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9669发布日期:2020-04-21 21:5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案关于一种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尤指一种服装上结合健康监测装置的智能服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身,如此一来,可穿戴健身追踪设备就变得很流行。很多人开始使用这类设备用于健身或用于减肥,这些设备可以记录健身数据,方便使用者追踪健身进度,如此提供一种随身随时监测健康纪录的装置是本发明研究的主要课题。

现代人虽可利用上述随身随时监测健康纪录的装置来补助运动健身,以维持健康身体,然在运动中是否有良好空气品质环境来执行维持健康,更是重要注视的一环节。因此现代人对于生活周遭的空气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重视,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voc)、pm2.5、一氧化氮、一氧化硫等等气体,甚至于气体中含有的微粒,都会在环境中暴露影响人体健康,严重的甚至危害到生命。因此除了保持健康去运动外,还需要了解周遭环境空气品质好坏,以远离或做防范措施达成一种真正能符合健康运动的目的,而要如何监测周遭环境空气品质,是当前重视的课题。

如何确认空气品质的好坏,利用一种气体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气体是可行的,若又能即时提供监测信息,警示处在环境中的人,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遭受环境中的气体暴露造成人体健康影响及伤害,利用气体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可说是非常好的应用。

因此,本案将生物特征监测模块结合气体监测模块、微粒监测模块及净化气体模块嵌设于薄型化装置上,并使具备该多个监测健康纪录、监测周围环境空气品质及提供净化空气等功能的薄型化装置结合到服装上,使成为一种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的应用,供以随身随时监测健康纪录、监测周围环境空气品质及提供净化空气,是本案所研发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将健康监测装置结合到服装上随身接触检测健康状态,以及随时监测周围环境空气品质,并利用健康监测装置的生物特征监测模块提供健康数据信息,并结合气体监测模块及微粒监测模块提供监测数据信息,以及结合净化气体模块提供空气净化呼吸,而且将所述信息传送到外部连结装置储存纪录显示,可即时得到信息,以作警示告知处在环境中的人,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遭受环境中的气体暴露造成人体健康影响及伤害,达到随身随时监测健康纪录、监测周围环境空气品质及提供净化空气等效益。

本案的一广义实施态样为一种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包含:一服装本体;以及一健康监测装置,挂置定位于该服装本体上,包含有:一生物特征监测模块,包含一光电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一阻抗传感器、至少一发光元件及一健康监测处理器,该光电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及该阻抗传感器贴合使用者皮肤组织后,产生一检测信号提供给该健康监测处理器,该健康监测处理器将该检测信号转换为健康数据信息输出;一气体监测模块,包含一气体传感器及一气体致动器,该气体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气体监测模块内部,并经过该气体传感器进行监测,以产生一气体监测数据信息;一微粒监测模块,包含一微粒致动器及一微粒传感器,该微粒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微粒监测模块内部,供该微粒传感器监测气体中所含悬浮微粒的粒径及浓度,以产生一微粒监测数据信息;一净化气体模块,包含一净化致动器及一净化单元,该净化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净化气体模块内部,使该净化单元净化气体;一控制模块,控制该生物特征监测模块、该气体监测模块、该微粒监测模块及该净化气体模块的启动运作,并将该健康数据信息、该气体监测数据信息以及该微粒监测数据信息予以传输输出。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案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实施于衣服上示意图。

图1b为本案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实施于裤子上示意图。

图2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控制作动示意图。

图3a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b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图3c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之前侧示意图。

图3d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右侧面示意图。

图3e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左侧面示意图。

图3f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底面示意图。

图4a为图3b的a-a剖面线视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4b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相关构件组配位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a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相关构件正面外观示意图。

图5b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相关构件背面外观示意图。

图5c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相关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5d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气体流动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5e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气体流动方向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a为本案微型泵气体监测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6b为本案微型泵气体监测模块另一角度视得的分解示意图。

图7a为本案微型泵的剖面示意图。

图7b为本案微型泵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c至图7e为图7a所示微型泵的作动示意图。

