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药组分方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0605发布日期:2019-03-02 01:46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药组分方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是一种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药组分方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组累及肺间质、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其致残率、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该病病因复杂,可能与粉尘、有害烟雾、感染、药物等有关,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最终致呼吸衰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等。

ip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多发。其预后较差,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意大利、美国、英国ipf患病率分别为7.5~9.3/10万、14~42.7/10万、10~25/10万。ipf患者确诊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5~3.5年,确诊后患者生存率随时间显著下降,其3年生存率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ipf以弥漫性的肺泡炎、肺泡结构紊乱及肺间质增厚为主要病理特征;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为其主要病理机制,其病变特点主要是大量的成纤维细胞集聚,细胞外基质沉积并伴有炎症和损伤而导致正常的肺组织结构改变和功能丧失,主要累积肺间质、肺泡和细支气管,最终可导致呼吸衰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白细胞介素(il)-13是重要的促纤维化因子,能够促进纤维化形成,羟脯氨酸(hyp)是胶原组织的主要成分,其表达可反映胶原沉积和肺纤维化程度。2015年,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拉丁美洲胸科学会(alat)对于2011版ipf指南进行了修订,指出吡非尼酮为建议用药,但其不良反应较广,即便是用力肺活量(fvc)评估治疗受益的情况下,部分患者仍不能忍受某种不良反应。此外,吡非尼酮治疗费用较高,临床上难以推广。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ipf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可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延缓疾病病情进展、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本发明为一种中药组分方,从多种中药中筛选出的有效组分,由人参皂苷re、淫羊藿苷、川陈皮素、贝母素甲、芍药苷、异甘草素组成,有益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e可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抗炎能力保护肺损伤,可降低大鼠心肌炎症因子表达,减轻心肌组织的炎症损伤,还可通过降低小鼠体内过氧化物水平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淫羊藿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天然抗炎抗氧化药物,能够减轻肺部炎症浸润,且能够调节细胞凋亡,激活补体旁路保护肺损伤。芍药苷可促进内皮源性no的产生与释放,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改善肺微血管内皮损伤;可通过抑制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和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活性,减轻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贝母素甲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肺损伤,且可抑制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川陈皮素可通过降低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且可抑制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增殖。异甘草素对气道平滑肌具有明显的舒张作用,且可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此六种成分组成的中药组分方(本发明)能够改善肺间质纤维化大鼠肺功能、肺组织病理,降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减轻全身及肺脏局部炎症反应,降低诱导上皮间质转化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抑制肺胶原沉积,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具有剂型小,携带方便等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中药组分方治疗与研究开发,对于提高临床防治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内容,为解决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药组分方,将有效解决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长期用药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组分方由重量计:人参皂苷re1-50mg、淫羊藿苷10-100mg、川陈皮素0.5-10mg、贝母素甲1-10mg、芍药苷2-8mg、异甘草素2-10mg组成。

本发明涉及的中药活性成分简介如下:

人参皂苷re(ginsenosidere),分子式:c48h82o18;化学结构式:

淫羊藿苷(icraiin),分子式:c33h40o15;化学结构式:

川陈皮素(nobiletin),分子式:c21h22o8;化学结构式:

贝母素甲(peimine),分子式:c27h45no3;化学结构式:

芍药苷(paeoniflorin),分子式:c23h28o11;化学结构式:

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分子式:c15h12o4;化学结构式:

上述一种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药组分方中所述人参皂苷re、淫羊藿苷、川陈皮素、芍药苷、贝母素甲、异甘草素分别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常规测定方法,是公知技术)测定,其含量均不低于98%。

本发明原料丰富,方法科学、先进,有效用于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可开发为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新药,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中药上的创新。

附图说明

图1空白组大鼠肺组织(he,100×);

图2模型组大鼠肺组织(he,100×);

图3组分方组大鼠肺组织(he,100×);

图4吡非尼酮组大鼠肺组织(he,100×)。

具体实施方法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中药组分方由人参皂苷re1mg、淫羊藿苷10mg、川陈皮素0.5mg、贝母素甲1mg、芍药苷2mg、异甘草素2mg组成。

