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9864发布日期:2018-12-14 22:10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属于医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疗法在我国有数千年历史,最早记载的典籍为《黄帝内经》。随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火针疗法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成为针灸疗法中一个独特的医疗体系。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之刺激又有灸之温热刺激,在皮肤科的应用十分普遍,特别是在白癜风、结节性痒疹、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目前应用在皮肤科的火针还是通过手动酒精灯加热火针,然后进行针刺,由于不同皮疹需要刺入皮肤的深度不同,所需温度不同,针头粗细要求不同、刺针的手法也不同,因此手动操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传统火针操作为一手持酒精灯加热一手持针操作,难度大、难以做到操作精细、容易产生医疗事故且对人工技能要求高,使得火针治疗这一有效外治法难以得到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该火针结合电热技术,通过电加热、温度控制装置,能够精准的控制火针温度;通过多针孔设计,可根据皮疹大小、厚度等情况灵活选择针头数量、粗细及材质;同时能够便捷的控制刺入深度及刺针的位置,保证了火针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其包括握笔和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握笔通过外接电线连接到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握笔包括壳体、滑块、电热装置和针头,所述壳体的内部为空腔结构,其下端为开放式,所述滑块和所述电热装置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滑块连接在所述电热装置的上端,所述电热装置的上端通过连接线连接到所述外接电线,所述连接线穿过所述滑块和所述握笔的上壁,所述电热装置的下端开有多个固定连接针孔,所述针头活动插入所述固定连接针孔内,所述壳体的一侧开有推槽,推块位于所述推槽内,所述推块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推动所述推块在所述推槽内上下滑动,进而通过所述滑块带动所述电热装置和所述针头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上下滑动,进而控制所述针头从下端露出所述壳体的长度。

所述温度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热装置的加热温度。

所述推槽的长度和高度均大于所述推块的长度和高度。

所述推块在所述推槽内上下移动和左右移动。

所述推槽的左侧开有多个卡槽,多个所述卡槽上下排列,每个所述卡槽上均标记对应的刻度。

所述推块的左侧连接卡块,左移所述推块使得所述卡块卡在所述卡槽内时,所述推块稳定在所述推槽内,所述推块右移使得所述卡块离开所述卡槽内时,所述推块能够在所述推槽内上下移动。

所述推块的外侧设有控制按钮。

所述控制按钮穿过所述推块,连接到位于所述滑块内部的所述连接线。

多个所述固定连接针孔在所述电热装置的下端分布成三列,第一列和第三列设有两个孔,第二列设有五个孔,第一列和第三列的第一个孔与第二列的第二个孔三者连成一条线,第一列和第三列的第二个孔与第二列的第四个孔三者连成一条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操作便捷,启闭控制按钮设置在推块上,操作时可便捷的使用单手执笔式进行操作,执笔式操作的器械设计可控性强,操作更灵活准确,可使火针操作更为精细,特别是在进行面部、眼周等精细程度要求更高部位皮疹操作时,它的优势更为突出;

2、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将火针与电热技术结合,通过电加热、温度控制装置,能够精准的控制火针温度;

3、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通过卡块卡在卡槽内,控制针头的露出长度,达到控制刺入皮肤深度的目的,不同的刺入深度适用于不同的皮损,增加了治疗的适用范围,精确的刺入深度可以减少人工操作难度,还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规避传统酒精灯加热针体操作的意外风险,同时固定的针刺深度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治疗疗效;针刺深度及温度能通过器械能精准调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难度,无火针操作经验的医务人员能快速掌握此项操作,临床疗效也能得到保证,这有十分利于此项有效的传统外治法普及推广;

4、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可根据不同皮疹选择相应的针组,选择合适数量及合适粗细的针头活动插入到对应的固定连接针孔中,操作者可根据皮疹大小、厚度等情况灵活选择针头数量、粗细及材质,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及疗效;同时,多针头操作较单针头多次操作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使得本器械操作更为人性化;

5、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既到达了握柄重复利用,又保证了一人一针,避免了原始火针一针多人使用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安全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的握笔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的握笔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的壳体和电热装置的连接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案例一的针头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案例二的针头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案例三的针头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握笔,2为外接电线,3为温度控制装置,4为壳体,5为滑块,6为电热装置,7为针头,8为固定连接针孔,9为推槽,10为推块,11为卡槽,12为控制按钮,13为连接线,14为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7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发明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其包括握笔1和温度控制装置3,握笔1通过外接电线2连接到温度控制装置3,握笔1包括壳体4、滑块5、电热装置6和针头7,壳体4的内部为空腔结构,其下端为开放式,滑块5和电热装置6均设置在壳体4的内部,滑块5连接在电热装置6的上端,电热装置6的上端通过连接线13连接到外接电线2,连接线13穿过滑块5和握笔1的上壁,电热装置6的下端开有多个固定连接针孔8,针头7活动插入固定连接针孔8内,壳体4的一侧开有推槽9,推块10位于推槽9内,推块10与滑块5固定连接,推动推块10在推槽9内上下滑动,进而通过滑块5带动电热装置6和针头7在壳体4的内部上下滑动,进而控制针头7从下端露出壳体4的长度。

