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
背景技术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状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液供应障碍的病理过程。血栓形成是由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因素变化过程。临床常见的血栓患者,最主要的特点有家族遗传性,反复发作性,症状严重性,血栓形成部位异常性,以及发病时间年轻化。
目前血栓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对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用药,用药量大,见效慢,容易引起器官脏器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治疗能够清楚绝大部分血栓,但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手术难度大、创伤大。介入治疗通过医用红外热像仪形成人体热图,用以分析血栓的病灶部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导管负压抽取血栓实现排栓,具有创伤小、介入部位准确的特点,是治疗血栓疾病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血栓介入治疗设备结构较为复杂、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血栓介入治疗设备结构复杂、操作不便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包括吸引器、第一罐体以及第二罐体;所述吸引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罐体和所述第二罐体相连通并能使所述第一罐体内和所述第二罐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一罐体的罐底和所述第二罐体的罐底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一罐体内设置有能对血栓位置扎孔的针体;所述第二罐体被移动至所述孔的位置后能利用负压排栓。
可选地,所述吸引器通过导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罐体和所述第二罐体连通;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和第三导管;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吸引器连接,所述第一导管通过三通管与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三导管连接,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一罐体连接,所述第三导管与所述第二罐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罐体侧壁设置有排气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二罐体均为透明材质。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和所述第三导管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管夹和第二导管夹,所述第一导管夹能够控制所述第二导管中流体的流动,所述第二导管夹能够控制所述第三导管中流体的流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一罐体通过第一橡胶塞连通,所述第三导管与所述第二罐体通过第二橡胶塞连通;且所述第一橡胶塞和所述第二橡胶塞均为中空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橡胶塞侧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孔,并与所述第一橡胶塞的中空结构连通;所述第二橡胶塞的侧部设置有第二通气孔,并与所述第二橡胶塞的中空结构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通过第一内螺旋鲁尔接头与所述第一橡胶塞在中空结构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三导管通过第二内螺旋鲁尔接头与所述第二橡胶塞在中空结构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一内螺旋鲁尔接头的外径与所述第一橡胶塞的中空结构内径相匹配,所述第二内螺旋鲁尔接头的外径与和所述第二橡胶塞的中空结构内径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第一橡胶塞的下部的内壁设置有金属套管,且所述金属套管内设置有螺纹;所述针体与所述第一橡胶塞通过所述金属套管进行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橡胶塞的底部密封。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通过介入治疗进行微创排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橡胶塞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内螺旋鲁尔接头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00、吸引器;200、第一罐体;210、针体;220、第一橡胶塞;221、第一通气孔;222、金属套管;230排气孔;300、第二罐体;310、第二橡胶塞;311、第二通气孔;400、导管;410、第一导管;420、第二导管;421、第一导管夹;422、第一内螺旋鲁尔接头;430、第三导管;431、第二导管夹;432、第二内螺旋鲁尔接头;440、三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的微创排栓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吸引器100、第一罐体200以及第二罐体300。吸引器主要用于吸除手术中出血、渗出物、脓液等,是通过一定方法制造其吸引头的负压状态,大气压将吸引头外的物质向吸引头挤压,从而完成吸引的效果,吸引器通过产生负压以吸出流体。吸引器100通过吸引头分别与第一罐体200和第二罐体300相连通并能使第一罐体200内和第二罐体300内产生负压。第一罐体200的罐底和第二罐体300的罐底均为开口结构,开口结构优选加工为平面,便于与人体皮肤的良好接触以确保密封效果。第一罐体200内设置有能对血栓位置扎孔的针体210。使用时,首先通过现有的医用红外热像仪形成人体热图,对人体的血栓位置进行定位,可将扎孔的位置进行标记。然后移动第一罐体200,使针体210位于标记扎孔位置的上方,同时罐底与人体的皮肤用力接触确保密封,启动吸引器100,第一罐体200内为负压状态,相应位置的皮肤组织和肌肉组织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第一罐体200内,完成扎孔的过程并快速移开第一罐体200。接下来移动第二罐体300至孔的位置后,吸引器100使第二罐体300内也为负压状态,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扎孔位置将血栓排至第二罐体300内,实现了微创排栓,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吸引器100通过导管400分别与第一罐体200和第二罐体300连通,通过导管400连接便于实现气流的控制。导管包括第一导管410、第二导管420和第三导管430;第一导管410与吸引器400连接,第一导管410通过三通管440与第二导管420与第三导管430连接,第二导管420与第一罐体200连接,第三导管430与第二罐体300连接。将导管分为几段便于进行气流的分段控制。第二导管420和第三导管430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管夹421和第二导管夹431,第一导管夹421能够控制第二导管420中流体的流动,第二导管夹431能够控制第三导管430中流体的流动,通过导管夹的关闭能够避免扎孔或排出的血栓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第二导管420或第三导管430中。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罐体200侧壁设置有排气孔230,排气孔230的大小刚好够用人的手指堵住。针体210扎孔时,用手堵住排气孔230,确保第一罐体200内的负压状态。当针体210扎孔完成后,排气孔230处的手指松开,第一罐体200内恢复正常大气压,继续准备下一次的扎孔,如此往复。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罐体200与第二罐体300均为透明材质,如玻璃。透明材质便于观察第一罐体200内针体210的扎孔位置,避免扎错带来安全隐患;透明材质也便于观察第二罐体300中排出血栓量的多少,便于及时停止排出血栓操作,以免排出过量血栓导致人体失血过多进而影响健康。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第二导管420与第一罐体200通过第一橡胶塞220连通,第三导管430与第二罐体300通过第二橡胶塞310连通,橡胶可以确保与第一罐体200、第二罐体300的密封效果,避免由于漏气影响第一罐体200和第二罐体300内的负压状态。第一罐体200与第二罐体300的顶部优选设置为带颈部凸起的口型结构,第一橡胶塞220和第二橡胶塞310与口型结构匹配实现密封。第一橡胶塞220和第二橡胶塞310均为中空结构,确保气流通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橡胶塞220侧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孔221,并与第一橡胶塞220的中空结构连通,第一罐体200的底部设置有针体210,气流不易通过,第一通气孔221能够保证气流的通过。第二橡胶塞310的侧部设置有第二通气孔311,并与第二橡胶塞310的中空结构连通,第二通气孔311能够保证气流通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导管420通过第一内螺旋鲁尔接头422与第一橡胶塞220在中空结构的上部连接,第三导管430通过第二内螺旋鲁尔接头432与第二橡胶塞310在中空结构的上部连接。第一内螺旋鲁尔接头422的外径与第一橡胶塞220的中空结构内径相匹配,第二内螺旋鲁尔接头432的外径与和第二橡胶塞310的中空结构内径相匹配。鲁尔接头是医疗行业使用的方便连接设备,简化了医疗流体的管理,能够在内部实现气流顺利的通过。内螺旋鲁尔接头能够确保与橡胶塞的内壁紧密连接,确保罐体的密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橡胶塞220的下部的内壁设置有金属套管222,金属套管222内设置有螺纹;针体210与第一橡胶塞220通过金属套管222进行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可实现针体210的固定,还可调节针体210的高度,便于根据不同脂肪厚度的进行自由调节,实现最佳的扎针效果。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二橡胶塞310的底部密封,气流只从第二通气孔311通过,便于气流的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