实施例2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中药组分方由人参皂苷re50mg、淫羊藿苷100mg、川陈皮素10mg、贝母素甲10mg、芍药苷8mg、异甘草素10mg组成。

实施例3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中药组分方由人参皂苷re6mg、淫羊藿苷22mg、川陈皮素3mg、贝母素甲2mg、芍药苷3mg、异甘草素6mg组成。

实施例4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中药组分方由人参皂苷re10mg、淫羊藿苷30mg、川陈皮素6mg、贝母素甲3mg、芍药苷5mg、异甘草素4mg组成。

实施例5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中药组分方由人参皂苷re15mg、淫羊藿苷35mg、川陈皮素1mg、贝母素甲5mg、芍药苷6mg、异甘草素3mg组成。

实施例6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中药组分方由人参皂苷re30mg、淫羊藿苷50mg、川陈皮素2mg、贝母素甲6mg、芍药苷7mg、异甘草素5mg组成。

实施例7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中药组分方由人参皂苷re41mg、淫羊藿苷65mg、川陈皮素7mg、贝母素甲9mg、芍药苷5mg、异甘草素7mg组成。

实施例8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中药组分方由人参皂苷re47mg、淫羊藿苷85mg、川陈皮素9mg、贝母素甲7mg、芍药苷4mg、异甘草素8mg组成。

实施例1-8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分方混匀,按一定比例加入医药制剂上可以接受的辅料,按照常规制剂方法分别制成颗粒剂、片剂、丸剂、胶囊或口服液等不同剂型的药物,用以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实施例1-8任一项所述组分方的量均为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上一天使用的剂量。

上述仅是给出的几个实施例,在研制中,发明人经反复多次实验,均取得了相同或相似的结果,方法有效可行,原料丰富,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本发明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药组分方中成分,从人参、淫羊藿、陈皮、贝母、甘草等中药中提取筛选而得,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胶原沉积等功效,有效用于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本发明反复研究了各实施例所得的中药组分方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有关研究资料如下:

1.实验材料

1.1动物:spf级sd大鼠72只,雌雄各半,2月龄,体重200±20g(动物合格证号:41003100004739,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

1.2药物:①硫酸博来霉素(s1214)由selleckchemicals公司提供。②吡非尼酮胶囊(150603)由北京康蒂尼药业有限公司提供。③组分方:人参皂苷re(must-1021414)、芍药苷(must-16041901)、淫羊藿苷(must-16111710)由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异甘草素(chb171011)由成都克洛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贝母素甲(hl-161213)、川陈皮素(hl-20170312)由西安汇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试剂:羟脯氨酸(bc0255)含量检测试剂盒购自索莱宝试剂公司;il-13(ek0900)、tgf-β1(ek0514)elisa试剂盒由博士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olⅰ(ixzclt19xk)购自elabscience公司。

1.4仪器:ivc-ⅱ型动物饲养笼具(冯氏实验动物设备有限公司,苏州);

非束缚小动物肺功能测量仪(buxco,美国);pm-10ad光学显微镜及照相系统(olympus,japan);multiskango全波长酶标仪(thermoscientific,美国)等。

2.实验方法

2.1模型制备:大鼠购回后适应性饲养7天。饲养条件为:室温(25±l)℃,相对湿度(50±10)%,换气量10~15次/h,氨浓度≤14mg/m3,噪声≤60db。灭菌饲料喂养,自由饮用灭菌水,定期检查净化操作系统,保持环境安静。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ml/kg)麻醉后,无创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将博莱美素配成5mg/ml溶液,根据体重,按照5mg/kg注入,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并继续向气管内快速推注0.3~0.5ml空气,立即将大鼠直立并左右旋转,以使药液在双肺内分布均匀。

2.2分组与给药: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组分方组(本发明),每组12只。自造模第29天起,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雌鼠1.5ml,雄鼠2ml)、吡非尼酮(108mg/kg/d)、组分方(8.043mg/kg/d)灌胃,每日1次,至第42天停药。每周称量体重以调整用药量。给药共2周,第43天取材。