温度控制装置3控制电热装置6的加热温度。

推槽9的长度和高度均大于推块10的长度和高度。

推块10在推槽9内上下移动和左右移动。

推槽9的左侧开有多个卡槽11,多个卡槽11上下排列,每个卡槽11上均标记对应的刻度。

推块10的左侧连接卡块14,左移推块10使得卡块14卡在卡槽11内时,推块10稳定在推槽9内,推块10右移使得卡块14离开卡槽11内时,推块10能够在推槽9内上下移动。

推块10的外侧设有控制按钮12。

控制按钮12穿过推块10,连接到位于滑块5内部的连接线13。

多个固定连接针孔8在电热装置6的下端分布成三列,第一列和第三列设有两个孔,第二列设有五个孔,第一列和第三列的第一个孔与第二列的第二个孔三者连成一条线,第一列和第三列的第二个孔与第二列的第四个孔三者连成一条线。

使用时,根据需要选择适合格式的针头7插入对应的固定连接针孔8内,根据需要刺入皮肤的深浅程度,将卡块14卡在对应位置的卡槽11内,温度通过温度控制装置3调节好后按控制按钮12即可开始对针头7进行加热,控制按钮12如何通过温度控制装置3控制电热装置6加热为现有公知技术,控制按钮12、温度控制装置3和电热装置6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近年来火针发展迅速,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因其有疗效好,低损伤,成本低的特点,(且相应的分子机制及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丰富了火针治疗的病种删除)故近年来备受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关注,本发明继承了传统火针的诸多优点外,同时通过用电加热代替传统酒精灯加热、根据临床不同皮损调节刺入皮肤的深度、所需温度,并在针具数量,针具材质上进行了适用于临床的改进,再配合多年来临床总结的有效经验方剂,使得火针操作更为简便有效、精细、安全性高,易于普及推广。

以下是一些临床案例。

案例一,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获得性的局限性或泛发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因皮肤和(或)黏膜的功能性黑素细胞的减少或丧失而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白斑。我国人群中白癜风的患病率约为0.1%~2.7%,无明显性别差异,70%~80%的患者在30岁以前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有研究认为白癜风的发病主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精神创伤、微量元素缺乏、神经化学因子、黑素细胞自身破坏等有关。

白癜风易于诊断,治疗却是个难题,手段虽多,但迄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表皮移植、光化学疗法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足,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存在股骨头坏死、多毛、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丘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表皮移植仅适用于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且不适用于泛发型等大面积白癜风患者,同时,瘢痕体质、koebner现象阳性病史及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为移植禁忌证。而光疗存在光敏性、光毒性、致癌,禁忌症多(包括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等),且费用高等不足。

目前,火针外治因临床疗效显著,在白癜风的治疗中越发受到关注,有研究认为,火针结合了热与针刺的双重作用,从整体出发,火针治疗能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经络通、气血行,从而扶正驱邪;从局部来看,火针刺激能疏通局部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同时能激发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白癜风病的目的。

采用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在治疗白癜风时的操作要领:根据白癜风皮损的大小选用1-5根0.2mm的铜质细火针浅刺,温度调至在500-1200°c之间,刺入深度约0.1mm-1mm,治疗后立即予以自制白癜风酊(中药豨莶草6g、补骨脂6g、自然铜10g、羌活6、何首乌6g、丹参6g、重楼6g、鸡血藤10g、刺蒺藜6g用75%的酒精1000ml浸泡一周)外擦,火针治疗每周1次,中药外擦每日1次。

进一步地,白癜风皮疹大小不一,可根据皮疹的大小选择针的数量,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自由的针头数量选择设计可以提高临床操作效率,减少单根针操作的频率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铜元素缺乏是白癜风的发病学说之一,特选铜材质制成铜针、中药中加入自然铜均是为了补充局部的铜元素对症治疗;刺入深度约0.1mm-1mm,是根据临床观察制定,同时也符合皮肤的生理结构,因为黑素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的基底层,浅刺即能起到刺激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从而使皮肤复色,中药配方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同时,火针治疗后局部透皮吸收作用加强,使得中药的疗效更为显著。

