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14273发布日期:2018-11-02 22:29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神经性疾病中药治疗的领域,涉及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周围神经炎是指由于中毒、感染或变态反应等引起多数周围神经发病,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或单一性的周围神经麻痹、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肢体远端感觉障碍、弛缓性瘫痪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发病较多。本病可急性、亚急性、慢性起病,病初四肢远端麻木或出现自发性疼痛,疼痛呈烧灼样或刀割样,也可有疼痛过敏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站立或行走时足底有针刺感。亦有四肢无力,肌肉松弛或萎缩等症。其主要致病因素为①中毒:如铅砷、汞、磷、吠喃西林类、异烟胁、链霉素、苯妥因钠、长春新碱等。②营养代谢障碍:如维生素b族的缺乏、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消化道疾病等。③感染:如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肝炎、结核等此外,脉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过敏变态反应等也是引起周围神经炎的原因。周围神经炎可累及全身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部分患者可因此而致残。多数学者认为周围神经炎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代谢障碍、血供障碍及神经营养障碍等有密切相关。机体代谢发生血供、营养障碍后,可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细胞内钙离子积聚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从而诱发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炎作为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症见受损神经支配范围内感觉、运动功能异常,西医治疗以改善糖脂代谢、改善微循环以及营养神经等手段,然而疗效欠佳,临床尚无理想治疗手段。周围神经炎类似中医“痹证”、“痿证”、“脉痹”、“不仁”等范畴,《丹溪心法》记载:“热浮于下,肾虚受之,腰腿枯细骨节酸疼。”《续名医类案》谓:“足膝萎弱,寸步艰难。”指出周围神经炎类似四肢或某肢体无力,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多与阳虚气弱,腠理疏松或阴虚内蕴有关,加之正气不足,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侵犯人体阻滞脉络、气血凝滞不通而形成,本虚标实多见。坐骨神经痛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致的刺激与压迫,导致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所发生的疼痛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疼痛多见于臂部、大腿或小腿外则,呈烧灼感、针灸感或者钝痛。统计显示我国坐骨神经痛患病率高达121.8/10万,女性坐骨神经痛年发病率为6.5%,男性年发病率为3%,且女性患者损伤系数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坐骨神经痛按照病理变化可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研究显示根性发病率高于干性。人体坐骨神经始于腰骶部的脊髓,由第四、第五腰神经和第一至第三组神经组成,这一神经穿过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经大转子内侧下降至大腿后侧,管理下肢的感觉以及支配运动。研究显示无论任何原因使梨状肌上、下孔变小,或穿过的血管神经变粗,均可导致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此外,在臀部坐骨神经的走形与骨盆骨性结构具有密切联系,其出口位于盆腔外侧,极为狭窄,上口也极为狭窄,在通过坐骨大孔时又和多条血管神经束相伴而行,在其周围存在许多伸展性很小的骨以及韧带,这就成为坐骨神经痛的生理性病因。导致坐骨神经痛的因素中以椎间盘病变最为常见,由于坐骨神经解剖结果的特殊性,其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①机械压迫学说:由于直接对神经产生一定的机械效应,同时通过神经损伤的血液供应而产生简介效应,在一定压力情况下,神经根的动脉血流停止,出现静脉淤血,毛细血管血液逆流,神经递质和蛋白质等物质的转运受损,从而诱发局部神经支配区功能受损。②神经根炎症学说:当神经根受压后,不平衡的血液供应和受损的神经组织于局部产生炎症反应,机械损伤及腰椎间盘的病变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炎症因子及退变产物,包括一氧化氮、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蛋白多糖等,上述炎症因子一旦外漏至椎间盘之外可诱发该神经支配区域疼痛。③自身免疫学说:暴露的椎间盘组织所致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神经根炎症,引起相应区域疼痛。坐骨神经痛作为一种以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疼痛为主的综合征,西医药治疗方面进展缓慢。一般为急性期卧床休息,针对病因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常用止痛药如布洛芬(芬必得)、阿司匹林、氨基比林、保泰松等,同时辅助应用镇静剂及维生素类药物,亦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报道,然而由于副作用多,且常出现复发,需要进行二次治疗。显然现代医学治疗已无法满足医疗人员及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要求。中医中无坐骨神经痛这一病名,但与古代文献中“坐臀风”“腿股风”及“腰腿痛”等疾病中所见症状相似或相同。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腰股痛”和“腰椎痛”的记载,对其症状、治则以及治法进行记述。《灵枢·经脉》中记载由于足太阳膀胱经病后所导致的“脊痛,腰似折”,当时将本病归为足太阳膀胱经病沦治。《素问·刺腰痛沦》中描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背屁,背如重状;少阳令人腰痛,如似针灸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上述所述症状与坐骨神经痛痛连腰背症状相似。此外《素问·痹沦》中记载:“风寒湿三气合为痹”,指出其基本病机为风寒湿三邪由外侵袭皮毛、经络,使气血痹阻,邪气顺经络而行,不通则痛,诱发患者腰部、肌肉酸痛重着。《证治准绳·腰痛》谓其病因“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闪挫、有淤血、有气滞、有痰积”。《外台秘要》载:“肾主腰腿,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指出本病病因病机为正气虚衰之时受外感风寒,或久居湿冷之地。综上所述,坐骨神经痛发病在于筋脉失去濡养致“腰腿痛”,属于“不荣则痛”,外感侵袭肌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为“不通则痛”。