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脊柱侧凸石膏牵引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5344发布日期:2019-03-19 23:5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脊柱侧凸石膏牵引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牵引床,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脊柱侧凸石膏牵引床,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根据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coliosisresearchsociety,srs)的标准,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scoliosis,eos)是指在10岁之前发生的所有类型的脊柱侧凸,包括特发性(idiopathic)和非特发性(non-idiopathic)脊柱侧凸。既有的文献报道得出:对于10岁之前的脊柱畸形的治疗,应尽量延迟融合性手术的时间及减少融合的节段,为脊柱、胸阔和肺的发育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目前对于eos患儿,特别是特发性的eos患儿,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以达到“拖延”手术的目的,而目前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中,系列石膏被认为是可以明确有效矫正和控制eos进展的治疗方法。

但是目前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纵向牵引的力度无法进行定量,大多靠医师自身的经验,使得牵引治疗安全性存在隐患;

(2)髋部双侧牵引力度平衡与否无法评估,可能造成双侧髋部牵引力量不平衡,影响整体的牵引效果;

(3)牵引状态下无法进行实时放射学检查;

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方案解决该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脊柱侧凸石膏牵引床,该方案可以实现脊柱纵向牵引力度的量化分析,保持双侧髋部牵引的平衡,并能实现术中即刻放射学检查以评估牵引治疗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脊柱侧凸石膏牵引床,所述牵引床包括床体、滑动可调节支撑装置、头部牵引装置及髋部牵引装置,所述滑动可调节支撑装置、头部牵引装置及髋部牵引装置均设置在床体上。实现脊柱纵向牵引力度的定量控制,提高牵引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能保持双侧髋部牵引力量的平衡,并能便于术中即刻放射学检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床体包括脚轮、底座、滑动杆组件、基础架、头架、侧杆、肩杆、足杆以及尾架,所述脚轮设置在牵引床头尾两端底座的下方,所述滑动杆组件设置在头尾两端底座之间,所述基础架设置在头尾两端底座上方,左右两侧侧杆设置在头尾两端基础架上方并连接头尾两端基础架。肩杆、头架设置在左右两侧侧杆头部上方,左右两侧侧杆尾部上方设置有足杆和尾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底座包括弧形条状铸铁底板,所述底板上方焊接方形钢管及方形铸铁板,所述脚轮为带有刹车功能万向轮,通过螺丝与边角弧形条状铸铁底板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滑动杆包括四枚滑动杆、头侧滑动架和尾侧滑动架,四枚不锈钢滑动杆通过螺丝与方形铸铁板连接,上方两根滑动杆上套有4枚可滑动套,头侧两枚滑动套使用钢板组建连接,中间留竖向方孔,组成头侧滑动架;尾侧两枚滑动套使用钢板组建连接,两侧留竖向方孔,组成尾侧滑动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基础架包括竖向方形钢管、贯通螺丝、横向钢管以及竖向短钢管,其中基础架中部为竖向方形钢管,嵌插入底座的方形钢管内,两者通过贯通螺丝装置连接;基础架上部焊接横向钢管,横向钢管两端再焊接竖向短钢管,与侧杆嵌插连接;方形钢管顶部由钢板进行焊接封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头架由一横形钢管和两端竖向短钢管焊接组成,其中两端竖向钢管与侧杆头侧的竖向短钢管嵌插连接,再由顶丝螺丝固定;侧杆主要由一纵长钢管构成,头端焊接一竖向短钢管,与头架的竖向短钢管嵌插连接,再由顶丝螺母固定;靠近头端和靠近尾端各焊接一竖向短钢管,分别与头尾基础架两侧的竖向短钢管嵌插连接,再由顶丝螺丝固定,侧杆与肩杆、足连接部位焊接竖向条状小钢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肩杆包括内部实心钢轴、外层两侧钢管、竖向条状小钢板以及外层中部钢管,所述外层两侧钢管再焊接竖向条状小钢板,分别与两侧侧杆上的小钢板通过螺丝进行固定。