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承载患者转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2574发布日期:2019-04-03 04:0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空气承载患者转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医院和临床环境,及其他医疗或者患者护理背景中的患者运送。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患者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表面(例如在手术室中、或者在检查位置、实验位置、治疗位置或者恢复位置中的床或者轮床之间)的患者转移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医院的日常业务中,频繁地将患者从一个表面移动到另一表面。在许多情况中,患者不能走动,并在护理和/或医务人员的帮助下经由轮床移动。例如,当患者进行手术时,甚至是能走动的患者也可能由于手术和/或由于麻醉效果而变得不能走动。

在任何需要将患者移动到新区域的时候,通常经由轮床来移动不能走动的患者。例如,在手术之后,护理和/或医务人员通常将患者转移到轮床以从手术室运送到恢复室。通常,患者在恢复室中时呆在轮床上。在恢复之后,患者在轮床上移动到病房。一旦处于病房中,护理和/或医务人员便将患者从轮床移动到病床。

在美国专利号4,528,704、5,483,709、6,073,291、7,007,330、7,415,738、7,574,761和9,314,388中、以及在美国专利公开号2003/0159212、2005/0076437、2013/0042414和2016/0367422中公开了一些用来移动患者的现有技术装置,将其中的每篇通过引证结合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对这些现有技术装置提供改进和/或替代方式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这里描述的各种实例和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在表面之间(例如在医院手术室中、以及在其他临床环境、实验环境、检查环境、治疗环境、运送环境和恢复环境中的床、轮床、或者其他位置之间)转移患者或其他身体的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空气承载患者转移系统的透视图。

图1b是替代实施例中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平面图。

图2是患者转移系统的底视图。

图3a是处于部分分离构造的患者转移系统的透视图。

图3b是患者转移系统的替代透视图。

图4a是带有可移除转移板的患者转移系统的侧视图。

图4b是患者转移系统和可移除转移板的端视图。

图5a是头部和躯干区域中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平面图。

图5b是示出了内部结构的患者转移系统的透视剖面。

图6a是用于患者转移系统的流动耦合器的透视图。

图6b是适于患者转移系统的流动耦合器的透视图。

图6c是替代流动耦合适配器的透视图。

图7是患者转移系统的侧剖视图。

图8a是带有纵向挡板的患者转移系统的透视图。

图8b是用于图8a的系统的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分解图。

图9a是带有带的患者转移系统的透视图。

图9b是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替代透视图。

图10a是示出了可分离接合部的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平面图。

图10b是图10a的接合部的放大图。

图11a是示出了内部结构的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剖视图。

图11b是示出了替代内部结构的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剖视图。

图11c是示出了替代内部结构的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剖视图。

图12a是示出了插入到端口中的软管适配器的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透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软管适配器和端口的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空气承载充气式患者运送系统100的透视图。如图1a所示,患者转移系统100包括带有轴向分隔部或者缝隙102的充气式空气承载支撑设备或者装置101,该轴向分隔部或者缝隙102限定两个沿着可释放接合部118耦合在一起的可分离纵向段104和106,该可释放接合部118从装置101的近端或者头部区域108通过中间躯干区域110和下肢或小腿区域112朝着脚部区域113延伸。

患者转移系统100设计为,将患者从一个侧表面移动到另一侧表面,并可在转移之后容易地从患者下方移除,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进行附加滚动操作或者其他打扰。例如,在开始医疗手术之前,可将处于未充气状态的充气式装置101放在患者下方,使得在完成手术之后,可使装置101充气,并且患者位于顶面130上(例如,在边界134内的中央部分132中),无需护理者滚动患者的躯干或者进行其他大量的物理操作。使用鼓风机(例如大容量鼓风机),还可经由一个或多个端口或者入口146对系统100提供足够的气流,因此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至少部分支撑地悬浮在通过底侧上的小孔排出的加压空气的床上,减小摩擦并允许减小或者最小化移动患者所需的力。

可使用一个或多个带有可调节耦合器126的带122将患者捆在患者支撑装置101上,并通过使患者支撑装置101沿着转移表面滑动(或者从一个表面滑动到另一表面上)来转移患者,例如,使用一个或多个手柄140、142。在患者转移完成之后,使系统100放气,并通过在相反的方向上拉开装置101而从患者下方移除患者支撑装置101,例如,使用移除突出件(tab)或者手柄140,沿着中心或者中线轴线a将支撑装置101的主体部分分成两个分开的纵向段104和106。

于患者的头部区域108开始并从躯干区域110朝着小腿区域112移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纵向段104、106容易地从患者的躯干区域110的每侧下方剥离,患者的躯干区域110是最大重量和质量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纵向段104、106通过例如脚部区域113中的侧向段114而保持连接。在使用之后,可按照当地规定和医院协议处理系统100,以进行安全的、卫生的手术处理。

传统的充气式“悬浮”转移装置通常需要患者操作以从患者下方移除装置。相反,患者转移系统100不需要附加的患者操作来进行移除,这是由于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独特设计和构造的原因,允许通过沿着其中心或者轴线a分离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来移除系统100。

图1b是替代的患者转移系统100的平面图。与可使用机器缝合构造工艺由纺织材料制成的图1a的实施例相反,图1b的患者转移系统100可由焊接聚合物板材设计形成。在此工艺中,将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层和底层“压印”在一起或者一个设置于另一个的顶部上,并在周边125处焊接在一起以限定充气式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合适的焊接工艺包括但不限于,热焊接、化学焊接、以及射频(rf)焊接方法。随同诸如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一端或者两端上的内部挡板和延长的手柄结构141的附加特征一起,可使用附加的焊接来限定或者附接其他特征,例如手柄140和突出件142。

根据应用的不同,在转移过程中,可使用穿孔纵向接合部118越过轴向分隔部102将纵向段104、106而固定在一起,并且穿孔纵向接合部118在转移之后用作用于分离段104、106的释放点或者释放机构。与使用带有通过由不同材料(例如,如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缝合构造中考虑的织物网或者纺织材料)形成的中间撕裂表面连接的两个分开段的分隔单元相反,此构造使“气垫”组件或者患者支撑装置101呈现为基本上单个单元,其由基本上连续的且单一的或均质的(均匀的)材料形成。

限定充气式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系统100的空气保持和压力密封特征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在穿孔接合部118的任一侧104、106上纵向地延伸的内部挡板160。尽管通过充气区域对患者支撑装置101穿孔会导致空气损失和过早分离,可在底面上形成小的空气承载流动孔,如上所述,并且穿孔接合部118可被限定有足够的宽度,以在每个穿孔的周边周围形成压力密封,从而保持纵向段104、106中的内部压力。如与传统装置相比的,空气承载装置110的焊接的、基本上整体的制造也可大幅减小系统重量和制造成本。

图2是患者转移系统100的底部透视图,例如,处于如图1a所示的机器缝合构造中。图2所示的特征也同样适合于焊接聚合物构造,例如,如图1b所示。

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构造为将患者的身体支撑在充气的患者支撑装置101上,使患者的重量更均匀地分布在底面150上方,并减小摩擦以便于患者转移。如图2所示,支撑装置101的底面150还可包括多个小孔、穿孔或者孔152,其构造为允许充气的床或者患者支撑装置101内部的空气以受控的方式逸出,从而提供在底面150下方流动的气垫。

