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6581发布日期:2018-12-19 06:3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极地用急救携带物。

背景技术

急救包是装有急救药品及消过毒的纱布、绷带等的包,是在人们出现意外情况下应急使用的救援物品。目前市面上的急救包大多是适用于常温环境。可是在极地科考中,周围的温度大都降至零下20~30摄氏度,急救包中的液体药品会冻结成冰,无法继续使用。即使急救箱中的药品全部为固体,由于某些固体药品考虑到剂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而稀释液同样也会冻结成冰。

因而,对于极地科考人员来说,特别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一款可以保证液体试剂随时处于融化状态的急救箱就成为了迫切的需求。而且,考虑到极地科考人员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在户外工作,如何降低体力消耗也是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地用急救携带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地用急救携带物,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急救箱包本体,由牛津布或者帆布制作而成;盖体,一边与急救箱包本体固定连接,其余三边通过开合魔术贴与急救箱包本体可拆卸地连接;以及雪橇单元,设置在急救箱包本体的底部,用于让携带者在雪地中带动极地用急救携带物进行移动,其中,急救箱包本体具有隔板,该隔板将急救箱包本体内部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区,功能模块区为保温加热模块区、急救模块区、生命维持模块区中的任意一种,保温加热模块区用于对放置在该保温加热模块区内的药品进行保温加热,急救模块区用于容纳急救模块,生命维持模块区用于容纳生命维持模块,雪橇单元包含:支撑座,与底部连接;雪橇板,通过连杆与支撑座连接,与支撑座及连杆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以及减震器,两端分别铰接于雪橇板及支撑座上,用于降低地面对急救箱包本体造成的震动。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保温加热模块区具有贴合在保温加热模块区的内壁上的保温单元、加热单元以及对加热单元进行供电的电源,加热单元为化学加热包和电热丝中任意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保温单元具有保温层和容纳保温层的保温袋,保温袋与保温加热模块区的内壁贴合,保温层为聚氨酯保温层、玻璃纤维棉保温层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电加热丝为铁铬铝电热丝和镍铬电热丝中任意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急救模块包括创伤单元、注射单元以及急救药品单元,创伤单元包括旋压式止血带、急救止血绷带、卷式夹板、弹性绷带以及橡胶止血带中的至少一种,注射单元包括5ml的一次性注射器、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100ml的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接头、输液导管、插管导管中的至少一种,急救药品单元包含止血粉、抗休克血管活性药丸以及降血压药丸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急救模块区的底面设置有固定魔术贴,急救模块的外壁上至少设置有一条环形魔术贴,该环形魔术贴与固定魔术贴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生命维持模块包括急救食品和氧气罐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急救携带物为急救携带包或者急救携带箱。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因为急救箱包本体具有隔板,该隔板将急救箱包本体内部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区,功能模块区为保温加热模块区、急救模块区、生命维持模块区中的任意一种,保温加热模块区用于对放置在该保温加热模块区内的药品进行保温加热,所以,本发明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一直对保温加热模块区中的药品进行保温,保证使用者在任意时刻都可以拿到处于融化状态的试剂,避免发生需要试剂时,试剂无法使用的情况。

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还具有设置在急救箱包本体的底部的雪橇单元,当携带者体力不支或是希望减轻体力消耗时,就可以将极地用急救携带物放置在地面上,通过拖拽移动极地用急救携带物,这样不仅节省携带者的体力还会大幅度地提高携带者的移动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剖视图;以及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雪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作具体阐述。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急救携带物为急救携带包或者急救携带箱。本实施例的急救携带物100为急救携带包,具有急救箱包本体10、盖体20以及雪橇单元30。盖体20的一边与急救箱包本体10固定连接,其余三边通过开合魔术贴与急救箱包本体10可拆卸地连接。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急救箱包本体10具有壳体11以及隔板12。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由牛津布或者帆布制作而成。壳体11的厚度为0.5cm,与盖体20接触的两侧边上设置有开合魔术贴,壳体11的前壁与盖体20接触的部分也设置有开合魔术贴。壳体11上还设置有拉环16,携带者可以将绳状物系入拉环中,进而拖拽急救箱包。

如图2所示,隔板12将急救箱包本体内部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区。隔板12与壳体11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分体制造。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2与壳体11一体形成。这三个功能模块区分别为保温加热模块区13、急救模块区14、生命维持模块区15。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保温加热模块区13用于对放置在该保温加热模块区内的药品进行保温加热。保温加热模块区具有贴合在保温加热模块区内壁上的保温单元131、加热单元132以及电源。

保温单元131具有保温层1311和容纳保温层的保温袋1312。

保温层1311为聚氨酯保温层、玻璃纤维棉保温层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为聚氨酯保温层。

保温袋1312与保温加热模块区的内壁贴合,保温袋1312为耐火材料制备而成,防止电热丝对保温袋进行损毁。

加热单元132为电加热丝。当需要保温时,使用者可将启动加热单元的开关。电加热丝为铁铬铝电热丝和镍铬电热丝中任意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电加热丝为铁铬铝电热丝。

