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豆激酶的制药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5981发布日期:2019-04-09 20:29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
背景技术
:血栓是血管内的血凝块,可出现在动脉,也可在静脉。动脉血栓如果阻断血流,将导致该动脉支配区域的缺血。由于血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运输氧气,所以缺血就会缺氧,导致细胞的能量产生障碍。能量缺少时,细胞功能低下,甚至死亡。同样,静脉血栓若阻断血流,将导致汇入该静脉的血管区域淤血,这也抑制循环,造成细胞缺氧。因此,血栓性疾病常表现为心肌梗死、缺血性脑梗死和血栓栓塞。每年1000人中有1至3人发生不同形式的血栓性疾病。调查发现,血栓性疾病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在活体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在损伤暴露血管内皮的刺激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迅速被激活,从而产生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沉着于血管内膜上,这些形成的纤维蛋白又不断地被激活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所溶解,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也不断地被单核吞噬细胞所吞噬。上述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动态平衡,既保证了血液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又始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然而,有时在某些能促进凝血过程的因素作用下,打破了上述动态平衡,就触发了凝血过程,血液便可在心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条件是由virchow提出的以下三个条件: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的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系统。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触发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vonwillebrandfactor)的介导下粘附于内皮损伤处的胶原纤维。粘附后不久,血小板释放出adp(二磷酸腺苷)、血栓素a2(thromboxane,txa2)、5-羟色胺等,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还可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粘附,促使血小板彼此粘集成堆,称为血小板聚集。2.血流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这有利于血栓形成。正常血流中,由于比重关系,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流动构成轴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是一层血浆带,构成边流。当血流减慢或产生漩涡时,血小板可进入边流,增加了血小板与内膜的接触机会和粘附于内膜的可能性。由于血流减慢和产生漩涡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易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因此,各种原因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使内皮下的胶原暴露于血流,均可激发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的概率多4倍,而静脉血栓常发生于心力衰竭、久病卧床或静脉曲张患者的静脉内。静脉内有静脉瓣,其内血流不但缓慢,而且出现漩涡。因而,静脉血栓形成常以瓣膜囊为起始点。静脉不似动脉那样随心搏动而舒张,其血流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到静脉后,粘性会有所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利于血栓形成。而心脏和动脉内的血流快,不易形成血栓,但在二尖瓣狭窄时的左心房、动脉瘤内或血管分支处血流缓慢及出现涡流时,易并发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加: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此状态可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在高凝血遗传性原因中,最常见的是第v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基因突变。在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导致大失血时血液浓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它凝血因子(ⅻ、ⅶ)的浓度升高,以及血中补充大量幼稚的血小板,其粘性增加,易于发生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必须强调的是,上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同时存在,并常以某一条件为主。血栓的形成会降低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局部缺氧,严重可导致组织或细胞坏死。如果这些细胞正执行着重要任务,如生命中枢受到抑制将导致机体死亡。