根据设计的不同,可通过孔或者小孔152产生足够的气流以至少部分地支撑底面150,减小与转移表面的摩擦接触,从而在患者躺在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同时移动系统100。在特殊应用中,气流可能是足够的,使得患者支撑装置101沿着底面150的一部分或者基本上全部悬浮在转移表面上方。更一般地,患者支撑装置101可适于在底面150上利用重量重新分配、气流和摩擦减小材料的组合,以更容易地且更有效地实现患者转移。

例如,可在设置于底面150的中间部分中的中心区域154中形成许多小孔152,并且中心区域154相对于围绕装置101的周边延伸的摩擦减小边界区域156是凹入的,以在中心区域154的下方产生空气的重量支承层,从而在患者转移的过程中支撑系统100。更一般地,气流可足以至少部分地支撑装置101的任何或者全部底面150,并且足以促使系统100沿着转移表面滑动,或者从一个转移表面滑动到另一转移表面(例如,在手术台、检查台、或者其他在其上执行医疗手术的表面、以及用于患者运送的床或者轮床之间,或者沿着任何这种表面或在任何这种表面之间)。

图3a是处于部分分离构造中的患者转移系统100的透视图,其中纵向段102和104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近端(头部)区域108中分离。图3b是例如图1b的基本上整体材料的实施例中的患者转移系统100的替代透视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患者转移系统100包括具有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中间延伸的分隔部或者缝隙102。缝隙102通常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纵向尺寸纵向地延伸,例如沿着由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纵向轴线a限定的中心线或者中线,如图3所示,以将支撑装置101分成两个分开的、大致对称的半部104和106。替代地,不用必须沿着中线a限定缝隙102,也考虑其他歪斜的和不对称的分隔部。

缝隙102通常沿着充气式患者转移支撑装置101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大部分长度延伸,使得将患者的躯干和其他更重的部分设置在分隔两个纵向段104、106的缝隙102上方。如在图3a和图3b中举例说明的,例如,缝隙102延伸通过支撑设备101的头部区域或者近端部分108(构造为支撑患者的头部)、躯干区域或者中间部分110(构造为支撑患者的躯干或者台肩/背部/臀部区域)、以及下肢或者小腿部分112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支撑患者的下肢或者腿部)。

因此可越过分隔分开的纵向段104和106的缝隙102将患者的头部、台肩、背部、臀部、以及患者的腿部的至少一部分支撑在设备101的顶面130上。缝隙102和接合部结构118可终止于支撑装置101的远端段112、113处的完整的(未分开的)横向段114,远端段112、113构造为支撑患者的更小总质量的区域,例如患者的脚部,在一些情况中是患者的腿部的下部。

在使患者转移系统100放气之后,可由医务人员或者其他护理者将支撑床或者支撑装置101的分开的段104和106彼此横向地分隔开,以从患者的最重的部分(例如患者的头部、躯干、台肩、背部、臀部、以及可能延伸到患者的腿部的至少上部)下方移除分离的段104、106。然后,可容易地从患者的脚部(基本上更小的身体质量的区域)下方移除患者支撑装置101的远端113处的完整的横向段114,例如通过使横向段114沿着轴线a滑出。

或者,缝隙102和接合部结构118可从(患者的头部处的)近端区域108通过中间(躯干)区域110并通过远端区域102(下肢)和远端区域103(脚部)延伸。在这些构造中,接合部118可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整个长度完全分离,留下分成两个分开的部分或者半部的纵向段104、106,以从患者的相对侧下方移除。根据应用的不同,接合部118可延伸通过横向段114,将段114分成带有纵向段104、106的部分,或者横向段114可以没有,其中越过接合部结构118设置有流动端口或者孔,以在纵向段104、106之间提供流动连通(见图7)。

这样,可通过较小的甚至没有附加的躯干操作、或者对患者的其他干扰从患者下方移除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例如,可从患者下方移除充气式转移系统100,而不用必须使患者从一侧滚到另一侧,如现有的充气式转移装置所需要的。

如在图3a和图3b中进一步举例说明的,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包括选择性地接合的耦合器,例如,可释放接合部或者可释放带118的形式,其设计为在充气和转移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支撑表面130。可释放接合部118越过限定于两个纵向段104和106之间的缝隙102支撑患者的头部和/或中段,提供基本上连续的顶面130以支撑患者,在转移过程中避免不舒适。接合部118还可适于控制纵向段104、106彼此的选择性分离。例如,接合部118可构造为在为了患者转移而充气的同时将两个段104、106至少部分地保持在一起,并且在完成转移过程之后控制分离段104、106所需的力的量。

更一般地,充气式转移系统100的可释放接合部或者可释放带118可构造为使得,在使患者支撑装置110充气的同时和在患者转移过程期间,可释放接合部或者可释放带118在拉压力(或者类似的横向力或拉紧负载)的作用下将不分离。相反,可释放接合部或者可释放带118可构造为,当使患者支撑装置101放气时在力的作用下弯曲并分离,例如使用当使患者支撑装置101放气时在方向力的作用下弯曲的定向接合部材料;例如,带有与接合部或者带118基本上横切的垂直分量的方向力,或者带有与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平面基本上横切或垂直(正交)的垂直分量的方向力。

接合部118可由各种合适的材料制成,并且使用各种方法沿着缝隙102附接到系统100,以实现这些特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释放接合部118包括可释放粘合剂或者机械附接特征,例如不粘胶、钩环(例如,维可牢尼龙搭扣)紧固件系统、或者聚合物、纤维素、织物、或者适于选择性地接合的耦合器的开口条材料,其足够坚固以当使系统100充气并将患者支撑在装置101上时将段104、106保持在邻接关系,并且其允许在由护理人员、医务人员,或者其他护理者转移之后容易地将分开的段104、106彼此拉开。

可释放接合部118可沿着分隔或者缝隙102的部分长度或者全部长度延伸。接合部118可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上表面130和下表面150中的一者或两者暴露并可见,如所示的。在其中缝隙102延伸患者支撑装置101的整个长度的实施例中,接合部118可暂时性地将段104、106结合或者附接在一起,以支撑患者。可释放接合部118也可构造为定向的或者无间隙的分隔接合部,或者类似的可选择性地释放的附接机构。

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用于将患者固定到支撑设备101的固定特征。例如,系统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将患者固定到支撑设备101的顶部130的可调节带122。带还可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充气过程中以及在患者转移过程期间保持患者相对于支撑设备101的对准和定位。现有的转移装置通常使用刚性的塑料或者金属扣,其在某些情形中会对患者或者操作人员造成不适。相反,带122可由适于强度和患者舒适的柔性织物形成,且易于由操作人员(例如,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或者其他护理者)使用。

带122可用来在转移过程中将患者固定到充气式支撑装置101。例如,第一带122可构造为缠绕在患者的胸部或者躯干区域周围,并且第二带122构造为缠绕在患者的小腿区域周围,以将患者固定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面130。第一带122的一端在支撑装置101的中间或者躯干区域110中附接到第一纵向段104,并且第一带122的另一端穿过患者的身体附接到第二纵向段106的中间或者躯干区域110。类似地,第二带122的一端在下肢或者小腿区域112中附接到第一段104,并且第二带122的另一端越过患者的下肢或者小腿附接到第二段106的下肢区域112。