电源通过铜导线与加热单元132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源为蓄电池。该蓄电池可以在零下环境中使用,最好是采用凝固点低、可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导电的乙酸乙酯作为电解液,并使用两种有机化合物作为电极,分别为ptpan阴极(ptpan三聚苯胺)和pntcda阳极(pntcda是1,4,5,8-萘四甲酸二酐制备聚酰亚胺得到的衍生的聚酰亚胺)。该蓄电池也可以是锂离子电池。

电源还可以由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构成,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板可以设置在盖体20上。

放置在保温加热模块区13中的药品除了液体试剂(多巴胺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外,还可以是某些有特殊保持需求的固体试剂。

如图2所示,急救模块区14用于容纳急救模块。

急救模块区14的底面设置有固定魔术贴,

急救模块的外壁上至少设置有一条环形魔术贴,该环形魔术贴与固定魔术贴可拆卸连接

急救模块包括创伤单元、注射单元以及急救药品单元,

创伤单元包括旋压式止血带、急救止血绷带、卷式夹板、弹性绷带以及橡胶止血带中的至少一种,

注射单元包括5ml的一次性注射器、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100ml的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接头、输液导管、插管导管中的至少一种,

急救药品单元包含止血粉、抗休克血管活性药丸以及降血压药丸中的至少一种。

生命维持模块区15用于容纳生命维持模块。

生命维持模块包括急救食品和氧气罐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所示,求救单元30设置在侧面物品袋111内。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雪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雪橇单元30包含支撑座31、雪橇板35、导向板36以及减震器38。

支撑座31与壳体11的底部连接。

雪橇板35通过连杆333与支撑座31连接,与支撑座31及连杆333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减震器38两端分别铰接于雪橇板35及支撑座31上,用于降低地面对急救箱包本体造成的震动。

雪橇板35上固定有导向板36,每个导向板36上均固接有一个下铰链座34,即导向板36与下铰链座34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的雪橇板35上固定有两个导向板36。支撑座31的下表面固接有两个上铰链座32,支撑座31与雪橇板35之间铰接有两个相平行的连杆333,每个连杆333的上端分别通过铰链轴7与上铰链座32铰接,每个连杆33的下端分别通过铰链轴7与下铰链座34铰接,支撑座31、雪橇板35及两个连杆33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该支撑座31始终与雪橇板35保持平行。

支撑座31与上铰链座32之间的任一端设有减震器38,该减震器包括减震器下铰链座、减震器滑动轴、弹簧、减震器导向套、减震器销轴及减震器上铰链座,减震器下铰链座固定在其中一个导向板36上、位于该导向板36上固接的下铰链座34的一侧,减震器上铰链座13固定在支撑座31的下表面。减震器导向套的一端通过减震器销轴与减震器上铰链座铰接,减震器滑动轴的一端通过减震器销轴与减震器下铰链座铰接,减震器滑动轴的另一端与减震器导向套的另一端可相对伸缩地插接,在减震器滑动轴及减震器导向套外套设有弹簧,该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减震器滑动轴及减震器导向套相连。

每个导向板36沿雪橇板35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冰刃39,该冰刃39与雪橇板35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垂直于雪橇板35;每个冰刃39前后两个端部均为圆滑过渡,即每个冰刃39的两个端部具备过渡曲线,该过渡曲线可以为具备平滑过渡特征的曲线(如圆弧曲线);冰刃39在雪面较软时,插入雪面,在雪面较硬时,在雪面上滑行;冰刃39在雪橇运输时可起到导向作用,并防止雪橇板35做侧向滑动,避免雪橇车体产生偏倒。本实施例中的两个导向板36也可制成一体式结构。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当不采用雪橇作为移动方式运输时,将雪橇板35与支撑座31折叠到一起,从外观上看,整体为块状。

在选择采用雪橇作为移动方式运输时,将雪橇板35与支撑座31从图1的折叠状态变形到如图4的打开状态。当雪橇板35与雪面出现反复接触、脱离时,减震器38中的减震器滑动轴与减震器导向套之间发生伸缩,弹簧会对地面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避免运输设备受到损坏。导向板36两侧的冰刃还可防止雪橇板35发生侧滑,避免雪橇车体偏倒,造成对运动设备的损害。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因为急救箱包本体具有隔板,该隔板将急救箱包本体内部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区,功能模块区为保温加热模块区、急救模块区、生命维持模块区中的任意一种,保温加热模块区用于对放置在该保温加热模块区内的药品进行保温加热,所以,本实施例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一直对保温加热模块区中的药品进行保温,保证使用者在任意时刻都可以拿到处于融化状态的试剂,避免发生需要试剂时,试剂无法使用的情况。

而且,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还具有设置在急救箱包本体的底部的雪橇单元,当携带者体力不支或是希望减轻体力消耗时,就可以将极地用急救携带物放置在地面上,通过拖拽移动极地用急救携带物,这样不仅节省携带者的体力还会大幅度地提高携带者的移动时间。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