例如,心肌细胞受到抑制将影响泵血或产生心律失常,脑细胞受到抑制将引起大脑缺氧。所以,心、脑血管发生血栓,后果十分严重,成为人类死亡与致残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当今世界上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临床上用抗血栓药物来预防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几乎所有的溶栓药都是丝氨酸蛋白酶,所述丝氨酸蛋白酶能将血浆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一旦形成,便立即水解纤维蛋白酶原和纤维蛋白,从而使血凝块瓦解。自从1958年首次报道应用静注链激酶治疗血栓病以来,相继研发的溶栓药不断涌现。如肝素、蛇毒、链激酶、尿激酶、尿激酶原、重组葡激酶及其衍生物、阿替普酶、茴酰化纤溶酶原激活剂复合物(apsac)、替尼普酶和瑞替普酶等。然而,现有技术文献比如《溶栓、抗凝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7月第7卷第14期第104-105页)表明,上述的溶栓药物比如尿霉素、肝素并不能有效地使陈旧血栓溶解。目前,溶栓药种类很多,但其溶栓作用大多缓慢,短暂,血管刺激性大,不良反应多。其不良反应主要有:⑴出血,这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溶栓治疗相关的出血主要可分为两个类型:①内脏出血:包括颅内、腹膜后或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等;②浅表或体表出血:主要在穿刺或破损部位(如静脉切开插管部位、动脉穿刺部位、新近外科手术等);⑵过敏反应:很少见,但偶发;(3)其它不良反应:在瑞替普酶治疗心肌梗死后也会出现许多心肌梗死本身也具有的其它症状,无法分清是否是瑞替普酶引起,包括心源性休克、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其它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发热及低血压也有报道。目前的许多研究都是在寻找新型的丝氨酸蛋白酶溶栓药,使之保持或增强溶栓效力、维持溶栓药作用时间,减少出血、血管刺激等不良反应,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除以上不良反应外,本领域公认的是,现有的溶栓药应用的另一严重问题是对陈旧血栓的水解能力差。现在应用的溶栓药物仅对新形成的血栓有效,人们始终期盼着能对陈旧血栓具有溶解作用的药物出现。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所述纳豆激酶肠溶颗粒能够有效溶解陈旧血栓。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所述纳豆激酶肠溶颗粒可以包括芯体和包覆所述芯体的肠溶性包衣材料,所述芯体可以包含纳豆激酶。在以上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肠溶性包衣材料可以选自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柠檬酸三乙酯、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海藻胶和聚乙烯醇醋酸苯二甲酸酯中的一种或更多种。在以上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肠溶性包衣材料可以由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和柠檬酸三乙酯组成。在以上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肠溶性包衣材料中的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和柠檬酸三乙酯的重量比可以为120-160:2-8:8-32。在以上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肠溶性包衣材料的包衣增重可以为20%-40%。在以上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肠溶性包衣材料的包衣增重可以为30%-35%。在以上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芯体可以为纳豆粉末。在以上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芯体还可以包含大豆蛋白粉、微晶纤维素和膳食纤维中的一种或更多种。在以上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纳豆激酶在所述纳豆激酶肠溶颗粒中的含量可以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9600fu/mg,比如小于1000fu/mg,小于10000fu/mg,小于20000fu/mg等。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制备如上所述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的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包括:称取用于芯体的材料,制成呈粉末或颗粒的形式的芯体;称取肠溶性包衣材料,并配置成包衣液;用所述包衣液对所述芯体进行包衣,即得所述纳豆激酶肠溶颗粒。在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如上所述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在制备用于在受试者中溶解陈旧血栓的药物中的用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所述纳豆激酶肠溶颗粒包括芯体和包覆所述芯体的肠溶性包衣材料,所述芯体包含纳豆激酶,这样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能够有效溶解陈旧血栓。同时,在活性成分为纳豆激酶的情况下,本申请的肠溶性纳豆激酶颗粒能够有效溶解陈旧血栓,由此也证明了正是活性成分纳豆激酶本身具有有效溶解陈旧血栓的效果。