带122包括可调节扣或者耦合器126以使带122在患者周围张紧,从而将患者固定到转移系统100。带122各自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这种用于调节带122的长度的可调节耦合器126。每个耦合器126可附接到相应带122的第一段(例如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第一段104的段),并且每个耦合器126可限定连接器以接收相应带122的第二段(例如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第二段106的段),例如带122的相应端从中穿过的环或者类似的孔,以将两个段围绕患者固定在一起。行进通过可调节耦合器126中的环或者类似的连接器元件的带段的端部于是可选择性地附接到带段的未行进通过孔的一部分,例如经由摩擦接合或者可释放钩环紧固件系统,以将带122固定在患者周围的预期位置中。可调节耦合器126可由各种坚固的但是柔软且柔顺的材料制成,例如柔顺的塑料弹性体、柔顺的聚合物、织物、以及其他纺织材料。

系统100可以亲肤形式提供,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面130、底面150和其他外表面由适合于与患者的身体、衣服和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形成。或者,外表面材料可由不可呼吸的、不可吸收的且基本上不可渗透的表面材料形成——例如涂有尼龙的pvc(聚氯乙烯)或者tpu(热塑性聚氨酯)材料、或者其他合适的聚合物,其可与设置于装置101的顶面130和患者之间的亲肤的可移除的(单次使用的)垫子或者亚麻部件结合使用,以防止移除过程中的皮肤接触、皮肤剪切或者摩擦损伤。

为了促使第一段104和第二段106的横向分离,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或者设备101的第一段104和第二段106的台子或者手柄。系统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附接到第一段104并附接到第二段106的分离手柄或者突出件140,其中突出件或者手柄结构140适于由不同的操作人员抓握,包括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或者其他护理提供者。手柄或者突出件140可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头部区域1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柄或者突出件140可靠近支撑装置101的近端108处的缝隙102的起点或者起始点附接到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的相应拐角,以在患者手术和转移完成之后,在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放气时,便于缝隙段104、106彼此的分离。

为了便于利用患者转移系统100移动躺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面上的患者,系统10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相对侧的定位手柄142。例如,系统100可包括多个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外周边的每侧的手柄142。系统100还可包括位于头部区域108、躯干区域110、下肢或者小腿区域112和脚部区域113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的手柄142,以便于躺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面130上的患者的运动。

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使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充气的填充口或者入口146。填充口146可位于系统100的端部上,例如,位于邻近系统100的横向段114的远端112或者113,使得进入系统100的空气基本上同时流入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两个纵向段104、106中,从而便于在患者躺在顶面130上的同时系统100的均匀充气。

在图3a和图3b的实施例中,例如,一个或多个填充口146可设置在支撑装置101的横向段114中或其附近,或者以其他方式定位在支撑装置101的远端112或者113中(位于患者身体的小腿或者脚部区域中),通常与(患者头部的区域中的)近端108处的缝隙102的起点相对。在一个特殊实例中,系统100包括三个填充口146,其中的一个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中心线或者中线a定位,与纵向段104和106之间的缝隙102对准,其中的另外两个位于横向段114的相对侧或者拐角处。或者,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填充口146,其定位为对充气式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纵向段104、106、以及任何横向段114提供气流。

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多个内部挡板160,其引导空气流过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内部。每个挡板160可由基本上长方形的或者矩形的聚合物或者其他合适材料的板材形成,带有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上表面130的内侧的顶边缘、以及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下表面150的内侧的底边缘。在纵向段104和106中的每个中、以及在横向段114中,一个或多个挡板160可相对于系统100的中心线a横向地延伸。如在图1至图3中举例说明的,多个挡板160可在系统100的上表面130和下表面150的拐角区域132、154内横向地(例如,垂直地)延伸到缝隙102。

可移除板应用

图4a是患者转移系统100的侧视图,带有可移除转移板131。图4b是患者转移系统100的端视图,也示出了可移除转移板131。

如图4a和图4b所示,使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充气以用于沿着一个或多个转移表面210转移患者或者身体,例如在病床和轮床之间、在床或者轮床和手术台或者检查台之间。适合于与系统100一起使用的转移板部件131包括但不限于,如在授予white和emerson的美国专利第9,101,521号“systems,methodsandtransfersheetsfortransferringpatients(用于转移患者的系统、方法和转移板)”中描述的一次性转移板,将该专利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参考图3a、图3b并与图4a和图4b进行比较,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上表面130可构造为增强材料与皮肤的相互作用,或者可在装置101和患者之间设置可移除的垫子或者亚麻部件131。上表面130或者可移除板部件131可具有吸收特性以包含在医疗手术和随后的患者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或者产生的流体(例如,血液和其他体液)。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提供上表面130的吸收中心或者中间区域132,例如,相对于互补的周边边界区域134是凹入的,使得流体排入或者被引导入中心吸收区域132中。

中心区域132可构造为吸收任何这种在手术和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流体,而周边边界区域134可构造为是相对可透过的,并朝着中心区域132引导流体以便吸收。因为可提供单次使用或者一次性的形式的系统100,所以可根据所接受的医疗协议以卫生的方式处理任何由系统100吸收的流体。系统100可允许重复使用、以及单个患者使用。在各种实施例中,患者支撑设备101的顶面130可以是基本上不可透过的,并且可移除吸收板可设置在顶面130上。在各种实施例中,柔顺的一次性盖可设置在患者支撑设备101上方,使得可通过新的一次性盖而重复使用设备101。

患者支撑装置和接合部构造

图5a是患者转移系统100的平面图,示出了头部和躯干区域108、110。图5b是系统100的透视剖视图,示出了包括挡板160的内部结构和可释放接合部118的详细视图。

如图5a和图5b所示,可释放接合部118从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头部区域108朝着躯干区域110延伸。分离手柄或者突出件140可设置在头部区域中,以在患者转移完成之后分离纵向段104、106。

可释放接合部或者可释放带118构造为,抵抗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充气时经受的横向力或者拉紧负载保持纵向段104、106之间的耦合,并且弯曲以使得当使患者支撑装置101放气时可分离段104、106。根据应用的不同,接合部118由此可由一系列合适的材料形成,其适于当使患者支撑装置101充气时将纵向段104、106以邻接关系选择性地接合并保持在一起,并且其允许在转移之后由护理人员、医务人员或者其他护理者将相邻的段104、106彼此分离和拉开。

例如,穿孔接合部118可由基本上连续的越过相邻段104和106的材料形成,或者可使用定向释放材料或者开口条,其在带有足够的垂直分量的方向力的作用下弯曲;即,与接合部或者带118基本上横切,且与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平面基本上横切或者垂直。在穿孔接合部实施例中,可释放接合部118可由与纵向段104和106相同的基本上连续且整体的材料形成,其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上表面130纵向地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合部118可在纵向段104、106之间的间隙或者分隔部102上方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上表面130暴露并可见。替代地,接合部118可向下延伸到垂直分隔部102中,以在纵向段104、106之间限定垂直网附接结构。

空气源耦合器和适配器

图6a是用于空气承载患者转移系统的流动耦合器或者软管166的透视图。可经由鼓风机或者其他耦合到一个或多个填充口或者入口的空气供应装置为患者支撑装置的内部供应空气。

图6b是用于使鼓风机或者其他压缩空气源耦合到患者支撑装置上的入口的流动耦合适配器190,例如,使用如图6a所示的软管或者类似的流动结构166。图6b是替代的流动适配器190的透视图。