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黄芪10-80份,细辛5-50份,丹参5-50份,桂枝5-50份,土茯苓4-40份,当归2-25份,川芎3-30份,麻黄2-20份,附子3-40份,赤芍2-25份,牛膝5-40份,知母5-50份。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口服液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准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上述配合料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均煎煮1-3小时,将提取液滤过,再经离心或超滤去除杂质后浓缩,得到浓缩液;煎煮时,加入5-10倍量水,优选为8倍量,煎煮时间优选为2小时;c、将上述浓缩液加水制成口服液药液,灌装后,经流100℃蒸气20-30min灭菌即得口服液。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颗粒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准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煎煮1-3次,每次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煎煮时加入5-10倍量水,优选为8倍量,煎煮时间1-3小时,优选为2小时,煎煮次数,优选为2次,一个班次可生产一批;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干燥制得颗粒剂。本发明所用辅料为颗粒剂常用辅料,优选为,糖粉,糊精,矫味剂可选阿斯巴甜,甜菊糖等。所述的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裹为,将挥发油、β-环糊精、水按质量比1:6:80,于60℃,搅拌0.5h,静置过夜,弃去上清液,抽滤下层沉淀的包合物至无水滴抽出,收集包合物,40℃低温干燥,得到包裹后的挥发油。低温干燥时间为3-8小时,优选为5小时。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颗粒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黄芪、丹参、川芎用7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加6倍量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得醇提液,备用;b、细辛加水12倍量,水蒸气蒸馏4小时,提取细辛挥发油;桂枝、当归加水8倍量,水蒸气蒸馏6小时,提取挥发油,挥发油与细辛挥发油混合,用β-环糊精包结,得到包结物,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备用;c、将桂枝、当归提油后的药渣与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步骤b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放置过夜,滤过,滤液与步骤a的醇提液合并,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的清膏,喷雾干燥,干浸膏粉与步骤b的包结物混合,加入阿司帕坦、乳糖,混匀,干压制粒,即得颗粒剂。所述的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结为,将挥发油、β-环糊精、水按质量比1:6:80,于60℃,搅拌0.5h进行包结,40℃低温干燥,得到包结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上的应用。所述中药组合物于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上的应用。所述中药组合物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上的应用。所述中药组合物于治疗周围神经炎上的应用。优选方案: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黄芪10份、细辛50份、丹参5份、桂枝50份、土茯苓4份、当归25份、川芎3份、麻黄20份、附子3份、赤芍25份、牛膝5份、知母50份。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黄芪80份、细辛5份、丹参50份、桂枝5份、土茯苓40份、当归2份、川芎30份、麻黄2份、附子40份、赤芍2份、牛膝40份、知母5份。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黄芪50份、细辛25份、丹参25份、桂枝25份、土茯苓25份、当归12.5份、川芎20份、麻黄15份、附子25份、赤芍12.5份、牛膝25份、知母35份。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黄芪60份、细辛15份、丹参20份、桂枝20份、土茯苓15份、当归10份、川芎10份、麻黄10份、附子20份、赤芍10份、牛膝20份、知母25份。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黄芪42份、细辛4.5份、丹参12.5份、桂枝12.5份、土茯苓21份、当归8.5份、川芎12.5份、麻黄8.5份、附子12.5份、赤芍8.5份、牛膝21份、知母12.5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一、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原料药:黄芪10g、细辛50g、丹参5g、桂枝50g、土茯苓4g、当归25g、川芎3g、麻黄20g、附子3g、赤芍25g、牛膝5g、知母50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上述配合料加8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均煎煮1小时,将提取液滤过,再经离心或超滤去除杂质后浓缩,得到浓缩液;c、将上述浓缩液加水制成口服液药液,灌装后,经流100℃蒸气20min灭菌即得口服液。实施例2原料药:黄芪80g、细辛5g、丹参50g、桂枝5g、土茯苓40g、当归2g、川芎30g、麻黄2g、附子40g、赤芍2g、牛膝40g、知母5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上述配合料加水10倍量,煎煮两次,每次均煎煮3小时,将提取液滤过,再经离心或超滤去除杂质后浓缩,得到浓缩液;c、将上述浓缩液加水制成口服液药液,灌装后,经流100℃蒸气30min灭菌即得口服液。实施例3原料药:黄芪50g、细辛25g、丹参25g、桂枝25g、土茯苓25g、当归12.5g、川芎20g、麻黄15g、附子25g、赤芍12.5g、牛膝25g、知母35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加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5倍量,煎煮3次,每次2小时,分别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糖粉,干燥制得颗粒剂。实施例4原料药:黄芪60g、细辛15g、丹参20g、桂枝20g、土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麻黄10g、附子20g、赤芍10g、牛膝20g、知母25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8倍量,煎煮2次,每次1小时,分别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糊精,干燥制得颗粒剂。