图8为本案微粒监测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9a为本案净化气体模块的净化单元第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9b为本案净化气体模块的净化单元第二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9c为本案净化气体模块的净化单元第三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9d为本案净化气体模块的净化单元第四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9e为本案净化气体模块的净化单元第五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案鼓风箱微型泵相关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11a至图11c所示为图10所示的鼓风箱气体泵的作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请参阅图1a、图1b、图2、图3a至图3f以及图4a至图4b所示,本案提供一种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包含:一服装本体100及一健康监测装置10,健康监测装置10挂置定位于服装本体100上形成一具备随身随时监测健康纪录、监测周围环境空气品质及提供净化空气的智能服装,如图1a所示,服装本体100为一种衣服,健康监测装置10挂置定位于该衣服上实施,或者如图1b所示,服装本体100为一种裤子,健康监测装置10可挂置定位该裤子上实施。而健康监测装置10主要包含一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一气体监测模块2、一微粒监测模块3、净化气体模块4及一控制模块5,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一气体监测模块2、一微粒监测模块3、净化气体模块4及一控制模块5可以置设于一本体7中形成一薄型可携式装置,因此外观结构设计需达到使用者能具备好握不易掉落且携带的便利性,在本体7之外观尺寸上就需薄型化设计,如此本案本体7之外观尺寸设计具有一长度l、一宽度w及一高度h,且依目前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一气体监测模块2、一微粒监测模块3、净化气体模块4及一控制模块5配置于本体7内最佳化的配置设计,乃将本体7的长度l配置为3.5~130mm,长度l为40mm为最佳,宽度w配置为3.5~130mm,宽度w为40mm为最佳,以及高度h配置为0.3~25mm,高度h为7mm为最佳。又,本体7内部具有一腔室71,以及设有第一进气口72、一第二进气口73、一出气口74及一监测区域窗口75,其中第一进气口72、一第二进气口73、一出气口74及一监测区域窗口75分别与腔室71连通。

请参阅图3f、图4a至图4b所示,上述的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设置于本体7的腔室71内,并定位于监测区域窗口75位置,包含一光电传感器11、一压力传感器12、一阻抗传感器13、至少一发光元件14及一健康监测处理器15。其中光电传感器11贴合使用者皮肤组织后,通过发光元件14所发射光源透射至皮肤组织后,反射回的光源由光电传感器11接收,并产生检测信号提供给健康监测处理器15转换为健康数据信息输出至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将该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的健康数据信息予以传输输出,而此健康数据信息可以包含为一心率数据、一心电图数据及一血压数据;压力传感器12贴合使用者皮肤组织后,得以产生检测信号提供给健康监测处理器15转换为健康数据信息输出至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将该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的健康数据信息予以传输输出,此健康数据信息为一呼吸频率数据;阻抗传感器13贴合使用者皮肤组织后,得以产生检测信号提供给健康监测处理器15转换为健康数据信息输出至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将该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的健康数据信息予以传输输出,此健康数据信息为一血糖数据。

再请参阅图4a至图4b以及图5a至图5e所示,上述的气体监测模块2包含一隔腔本体21、一载板22、一气体传感器23及一气体致动器24。其中隔腔本体21设置于本体7的第一进气口72下方位置,并由一隔片211区分内部形成一第一隔室212及第二隔室213,隔片211具有一缺口214,供第一隔室212及第二隔室213相互连通,且第一隔室212具有一开口215,第二隔室213具有一出气孔216,以及隔腔本体21底部设有一容置槽217,容置槽217供载板22穿伸置入其中定位,以封闭隔腔本体21的底部,而载板22组设于隔腔本体21下方并封装及电性连接气体传感器23,且气体传感器23穿伸入开口215而置位于第一隔室212内,用以检测第一隔室212内的气体,又载板22上设有一通气口221,如此载板22组设于隔腔本体21下方,通气口221将对应于第二隔室213的出气孔216,而气体致动器24设置于第二隔室213中,与设置于第一隔室212内的气体传感器23隔绝,使得气体致动器24于作动时所产生的热源能够受隔片211阻隔,不至于影响气体传感器23的检测结果,且气体致动器24封闭第二隔室213的底部控制致动产生一导送气流,使气体由本体7的第一进气口72导入,并通过过气体传感器23予以进行监测,再由缺口214进入第二隔室213而通过出气孔216,并经过载板22的通气口221排出于气体监测模块2外,而由本体7的出气口74排出。