参考图6a、图6b和图6c,患者转移系统可包括空气软管166,其可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的任何填充口,例如,在第一端168处的填充口,并可附接到另一端170上的鼓风机或者压缩空气源。第一端168可适于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上的一个或多个填充口146,如这里描述的,例如使用带有基本上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管状或者圆锥状耦合件174,其可插入到所选择的端口146中,并利用搭扣、环、钩环附件、或者其他选择性机械耦合和密封设备来固定。耦合段174可从软管段184接近末端168向内逐渐变细,以便于插入到各种大小的填充口开口146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段174是截头圆锥形的。

空气软管166的供应耦合端170可适于附接到鼓风机或者其他外部空气供应装置,例如,带有圆柱形端部178,其在端部178的尾部具有环形凹入接合特征180。耦合器174和178/180可形成为可膨胀软管段184的每端上的整体的或者不连续的耦合部件,并可不损失一般性地互换。

软管166的可折叠段184是可膨胀的,以适应不同的长度,适合于使空气供应装置连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所选择的填充口146。空气软管166可在制造过程中预先附接,随患者支撑装置101一起储存,或者在使用时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因此,空气软管166可以是可重复使用的,或者以一次性的形式提供,以与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和患者转移系统100的其他一次性部件相结合地用于单次使用应用。

在单次使用或者一次性实施例中,软管166可由纸、尼龙、织物、或者其他合适的聚合物或者纺织材料形成,其在长度和直径上都是可膨胀的和可折叠的,以适应随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一起紧凑地储存。在这些实施例中,耦合器174可采用预先附接到或者预先缝合连接到空气承载支撑设备101的形式,例如,其中软管166的第一端174密封到所选择的端口146。软管的第二端180也可以可折叠形式提供,其适于使用摩擦配合或者压缩环或带密封机构耦合到鼓风机或者其他压缩空气源。

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中,软管166可适于压缩或者折叠并收起,以随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一起基本上扁平地储存,使得软管段184不延伸,直到如所希望地连接到空气源为止。在希望转移患者时,可展开或者拉出软管166的耦合端180,并将其附接到鼓风机或者其他空气源以供使用。这与现有技术设计相反,在现有技术设计中,软管166是笨重且难以携带的,并可产生缠结的危险。

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还可包括软管耦合器或者适配器190,以便于将各种鼓风机和空气供应系统耦合到所选择的填充口146,或者经由设置有患者运送系统100的软管166,或者使用另一现有软管部件。参考图6b和图6c,例如,系统100可包括适应的软管耦合器190,其设计为接合在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一个或多个端口146和第三方供应软管系统之间、或者在随系统100一起提供的软管166和第三方鼓风机或者空气供应装置的出口之间。

如在图6b中举例说明的,软管耦合器或者适配器190可构造为使现有软管166耦合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端口或者通风孔146,并构造为使软管166耦合到特殊的鼓风机或者空气供应部件。如在图6c中举例说明的,通用软管耦合器或者适配器190可提供适于耦合到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端口146的第一接口192、以及构造为耦合到多种不同的软管系统的第二接口194,例如,使用压缩软管设备。替代地,第一接口192可适于耦合到随患者运送系统100一起提供的软管166的端部170,例如,软管166的另一端168附接到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端口146,如上所述。在这些实例中,第二接口194可适于耦合到另一软管部件,或者耦合到合适的鼓风机或其他压缩空气源的出口,其可以专用的(定制的)形式提供,或者由第三方(通用)供应商提供。

在定制实施例中,适配器190可具有简化的接口192、194,以用于将随患者转移系统100一起提供的软管166的端部170耦合到所选择的鼓风机或者空气供应装置的出口,或者用于将一个或多个端口146耦合到所选择的构造为提供压缩空气的外部软管系统。替代地,可提供一个或多个定制软管适配器190,以使系统100与一系列对应的特别确定的或者预先选择的鼓风机、空气供应装置、或者软管系统一起使用。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适配器190可包括内部或整体压缩空气或者膨胀气体源195,例如,在内部或者外部供电的鼓风机、压缩空气或者二氧化碳筒、或者其他合适的膨胀气体源。

应用

可使用空气承载患者转移系统100或者支撑设备101来转移患者越过一个表面到另一表面(例如,从医用担架或者轮床转移到病床或者手术台,或者从病床或者手术台转移到医用担架或者轮床)。可将处于放气状态的系统100定位在第一表面上,并可将处于仰卧位置(躺着)或者替代地处于俯卧位置(趴着)的患者放置在放气的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面130上。可使用一个或多个带122和可调节耦合器126来将患者固定到系统100。然后可使患者支撑装置101在患者下方充气,例如,通过鼓风机或者类似的空气源。

引导供应至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空气穿过底面150上的多个孔152,以便在使患者从一个表面滑动到另一表面、支撑于系统100上的同时,至少部分地支撑设备101并减小摩擦。在转移患者之后,可使支撑装置101放气并容易地从患者下方移除,同时患者保持在基本上固定的位置中(例如,躺着,并且将躯干从一侧滚动到另一侧)。

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主体包括缝隙或者分隔结构102,以使得能够容易地从患者下方移除纵向段104和106。更具体地,缝隙102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长度纵向地延伸,并将支撑装置101的大部分长度分成两个分开的纵向段104、106。在将患者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表面的过程中,将纵向段104、106通过定向接合部或者类似的选择性接合件118耦合在一起。在转移之后,在支撑患者的同时,可使系统100放气,并且可经由可释放接合部118沿着缝隙102使段104和106分离。

在放气之后,可使带122分离,使得不再将患者固定到放气的空气床或者支撑装置101。可操作可释放接合部118以使两个纵向段104、106分离,例如,在患者的头部区域中的近端108处,并且可在相对的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拉动段104、106,以从患者下方移除段104、106。以此方式,可以从患者下方移除系统100,而无需使患者滚动到一侧或者另一侧。在其中患者支撑装置101包括完整的(未分开的)横向段114的实施例中,也可移除放气的横向段114,而无需操作患者的躯干,例如,通过在近端和中间区域108和110中将纵向段104、106移除到患者的头部和躯干的相对侧,并在远端区域112和113中的一者或两者中使横向段114从患者的小腿或者脚部下方滑动。

合适的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充气式段104以及设置于第一充气式段104附近的第二充气式段106,第一充气式段104和第二充气式段106构造为支撑患者。可在第一充气式段104和第二充气式段106之间设置选择性接合件或者可释放接合部118,例如,其中越过通过患者的头部区域108、身体或者躯干区域110、以及下肢(小腿)区域112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充气式段104和第二充气式段106之间纵向地延伸的缝隙102限定可释放接合部118。第一段104和第二段106可沿着缝隙102横向地分离,以移除设备101,而无需将患者滚动到任一侧。

缝隙102可终止于装置101的横向段114,其在与之流动连通的第一充气式段104和第二充气式段106之间延伸,例如,其中横向段114构造为在脚部113的区域中支撑患者。例如,缝隙102可沿着装置101的中轴线a延伸,使得第一段104和第二段106是类似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并且围绕中轴线a对称。

第一充气式段104和第二充气式段106彼此流动连通(例如,经由横向段114),以通过耦合到一个或多个端口或者入口146的外部或者集成空气源而同时充气。可膨胀空气软管166可适于将空气床或者患者支撑装置101附接到空气供应装置,以使第一段104和第二段106充气,例如,其中空气软管166构造为与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相结合地用于单次使用应用。耦合适配器190也可构造为使空气软管与一个或多个不同型号的外部空气供应装置连接,或者与集成或内部适配器和压缩空气或气体系统190连接。

