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3755发布日期:2018-07-24 20:44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伤口敷料表面改性技术领域,具体明涉及一种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背景技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保护机体的天然屏障。对于严重的皮肤缺损病人,体液的大量流失和伤口感染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伤口敷料作为伤口的临时覆盖物,可为创面提供相对稳定的愈合环境,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脱脂棉纱布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伤口的临床治疗。然而,传统纱布的以下缺点限制了其在复杂伤口尤其是慢性伤口方面的应用:首先,对于伤口(特别是感染伤口)有粘连作用,因而在日常更换过程中易对伤口造成二次创伤,给患者带来痛苦;其次,从纱布分子结构来看,不具有抗菌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一种不粘连伤口,同时具备杀菌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新型纱布。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凡士林纱布能够有效防止纱布粘合伤口,但是其吸收渗液能力及水蒸气透过性能均有所下降。铁汉等人在专利cn88102987.4中公开了一种医用不粘纱布,防粘层由有机硅乳液、聚乙二醇、磺化蓖麻油、乙二醇及水配合而成,这种纱布的特点是无毒、无味、透气、吸湿性好,不与创面粘连适用于包扎各种伤口,但是不具有杀菌功能。朱德其等人在专利cn201320089545.5中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抗菌防粘纱布,采用纳米银无菌层作为抗菌层,防止感染,提高纱布的安全性;在底层的下方均匀设置有半球形凸起,使底层与伤口保持一定距离,增强纱布的透气性,同时使得在揭开纱布时,病患不会受到二次伤害。但是这种抗菌防粘纱布包含多层结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此外,由于银纳米颗粒会在体内富集,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逐步禁止纳米银的使用。

陕西师范大学杨鹏等人发现在溶菌酶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二硫键还原剂三(2-羧基乙基)磷盐酸盐,溶菌酶就可以在接近生理条件的水相温和环境中快速发生相转变进行淀粉样组装,在各种材料(无机、有机、金属、聚合物等)表界面牢牢粘附,形成牢固、均匀、致密的功能性纳米涂层(d.wang,y.ha,j.gu,q.li,l.l.zhang,p.yang.2dproteinsupramolecularnanofilmwithexceptionallylargeareaandemergentfunctions.adv.mater.2016,28,7414-7423)。溶菌酶本身的蛋白质属性决定了该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涂层表面所带有的正电荷和大量疏水微区,可与微生物膜表面相互作用破坏细胞壁,达到高效的接触式杀菌效果(j.gu,y.j.su,p.liu,p.li,p.yang.anenvironmentallybenignantimicrobialcoatingbasedonaproteinsupramolecularassembly.acsappl.mater.interfaces2017,9,198-210)。因此,基于溶菌酶类淀粉样组装纳米薄膜的仿生粘附不仅具有绿色环保、高效便捷、灵活可控等特点,还具有无色透明、高效稳定、天然无毒、可生物降解等优势,在医用纱布表面改性方面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不粘纱布吸水性和水蒸气透过性能差、制备工艺复杂及纳米银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问题,本发明结合溶菌酶在三(2-羧基乙基)磷盐酸盐作用下易发生类淀粉样转变,在固体表面组装粘附及溶菌酶涂层具备高效接触式杀菌的特点,提供了一种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是:将脱脂棉纱布在溶菌酶水溶液与ph值为5~10的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体积比为1:1的混合液中室温浸泡,浸泡完后取出纱布,用去离子水浸泡清洗、烘干,即得到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上述的溶菌酶水溶液的浓度为0.5~12mg/ml,优选溶菌酶浓度为2~5mg/ml。

上述的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的浓度为10~100mmol/l,优选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浓度为40~60mmol/l。

上述的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是用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5~10,优选调节ph值为6~8。

上述的室温浸泡时间为30~60分钟。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未破坏纱布的本体结构,溶菌酶改性前后纱布的吸水性和水蒸气透过性能无差异。

2、与未改性纱布相比,本发明的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在更换前用维生素c水溶液处理后,易从伤口处取下,可避免更换过程中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减轻病人疼痛。

3、与未改性纱布相比,本发明的溶菌酶改性纱布具有杀菌抗感染、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

4、本发明的溶菌酶改性纱布制备工艺简单温和,成本低,适合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改性前的脱脂棉纱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是实施例1制备的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是实施例1中改性前的脱脂棉纱布和制备的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的吸水性结果。

图4是实施例1中改性前的脱脂棉纱布和制备的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的水蒸气透过性能结果。

图5是实施例1中改性前的脱脂棉纱布和制备的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从小鼠伤口取下所用力的大小。

图6是空白组、改性前的脱脂棉纱布组、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组中小鼠伤口面积随时间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将5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用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ph值为6.2。取10ml2mg/ml溶菌酶水溶液(将20mg溶菌酶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配制而成)和10mlph=6.2的5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混合,然后将脱脂棉纱布浸泡到混合溶液中,室温浸泡60分钟后取出纱布,用去离子水浸泡清洗3遍,60℃烘干,得到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前的脱脂棉纱布和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进行表征,结果见图1和2。由图可见,改性后的纱布表面覆盖一层溶菌酶纳米膜。

按照国标yy/t0471.1-2004和yy/t0471.2-2004所述方法测试改性前的脱脂棉纱布和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的吸水性和水蒸气透过性能,其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由图可见,改性前后纱布的吸水性和水蒸气透过性能无明显差异。

利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对比第3天用250mmol/l维生素c水溶液处理后,改性前的脱脂棉纱布和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从伤口取下所用力的大小,其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可见,改性后的纱布在更换前用维生素c水溶液处理后,易从伤口处取下。

利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与空白组、改性前脱脂棉纱布组对比,观察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对创面愈合的影响,第1、3、5、7天各组小鼠伤口面积如图6所示。由图可见,改性后的纱布具有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

实施例2

将5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用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ph值为5。取10ml2mg/ml溶菌酶水溶液(将20mg溶菌酶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配制而成)和10mlph=5的5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混合,然后将脱脂棉纱布浸泡到混合溶液中,室温浸泡60分钟后取出纱布,用去离子水浸泡清洗3遍,60℃烘干,得到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实施例3

将1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用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ph值为8。取10ml0.5mg/ml溶菌酶水溶液(将5mg溶菌酶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配制而成)和10mlph=8的1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混合,然后将脱脂棉纱布浸泡到混合溶液中,室温浸泡60分钟后取出纱布,用去离子水浸泡清洗3遍,60℃烘干,得到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实施例4

将4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用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ph值为7。取10ml1mg/ml溶菌酶水溶液(将10mg溶菌酶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配制而成)和10mlph=7的4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混合,然后将脱脂棉纱布浸泡到混合溶液中,室温浸泡60分钟后取出纱布,用去离子水浸泡清洗3遍,60℃烘干,得到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实施例5

将6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用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ph值为7。取10ml5mg/ml溶菌酶水溶液(将50mg溶菌酶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配制而成)和10mlph=7的6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混合,然后将脱脂棉纱布浸泡到混合溶液中,室温浸泡60分钟后取出纱布,用去离子水浸泡清洗3遍,60℃烘干,得到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实施例6

将10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用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ph值为10。取10ml12mg/ml溶菌酶水溶液(将120mg溶菌酶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配制而成)和10mlph=10的100mmol/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混合,然后将脱脂棉纱布浸泡到混合溶液中,室温浸泡30分钟后取出纱布,用去离子水浸泡清洗3遍,60℃烘干,得到溶菌酶改性医用纱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