又请参阅图6a至图6b所示,上述的气体致动器24为一微型泵,微型泵由一进流板241、一共振片242、一压电致动器243、一第一绝缘片244、一导电片245及一第二绝缘片246依序堆叠组成。其中进流板241具有至少一进流孔241a、至少一汇流排槽241b及一汇流腔室241c,进流孔241a供导入气体,进流孔241a对应贯通汇流排槽241b,且汇流排槽241b汇流到汇流腔室241c,使进流孔241a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汇流腔室241c中。于本实施例中,进流孔241a与汇流排槽241b的数量相同,进流孔241a与汇流排槽241b的数量分别为4个,并不以此为限,4个进流孔241a分别贯通4个汇流排槽241b,且4个汇流排槽241b汇流到汇流腔室241c。

请参阅图6a、图6b及图7a所示,上述的共振片242通过贴合方式组接于进流板241上,且共振片242上具有一中空孔242a、一可动部242b及一固定部242c,中空孔242a位于共振片242的中心处,并与进流板241的汇流腔室241c对应,而可动部242b设置于中空孔242a的周围且与汇流腔室241c相对的区域,而固定部242c设置于共振片242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进流板241上。

请继续参阅图6a、图6b及图7a所示,上述的压电致动器243包含有一悬浮板243a、一外框243b、至少一支架243c、一压电元件243d、至少一间隙243e及一凸部243f。其中,悬浮板243a为一正方形型态,悬浮板243a的所以采用正方形,乃相较于圆形悬浮板的设计,正方形悬浮板243a的结构明显具有省电的优势,因在共振频率下操作的电容性负载,其消耗功率会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边长正方形悬浮板243a的共振频率明显较圆形悬浮板低,故其相对的消耗功率亦明显较低,亦即本案所采用正方形设计的悬浮板243a,具有省电优势的效益;外框243b环绕设置于悬浮板243a之外侧;至少一支架243c连接于悬浮板243a与外框243b之间,以提供弹性支撑悬浮板243a的支撑力;以及一压电元件243d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悬浮板243a的一边长,且压电元件243d贴附于悬浮板243a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悬浮板243a弯曲振动;而悬浮板243a、外框243b与支架243c之间构成至少一间隙243e,用以供气体通过;凸部243f为设置于悬浮板243a贴附压电元件24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凸部243f于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悬浮板243a利用一蚀刻制程制出一体成形突出于贴附压电元件24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一凸状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6a、图6b及图7a所示,上述的进流板241、共振片242、压电致动器243、第一绝缘片244、导电片245及第二绝缘片246依序堆叠组合,其中悬浮板243a与共振片242之间需形成一腔室空间247,腔室空间247可利用于共振片242及压电致动器243之外框243b之间的间隙填充一材质形成,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共振片242与悬浮板243a之间可维持一定深度形成腔室空间247,进而可导引气体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243a与共振片242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产生可被降低,当然于实施例中,亦可借由压电致动器243之外框243b高度加高来减少共振片242及压电致动器243之外框243b之间的间隙所填充导电胶的厚度,如此微型泵整体结构组装不因导电胶的填充材质会因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而间接受到影响,避免导电胶的填充材质因热胀冷缩因素影响到成型后腔室空间247的实际间距,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腔室空间247将会影响微型泵的传输效果,故维持一固定的腔室空间247对于微型泵提供稳定的传输效率是十分重要。

因此于图7b所示,另一些压电致动器243实施例中,悬浮板243a可以采以冲压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离,其向外延伸距离可由至少一支架243c成形于悬浮板243a与外框243b之间所调整,使在悬浮板243a上的凸部243f的表面与外框243b的表面两者形成非共平面,利用于外框243b的组配表面上涂布少量填充材质,例如:导电胶,以热压方式使压电致动器243贴合于共振片242的固定部242c,进而使得压电致动器243得以与共振片242组配结合,如此直接通过将上述压电致动器243的悬浮板243a采以冲压成形构成一腔室空间247的结构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间247得以通过调整压电致动器243的悬浮板243a冲压成形距离来完成,有效地简化了调整腔室空间247的结构设计,同时也达成简化制程,缩短制程时间等优点。此外,第一绝缘片244、导电片245及第二绝缘片246皆为框型的薄型片体,依序堆叠于压电致动器243上即组构成微型泵整体结构。