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沿着限定于第一充气式段104和第二充气式段106之间的缝隙102延伸的可释放接合部118,例如,其中接合部118构造为使第一充气式段104和第二充气式段106选择性地附接和分离。根据应用的不同,接合部118可沿着缝隙102的整个长度延伸,并构造为对患者提供连续支撑表面,例如,在空气承载床装置101充气之后越过第一段104和第二段106之间的缝隙102延伸的连续上支撑表面130。

患者转移系统10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越过第一充气式段104和第二充气式段106附接的可调节带122,其中可调节带122构造为将患者固定到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可在设备101的上表面130上限定中心吸收区域132,以吸收流体,例如,带有包围中心区域132的边界区域或者凸起特征134,其中,边界区域134是相对于中心区域132凸起的,以朝着中心区域132中的吸收元件引导流体。

附加实例

图7是如这里描述的患者转移系统100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系统100包括带有第一纵向段104(前)和第二纵向段106(后)的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或者“空气床”设备101。设置与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流动连通的端口或者入口146,例如,经由横向段114,并且端口或者入口146构造为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充气,以转移患者(或者其他身体)200越过一个或多个表面210(例如,在手术台或者检查台和床或者轮床之间、或者从一个床或轮床到另一个床或轮床,等等)。

选择性地接合的耦合器或者接合部118沿着限定于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见图3)之间的分隔或者缝隙结构102延伸。选择性耦合器或者接合部118构造为使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附接在一起,以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上转移身体,并使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至少部分地分离以进行分隔和移除。

根据应用的不同,选择性耦合器可包括定向的或者可选择性地释放的接合部118,其在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充气式段104、106之间从(例如,患者身体的头部区域中的)近端区域108朝着(例如,患者身体的小腿或者脚部区域中的)远端112或者113纵向地延伸。或者,患者的方向可以是反向的,或者可运送另一身体200。

可释放接合部118可构造为使纵向段104、106在近端108分离,并使段104、106从近端108朝着远端112或者113纵向地分隔。例如,可释放接合部118可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上表面130和下表面150之间垂直地延伸,沿着前纵向段104和后纵向段106之间的缝隙102形成网或者类似的附接结构,以保持段104、106的附接,从而在系统100的充气时转移身体200。

接合部适于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放气和手动分离力的施加时使纵向段104、106分离。例如,可经由一个或多个分离手柄140施加手动拉力或者拉紧负载,以使段104、106在垂直于缝隙102的方向上分离,如上所述,或者可通过施加合适的分离或者横向“撕扯”力而使段104、106分离;例如,与缝隙102横切并与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平面横切。

因此,选择性耦合器可构造为使纵向段104、106在近端108分离,以使纵向段104、106沿着缝隙102或者定向接合部118与身体200的相对侧分离,并且从身体200下方移除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而无需在躯干区域110中额外操作患者200(即,无需对患者200进行进一步滚动操作)。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横向段114设置成与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流动连通,例如,在选择性耦合器或者接合部118在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之间从横向段114的中间部分延伸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近端108的地方。

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中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端口或者入口耦合器146,例如,在横向段114中,并且该一个或多个端口或者入口耦合器146设置成与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流动连通(例如,经由横向段114从端口146流动连通)。例如,合适的端口146可包括用于外部鼓风机或者其他压缩空气供应装置的入口耦合器,其构造为使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设备101充气。

空气软管166(图4)可附接到入口耦合器146,例如,空气软管166适于在转移系统100的单次使用应用中将气流从外部空气供应装置引导到患者支撑装置101。合适的空气软管部件166包括可膨胀的或者可折叠的流动段184,其适于引导气流,其中,可折叠流动段184构造为与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相结合而基本上扁平地储存,并从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延伸以在充气时使用。或者,集成空气供应装置和耦合器190可耦合到端口149,并且集成空气供应装置190适于在转移系统100的单次使用应用中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充气。

选择性耦合器可包括纵向接合部结构118,其构造为越过限定于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之间的接合部118和缝隙102限定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基本上连续的顶面130。因此,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充气时,可将身体200支撑在基本上连续的顶面130上。

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中的一者或两者中(或者在横向段114内)可设置有多个内部挡板160。如图7所示,例如,挡板160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底面150和顶面130之间垂直地延伸,以当充气时提供结构完整性。挡板也可相对于纵向段104、106(并相对于接合部118)横向地延伸,并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端口或者孔口(孔)161,其适于允许纵向气流通过每个段104、106、114越过挡板160,以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充气。或者,挡板160可纵向地延伸通过一个或两个段104、106,例如,如图5b所示。

选择性耦合器可限定可选择性地分离或者释放的接合部118,其构造为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单次使用转移应用时分离并移除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整个系统100,或者其部件,于是可构造为在转移操作以及从患者的身体200下方移除之后进行卫生处理。可沿着可分离的或者可释放的接合部118设置一个或多个孔119,并且其构造为使横向气流越过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之间的缝隙102,例如,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充气时。

在患者转移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选择性耦合器包括限定于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之间的穿孔接合部118。例如,穿孔接合部118可沿着充气式患者支撑设备110的顶面130延伸,并由与段104、106基本上相同的材料形成。类似地,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可由与横向段114及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其他部件基本上相同的且连续的材料形成,其中基本上连续的材料118延伸穿过间隙或者缝隙102以在段104和106之间限定穿孔接合部118。

替代地,缝隙102和接合部结构118可延伸穿过横向段114,以完成将患者支撑装置101分成两个分开的分裂段104、106,其可独立地从患者200的相对侧下方移除。根据应用的不同,横向段114可以是不存在的,或者可提供越过延伸通过横向段114的接合部结构118的流动孔119,以在纵向段104、106之间提供流动连通。

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底面150上还可设置有多个流动孔152(见图2),其中孔152构造为使空气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和一个或多个表面210之间流动,身体的转移通过该一个或多个表面210完成。因此,患者可至少部分地支撑于气流上,减小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底面150和转移表面或者表面210之间的摩擦,以更容易地完成患者转移,并且具有更小的对患者200或者帮助转移的医务工作者(或者其他护理者)造成不适或者损伤的危险。

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可调节带122,例如,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之间越过患者200横向地延伸。带122可附接到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周边,或者围绕支撑装置101的底面150延伸,并且可包括可调节扣环、扣或者类似的耦合系统126,以在转移过程中将身体200固定到顶面130。

还可沿着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周边设置一个或多个手柄142,其中手柄142构造为拉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越过一个或多个表面,以完成身体200的转移。还可设置附加的手柄或者拉动突出件140以使段104、106分离,并使段104、106沿着接合部118分开(例如,在完成转移并使患者支撑装置101放气之后)。

根据应用的不同,空气承载支撑装置或者床101可分别包括构造为支撑患者身体的头部区域的近端部分(近端段108)、构造为支撑患者身体的躯干区域的中间部分(中间段110)、以及构造为支撑患者身体的下身区域的远端部分(远端段112)。远端部分可构造为支撑患者的下肢或者小腿,并且还构造为支撑患者的脚部(远端段113)。