外层中部钢管可实现自由转动。所述足杆包括内部实心钢轴、两侧钢管、竖向条状小钢板以及中部钢管,所述两侧钢管再焊接竖向条状小钢板,分别与两侧侧杆上的小钢板通过螺丝进行固定。中部钢管可实现自由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尾架由两个平行横向钢管、两侧竖向钢管及底部两侧纵向钢管焊接而成;其中底部两侧纵向钢管与两侧侧杆尾端嵌插连接,再由顶丝螺丝固定,两个平行横向钢管间左右侧焊接两枚竖向钢制框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滑动可调节支撑装置包括枕托、臂托、头部定向转轮、躯干托板、下肢托架、尾端转轮、减速机、手摇轮、支撑帆布,所述枕托设置在头架和肩杆之间,臂托位设置在肩杆两端,躯干托板和下肢托架设置在肩杆与足杆之间,尾端转轮、减速机和手摇轮组装后设置在尾侧底座上,支撑帆布设置在躯干托板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枕托由u型托板和下方两根纵向平行钢条固定组成,钢条穿过小钢管,并使用小顶丝螺丝固定,两侧钢管焊接于头侧基础架上部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臂托为u型钢制托板,臂托板表面开平行纵向镂空槽可以穿臂部固定带,臂托板底部通过螺丝与“¬”型小钢板相连,再与肩杆两侧小钢板通过螺丝进行固定。固定后,臂托板可进行轴向转动能力及部分上下活动;头部定向转轮主要由转轴和两侧固定板组成,一侧固定板外侧再安装定向开关,可变换固定转动方向。两侧固定板焊接于肩杆外层两侧钢管下方,保留肩杆外层中间钢管的活动性。躯干托板由上部平板与下部方形钢管组成;上部平板表面覆镜面,托板下方支撑钢管竖向穿过头侧滑动架中间方孔后,使用“¬”型钢条纵向穿过滑动架及钢管纵向预留孔进行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下肢托架由上部u型托板与下部倒u型方钢管支架组成;钢管架两侧竖向穿过尾侧滑动架两侧方孔后,使用“¬”型钢条纵向穿过滑动架及钢管预留孔进行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尾端转轮主要由转轴和外侧框架组成,转轴框架与减速机、手摇轮装配后焊接于尾侧底座方型钢管头侧,使得可以通过手摇轮控制尾端转轮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布缠绕于头部定向转轮的转轴后从肩杆外层中间钢管上方翻转向尾侧,从躯干托板上方再穿过下肢托架下方两钢管之间,从足杆外层中间钢管上方绕过再向下缠绕在尾端转轮的转轴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枕部托板、下肢托架表面均包有海绵软垫和人造皮革包面;躯干托板镜面上方在使用时覆盖可拆卸人造革包面海绵软垫。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头部牵引装置由头端绞盘轴、减速机、手摇轮、牵引弓组成;头端绞盘轴接于头架横向杆中间,与减速机及头摇轮连接后,通过手摇轮控制绞盘轴转动;绞盘轴上缠绕牵引钢丝,与头部牵引弓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髋部牵引装置由拉力计、牵引弓、尾端绞盘轴、减速机、手摇轮组成,所述拉力计尾端和牵引弓连接,牵引弓两侧分别与牵引钢丝连接,再分别缠绕至尾端两侧的绞盘轴上,绞盘轴固定于尾架上的钢制框架内,绞盘轴下方与减速机和手摇轮连接,使得转动尾侧的手摇轮控制尾端绞盘轴转动。

目前现有的脊柱牵引床的主要不足在于:1、无法对牵引力度进行定量的评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存在隐患;2、双下肢牵引时靠人工经验“同时”牵引,难以保证双侧髋部牵引力量的平衡;3、脊柱牵引石膏矫形后的效果需要将患儿转移至正常手术床上拍片进行评估,无法方便地进行即刻调整。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如下:1)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石膏牵引床主要用于脊柱侧凸牵引矫形石膏固定术中的患儿托举支撑牵引,髋部牵引通过拉力计测量可实现脊柱纵向牵引力度的定量控制,提高牵引过程安全性;髋部设置牵引弓装置可方便评估左右两侧牵引力度平衡性,能保持双侧髋部牵引力量的平衡。躯干托板位置可进行下降并滑向床体头侧,躯干下方空间开阔便于术中即刻放射学检查;躯干托板表明覆镜面,垫上海绵垫可以支撑躯干,下放躯干托板后去掉海绵垫又可自由滑动便于观察背部石膏覆盖情况。本发明设计巧妙,使用方便,克服已有装置不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头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尾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序号分别表示为:

1-脚轮;

2-底座;2.1-条状铸铁底板;2.2-方形钢管;2.3-方形铸铁板;

3-滑动杆;3.1-头侧滑动架,3.2-尾侧滑动架;

4-基础架;4.1-竖向方形钢管,4.2-贯通螺丝,4.3-横向钢管,4.4-竖向短钢管;

5-头架;5.1-横形钢管;

6-侧杆;6.1-竖向短钢管,6.2-纵长钢管,6.3-条状小钢板;6.4-条状小钢板;

7-肩杆;7.1-内部实心钢轴,7.2-外层两侧钢管7.3-条状小钢板,7.4-外层中部钢管

8-足杆;8.1-内部实心钢轴8.2-外层两侧钢管8.3-条状小钢板;8.4-外层中部钢管;

9-尾架,9.1-横向钢管,9.2-竖向钢管,9.3-纵向钢管;9.4-钢制框架;

10-枕托,10.1-u型托板,10.2-钢条,10.3-小钢管;

11-臂托,12-头部定向转轮;

13-躯干托板,13.1-镜面平板,13.2-方形支撑钢管;

14-下肢托架,14.1-u型托板,14.2-倒u型方钢管支架;

15-尾端转轮;16-减速机,17-手摇轮,18-支撑布,19-头端绞盘轴;20-牵引弓,21-拉力计,22-尾端绞盘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强对本发明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介绍。