为了了解上述微型泵提供气体传输的输出作动方式,请继续参阅图7c至图7e所示,请先参阅图7c,压电致动器243的压电元件243d被施加驱动电压后产生形变带动悬浮板243a向下位移,此时腔室空间247的容积提升,于腔室空间247内形成了负压,便汲取汇流腔室24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247内,同时共振片24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响被同步向下位移,连带增加了汇流腔室241c的容积,且因汇流腔室24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247的关系,造成汇流腔室241c内同样为负压状态,进而通过进流孔241a及汇流排槽241b来吸取气体进入汇流腔室241c内;请再参阅图7d,压电元件243d带动悬浮板243a向上位移,压缩腔室空间247,同样的,共振片242被悬浮板243a因共振而向上位移,迫使同步推挤腔室空间247内的气体往下通过间隙243e向下传输,以达到传输气体的效果;最后请参阅图7e,当悬浮板243a回复原位时,共振片242仍因惯性而向下位移,此时的共振片242将使压缩腔室空间247内的气体向间隙243e移动,并且提升汇流腔室241c内的容积,让气体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流孔241a、汇流排槽241b来汇聚于汇流腔室241c内,通过不断地重复上述图7c至图7e所示的微型泵提供气体传输作动步骤,使微型泵能够使气体连续自进流孔241a进入进流板241及共振片242所构成流道产生压力梯度,再由间隙243e向下传输,使气体高速流动,达到微型泵传输气体输出的作动操作。

请继续参阅图7a,微型泵的进流板241、共振片242、压电致动器243、第一绝缘片244、导电片245及第二绝缘片246皆可通过微机电的面型微加工技术制程,使微型泵的体积缩小,以构成一微机电系统的微型泵。

请继续参阅图5d及图5e所示,当气体监测模块2嵌设于本体7的腔室71内时,此本体7在图例中为方便说明气体监测模块2的气体流动方向,特此将本体7在图例中予以透明化处理,以便说明,而本体7的第一进气口72对应于隔腔本体21的第一隔室212,本体7的第一进气口72与位于第一隔室212内的气体传感器23两者不直接对应,亦即第一进气口72不直接位于气体传感器23的上方,两者相互错位,如此通过气体致动器24的控制作动,让第二隔室213内开始形成负压,开始汲取本体7外的外部气体,并导入第一隔室212内,使得第一隔室212内的气体传感器23开始对于流过于其表面的气体进行监测,以检测由本体7外导入气体的品质,而气体致动器24持续地作动时,监测完的气体将通过隔片211上的缺口214而导入第二隔室213,最后经由出气孔216及载板22的通气口221排出于隔腔本体21之外,以构成一单向气体导送监测(如图5d标示所指气流路径a方向)。

上述的气体传感器23包含一氧气传感器、一一氧化碳传感器、一二氧化碳传感器的至少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或者,上述的气体传感器23包含一温度传感器及一湿度传感器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或者,上述的气体传感器23包含一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或,上述的气体传感器23包含一细菌传感器、一病毒传感器及一微生物传感器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案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所提供的健康监测装置10,利用气体监测模块2可随时监测使用者周围环境空气品质,且利用气体致动器24得以快速、稳定地将气体导入气体监测模块2内,不仅提升气体传感器23效率,又通过隔腔本体21的第一隔室212与第二隔室213的设计,将气体致动器24与气体传感器23相互隔开,使气体传感器23监测时能够阻隔降低了气体致动器24的热源影响,借此达到避免影响气体传感器23的监测准确性,此外,也能够使气体传感器23不被装置内的其他元件影响。因此,气体致动器24控制气体导入气体监测模块2内部,并经过气体传感器23进行监测,所检测气体监测数据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将气体监测模块2的气体监测数据信息予以传输输出,如此气体监测模块2达到健康监测装置10可随时、随地检测的目的,又能具备快速准确的监测效果。