选择性耦合器或者接合部118可构造为使纵向段104、106附接在一起,以将身体200的头部区域和躯干区域分别支撑在近端部分108和中间部分110中,并使近端部分110中的纵向段104、106朝着患者的头部分离。选择性耦合器或者接合部118还可构造为使纵向段104、106在从近端部分或者头部(段108)前进通过至少中间部分或者躯干(段110)的方向上分开,以从身体200下方移除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设备101,而无需从一侧向另一侧滚动躯干或者以其他方式操作患者。

例如,转移系统100可包括具有横向段114的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其中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从横向段114延伸。可设置与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流动连通的端口146,例如,经由横向段114流动连通,并且端口146可构造为使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充气以将患者200转移到顶面130上。

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底面150上可设置有多个流动孔口或者孔152,其中流动孔口152构造为用于在转移过程中来自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内部的气流。因此,患者200和支撑设备101至少部分地支撑于气流上,基本上减小支撑装置101的底面105和完成转移所越过的表面或者多个表面210之间的摩擦。

可设置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118,其在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之间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近端108朝着远端112或者113延伸。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188可构造为保持纵向段104、106的附接,以在充气时将身体200转移到空气承载支撑装置上,并使纵向段在近端处选择性地分离,以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放气时将纵向段分开并移除。

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近端108可适于支撑患者200的头部区域,其中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118构造为邻近患者200的头部区域使纵向段104、106与近端108分开,并在支撑设备101的中间部分110中通过患者的至少躯干区域。接合部118可进一步构造为将纵向段104、106移除到患者200的相对侧,而不用在支撑装置101的中间部分110中进一步操作患者的躯干区域。

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118还可适于限定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基本上连续的顶面130,其中接合部118延伸越过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之间的缝隙102。例如,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可由基本上连续的材料形成,其中基本上连续的材料也限定在段104、106之间纵向地延伸的穿孔接合部118。在完成患者转移时,接合部118构造为分开并移除纵向段104、106。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单次使用转移应用之后,整个系统100,或者设置于支撑装置101上方的一次性盖,可构造为进行卫生处理。

可设置多个内部挡板160,例如,在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中的一者或两者内横向地延伸,或者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底面150和顶面130之间垂直地延伸。在此布置中,挡板160可构造为在支撑装置101的充气时提供结构支撑,同时允许沿着每个段104、106的纵向气流。

在一些实例中,一个或多个带122横向地延伸越过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纵向段104、106,以将患者固定到顶面103。该设备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沿着支撑床101的周边设置的手柄142,以通过将患者200从一个表面210拉到另一个表面来完成转移。

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设备101的顶面130上可提供或者设置吸收层部分132,其中吸收层132适于在完成转移之后与空气承载设备101一起吸收并处理流体。围绕吸收层部分132可设置边界134,例如,适于将流体引导到吸收层部分132的凸起边界134。替代地,患者支撑设备101的顶面130可以是基本上不可透过的,并顶面130上可设置有可移除吸收板。

图8a是患者转移系统100的透视图,其中纵向挡板118沿着每个纵向段104、106延伸。图8b是用于图8a的系统的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分解图。

如图8a和图8b所示,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面130和底面150可由分开的面板130a、150b形成,其通过焊接、热粘合、射频粘合、化学粘合、或者类似的机械附接和压力密封工艺一起附接在周边125周围。内部挡板116在沿着大致与选择性接合或者可释放接合部118(其沿着段104、106之间的缝隙102延伸)平行的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延伸的纵向方向上附接在顶板130a和底板150b之间,顶板130a限定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面130,底板150b限定带有穿孔152的底面150。

可设置各种合适的形式的可释放接合部118,通过或者不通过附加的可释放附接或者选择性粘合材料,包括穿孔纵向接合部118或者类似的、在横向力或者垂直力的作用下带有合适的释放特征的接合部结构118。可释放接合部118的合适的实例还包含限定于充气式(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层或顶板130a和底层或底板150b的内表面上的分隔接合部特征118,接合部特征118以这样的方式构造,使得焊接工艺使靠近或者平行(沿着)(装置101的相同侧上的)焊接的周边125处的接合部118面板材料130a或者150b(或者这二者)的侧向或者横向结构变弱,以响应于横向力而用作用于接合部118的分隔点或者释放特征。

在利用焊接或者粘合工艺限定用于接合部118的释放点的实施例中,这些设计允许使纵向段104、106在与穿孔接合部118类似的选择性释放条件下沿着接合部118分开,如图8a和图8b所示,而无需沿着接合部118或者缝隙102延伸的实际穿孔。或者,可使用组合工艺来限定接合部118,例如,其中靠近(患者头部处的)近端部分108沿着接合部118在焊接的周边125处限定释放点,而在中间(躯干)部分110和远端(下肢)部分112、113中沿着接合部118的纵向长度具有穿孔或者没有穿孔。

图9a是替代的患者转移系统100的顶透视图。如与图1a的实施例相比的,图9a和图9b的患者转移系统100也可由焊接聚合物板设计形成。在此过程中,将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层和底层“压印”在一起或者一个设置于另一个的顶部上,并且在周边125焊接在一起以限定充气式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合适的焊接工艺包括但不限于,热焊接、化学焊接、以及射频(rf)焊接方法。随诸如内部挡板的附加特征一起,可使用附加的焊接来限定或者附接诸如手柄140、142的其他特征。

图9b是患者转移系统100的底透视图。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构造为将患者的身体支撑在充气的患者支撑装置101上,将患者的重量更均匀地分布在底面150上方,并减小摩擦以便于患者转移。与以上的图2中一样,支撑装置101的底面150也可包括多个小孔、穿孔、槽或者多行孔152,其构造为允许充气的床或者患者支撑装置101内的空气以受控的方式逸出,以提供在底面150下方流动的气垫。根据设计的不同,可通过孔或者孔口152产生足够的气流以至少部分地支撑底面150,减小与转移表面的摩擦接触,以在患者躺在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同时使系统100移动。

参考图9a和图9b,在转移过程中越过轴向分隔部102可使用穿孔纵向接合部118来将纵向段104、106固定在一起。接合部118可用作释放点或者释放机构,其用于在转移之后使段104、106分开。

图10a是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平面图,示出了可分开的接合部。图10b是图10a的接合部的放大图。

如在图10a和图10b中举例说明的,顶层127和底层128的焊缝123可限定可分开的接合部118。可沿着可释放接合部118形成一个或多个孔、凹槽、或者划线129,以便于使纵向段104、106沿着接合部118分开。与使用带有通过由不同材料(例如,如在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缝合构造中考虑的织物网或者纺织材料)形成的中间撕裂表面连接的两个分开段相反,此构造使患者支撑装置101的“空气承载”或者“气垫”组件呈现为基本上单个单元,其由基本上连续的且单一的或者均质的(均匀的)材料形成。

图11a是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剖视图,示出了内部结构。图11b是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剖视图,示出了替代的内部结构。图11c是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剖视图,示出了替代的内部结构。

如在图11a、图11b和图11c中举例说明的,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多个引导空气流过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内部的内部挡板160。每个挡板160可由基本上长方形的或者矩形的聚合物或者其他合适材料的板形成,带有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顶层127的内侧的顶边缘、以及附接到患者支撑装置101的底层128的内侧的底边缘。挡板160可沿着支撑装置101的长度延伸,并且可在顶层127和底层128与相邻挡板160之间形成腔室133。

在各种实施例中,患者转移系统100可不包括垂直挡板(见图11a),可包括所有垂直挡板160(见图11c),或者可包括带有垂直挡板160的段和没有垂直挡板的段的组合(见图11b)。