因此,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纳豆激酶在制备用于溶解受试者中的陈旧血栓的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其中,动物模型的制备是参考如下文献:超声评价法优化三氯化铁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的研究,滕雨明等,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年第43卷第2期,第65-68页;小鼠颈动脉血栓模型的建立,任美萍等,泸州医学院学报,2014年第37卷,第3期,第261-262页;以及,fecl3诱导的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血浆txa2、pgi2、抗凝和纤溶活性的变化,唐映红等,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第22卷第11期,第1353-1356页。本申请的实施例部分的统计学分析是用软件spss进行的。本申请中的三氯化铁诱导的陈旧血栓和新形成的血栓之间的区别仅在于血栓形成的时间长短,陈旧血栓是形成的血栓时间在24小时以上的血栓。实施例1(1)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包括:芯体和包覆所述芯体的肠溶性包衣材料。其中,芯体为纳豆粉末(购自广东双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26000fu/g)800g,肠溶性包衣材料为:优特奇l30d-55(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水分散体且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百分数浓度为30%,购自上海卡乐康包衣技术有限公司)667g、单硬脂酸甘油酯(购自广州嘉德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10g、柠檬酸三乙酯(购自上海嘉辰化工有限公司)45g。制备方法:1.称取纳豆粉末800g(粒径约30-40目)作为包衣底料。2.肠溶性包衣液的配制:先称取10g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熔化分散到200g水中,加入45g柠檬酸三乙酯,剪切搅拌使分散均匀,再称取667g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优特奇l30d-55)水分散体与前面配制的液体搅拌混合均匀,备用。3.包衣:采用glatt流化床底喷包衣装置(购自乐嘉文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型号为gpcg2),以纳豆粉末为包衣底料,以上述肠溶性包衣液为喷涂材料,控制进风量、物料温度及喷液流速等参数进行包衣,制备出纳豆粉肠溶微粒,其中包衣增重为约31.88%。其中,进风量、物料温度及喷液流速的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的:表1glattgpcg2流化床最小参数最大参数进风量4m3/h8m3/h物料温度40℃55℃喷液流速30ml/min45ml/min(2)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2,其组成和制备与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基本相同,除了肠溶性包衣材料为258g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购自湖北鑫润德化工有限公司)且包衣增重为约32.25%以外。(3)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3,其组成和制备与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基本相同,除了肠溶性包衣材料为270g海藻胶(购自河南德大化工有限公司)且包衣增重为约33.75%以外。(4)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4,其组成和制备与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基本相同,除了肠溶性包衣材料为优特奇l30d-55740g、单硬脂酸甘油酯8g和柠檬酸三乙酯58g且所述肠溶包衣材料的包衣增重为约32.25%以外。(5)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5,其组成和制备与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基本相同,除了肠溶性包衣材料为优特奇l30d-55800g、单硬脂酸甘油酯10g和柠檬酸三乙酯30g且所述肠溶性包衣材料的包衣增重为约35%以外。(6)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6,其组成和制备与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基本相同,除了所述芯体材料为纳豆激酶浓缩液100g(广东双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格2万fu/g)和大豆蛋白粉700g(购自广州方道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且所述芯体通过使纳豆激酶浓缩液与大豆蛋白粉混合均匀、喷雾干燥至残余水分含量为5%且然后粉碎成粉末来制备以外。(7)一种纳豆激酶肠溶颗粒7,其组成和制备与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基本相同,除了所述芯体材料为纳豆激酶浓缩液100g广东双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格2万fu/g)和膳食纤维700g(购自广州诺伐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且所述芯体通过使纳豆激酶浓缩液与膳食纤维混合均匀、喷雾干燥至残余的水分含量为5%且然后粉碎成粉末来制备以外。