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7058发布日期:2018-12-22 07:5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用床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器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中用的床都是单一的床体,宽度不能改变,若碰到胖的病人则睡起来就不舒服,还有护理病人的人员不分白天黑夜的照顾病人,只能靠在椅子上睡觉,非常的不舒服,提高劳累度;而且现有的医用床上设有的餐桌位置不能调节,病人只能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才能够就餐;同时现有的医用床未设置如厕装置,病人只能去卫生间解决应急问题,对不方便走动的病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能够增加床体的宽度,提高体型庞大的病人睡觉的舒适度和护理病人在劳累时能够躺在侧床板上进行适当的休息,降低劳累度,同时提高病人就餐时的便利度和如厕时的便利度,具有人性化的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包括床支架、医用床主体、支撑板、侧床板、餐桌板,所述床支架的上侧设有医用床主体,所述医用床主体的两侧设有侧床板,所述侧床板与医用床主体通过合页连接,所述床支架的左侧两端设有第一吸环,所述侧床板的两端设有吸杆,所述吸杆上设有第二磁铁,所述医用床主体的右侧设有护栏,所述护栏的两侧设有第二吸环,所述第一吸环和第二吸环上均设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引,所述护栏的左侧设有餐桌板,所述医用床本体的下端两侧设有若干个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轴承和活动杆,所述固定杆与医用床本体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安装在活动杆的一端,所述轴承套设在固定杆上,所述医用床本体的下端两侧还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插入第一定位槽进行定位,所述侧床板的外侧设有若干个第二定位槽,所述活动杆的一端还能够插入第二定位槽进行定位,所述医用床主体的下方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有助便器,所述医用床主体对应于放置槽的部位设有活动板。作为优选,所述侧床板的外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间设有若干个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为圆形,所述凹槽的两侧设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一端设有移动扶手,所述移动扶手为矩形,所述移动扶手与移动板相互垂直,所述移动板的另一端设有卡槽,所述凹槽的两端设有卡条,所述卡槽与卡条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定位槽为弹性卡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餐桌板的下端两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为能够伸缩,所述医用床主体的前后两侧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个卡孔,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卡孔过盈配合,所述固定板的外侧与侧床板通过合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侧床板的宽度与医用床主体下端面和支撑板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吻合,所述侧床板的长度小于医用床主体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医用床主体对应于放置槽的部位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为矩形,所述活动槽的两侧设有卡位条,所述活动板为“t”形,所述活动板包括上活动板和下活动板,所述上活动板位于两个卡位条的上方,所述下活动板位于两个卡位条之间,所述上活动板的中间设有内置槽,所述内置槽的中间设有内置扶手。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的下方设有若干个移动轮,所述移动轮设有4个,2个所述移动轮为万向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设置侧床板,侧床板与医用床主体通过合页连接,能够与医用床主体水平连接,增加医用床主体的宽度,提高体型庞大的病人睡觉的舒适度和护理病人在劳累时能够躺在侧床板上进行适当的休息,降低劳累度,也能够与医用床主体垂直连接,用来当作医用床主体两侧的挡板,一物两用,提高实用性;通过设置餐桌板,通过餐桌板与适合的卡孔进行连接,方便病人就餐,而不需要病人进行身体的移动;支撑杆设置为可伸缩,在病人腿部需要抬高放置时,可以将支撑杆伸缩至适当的长度,然后将病人的腿部放置在餐桌上,提高餐桌的实用性能;通过在医用床主体上设置活动板,活动板的下方设置助便器,病人需要如厕时,只需打开活动板即可,此时将侧床板放下,将助便器隐蔽在内,提高隐私性。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的主视图一;

图2是本发明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的主视图二;

图3是本发明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的主视图三;

图4是本发明侧床板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移动板与凹槽分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医用床本体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医用床本体的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医用床本体的仰视图;