2.3取材与处理

2.3.1一般情况:观察大鼠的精神状况、活动、皮毛、分泌物、进食进水量变化、大小便,以及咳嗽、气喘、体重等症状体征的变化。

2.3.2肺功能:采用wbp无束缚全身体积描记系统(buxco,minnesota,usa),将大鼠放置在密闭体描箱内,待其呼吸平稳后采用相连计算机记录其肺功能参数,包括潮气量(vt)、呼气容量达50%时的呼气流量(ef50)、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

2.3.3肺组织病理:左肺用10%甲醛固定72h,石蜡包埋,4μm切片,行he染色。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每组选取8张切片,每张切片选择6个视野,按照如下标准进行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的程度评分:

表1肺组织病理积分标准

2.3.4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取肺组织50mg,剪碎后加入盐酸0.5ml,100℃水浴3-4小时,冷却后,用1ml注射器与过滤头过滤上清,并用10mol/lnaoh调节ph值至6.0~6.8时,蒸馏水定容至4ml,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2.3.5血清细胞因子il-13、tgf-β1表达变化:腹主动脉取血,3000rpm15min离心收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il-13、tgf-β1,表达变化,检测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方法分析,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eastsignificantdifference),方差不齐者采用dunnett’st3法,结果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显著性水准取α=0.05。

3.实验结果

3.1一般情况

在整个观察期间,正常组大鼠毛色洁白有光泽,精神活泼,活动量大,饮食进水量正常;其余组造模后大鼠精神萎靡,进食饮水量急剧减少,前两周动物死亡现象严重,解剖示肺脏外观呈暗红色,大片炎症、瘀血征象,两周后趋于稳定,未有死亡现象发生,但造模大鼠活动量、饮食进水量较正常组少;治疗后,组分方组及吡非尼酮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饮食进水量增大,组分方组精神状态较吡非尼酮组明显好转。造模成功率98%,死亡率18.75%。各组大鼠8只以上,可进行指标测定和统计分析。

3.2肺功能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vt、ef50、mv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

与模型组比较,组分方组vt、ef50、mv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吡非尼酮组仅vt升高(p≤0.05);组分方组mv高于吡非尼酮组(p≤0.05)。

表2各组大鼠肺功能变化

注:n=8,n为大鼠只数;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吡非尼酮组比较,#p≤0.05。

3.3肺组织病理

正常组大鼠肺泡结构完整,未见肺泡炎症、肺间质沉积及纤维化病灶(图1);模型组大鼠可见肺泡炎症浸润,肺泡间质增厚,间质内可见片状纤维化组织形成,支气管壁增厚,周围炎症浸润明显(图2);组分方组肺泡间质变薄,炎症浸润不明显,纤维化灶面积减少(图3);吡非尼酮组肺泡间质及肺泡腔炎症浸润明显,肺纤维化组织面积减少,支气管壁增厚(图4)。

经过病理评分发现,模型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5);组分方组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显著减轻(p≤0.05或p≤0.05)。

表3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3.4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hyp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组分方组hyp水平降低(p≤0.05)。

表4各组大鼠肺组织hyp变化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

3.5血清tgf-β1、il-13表达变化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f-β1、il-13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组分方和吡非尼酮组tgf-β1、il-13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组分方组il-13表达较吡非尼酮组降低(p≤0.05)。

表5各组大鼠血清tgf-β1、il-13表达变化

注:n=8,n为大鼠只数;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吡非尼酮组比较,#p≤0.05。

4.结论

组分方及吡非尼酮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肺纤维化大鼠肺功能和肺组织病理损伤,组分方改善肺功能最大通气量(mv)方面优于吡非尼酮;组分方能够降低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hyp)水平,组分方和吡非尼酮均能降低肺纤维化大鼠血清tgf-β1、il-13水平,组分方在降低il-13方面优于吡非尼酮。

综上所述,组分方治疗肺纤维化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改善肺组织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减轻肺组织胶原沉积和血清促纤维化形成因子的表达,能够有效缓解肺纤维化进程,且组分方具有成分清楚、剂型小、方便携带等优势,为肺纤维化长期治疗用药上的创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并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均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改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