案例二,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引起的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临床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

有调查显示: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3-5%,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常因疼痛难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有的因治疗不当而遗留后遗神经痛症状,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药、止痛剂、营养神经药物为主,但是临床疗程较长,不能较快地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且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明显。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其中火针治疗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有系统评价报道指出: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较高的治愈率、有效率,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轻者毒气随火气而散,重者拨引毒通彻内外。”火针的作用原理主要为:借火助阳、开门祛邪、以热引热,使瘀滞和湿热邪毒得以外泻,从而经络得以疏通气血流畅,具有止痛快、疱疹干结快、不易留后遗痛等优点。

采用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在治疗带状疱疹时的操作要领:选用0.6-0.8mm的中粗火针,针的数量随皮疹数量、分布情况选择,火针温度调至在800-1200°c之间,迅速准确地将火针刺入疱疹中央约0.5mm-2mm,刺破后挤出疱液,治疗后予以带状疱疹自拟方(中药大青叶30g、板蓝根30g、紫草30g、马齿苋30g、延胡索10g、蒲公英15g、连翘15g、黄柏15g、葛根15g、枯矾15g)湿敷。火针治疗后,根据病情发展观察是否有新疱疹发出,如有新疱疹出现按上述方法点刺局部;此外,选择与病灶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进行电火针浅刺,能缓解带状疱疹的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具体操作为:取0.3mm细火针,选1-3根针进行夹脊穴点刺,火针温度调至为500-1200°c之间,针刺深度为5-8mm,操作时快进快出,每穴点刺3针,每2d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进一步地,带状疱疹皮疹为带状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自由的针头数量选择设计可以提高临床操作效率,减少单根针操作的频率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选用0.6-0.8mm的中粗火针,可以使疱液更好的排出,从而加速皮疹的结痂愈合,同时,火针的高温作用可以灭活部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夹脊穴针刺深度是根据临床观察制定,同时也符合皮肤的生理结构,因为夹脊穴针刺主要刺激病灶相应神经节段的皮神经,故针刺应达到真皮层,中药配方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同时,火针治疗后局部透皮吸收作用加强,使得中药的疗效更为显著。

案例三,结节性痒疹。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又称结节性苔藓,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认为与遗传、精神刺激、昆虫叮咬、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内分泌等因素相关;本病皮损以结节为主,好发于四肢、躯干,伴有剧烈瘙痒,具有病程长,顽固难治,易反复的特点。

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甚多,但大多疗效欠佳,易反复;控制瘙痒是主要的治疗目的,避免搔抓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风动则痒”,即痒是一种风动的表现,火针以其开门祛邪之功,速刺皮损局部,可直接疏泄腠理,使风、湿、热、毒邪从表而出,又有热力能通过皮肤神经、血管的调节作用,促进皮损区微循环加快,有利于炎症和代谢物的吸收,可达到增强免疫力、消炎的作用。此外,火针治疗后局部形成痂壳,自行脱落后可使皮损变薄,使皮损消退迅速,缩短了皮肤修复的时间,故而火针外治在本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多。

采用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在结节性痒疹时的操作要领:根据皮损的大小选用1-3根0.3-0.5mm左右的火针,温度调至在500-1200°c之间,刺入深度一般在皮疹基底部以上(约0.1cm-0.5cm),治疗后若有出血、液体渗出,待其自然流出后,用消毒的干棉球擦干净,再予以结节性痒疹自拟方(中药苦参20g、黄柏20g、透骨草20g、花椒15g、红花15g、明矾15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鬼箭羽15g、徐长卿20g)湿敷。火针治疗5-7天1次,中药外用每日1次。

进一步地,本发明一种用于皮肤科的电火针自由的针头数量选择,温度及深度调控设计可以很好的提高临床操作效率与疗效,临床中有不少结节性痒疹合并艾滋病的报道,可更换的一次性针头能很好的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火针点刺后针孔处于开放状态,“瘀血、痰浊”等有形之邪可以依针孔排除体外,故治疗后若有出血、液体渗出,应待其自然流出后再用消毒的干棉球擦干净。结节性痒疹瘙痒剧烈,患者往往搔抓至出血而感觉不到痛感,痛感和痒感经同一神经传导,故火针针刺应达到真皮,刺激游离的神经末梢,传导给大脑皮层兴奋灶,提高痛感、降低痒感、使其恢复正常的痛感反应,从而达到止痒的作用。中药配方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良好的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的功效。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