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上的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的起吊机构,设置在升降机构上用于与所述起吊机构相配合的平衡机构29,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上且与所述行走机构相配合的驱动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驱动机构上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机构与平衡机构29工作的控制机构;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相互配合的支撑板4,设置在支撑板4下端面上的多个支撑凸台3,设置在所述支撑板4上且与多个所述支撑凸台3相配合的行进模块,设置在支撑板4两端且与所述行走机构相配合的辅助立板5。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两所述辅助立板5之间且相互配合的导向杆28和行走丝杠20,设置在所述行走丝杆20上且与所述导向杆28相配合的两个行走台15,设置在两个行走台15之间的行走板27。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一支撑板4上驱动支撑架13,设置在所述驱动支撑架13上的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对应行走丝杆相配合,设置在另一支撑板13上从动支撑架27,设置在所述从动支撑架27上的从动模块,所述从动模块与对应的行走丝杆相配合,所述驱动模块通过桥接杆21与从动模块相连接。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行走板上的两个导向立柱7,设置在两个导向立柱7之间的加强横杆8,设置在两个导向立柱7上的升降块6,以及设置在所述行走板27上且与所述升降块6相配合的升降杆16。

所述平衡机构包括设置在升降块一侧的第一平衡伸缩杆291,设置在第一平衡伸缩杆291端部的平衡转动电机292,设置在所述平衡转动电机292输出轴上的第二平衡伸缩杆293,设置在第二平衡伸缩杆293端部的平衡块296,设置在所述平衡块296上的第一平衡监测模块295,以及设置在起吊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平衡监测模块295相配合的第二平衡监测模块297。

所述平衡转动电机292的壳体上设置与第二平衡伸缩杆293相配合的环形支撑板294。

所述起吊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块6上的多个水平伸缩杆9,设置在所述水平伸缩杆9端部的竖向起吊杆10,设置多个所述竖向起吊杆10端部的起吊块11,以及设置在所述起吊块11侧面上的夹紧模块。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驱动支撑架13上的PLC23,设置在所述驱动支撑架13上且与PLC23相连接的电源24,所述PLC与升降杆16和水平伸缩杆9电连接。

所述桥接杆21为六棱体。

所述行进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4上的两行进螺纹孔,设置在所述行进螺纹孔内的行进支撑杆18,设置在所述行进支撑杆18下部的行进轮2,设置在所述行进支撑杆18上端的行进操作柄17。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设置在对应行走丝杆上的第一驱动齿轮22,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2相配合且设置在驱动支撑架13上的第二驱动齿轮19,所述第二驱动齿轮19通过轴承与驱动支撑架13旋转连接,所述桥接杆21穿过轴承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19中心的六边形孔相配合,所述驱动支撑架13上设置与所述桥接杆21相配合的摇杆14。

所述从动模块包括设置在对应行走丝杆上的第一从动齿轮26,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相配合且设置在从动支撑架27上的第二从动齿轮25,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5通过轴承与从动支撑架27旋转连接,所述桥接杆21穿过轴承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5中心的六边形孔相配合。

所述夹紧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起吊块11侧面的凹槽117,设置在所述起吊块11上且位于所述凹槽117中心的夹紧孔,设置在夹紧孔内的夹紧杆114,套设在夹紧杆114上且位于凹槽117内的夹紧驱动齿轮119,设置在所述凹槽117内且与所述夹紧驱动齿轮119相配合的第一齿条113与第二齿条118,所述第一齿条113与第二齿条118的端部均设置夹体。

所述第一齿条113与第二齿条118平行设置。

所述夹体包括与第一齿条113或第二齿条118端部相连接夹紧桥接杆120,设置在所述夹紧桥接杆120端部的下夹体122,设置在所述下夹体122上的上夹体111,所述下夹体122上设置与所述上夹体111相配合的夹紧螺栓112,所述上夹体111与下夹体122的工作面上设置摩擦凸起123。

所述夹紧杆114上端设置棘轮125,设置在所述起吊块11上且与所述棘轮125相配合的棘爪115,所述棘爪115通过弹性柱116与所述起吊块11外侧面相配合。

该实施例中根据床体1的长度,将支撑板设置在床体两端,然后将另一个病床与其平行,从而实现基础支撑构件,然后将加强横杆设置在导向立柱上端;采用的驱动支撑架与从动支撑架,均为L型板,且在其水平板上设置槽孔,然后在槽孔内设置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其均通过轴承设置在水平板下表面上。且该实施例中的驱动支撑架与从动支撑架均设置在支撑板的中心部位。

实施例二

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桥接杆21为四棱体。

所述第一平衡监测模块295包括MEMS陀螺仪和MEMS加速计,所述第二平衡监测模块297包括设置在起吊块上的MEMS陀螺仪和MEMS加速计。

该实施例中的加强横杆由于其仅承受两端的压力,因此其由多节子加强杆组成。以此来确保适应不同长度的床体;该实施例中的驱动支撑架与从动支撑架均设置在支撑板的两端部;由于MEMS陀螺仪与MEMS加速计均为成熟电子元件,其性能稳定,且准确的监测出可能发生的平衡变化,来实现自动控制。

实施例三

其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所述行走台15的数量为四个,且均靠近行走板的两端部设置。

该实施例中设置了四个行走台,其能够增强结构强度,确保支撑的效果,同时为了确保支撑的效果可在行走板下表面或上表面设置筋板,来保证结构的强度。

实施例四

一种内脏损伤患者用换床装置的使用方法:

S1:检查各个组件是否正常工作,然后通过行进轮将支撑机构运行至待起吊病床的前后两端,然后通过行进操作柄将行进轮升起,进而使得支撑凸台与地面相接触,获得下部支撑;并将加强横杆与导向立柱进行桥接获得上部支撑,将桥接杆插入驱动模块与从动模块之间;

S2:将待起吊患者使用的床褥两边放入上夹体与下夹体之间,并通过夹紧螺栓进行压紧,然后通过夹紧杆的转动使得床褥的两边进行拉紧,且由于棘轮与棘爪的配合确保拉紧后的稳定性;

S3:通过控制机构将水平伸缩杆进行收缩,使得床褥实现长边方向进行拉紧,然后进行锁定,并通过升降杆实现床褥以及其上患者脱离原病床,然后通过控制机构实现对平衡机构的自动平衡调节,并通过摇杆使得行走丝杆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行走台进行平移,将患者运送至另一病床上方;

S4:通过升降杆的下落将床褥放置在S3的病床上,然后将平衡机构进行复位,并先通过水平伸缩杆实现床褥的张力解除,然后解除棘爪对棘轮的锁定,解除床褥对两侧边的限定,然后将桥接杆与加强横杆去除,然后通过行进操作柄将行进轮下落,进而将支撑机构升起,移走即可并待下次使用。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