实施例5原料药:黄芪42g、细辛4.5g、丹参12.5g、桂枝12.5g、土茯苓21g、当归8.5g、川芎12.5g、麻黄8.5g、附子12.5g、赤芍8.5g、牛膝21g、知母12.5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10倍量,煎煮1次,3小时,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乳糖,干燥制得颗粒剂。实施例6原料药:黄芪20g、细辛50g、丹参5g、桂枝50g、土茯苓4g、当归25g、川芎3g、麻黄20g、附子3g、赤芍25g、牛膝5g、知母50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9倍量,煎煮2次,每次1小时,分别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葡萄糖,干燥制得颗粒剂。实施例7原料药:黄芪30g、细辛5g、丹参50g、桂枝5g、土茯苓4g、当归2g、川芎30g、麻黄2g、附子40g、赤芍2g、牛膝40g、知母5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10倍量,煎煮1次,3小时,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乳糖,干燥制得颗粒剂。实施例8原料药:黄芪70g、细辛25g、丹参25g、桂枝25g、土茯苓25g、当归12.5g、川芎20g、麻黄15g、附子25g、赤芍12.5g、牛膝25g、知母20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加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5倍量,煎煮3次,每次2小时,分别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糖粉,干燥制得颗粒剂。实施例9原料药:黄芪35g、细辛15g、丹参20g、桂枝20g、土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麻黄10g、附子20g、赤芍10g、牛膝20g、知母30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加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5倍量,煎煮3次,每次2小时,分别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糖粉,干燥制得颗粒剂。对比例1:原料药:黄芪85g、细辛3g、丹参60g、桂枝3g、土茯苓45g、当归30g、川芎35g、麻黄1g、附子1g、赤芍30g、牛膝45g、知母5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加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5倍量,煎煮3次,每次2小时,分别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糖粉,干燥制得颗粒剂。对比例2:原料药:黄芪80g、细辛45g、丹参20g、桂枝40g、土茯苓10g、当归20g、川芎25g、麻黄20g、附子40g、赤芍25g、牛膝8g。制备方法:a、准备上述原料,进行净选、炮制,得到配合料;b、将细辛、桂枝.当归、川芎提取挥发油,将提取液备用,挥发油加β-环糊精包裹;c、将黄芪、牛膝、丹参、上茯苓、赤芍、麻黄、附子、知母加水5倍量,煎煮3次,每次2小时,分别过滤、与步骤b所得提取液混合,浓缩、干燥成药粉;d、包裹后的挥发油与干燥的药粉混合,加入糖粉,干燥制得颗粒剂。二、临床试验i、本发明在治疗周围神经炎方面的临床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河北以岭医院)就诊的周围神经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60例周围神经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4~66岁,病程1个月~12年;原发病为糖尿病者17例,原发病为动脉炎者4例,原发病为药物性原因者3例,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3,原发病为脚气病2,原发病为糙皮病1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24~64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6个月。原发病为糖尿病者16例,原发病为动脉炎者5例,原发病为药物性原因者2例,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4,原发病为脚气病2,原发病为糙皮病1例。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治疗方法1.2.1试验组采用实施例2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1.2.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给予原发病治疗的前提下,给予营养神经和抗炎治疗,治疗60天。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称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蚁走感、灼热感、感觉过敏(呈手套或袜套样感觉)、感觉减退、感觉消失、上腹饱胀、便秘、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失禁、排尿费力、尿不尽、心悸、局部多汗、少汗、无汗、手足冰冷等基本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恢复正常。显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神经传导恢复速度较之前有增加。有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其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改善。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疗效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双侧检验。2.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试验组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愈8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2组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z/p对照组308(26.67)7(23.33)9(30.00)6(20.00)-2.027/0.043试验组3013(43.33)10(33.33)5(16.67)2(6.67)ii、本发明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的临床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恢复期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6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恢复期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23~65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5.8个月。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24~64岁,病程2个月~1年,平均6个月。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诊断标准参考barolac诊断标准制定:①进行性肌无力达2个月以上,对称性上肢或下肢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除外其他病因所致多发性神经病。