图9是本发明餐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支架、2-医用床主体、3-支撑板、4-侧床板、5-餐桌板、6-第一磁铁、11-第一吸环、21-护栏、22-固定装置、23-固定板、24-活动槽、25-活动板、26-第一定位槽、31-放置槽、32-助便器、33-移动轮、41-吸杆、42-凹槽、43-移动板、44-第二定位槽、51-支撑杆、211-第二吸环、221-固定杆、222-轴承、223-活动杆、231-卡孔、241-卡位条、251-上活动板、252-下活动板、253-内置槽、254-内置扶手、411-第二磁铁、421-透气孔、422-卡条、431-移动扶手、43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的医用床,包括床支架1、医用床主体2、支撑板3、侧床板4、餐桌板5,所述床支架1的上侧设有医用床主体2,所述医用床主体2的两侧设有侧床板4,所述侧床板4与医用床主体2通过合页连接,所述床支架1的左侧两端设有第一吸环11,所述侧床板4的两端设有吸杆41,所述吸杆41上设有第二磁铁411,所述医用床主体2的右侧设有护栏21,所述护栏21的两侧设有第二吸环211,所述第一吸环11和第二吸环211上均设有第一磁铁6,所述第二磁铁411与第一磁铁6相互吸引,所述护栏21的左侧设有餐桌板5,所述医用床本体2的下端两侧设有若干个固定装置22,所述固定装置22包括固定杆221、轴承222和活动杆223,所述固定杆221与医用床本体2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轴承222安装在活动杆223的一端,所述轴承222套设在固定杆221上,所述医用床本体2的下端两侧还设有第一定位槽26,所述活动杆223的一端插入第一定位槽26进行定位,所述侧床板4的外侧设有若干个第二定位槽44,所述活动杆223的一端还能够插入第二定位槽44进行定位,所述医用床主体2的下方设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上设有放置槽31,所述放置槽31内设有助便器32,所述医用床主体2对应于放置槽31的部位设有活动板25,所述第一定位槽26为弹性卡槽,所述第二定位槽44与第一定位槽26相同,所述侧床板4的内侧设有凹槽42,所述凹槽42的中间设有若干个透气孔421,所述透气孔421为圆形,所述凹槽42的两侧设有移动板43,所述移动板43的一端设有移动扶手431,所述移动扶手431为矩形,所述移动扶手431与移动板43相互垂直,所述移动板43的另一端设有卡槽432,所述凹槽42的两端设有卡条422,所述卡槽432与卡条422过盈配合,所述餐桌板5的下端两侧设有支撑杆51,所述支撑杆51为能够伸缩,所述医用床主体2的前后两侧设有固定板23,所述固定板23上设有若干个卡孔231,所述支撑杆51的下端与卡孔231过盈配合,所述固定板23的外侧与侧床板4通过合页连接,所述侧床板4的宽度与医用床主体2下端面和支撑板3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吻合,所述侧床板4的长度小于医用床主体2的长度,所述医用床主体2对应于放置槽31的部位设有活动槽24,所述活动槽24为矩形,所述活动槽24的两侧设有卡位条241,所述活动板25为“t”形,所述活动板25包括上活动板251和下活动板252,所述上活动板251位于两个卡位条241的上方,所述下活动板252位于两个卡位条241之间,所述上活动板251的中间设有内置槽253,所述内置槽253的中间设有内置扶手254,所述支撑板3的下方设有若干个移动轮33,所述移动轮33设有4个,2个所述移动轮33为万向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通过设置侧床板4,侧床板4与医用床主体1通过合页连接,用作提高体型庞大的病人睡觉的舒适度和护理病人在劳累时能够躺在侧床板4上进行适当的休息的作用时,将活动杆223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槽26断开,顺时针转动90度,使得活动杆223的一端位于侧床板4的下方插入第二定位槽44进行固定对侧床板4起支撑作用,当侧床板4用来当作医用床主体1两侧的挡板时,通过侧床板4两端的吸杆41分别与第一吸环11和第二吸环211相互吸引,与医用床主体1垂直连接,一物两用,提高实用性;通过设置餐桌板5,通过餐桌板5与适合的卡孔231进行连接,方便病人就餐,而不需要病人进行身体的移动;支撑杆51设置为可伸缩,在病人腿部需要抬高放置时,可以将支撑杆51伸缩至适当的长度,调节餐桌板5的高度,然后将病人的腿部放置在餐桌板5上,提高餐桌板5的实用性能;通过在医用床主体1上设置活动板25,活动板25的下方设置助便器32,病人需要如厕时,只需打开活动板25即可,此时将侧床板4放下,然后滑动侧床板4内端两侧的移动板43将透气孔421遮住,将助便器32隐蔽在内,提高隐私性,也减小因此产生的异味。

需要注明的是,所述的第一定位槽26和第二定位槽44采用市场上通用的矩形弹性卡槽,卡槽的开口方向对准活动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