实施例1:参见图1-图5,一种新型脊柱侧凸石膏牵引床,所述牵引床包括床体、滑动可调节支撑装置、头部牵引装置及髋部牵引装置,所述滑动可调节支撑装置、头部牵引装置及髋部牵引装置均设置在床体上。实现脊柱纵向牵引力度的定量控制,提高牵引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能保持双侧髋部牵引力量的平衡,并能便于术中即刻放射学检查。该方案中,所述床体包括脚轮1、底座2、滑动杆组件3、基础架4、头架5、侧杆6、肩杆7、足杆8以及尾架9,所述脚轮1设置在牵引床头尾两端底座2的下方,所述滑动杆组件设置在头尾两端底座2之间,所述基础架4设置在头尾两端底座2上方,左右两侧侧杆6设置在头尾两端基础架4上方并连接头尾两端基础架4,所述肩杆7、头架5设置在左右两侧侧杆头部上方,左右两侧侧杆尾部上方设置有足杆8和尾架9,所述底座2包括弧形条状铸铁底板2.1,所述底板上方焊接方形钢管2.2及方形铸铁板2.3,所述脚轮为带有刹车功能万向轮(1),通过螺丝与边角弧形条状铸铁底板2.1相连。所述滑动杆组件包括四枚滑动杆3、头侧滑动架3.1和尾侧滑动架3.2,四枚不锈钢滑动杆3通过螺丝与方形铸铁板2.3连接,上方两根滑动杆上套有4枚可滑动套,头侧两枚滑动套使用钢板组建连接,中间留竖向方孔,组成头侧滑动架3.1;尾侧两枚滑动套使用钢板组建连接,两侧留竖向方孔,组成尾侧滑动架3.2。所述基础架4包括竖向方形钢管4.1、贯通螺丝4.2、横向钢管4.3以及竖向短钢管4.4,其中基础架4中部为竖向方形钢管4.1,嵌插入底座的方形钢管2.2内,两者通过贯通螺丝装置4.2连接;基础架上部焊接横向钢管4.3,横向钢管两端再焊接竖向短钢管4.4,与侧杆6嵌插连接;方形钢管4.1顶部由钢板进行焊接封顶。所述头架5由一横形钢管5.1和两端竖向短钢管焊接组成,其中两端竖向钢管与侧杆6头侧的竖向短钢管6.1嵌插连接,再由顶丝螺丝固定;侧杆6主要由一纵长钢管6.2构成,头端焊接一竖向短钢管6.1,与头架的竖向短钢管嵌插连接,再由顶丝螺母固定;靠近头端和靠近尾端各焊接一竖向短钢管,分别与头尾基础架两侧的竖向短钢管6.1嵌插连接,再由顶丝螺丝固定,侧杆6与肩杆7、足8连接部位焊接竖向条状小钢板6.3、6.4。所述肩杆7包括内部实心钢轴7.1、外层两侧钢管7.2、竖向条状小钢板7.3以及外层中部钢管7.4,所述外层两侧钢管7.2再焊接竖向条状小钢板7.3,分别与两侧侧杆6上的小钢板6.2通过螺丝进行固定。外层中部钢管7.4可实现自由转动。所述足杆8包括内部实心钢轴8.1、两侧钢管8.2、竖向条状小钢板8.3以及中部钢管8.4,所述两侧钢管8.2再焊接竖向条状小钢板8.3,分别与两侧侧杆6上的小钢板6.3通过螺丝进行固定。中部钢管8.4可实现自由转动。所述尾架9由两个平行横向钢管9.1、两侧竖向钢管9.2及底部两侧纵向钢管9.3焊接而成;其中底部两侧纵向钢管9.3与两侧侧杆6尾端嵌插连接,再由顶丝螺丝固定,两个平行横向钢管9.1间左右侧焊接两枚竖向钢制框架9.4。所述滑动可调节支撑装置包括枕托10、臂托11、头部定向转轮12、躯干托板13、下肢托架14、尾端转轮15、减速机16、手摇轮17、支撑帆布18,所述枕托10设置在头架5和肩杆7之间,臂托11位设置在肩杆7两端,躯干托板13和下肢托架14设置在肩杆7与足杆8之间,尾端转轮15、减速机16和手摇轮17组装后设置在尾侧底座2上,支撑帆布18设置在躯干托板12上方。枕托10由u型托板10.1和下方两根纵向平行钢条10.2固定组成,钢条穿过小钢管10.3,并使用小顶丝螺丝固定,两侧钢管焊接于头侧基础架上部两侧。所述臂托11为u型钢制托板,臂托板表面开平行纵向镂空槽可以穿臂部固定带,臂托板底部通过螺丝与“¬”型小钢板相连,再与肩杆两侧小钢板7.3通过螺丝进行固定。固定后,臂托板可进行轴向转动能力及部分上下活动;头部定向转轮12主要由转轴和两侧固定板组成,一侧固定板外侧再安装定向开关,可变换固定转动方向。两侧固定板焊接于肩杆外层两侧钢管下方,保留肩杆外层中间钢管的活动性。躯干托板13由上部平板13.1与下部方形钢管13.2组成;上部平板表面覆镜面,托板下方支撑钢管13.2竖向穿过头侧滑动架3.1中间方孔后,使用“¬”型钢条纵向穿过滑动架及钢管纵向预留孔进行固定;所述下肢托架14由上部u型托板14.1与下部倒u型方钢管支架14.2组成;钢管架两侧竖向穿过尾侧滑动架3.2两侧方孔后,使用“¬”型钢条纵向穿过滑动架及钢管预留孔进行固定;所述尾端转轮15主要由转轴和外侧框架组成,转轴框架与减速机16、手摇轮17装配后焊接于尾侧底座方型钢管头侧,使得可以通过手摇轮17控制尾端转轮15转动。所述支撑布18缠绕于头部定向转轮12的转轴后从肩杆外层中间钢管7.4上方翻转向尾侧,从躯干托板13上方再穿过下肢托架14下方两钢管之间,从足杆外层中间钢管8.4上方绕过再向下缠绕在尾端转轮15的转轴上。所述枕部托板10.1、下肢托架14.1表面均包有海绵软垫和人造皮革包面;躯干托板13.1镜面上方在使用时覆盖可拆卸人造革包面海绵软垫。所述头部牵引装置由头端绞盘轴19、减速机16、手摇轮17、牵引弓20组成;头端绞盘轴19焊接于头架横向杆5.1中间,与减速机16及头摇轮17连接后,通过手摇轮控制绞盘轴转动;绞盘轴上缠绕牵引钢丝,与头部牵引弓20相连;所述髋部牵引装置由拉力计21、牵引弓20、尾端绞盘轴22、减速机16、手摇轮17组成,所述拉力计21尾端和牵引弓20连接,牵引弓两侧分别与牵引钢丝连接,再分别缠绕至尾端两侧的绞盘轴22上,绞盘轴固定于尾架上的钢制框架9.4内,绞盘轴下方与减速机16和手摇轮17连接,使得转动尾侧的手摇轮17控制尾端绞盘轴22转动。