再请参阅图8所示,本案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所提供的健康监测装置10更具有一监测气体中微粒的微粒监测模块3,微粒监测模块3设置于本体7的腔室71内,微粒监测模块3包含一通气入口31、一通气出口32、一微粒监测基座33、一承载隔板34、一激光发射器35、一微粒致动器36及一微粒传感器37,其中通气入口31对应本体7的第二进气口73,通气出口32对应本体7的出气口74,使气体得由通气入口31进入微粒监测模块3内部,而由通气出口32排出,又微粒监测基座33及承载隔板34设置于微粒监测模块3内部,使得微粒监测模块3内部空间借由承载隔板34定义出一第一隔室38与第二隔室39,且承载隔板34具有一连通口341,以连通第一隔室38与第二隔室39,以及第二隔室39与通气出口32连通,又微粒监测基座33邻设于承载隔板34,并容置于第一隔室38中,且微粒监测基座33具有一承置槽331、一监测通道332、一光束通道333及一容置室334,其中承置槽331直接垂直对应到通气入口31,监测通道332设置于承置槽331下方,并且连通承载隔板34的连通口341,又容置室334设置于监测通道332一侧,而光束通道333连通于容置室334及监测通道332之间,且光束通道333直接垂直横跨监测通道332,如此微粒监测模块3内部由通气入口31、承置槽331、监测通道332、连通口341、通气出口32构成一单向导送导出气体的气体通道,即如图7箭头所指方向的路径。又,上述的激光发射器35设置于容置室334内,微粒致动器36架构于承置槽331,并位于监测通道的一端以及微粒传感器37电性连接于承载隔板34,并位于监测通道332的另一端。

了解上述的微粒监测模块3的特点说明,而微粒致动器36作为气体传输,可为一种微型泵结构,微型泵的结构及作动方式如同上述的说明,在此就不予赘述。

由上述可知,微粒致动器36控制气体导入微粒监测模块3内部,如此激光发射器35所发射的激光光束照射入光束通道333中,光束通道333导引激光光束照射至监测通道332中,以对监测通道332内的气体中所含有的悬浮微粒照射,而悬浮微粒受光束照射后将产生多个光点,投射于微粒传感器37表面被接收,使微粒传感器37以感测出悬浮微粒的粒径及浓度,所检测微粒监测数据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将微粒监测模块3的微粒监测数据信息予以传输输出。

又,微粒监测模块3的监测通道332直接垂直对应到通气入口31,使监测通道332得以直接导气,不影响气流导入,且微粒致动器36架构于承置槽331,对通气入口31之外部气体导送吸入,如此得以加快气体导入监测通道332内,并通过微粒传感器37进行检测,提升微粒传感器37的效率。本实施例的微粒传感器37为pm2.5传感器。

再请参阅图4a至图4b以及图9a至图9e所示,本案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所提供健康监测装置10更具有净化气体的净化气体模块4,净化气体模块4设置于本体7的腔室71内,包含一导气入口41、一导气出口42及一导气通道43、一净化致动器44及一净化单元45,导气入口41对应到本体7的第二进气口73,导气出口42对应到本体7的出气口74,导气通道43设置于导气入口41及导气出口42之间,以及净化致动器44设置于导气通道43中,以控制气体导入导气通道43中,而净化单元45置位于导气通道43中。