③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变慢,至少2根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低于正常70%以下。④脑脊液蛋白>0.45g/l。1.3治疗方法1.3.1试验组采用实施例3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1.3.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60天,常规治疗采用营养神经,抗炎和对症治疗。1.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活动自如,四肢腱反射正常;主观感觉异常消失、针刺觉减退消失或水平下降;肌力ⅲ级以上;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脑脊液蛋白正常。显效:患者活动自如,四肢腱反射正常;主观感觉异常消失、针刺觉减退消失或水平下降;肌力ⅲ级以上;肌电图有部分神经运动感觉传导减慢不超过均值20%;脑脊液蛋白正常。有效:患者四肢及躯千略见好转,肌力一般在3级以下,四肢腱反射低,肌电图有部分神经运动感觉传导减慢超过均值20%,脑脊液蛋白正常。无效:患者活动未见好转,四肢腱反射低,肌电图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出诊肌电图数据相比未提高,脑脊液蛋白正常或临界。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疗效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双侧检验。2.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试验组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愈1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22组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z/p对照组303(10.00)12(40.00)12(40.00)3(10.00)-2.150/0.032试验组301(3.33)7(23.33)14(46.67)8(26.67)三、本发明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作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疾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上与人类gbs相似,是公认的研究gbs的理想动物模型。本实验通过制作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模型,观察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颗粒剂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动物及分组:lewis大鼠,雄,200-220g,36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受试组组(按照实施例5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计量:按照生药量计算12g/kg,qd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1.2造模及给药:大鼠双后肢足底注射200μl抗原乳剂(含200μg周围神经髓鞘抗原p0180-199多肽、1.5mgh37ra结核杆菌、100μl0.1mol/l磷酸盐缓冲液和100μl完全弗氏佐剂,用针式匀浆器混匀成油包水乳剂)。造模当天开始对各组动物进行灌胃给药,连续15天。1.3体征评分:0级:无异常;1级:尾部张力降低;2级:尾瘫,翻正反射部分缺失;3级:翻正反射缺失;4级:步态失调、姿态异常;5级:后肢轻瘫;6级:中度瘫痪;7级:后肢严重瘫痪;8级:四肢瘫痪;9级:濒死;10级:死亡。1.4he染色:处死大鼠,立即分离坐骨神经,进行he染色,计算5个视野中的平均炎性细胞数目。1.5流式细胞仪检测inf-γ、th17:处死大鼠,取腹股沟淋巴结,制备淋巴结单个核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inf-γ、th17水平。1.6elisa检测抗体:处死大鼠,留取心脏血,离心取血清,将p0180-199多肽溶于包被液,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封闭液孵育,加入生物素标记的兔抗大鼠igg抗体,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终止反应后,酶标仪测定,结果以光密度值表示。1.7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2结果2.1体征评分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qd组最初发病时间明显延长(p<0.01);qd组高峰期评分明显降低(p<0.01)。见表3。表3各组体征评分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p<0.012.2坐骨神经炎性细胞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炎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qd组炎性细胞数显著下降(p<0.01)。表4各组炎性细胞的比较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2.3inf-γ、th17水平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f-γ、th17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qd组inf-γ、th17水平显著下降(p<0.01)。表5各组inf-γ、th17水平的比较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2.4p0180-199抗体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d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qd组od值显著下降(p<0.01)。表6各组od值的比较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3结论qd颗粒(就是本发明颗粒药物组)能够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临床症状,减少坐骨神经炎性细胞浸润,减少inf-γ、th17以及抗p0180-199抗体的产生,表明qd颗粒具有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潜力。四、本发明颗粒剂对大鼠坐骨神经痛的作用慢性压迫性坐骨神经损伤(cci)模型将炎性反应与机械痛相结合,与临床的神经痛症状相似,已成为外周神经疼痛的经典模型。本实验通过制作大鼠坐骨神经cci模型模拟大鼠坐骨神经痛,观察qd颗粒对大鼠坐骨神经痛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动物及分组:sd大鼠,雄,200-220g,48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qd颗粒组(按照实施例6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计量:按照生药量计算12g/kg,qd组)、阳性药芬必得组,每组12只。