该方案中,如图1所示,在牵引床底座2底部设有带刹万向脚轮1,方便在操作过程中保持牵引床的稳定;头尾底座之间设有4根光滑实心圆柱形不锈钢作为滑动杆3;其中上方两枚滑动杆上设有头侧滑动架3.1和尾侧滑动架3.2,可以在滑动杆上进行纵向自由滑动;头侧滑动架在两侧滑动杆中间开竖向方孔,躯干托板13下方的支持方形钢管可竖向插入改孔内并用“¬”型钢条纵向贯通躯干托板和滑动架;尾侧活动架在两滑动杆外侧分别开竖向方孔,下肢托架14下方的支持方形钢管可插入两侧孔内并用“¬”型钢条纵向贯通固定下肢托架和尾侧滑动架;在使用的过程中躯干托板13和下肢托架14进行纵向灵活滑动,而两者的高度可通过拔除“¬”型钢条后调整托板/托架至合适高度后重新插入钢条固定进行调整。躯干托板13表面为镜面,使用时可以观察背部石膏分布情况;而在石膏制作前其表面覆盖海绵软垫可对患儿躯干起到支撑作用。下肢托架14下方的支撑钢管分布在支撑布18两侧,使用时可实现自由纵向滑动又不影响支撑布的作用。将支撑布缠绕在头部定向转轮12上,稍拧紧后转动床尾下方手摇轮17可通过减速机16转动尾端转轮15收紧支撑布18;改变头部定向转轮12转动方向或反向转动手摇轮17可放松支撑布。如图2所示,牵引床侧杆下方条状小钢板6.3和肩杆两端条状小钢板7.3通过螺丝进行固定。如图3所示,基础架竖向方形钢管4.1嵌插入底座方形钢管2.2,两者通过贯通螺丝4.2进行固定。转动床头手摇轮17,可通过减速机16控制头端绞盘轴19转动。如图4所示,转动床尾上方两侧手摇轮17,可通过减速机16转动尾端绞盘轴22。如图5所示,转动床头手摇轮17,控制头端绞盘轴19转动,可通过牵引钢丝带动头部牵引弓20进行纵向活动。转动床尾上方双侧手摇轮,转动床尾绞盘轴,可通过牵引钢丝带动尾侧牵引弓20和拉力计21进行纵向活动,当床尾部两侧牵引拉力均等时,牵引弓20两侧会保持平衡不偏斜。患儿双侧上肢放在臂托11上后可穿固定带进行固定。

工作过程:该系列石膏矫正和控制eos的原理在于:患儿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此时患儿全身的肌肉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在适度的纵向牵引和脊柱胸阔轴向的人为去旋转手法下,脊柱侧凸和胸阔的旋转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在此条件下进行石膏固定巩固脊柱和胸阔畸形的矫形效果,并定期进行更换。该治疗整个过程需在特制的脊柱牵引床上进行。

请参看图1、图2,首先将石膏袖套套于支撑布18上,将支撑布缠绕在头部定向转轮12上,稍拧紧;患儿麻醉后转移至躯干托板13.1上,将袖套穿过躯干;头枕于枕托10.1上,双侧上肢放在臂托11上后可穿固定带进行固定,调整下肢托架14.1后将下肢放于下肢托架上。使用枕颌带固定头部后与头部牵引弓20相连,髋部固定带固定髋部后与拉力计相连。后转动床尾下方手摇轮17收紧支撑布;转动床头手摇轮17,牵引头颈部。转动床尾上方双侧手摇轮,牵引髋部,牵引时保证尾侧牵引弓20平衡不偏斜。将躯干托板下方钢管13.2与头侧滑动架3.1固定用钢条拔除,将躯干托板表面海绵垫去除露出镜面。其次,开始进行脊柱石膏制作,制作过程中可通过下方镜面观察背部石膏情况;制作完成后将躯干托板纵向滑行至床头。可将c臂机球管面推至患儿躯干下方进行术后透视,检查矫形效果;满意后将躯干托板复原位并固定,此时躯干托板可再次对患儿起支撑作用;调整头部定向转轮12转动方向,放松支撑布后从患儿尾侧抽出即可。使用本发明时,还必须配置头部牵引用枕颌带以及髋部牵引用系带(图中未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并没有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基础上所作出的等同替换或者替代均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