上述的净化单元45可为一种滤网单元,如图9a所示,包含多个滤网45a,本实施例为两个滤网45a分别置设导气通道43中保持一间距,使气体通过净化致动器44控制导入导气通道43中受各两滤网45a吸附气体中所含化学烟雾、细菌、尘埃微粒及花粉,以达净化气体的效果,其中滤网45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上述的净化单元45可为一种光触媒单元,如图9b所示,包含一光触媒45b及一紫外线灯45c,分别置设导气通道43中保持一间距,使气体通过净化致动器44控制导入导气通道43中,且光触媒45b通过紫外线灯45c照射得以将光能转换化学能对气体分解有害气体及消毒杀菌,以达净化气体的效果,当然净化单元45为一种光触媒单元也可配合滤网45a在导气通道43中,以加强净化气体的效果,其中滤网45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上述的净化单元45可为一种光等离子单元,如图9c所示,包含一纳米光管45d,置设导气通道43中,使气体通过净化致动器44控制导入导气通道43中,通过纳米光管45d照射,得以将气体中的氧分子及水分子分解成具高氧化性光等离子具有破坏有机分子的离子气流,将气体中含有挥发性甲醛、甲苯、挥发性有机气体(voc)等气体分子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以达净化气体的效果,当然净化单元45为一种光等离子单元也可配合滤网45a在导气通道43中,以加强净化气体的效果,其中滤网45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上述的净化单元45可为一种负离子单元,如图9d所示,包含至少一电极线45e、至少一集尘板45f及一升压电源器45g,每个电极线45e及每个集尘板45f皆置设导气通道43中,而升压电源器45g设置于净化气体模块4内,提供每个电极线45e高压放电,每个集尘板45f带有负电荷,使气体通过净化致动器44控制导入导气通道43中,通过每个电极线45e高压放电,得以将气体中所含微粒带正电荷,将带正电荷微粒附着在带负电荷的每个集尘板45f上,以达净化气体的效果,当然净化单元45为一种负离子单元也可配合滤网45a在导气通道43中,以加强净化气体的效果,其中滤网45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上述的净化单元45可为一种电浆离子单元,如图9e所示,包含一电场上护网45h、一吸附滤网45i、一高压放电极45j、一电场下护网45k及一升压电源器45g,其中电场上护网45h、吸附滤网45i、高压放电极45j及电场下护网45k置设导气通道43中,且吸附滤网45i、高压放电极45j夹置设于电场上护网45h、电场下护网45k之间,而升压电源器45g设置于净化气体模块4内提供高压放电极45j高压放电,以产生高压电浆柱带有电浆离子,使气体通过净化致动器44控制导入导气通道43中,通过电浆离子使得气体中所含氧分子与水分子电离生成阳离子(h+)和阴离子(o2-),且离子周围附着有水分子的物质附着在病毒和细菌的表面之后,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会转化成强氧化性的活性氧(羟基,oh基),从而夺走病毒和细菌表面蛋白质的氢,将其分解(氧化分解),以达净化气体的效果,当然净化单元45为一种负离子单元也可配合滤网45a在导气通道43中,以加强净化气体的效果,其中滤网45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了解上述的净化气体模块4的特点说明,而净化致动器44作为气体传输,可为一种微型泵结构,微型泵的结构及作动方式如同上述的说明,在此就不予赘述。

当然,本案气体致动器24、微粒致动器36以及净化致动器44除了可为上述的微型泵结构外,其也可分别为一鼓风箱微型泵20的结构及作动方式来实施气体传输。请参阅第10图、第11a图至第11c图,鼓风箱微型泵20包含有依序堆叠的喷气孔片201、腔体框架202、致动体203、绝缘框架204及导电框架205;喷气孔片201包含了多个连接件201a、一悬浮片201b及一中空孔洞201c,悬浮片201b可弯曲振动,多个连接件201a邻接于悬浮片201b的周缘,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1a其数量为4个,分别邻接于悬浮片201b的4个角落,但不此为以限,而中空孔洞201c形成于悬浮片201b的中心位置;腔体框架202承载叠置于悬浮片201b上,致动体203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202上,并包含了一压电载板203a、一调整共振板203b及一压电板203c,其中,压电载板203a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202上,调整共振板203b承载叠置于压电载板203a上,压电板203c承载叠置于调整共振板203b上,供施加电压后发生形变以带动压电载板203a及调整共振板203b进行往复式弯曲振动;绝缘框架204则是承载叠置于致动体203的压电载板203a上,导电框架205承载叠置于绝缘框架204上,其中,致动体203、腔体框架202及悬浮片201b之间形成一共振腔室206。