qd颗粒由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阳性药组给予芬必得,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1.2造模及给药:每只动物均给予2%戊巴比妥钠(3ml/kg)麻醉,剪开右下肢皮肤,逐层分离,找出坐骨神经主干,对其进行4道结扎,每道结扎的间距约为1mm(结扎程度以切口暴露周围的肌肉产生轻微、短暂的抽搐为准),之后进行缝合。假手术组动物仅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造模第8天开始对各组动物进行灌胃给药,除芬必得组动物连续给药5d,间隔2d给药1次外,余下各组动物均每天1次,连续给药28d。1.3热痛觉过敏测定:将大鼠放入辐射热刺痛仪的有机玻璃格子中,用强光照射大鼠脚掌中部皮肤,测定大鼠的缩爪潜伏期,每隔10min测1次,取3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为防止大鼠脚底被热辐射烫伤,将潜伏期的上限值定为30s。1.4病理检查:取坐骨神经,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1.5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2结果2.1缩爪潜伏期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阳性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潜伏期明显上升(p<0.01);qd组与模型组比较潜伏期明显上升(p<0.01)。见表7。表7各组潜伏期的比较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2.2病理变化:假手术组动物坐骨神经周围间质及神经纤维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模型组动物均可见细胞质内可见多数空泡,细胞核排列不规则,并可见许多肥大细胞,为坐骨神经空泡变性。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坐骨神经水肿、空泡变性程度降低。3结论qd颗粒对大鼠坐骨神经痛有治疗作用。五、对比试验1:对比例1制备的药物与实施例3制备的药物临床疗效试验ⅰ两者对于周围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对比1.资料与方法1.1以2015年6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河北以岭医院)就诊的周围神经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60例周围神经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7~68岁,病程1个月~12年;原发病为糖尿病者9例,原发病为动脉炎者2例,原发病为药物性原因者15例,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1,原发病为脚气病2,原发病为糙皮病1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24~71岁,病程2个月~11年。原发病为糖尿病者8例,原发病为动脉炎者3例,原发病为药物性原因者13例,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2,原发病为脚气病2,原发病为糙皮病2例。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治疗方法1.2.1试验组采用实施例3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1.2.2对照组采用对比例1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两组均给予原发病治疗的前提下,给予营养神经和抗炎治疗。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称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蚁走感、灼热感、感觉过敏(呈手套或袜套样感觉)、感觉减退、感觉消失、上腹饱胀、便秘、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失禁、排尿费力、尿不尽、心悸、局部多汗、少汗、无汗、手足冰冷等基本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恢复正常。显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神经传导恢复速度较之前有增加。有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其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改善。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疗效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双侧检验。2.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试验组治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82组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试验组3014(46.67)11(36.67)2(6.67)3(10.00)对照组307(23.33)6(20.00)6(20.00)11(36.67)ii、两者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比较1.资料与方法1.1以2014年7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恢复期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6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恢复期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24~68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5.6个月。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24~66岁,病程2个月~1年,平均6.1个月。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诊断标准参考barolac诊断标准制定:①进行性肌无力达2个月以上,对称性上肢或下肢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除外其他病因所致多发性神经病。③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变慢,至少2根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低于正常70%以。④脑脊液蛋白>0.45g/l。1.3治疗方法1.3.1试验组采用实施例3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1.3.2对照组采用对比例1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两组均同时进行常规治疗,采用营养神经,抗炎和对症治疗。1.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活动自如,四肢腱反射正常;主观感觉异常消失、针刺觉减退消失或水平下降;肌力ⅲ级以上;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脑脊液蛋白正常。显效:患者活动自如,四肢腱反射正常;主观感觉异常消失、针刺觉减退消失或水平下降;肌力ⅲ级以上;肌电图有部分神经运动感觉传导减慢不超过均值20%;脑脊液蛋白正常。