实施例2不同包衣材料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灌胃给药对三氯化铁诱导的陈旧血栓模型的治疗作用大鼠70只,编号称重,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用10%乌拉坦麻醉,备皮,分离两侧颈动脉,左侧分离约2厘米,其下至小片塑料薄膜,用于保护血管周围组织,吸取35%的三氯化铁20μm的小片定量滤纸(1㎝x1㎝)敷于其上,右侧颈总动脉埋线待用,30min后去片,去片24h后,分别灌胃(ig)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ig空白基质100mg/kg)、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组(灌胃给予实施例1所制备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纳豆激酶肠溶颗粒2、纳豆激酶肠溶颗粒3、纳豆激酶肠溶颗粒4、纳豆激酶肠溶颗粒5各20000fu/kg),每天一次给药,连续给药7天后,结扎血栓,取下血栓,用滤纸片吸干,称重测量,记录。其中,先制备三氯化铁诱导的陈旧血栓模型,1天后再开始给予纳豆激酶肠溶颗粒,连续给药7天。表2不同包衣材料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灌胃给药对三氯化铁诱导的陈旧血栓模型的治疗作用注:##与正常组比,p<0.01;*,与模型组比,p<0.01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剂量下,用本申请的实施例1制备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5处理时,血栓重量和长度均有显著降低,并且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的实验组的血栓重量和长度降低最明显。实施例3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灌胃给药对三氯化铁诱导的陈旧血栓模型的治疗作用大鼠60只,编号称重,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用10%乌拉坦麻醉,备皮,分离两侧颈动脉,左侧分离约2厘米,其下至小片塑料薄膜,用于保护血管周围组织,吸取35%的三氯化铁20μl的小片定量滤纸(1㎝x1㎝)敷于其上,右侧颈总动脉埋线待用,30min后去片,去片24h后,分别灌胃(ig)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ig空白基质100mg/kg)、阳性对照组(灌胃(ig)给药尿激酶10000iu/kg)、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组(ig纳豆激酶肠溶颗粒5000,10000,20000fu/kg,所用纳豆激酶肠溶颗粒是根据实施例1来制备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每天一次给药,连续给药7天后,结扎血栓,取下血栓,用滤纸片吸干,称重测量,记录。其中,先制备三氯化铁诱导的陈旧血栓模型,1天后再开始给予纳豆激酶肠溶颗粒、尿激酶或空白基质,连续给药7天。其中,空白基质为把纳豆激酶浓缩液100℃加热10分钟,使纳豆激酶完全灭活,然后按照实施例的方法进行喷雾干燥。表3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灌胃给药对三氯化铁诱导的陈旧血栓模型的治疗作用注:##与正常组比,p<0.01;*与模型组比,p<0.05结果表明,血栓重量和长度均有显著降低,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0000fu/kg的组的血栓重量和长度降低均大于50%,纳豆激酶肠溶颗粒20000fu/kg的组的血栓重量和长度降低均大于85%,并且根据(20000fu/kg实验组血栓重量降低85%以上的实验鼠数量)/(20000fu/kg实验组小鼠数量)计算得到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20000fu/kg的组的血栓溶解率高达90%以上。与之相比,尿激酶10000iu/kg的组的血栓重量和长度降低在44%-45%之间。同时,由于再增加尿激酶的量,会有出血风险,所以没有增加尿激酶的剂量进行相应的实验。由此说明,对于陈旧血栓的溶解,本申请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的溶解效果要显著优于尿激酶。由此也说明,对于陈旧血栓的溶解,本申请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且更安全。实施例4纳豆激酶肠溶颗粒对预防三氯化铁诱导的颈总动脉血栓影响比较大鼠70只,编号称重,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灌胃(ig)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ig空白基质100mg/kg)、阳性对照组(iv尿激酶10000iu/kg)、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组(ig纳豆激酶肠溶颗粒5000、10000、20000fu/kg,其中所述纳豆激酶肠溶颗粒是按照实施例1中制备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的方法,区别仅在于酶的量,一次给药后,用10%乌拉坦麻醉,备皮,分离两侧颈动脉,左侧分离约2厘米,其下至小片塑料薄膜,用于保护血管周围组织,吸取35%的三氯化铁20μl的小片定量滤纸(1㎝x1㎝)敷于其上,右侧颈总动脉埋线待用,30min后去片,去片1.5h后,右侧颈总动脉插管取血,置于肝素浸润的ep管中,4℃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层血浆。结扎血栓,取下血栓,用滤纸片吸干,称重测量,记录。其中,本实施例所用的空白基质如实施例3所述地制备。表4纳豆激酶肠溶颗粒灌胃给药对预防三氯化铁诱导的颈动脉血栓模型的影响注:##与正常组比,p<0.01;*与模型组比,p<0.05结果表明,纳豆激酶肠溶颗粒10000-20000fu/kg与模型组相比,血栓重量和长度显著降低,且根据(模型组血栓重量-实验组血栓重量)/模型组血栓重量计算的20000fu/kg纳豆激酶使血栓溶解90%以上(如表4所示的)。并且,如表4所示的,对于预防血栓的形成,与模型组相比,本申请的纳豆激酶肠溶颗粒是有效的。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