再请参阅图11a至图11c为本案的鼓风箱微型泵20作动示意图。请先参阅图10及图11a,鼓风箱微型泵20通过多个连接件201a固定设置,喷气孔片201底部形成一气流腔室207;请再参阅图11b,当施加电压于致动体203的压电板203c时,压电板203c因压电效应开始产生形变并同步带动调整共振板203b与压电载板203a,此时,喷气孔片201会因亥姆霍兹共振(helmholtzresonance)原理一起被带动,使得致动体203向上移动,由于致动体203向上位移,使得喷气孔片201底面的气流腔室207的容积增加,其内部气压形成负压,于鼓风箱微型泵20外的气体将因为压力梯度,由喷气孔片201的连接件201a的空隙进入气流腔室207并进行集压;最后请参阅图11c,气体不断地进入气流腔室207内,使气流腔室207内的气压形成正压,此时,致动体203受电压驱动向下移动,将压缩气流腔室207的容积,并且推挤气流腔室207内气体,使气体进入鼓风箱微型泵20后型推挤排出,实现气体的传输流动。

当然,本案的鼓风箱微型泵20也可为通过微机电制程的方式所制出的微机电系统气体泵,其中,喷气孔片201、腔体框架202、致动体203、绝缘框架204及导电框架205皆可通过面型微加工技术制成,以缩小鼓风箱微型泵20的体积。

又请参阅图4a至图4b及图2所示,本案健康监测装置10进一步包含一供电模块6,提供储存电能及输出电能,供电模块6可为一电池模块,提供电能给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气体监测模块2、微粒监测模块3、净化气体模块4及控制模块5的电性运作,且供电模块6得以有线传输接收一外部供电装置8所供输电能予以储存电能,亦即可以利用为一usb、一mini-usb、一micro-usb的至少其中之一有线传输介面连结外部供电装置8与供电模块6之间提供储存电能及输出电能,或者,供电模块6以无线传输接收一外部供电装置8所供输电能予以储存电能,亦即可以利用为一无线充电元件的无线传输介面连结外部供电装置8与供电模块6之间提供储存电能及输出电能,而外部供电装置8可为一充电器及移动电源的至少其中之一。

再请参阅图4a至图4b及图2所示,控制模块5包含一微处理器51、一通信器52及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53。其中通信器52包括一物联网通讯元件52a及一数据通讯元件52b,物联网通讯元件52a接收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的健康数据信息以及气体监测模块2的气体监测数据信息及微粒监测模块3的微粒监测数据信息,并传输发送该多个信息至一外部连结装置储存纪录显示,且物联网通讯元件52a为以窄频无线电通讯技术所传输发送信号的窄带物联网装置。而此外部连结装置包含一连网中继站9b及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9c,物联网通讯元件52a通过连网中继站9b再传输该多个信息至云端数据处理装置9c予以储存储存纪录显示;而数据通讯元件52b接收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的健康数据信息以及气体监测模块2的气体监测数据信息及该微粒监测模块3的微粒监测数据信息,并传输发送该多个信息至外部连结装置储存纪录显示,且数据通讯元件52b通过有线通讯传输发送该多个信息,而此有线通讯传输介面为一usb、一mini-usb、一micro-usb的至少其中之一;或者,数据通讯元件52b通过无线通讯传输发送该信息,而此无线通讯传输介面为一wi-fi模块、一蓝牙模块、一无线射频辨识模块及一近场通讯模块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及数据通讯元件52b传输发送该多个信息到外部连结装置,此外部连结装置包含一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接收该数据通讯元件传输发送该多个信息予以储存纪录显示,而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可为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至少其中之一;或者,数据通讯元件52b传输发送该多个信息到外部连结装置,此外部连结装置包含一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一连网中继站9b及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9c,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接收该多个信息,再发送该多个信息通过连网中继站9b转送至云端数据处理装置9c予以储存纪录显示,而此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可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至少其中之一。

又,上述的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可连结一通报处理系统9d,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接收到气体监测模块2的气体监测数据信息及微粒监测模块3的微粒监测数据信息得以通报警示信息,以传输通报警示信息至通报处理系统9d,以启动空气品质通报机制,此空气品质通报机制为一提供使用者进行穿戴口罩的防护通报,以及空气品质通报机制为一提供即时空气品质地图给使用者,并提醒应进行回避远离的措施。