如在图11a中举例说明的,顶层127和底层128可经由焊缝123焊接在一起,焊缝123可沿着患者支撑装置101的长度延伸。相邻的焊缝123可彼此隔开,使得在顶层127和底层128与相邻焊缝123之间形成腔室133。一个焊缝123(例如,中心或者中间焊缝)可形成可分离接合部118(见图10b)。如在图11b中举例说明的,除了用来形成可分离焊缝118的中心或者中间焊缝123以外,用挡板160代替图11a的焊缝123。

如在图11c中举例说明的,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所有垂直挡板160,并且一对相邻挡板160可形成缝隙102。可在空气承载系统或者气垫中密封这些各种构造中的任何构造的腔室133,使得可分别对腔室133充气(例如,为了定位或者其他医疗目的而使一侧充气以使患者“翻倒”,或者使上躯干或者大腿充气,但是保持使剩余腔室充气以实现患者转移的能力)。

图12a是图9a的患者转移系统的透视图,示出了插入到端口中的软管适配器。图12b是图12a的软管适配器和端口的部分分解图。

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填充口。例如,如在图12a中举例说明的,支撑装置101的横向段114中或其附近可设置有填充口146,或者填充口146以其他方式位于支撑装置101的远端112中(例如,位于患者身体的小腿或者脚部区域中),通常与(例如,患者头部的区域中的)近端108处的缝隙102的起点相对。填充口146可用来使患者转移系统100充气以便于在表面之间转移患者。

继续参考图12a,充气式患者转移系统100可包括软管耦合器或者适配器190,以便于将各种鼓风机和空气供应系统经由例如软管166耦合到填充口146。如在图12a中举例说明的,软管适配器190可设计为与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填充口146和软管166连接,软管166可以是第三方供应软管系统,或者可以通过系统100提供。软管166可与第三方鼓风机或者空气供应装置的出口连接。软管适配器190可限定内孔以使患者转移系统100与空气供应装置流体地耦合。

如在图12b中举例说明的,软管适配器190可构造为使现有的软管166耦合到端口或者通风孔146。软管适配器190可提供适于耦合到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端口146的第一接口192、以及构造为例如使用压缩软管设备耦合到多种不同的软管系统的第二接口194。第一接口192可构造为卡口式连接器。例如,如在图12b中举例说明的,第一接口19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突出部196,其滑动通过形成于端口146中的通道197,并经由软管适配器190相对于端口146的旋转而固定在端口146的内部凸缘198之后。在图12b中,软管适配器190包括四个围绕软管适配器190的周向等距地隔开以进入到四个形成于端口146中的通道197中且然后在端口146的四个凸缘198之后旋转的突出部196。软管适配器190可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突出部196、通道197和凸缘198,这取决于应用。

第二接口194可构造为可释放地耦合到软管166。例如,如在图12b中举例说明的,第二接口194可包括多个轴向延伸的用于抓握软管166的指状部199。指状部199可构造为抓握软管166的环201。例如,指状部199的远端可接合环201的后边缘或者台肩203以将软管166固定到软管适配器190。指状部199可以是弹性的,并且可在软管166连接到软管适配器190和从软管适配器190分离的过程中变形。如在图12b中举例说明的,指状部199可在指状部199的远端附近朝着软管适配器190的中心线向内弯曲,以便于指状部199与环201的台肩203的后边缘的接合。

为了将空气供应装置耦合到患者转移系统100,用户可使软管适配器190的一个或多个突出部196与填充口146中的对应通道197旋转地对准。用户可使软管适配器190朝着填充口146轴向地移动,使得突出部196滑动通过通道197,且然后用户可使软管适配器190相对于填充口146旋转,以使突出部196在填充口146的一个或多个凸缘198之后移动,从而使软管适配器190耦合到填充口146。为了将软管166耦合到软管适配器190,用户可将软管166的远端插入到软管适配器190的第二接口194中,直到弹性指状部199卡合在软管166的环201之后以将软管166耦合到软管适配器190。用户通常可颠倒这些步骤以从填充口146移除软管166。

使用方法

合适的用于使用患者运送系统100的方法包括,运送患者或者其他身体200越过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上的一个或多个表面210,使位于患者下方的支撑装置101的一个或多个充气段104、106、114至少部分地放气,并且使装置101的至少第一段104和第二段106横向地分开以从患者下方至少部分地移除装置101,例如,无需操作患者的躯干区域或者不将患者滚动到其侧面。合适的方法还可包括,在至少部分地放气的步骤之前,使位于患者200下方的患者转移装置或者设备101的一个或多个放气段104、106、144充气,并且使充气的装置101和患者从一个表面210滑动到另一个表面。

更一般地,方法应用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将身体200设置在具有沿着选择性地接合的或者可释放的接合部118附接的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的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上,经由与第一纵向段104和第二纵向段106流动连通的入口或者端口146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充气,其中,将身体200支撑在其顶面130上。可通过身体200和空气承载设备101至少部分地由气流支撑来实现转移身体200越过一个或多个表面210,引导气流通过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与顶面130相对的底面150上的多个孔152。

合适的方法还包括,使纵向段104、106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近端108(例如,在患者的身体200的头部区域中)分离,并且使纵向段104、106沿着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118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近端108通过患者的躯干下方的中间部分110、并朝着设置于患者的小腿或者脚部下方的远端112或者113分开。然后可实现将纵向段104、106移除到患者的身体200的相对侧,而无需进行诸如滚动躯干部分的进一步操作。

该方法还可通过以下来执行:将身体200的头部区域支撑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近端108上或其附近,并将身体200的躯干区域支撑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中间区域110(例如,如在近端108和远端112、113之间限定的)中,并且其中,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充气以转移身体200越过该一个或多个表面210。然后可执行从身体的躯干区域下方移除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而无需进一步操作患者,例如,其中在转移身体200越过该一个或多个表面210之后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放气。

附加的方法步骤包括,将身体200捆绑至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例如,其中通过一个或多个可调节带122和可调节耦合器126将身体200固定到顶面130,以转移身体200越过该一个或多个表面210。可由护理者或者其他操作人员拉动一个或多个设置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101的周边周围的手柄142来实现转移,例如,其中转移身体200越过该一个或多个至少部分地支撑于气流(如从充气支撑装置101的内部引导通过底面150上的多个孔12的)上的表面210。

更一般地,系统100的“使用”可以指的是,将患者从患者支撑装置101上的一个表面单次运送到另一个表面,或者在不止一次运送过程中越过不同的表面。例如,可使用相同的患者支撑装置101将患者从床或者轮床移动到检查台或者手术台以进行医疗手术,且然后在手术之后将患者从台子移动到床或者轮床,此时使段104、106分开并可移除装置101。替代地,可在移除之前使用支撑装置101进行多次转移,例如,从病床到轮床以运送到手术台,且然后从手术台回到轮床,此时使段104、106分离以进行移除。

实例

在第一实例中,一种转移系统可包括: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具有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端口,与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流动连通,端口构造为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充气以在其上转移身体;以及选择性耦合器,在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延伸,选择性耦合器构造为使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附接在一起以用于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上转移身体,并构造为使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至少部分地分离以将其分开并移除。