有效:患者四肢及躯千略见好转,肌力一般在3级以下,四肢腱反射低,肌电图有部分神经运动感觉传导减慢超过均值20%,脑脊液蛋白正常。无效:患者活动未见好转,四肢腱反射低,肌电图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出诊肌电图数据相比未提高,脑脊液蛋白正常或临界。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疗效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双侧检验。2.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试验组治愈4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0%,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92组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实验组304(13.33)15(50.00)9(30.00)2(10.00)对照组302(6.67)6(20.00)7(23.33)15(50.00)六、对比试验2:对比例2制备的药物与实施例3制备的药物临床疗效试验ⅰ两者对于周围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对比1.资料与方法1.1以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河北以岭医院)就诊的周围神经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60例周围神经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7~61岁,病程1个月~11年;原发病为糖尿病者13例,原发病为动脉炎者3例,原发病为药物性原因者10例,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1,原发病为脚气病2,原发病为糙皮病1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6~63岁,病程2个月~12年。原发病为糖尿病者10例,原发病为动脉炎者2例,原发病为药物性原因者11例,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2,原发病为脚气病3,原发病为糙皮病2例。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治疗方法1.2.1试验组采用实施例3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1.2.2对照组采用对比例2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两组均给予原发病治疗的前提下,给予营养神经和抗炎治疗。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称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蚁走感、灼热感、感觉过敏(呈手套或袜套样感觉)、感觉减退、感觉消失、上腹饱胀、便秘、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失禁、排尿费力、尿不尽、心悸、局部多汗、少汗、无汗、手足冰冷等基本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恢复正常。显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神经传导恢复速度较之前有增加。有效:患者治疗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其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改善。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疗效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双侧检验。2.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试验组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02组疗效比较(例/%)ii、两者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比较1.资料与方法1.1以2014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恢复期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6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恢复期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8~71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6.7个月。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26~70岁,病程2个月~3.5年,平均7.0个月。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诊断标准参考barolac诊断标准制定:①进行性肌无力达2个月以上,对称性上肢或下肢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除外其他病因所致多发性神经病。③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变慢,至少2根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低于正常70%以。④脑脊液蛋白>0.45g/l。1.3治疗方法1.3.1试验组采用实施例3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1.3.2对照组采用对比例2的组方和方法制备的颗粒剂(8g/袋)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两组均同时进行常规治疗,采用营养神经,抗炎和对症治疗。1.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活动自如,四肢腱反射正常;主观感觉异常消失、针刺觉减退消失或水平下降;肌力ⅲ级以上;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脑脊液蛋白正常。显效:患者活动自如,四肢腱反射正常;主观感觉异常消失、针刺觉减退消失或水平下降;肌力ⅲ级以上;肌电图有部分神经运动感觉传导减慢不超过均值20%;脑脊液蛋白正常。有效:患者四肢及躯千略见好转,肌力一般在3级以下,四肢腱反射低,肌电图有部分神经运动感觉传导减慢超过均值20%,脑脊液蛋白正常。无效:患者活动未见好转,四肢腱反射低,肌电图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出诊肌电图数据相比未提高,脑脊液蛋白正常或临界。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疗效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双侧检验。2.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试验组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12组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实验组305(16.67)12(40.00)10(33.33)3(10.00)对照组302(6.67)8(26.67)6(20.00)14(46.67)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