上述的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也可连结一通报处理装置9e,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接收到气体监测模块2的气体监测数据信息及该微粒监测模块3的微粒监测数据信息得以通报警示信息,以传输通报警示信息至通报处理装置9e,以启动空气品质处理,通报处理装置9e可为至少一智能家电,而智能家电可为一空气清净机、一除湿机、一排风扇、一电动门、一电动窗、一自动清洁机器人、一空气调节机…等,但不以此为限,通过一或多个智能家电同时作动来改善空气品质,例如:同时将电动门、电动窗闭合,并启动空气清净机来改善悬浮微粒或细悬浮微粒等,借由通报处理装置9e的启动,能够及时地改善使用者周围的空气品质,且当使用者周围空气品质改善后,通报处理装置9e收到通移动通讯连结装置9a的空气品质信息后,能够马上停止作动。

另外,本案的健康监测装置10也可进一步包含一显示器(未图示),控制模块5传输生物特征监测模块1的健康数据信息,以及气体监测模块2的气体监测数据信息及微粒监测模块3的微粒监测数据信息由此显示器显示。

综上所述,本案所提供一种具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将健康监测装置结合到服装上随身接触检测健康状态,以及随时监测周围环境空气品质,并利用健康监测装置的生物特征监测模块提供健康数据信息,并结合气体监测模块及微粒监测模块提供气体及微粒监测数据信息,以及结合净化气体模块提供空气净化呼吸,而且将上述信息传送到外部连结装置储存纪录显示,可即时得到信息,以作警示告知处在环境中的人,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遭受环境中的气体暴露造成人体健康影响及伤害,达到随身随时监测健康纪录、监测周围环境空气品质及提供净化空气呼吸等效益。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符号说明】

100:服装本体

10:健康监测装置

1:生物特征监测模块

11:光电传感器

12:压力传感器

13:阻抗传感器

14:发光元件

15:健康监测处理器

2:气体监测模块

21:隔腔本体

211:隔片

212:第一隔室

213:第二隔室

214:缺口

215:开口

216:出气孔

217:容置槽

22:载板

221:通气口

23:气体传感器

24:气体致动器

241:进气板

241a:进气孔

241b:汇流排槽

241c:汇流腔室

242:共振片

242a:中空孔

242b:可动部

242c:固定部

243:压电致动器

243a:悬浮板

243b:外框

243c:支架

243d:压电元件

243e:间隙

243f:凸部

244:第一绝缘片

245:导电片

246:第二绝缘片

247:腔室空间

20:鼓风箱微型泵

201:喷气孔片

201a:连接件

201b:悬浮片

201c:中空孔洞

202:腔体框架

203:致动体

203a:压电载板

203b:调整共振板

203c:压电板

204:绝缘框架

205:导电框架

206:共振腔室

3:微粒监测模块

31:通气入口

32:通气出口

33:微粒监测基座

331:承置槽

332:监测通道

333:光束通道

334:容置室

34:承载隔板

341:连通口

35:激光发射器

36:微粒致动器

37:微粒传感器

38:第一隔室

39:第二隔室

4:净化气体模块

41:导气入口

42:导气出口

43:导气通道

44:净化致动器

45:净化单元

45a:滤网

45b:光触媒

45c:紫外线灯

45d:纳米光管

45e:电极线

45f:集尘板

45g:升压电源器

45h:电场上护网

45i:吸附滤网

45j:高压放电极

45k:电场下护网

5:控制模块

51:微处理器

52:通信器

52a:物联网通讯元件

52b:数据通讯元件

53:全球定位系统元件

6:供电模块

7:本体

71:腔室

72:第一进气口

73:第二进气口

74:出气口

75:监测区域窗口

8:外部供电装置

9a:移动通讯连结装置

9b:连网中继站

9c:云端数据处理装置

9d:通报处理系统

9e:通报处理装置

l:长度

w:宽度

h:高度

a:气流路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