第一实例的选择性耦合器可包括选择性地可释放的接合部,其在纵向段之间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近端朝着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远端延伸,可释放的接合部构造为使纵向段在近端处分离,并使纵向段从近端朝着远端分开。可释放的接合部可构造为保持纵向段的附接,以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充气时转移身体,并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放气以及施加手动力时使纵向段在近端处分离。选择性耦合器可构造为使纵向段在近端处分离,以使纵向段沿着可释放的接合部分开到身体的相对侧,并从身体下方移除空气承载支撑装置,而无需对其进行进一步实质操作。选择性耦合器可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基本上整个纵向长度上延伸,以使纵向段分开并作为分开的、独立的部件移除。

第一实例的转移系统可进一步包括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与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流动连通的横向段,其中,选择性耦合器在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延伸到横向段的中间部分,以将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作为一个单元与横向段一起移除。端口可设置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横向段中,从而用于与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流动连通。

第一实例的端口可包括用于外部空气供应装置的入口耦合器,外部空气供应装置构造为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充气。转移系统可进一步包括附接到入口耦合器的空气软管,空气软管适于在转移系统的单次使用应用中将气流从外部空气供应装置引导到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空气软管可包括适于引导气流的可折叠流动段,可折叠流动段构造为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相结合而基本上扁平地储存,并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延伸以使其充气。

第一实例的转移系统可进一步包括耦合到端口的整体空气供应装置,整体空气供应装置适于在转移系统的单次使用应用中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充气。

第一实例的选择性耦合器可包括纵向接合部结构,其构造为越过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的选择性耦合器限定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基本上连续的顶面,其中,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充气时,将身体支撑于基本上连续的顶面上。

第一实例的转移系统可进一步包括多个设置于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挡板,挡板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底面和顶面之间垂直地延伸,以在其充气时提供结构完整性。挡板可越过纵向段或者相对于纵向段横向地延伸,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适于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充气时允许气流纵向地越过挡板的端口或者孔。挡板可沿着纵向段或者相对于纵向段纵向地延伸,并进一步包括与纵向段流动连通的横向段以使其充气。

第一实例的选择性耦合器可包括可分离接合部,其构造为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单次使用转移应用时分开并移除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系统构造为然后进行卫生处理。可分离接合部可限定在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延伸的垂直网,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沿着可分离接合部设置并构造为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充气时用于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的横向气流的端口或者孔。

第一实例的选择性耦合器可包括限定于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的穿孔接合部。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及穿孔接合部由相同的基本上连续的材料形成。

第一实例的转移系统可进一步包括多个设置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底面上的流动孔,该多个孔构造为使空气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和一个或多个越过其而完成身体的转移的表面之间流动。

第一实例的转移系统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越过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横向地延伸的带,该一个或多个带构造为在转移过程中将身体固定到空气承载支撑装置。

第一实例的转移系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沿着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周边设置的手柄,该一个或多个手柄构造为拉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以实现转移。

第一实例的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可分别包括构造为支撑身体的头部区域的近端部分、构造为支撑身体的躯干区域的中间部分、以及构造为支撑身体的下肢区域的远端部分。选择性耦合器可构造为将纵向段附接在一起,以分别支撑近端部分和中间部分中的身体的头部区域和躯干区域,使纵向段在近端部分中分离,并且通过至少中间部分而使纵向段与近端部分分离,以从身体下方移除空气承载支撑装置,而无需滚动其躯干部分。

在第二实例中,一种设备包括: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具有横向段以及从其延伸的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端口,经由横向段与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流动连通,端口构造为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充气以在其顶面上转移患者;多个流动孔,设置于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底面上,流动孔构造为在转移过程中用于来自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内部的气流;以及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在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近端朝着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远端延伸,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构造为保持纵向段的附接以在对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充气时转移患者,并使纵向段在近端选择性地分离以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放气时分开并移除。

第二实例的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近端可适于支撑患者的头部区域,并且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可构造为使纵向段通过患者的至少躯干区域与患者的头部区域分开。

第二实例的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可进一步构造为将纵向段移除到患者的相对侧,而无需进一步操作躯干区域。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可在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延伸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足够长度,以完全分开纵向段并作为不同的部件而移除。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可延伸到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横向段,并且横向段可连接纵向段以作为一个单元而一起移除。

第二实例的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可适于越过在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之间延伸的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限定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基本上连续的顶面。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可由基本上连续的材料形成,该基本上连续的材料限定穿孔接合部以在其间纵向地延伸。

第二实例的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可构造为在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单次使用转移应用时分开并移除纵向段,该设备构造为然后进行卫生处理。

第二实例的设备可进一步包括多个在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中的一者或两者内横向地延伸的挡板,挡板在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底面和顶面之间垂直地延伸,并构造为在其充气时允许纵向气流。

第二实例的设备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越过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横向地延伸的带以将患者固定于此。

第二实例的设备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沿着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周边设置的手柄以通过将患者从一个表面拉到另一个表面来完成转移。

第二实例的设备可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顶面上的吸收层部分,吸收层适于利用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处理流体。第二实例的设备可进一步包括围绕吸收层部分设置的凸起边界,凸起边界适于将流体引导到吸收层部分。

第二实例的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顶面可以是基本上不透液体的,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其上的可移除吸收板。

第二实例的设备可进一步包括分别限定空气承载患者支撑装置的顶面和底面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其中,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围绕周边结合以利用在其间延伸的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限定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周边可限定用于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的释放特征,释放特征适于响应于横向力通过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在周边的分开而使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分离。周边可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的焊接附接,焊接附接在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和周边的交叉点限定释放特征。

在第三实例中,一种方法包括:将身体设置在具有沿着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附接的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的空气承载支撑装置上;经由与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流动连通的端口而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充气;其中,将身体支撑在其顶面上;转移身体越过一个或多个至少部分地由引导通过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与顶面相对的底面上的多个孔的气流支撑的表面;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近端使纵向段分离;使纵向段沿着选择性地接合的接合部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近端朝着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远端分开;并将纵向段移除到身体的相对侧,而无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操作。

第三实例的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身体的头部区域支撑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近端上或其附近,并将身体的躯干区域支撑在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限定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中间区域中,其中,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充气以转移身体越过该一个或多个表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从身体的躯干区域下方移除空气承载支撑装置,而无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操作,其中,在转移身体越过该一个或多个表面之后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放气。

第三实例的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身体捆绑至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其中,将身体固定到顶面以转移越过该一个或多个表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拉动一个或多个设置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周边周围的手柄,其中,转移身体越过该一个或多个至少部分地支撑于从该多个孔引导的气流上的表面。

第三实例的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纵向段分开包括使纵向段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近端通过远端而分开,并且其中,移除纵向段包括将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作为不同的、完全分开的部件而移除。

第三实例的方法的使纵向段分开可包括,使纵向段从空气承载支撑装置的近端朝向横向段而分开,并且其中,移除纵向段包括移除通过横向段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

第三实例的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转移身体越过一个或多个表面时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放气。可在分开并移除纵向段之前,重复地执行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充气、转移身体以及使空气承载支撑装置放气。

根据美国法典第119(e)款,本申请要求2017年9月27日提交的题为“air-bearingpatienttransfersystem(空气承载患者转移系统)”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563,906号的权益,将其全部公开内容为了所有目的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虽然已经参考代表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变化并可用不同的等价物代替其特殊元件。因此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特殊实例,而是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包含的实施例的本质范围的情况下,也可适应于不同的问题和情况,并应用于不同的材料和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