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伴椎体部分切除的颈椎关节置换装置。
背景技术:
颈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cervicaldiscdegenerationdisease,cddd)是发病率极高的常见病,以往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融合手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但acdf会由于邻近节段代偿性活动度增加而引起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即所谓的邻椎病(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由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cervicaldiscreplacement,cdr)应运而生。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在解决患者神经症状的同时,还可以保留原有节段的生理活动度。其主要包括金属终板和椎间关节1.金属终板:是假体与椎体骨质相接处并固定的结构,有的是平板型设计,有的是弧形设计,但共同的是都带有齿状凸起,从而增加其初期稳定性;并带有羟基磷灰石涂层,以保证后续的骨性融合,从而保证长期的稳定性;2.椎间关节:是不同假体之间结构差异比较大的部位,有的是高分子聚乙烯衬垫(如mobi-c),有的是金属球窝关节(如prestige-lp),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模拟正常的椎间活动情况。
人工颈椎间盘的置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切除椎间盘组织,并对椎间隙后方的压迫因素(如骨赘、突出的椎间盘、骨化的后纵韧带等)进行去除;
2.打磨上下软骨终板,彻底显露骨性终板;
3.修正骨性终板,保证上下终板相互平行,以确保假体顺利置入;
4.将假体置入,并调节至最适宜的位置。
现有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缺点:1.对骨性终板打磨的过程中会出现骨松质的出血并产生大量骨屑,为术后异位骨化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2.对于位于椎体后方(而非椎间隙后方)的压迫因素,由于前路术野有限,难以通过椎间隙进行有效的减压;3.目前的颈椎间盘装置不适用于椎间隙过于狭窄的患者,因为置入后间盘假体在有限的椎间隙高度内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运动功能;4.市面上所有的颈椎间盘假体均采用“初期机械固定,远期生物固定”的固定方式,这样的固定方式有赖于假体与骨性终板之间的融合,所以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骨不融合的情况,这时候就可能导致假体的松动、沉降甚至脱出,引发严重后果;同时,由于考虑到nsaids的“抑制骨形成”的作用,很难在人工间盘置入术后常规地使用nsaids进行ho预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伴椎体部分切除的颈椎关节置换装置,可减少甚至完全避免ho的发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伴椎体部分切除的颈椎关节置换装置,包括上位半椎体假体、下位半椎体假体和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所述上位半椎体假体的下表面和下位半椎体假体的上表面均设有卡槽,所述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的上端有用于与上位半椎体假体的卡槽卡扣配合的上位卡扣,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的下端有用于与下位半椎体假体的卡槽卡扣配合的下位卡扣。
进一步的,上位半椎体假体的上表面和下位半椎体假体的下表面均设有固定栓。
进一步的,上位半椎体假体上设有前位螺钉钉道和后位螺钉钉道。
进一步的,前位螺钉钉道倾斜设置。
优选地,前位螺钉钉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后位螺钉钉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
进一步优选地,前位螺钉钉道左右对称位置各有一个,后位螺钉钉道位于中位。
其中,伴椎体部分切除的颈椎关节置换装置还包括前位螺钉和后位螺钉。
进一步的,上位卡扣和下位卡扣上均有定位凸起,卡槽内有与定位凸起适配的凹槽。
其中,上位半椎体假体和下位半椎体假体的材质为金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三部分分离式的组合假体,各部分都可以分别根据患者椎体形状进行不同尺寸的定制;上、下位半椎体假体之间的间距是可调的,可以用于部分椎间隙明显狭窄的患者;
2,通过椎体次全切可以将位于椎体后方的骨赘或压迫因素进行切除,而固定栓可以加强对假体的把持力,使连接更稳定,适用于压迫因素位于椎体后方后患者,扩大了cda手术的适应证范围;
3.降低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①将“骨对骨”的间隙结构变为了“金属对金属”的间隙结构,从而消除了ho形成的环境基础;②由于是通过机械固定,所以nsaids的抑制骨形成的副作用无需考虑,可以放心地使用nsaids进行ho的预防;
4.由于不会牵扯到“骨不愈合”的问题,所以不会出现假体松动或假体沉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分解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上位半椎体假体的俯视图;
图4是半椎体假体与椎体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置入后的示意图;
图中:1-上位半椎体假体、2-下位半椎体假体、3-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4-固定栓、5-卡槽、7-前位螺钉钉道、8-后位螺钉钉道、10-上椎体、11-下椎体、12-骨水泥、51-凹槽、61-上位卡扣、62-下位卡扣、63-定位凸起、91-前位螺钉、92-后位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的伴椎体部分切除的颈椎关节置换装置,包括上位半椎体假体1、下位半椎体假体2和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3,上位半椎体假体1的下表面和下位半椎体假体2的上表面均设有卡槽5,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3的上端有用于与上位半椎体假体1的卡槽5卡扣配合的上位卡扣61,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3的下端有用于与下位半椎体假体2的卡槽5卡扣配合的下位卡扣62。
如图2所示,上位卡扣61和下位卡扣62上均有定位凸起63,卡槽5内有与定位凸起63适配的凹槽51。当卡扣与卡槽5扣合后,定位凸起63与凹槽51的相互嵌合。作为优选,定位凸起63为球状。
上位半椎体假体1的上表面和下位半椎体假体2的下表面均设有固定栓4,固定栓4作为的锚定结构,可以加强骨水泥对假体的把持力。
其中,上位半椎体假体1和下位半椎体假体2的材质为金属。上位半椎体假体1上设有前位螺钉钉道7和后位螺钉钉道8。其中,伴椎体部分切除的颈椎关节置换装置还包括前位螺钉91和后位螺钉92。
前位螺钉钉道7倾斜设置。优选地,前位螺钉钉道7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后位螺钉钉道8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其中,伴椎体部分切除的颈椎关节置换装置还包括前位螺钉91和后位螺钉92。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前位螺钉钉道7左右对称位置各有一个,后位螺钉钉道8位于中位。
使用时,对于过小的椎间隙,首先切除椎间盘和上下终板以及部分骨质,并使用磨钻将上椎体10和下椎体11打磨,这样的扩大切除方式可以摘除位于椎体后方的致压物,并可以为后续调整椎间高度做好准备。
然后,根据影像学测量数据准备好分离式上位半椎体假体1、下位半椎体假体2和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3,并调制骨水泥;
如图4所示,上位半椎体假体1使用骨水泥12和多平面多角度螺钉相结合的双重固定;下位半椎体假体2使用单纯的骨水泥12固定。在这里要格外注意椎间高度的调整,以保证足够的活动范围,防止出现闭口现象;同时还要注意与后方小关节水平保持一致;
最后,如图5所示,将球窝关节椎间盘假体3通过卡槽卡扣结构嵌入上位半椎体假体1与下位半椎体假体2之间,完成置入。
本发明采用三部分分离式的组合假体,各部分都可以分别根据患者椎体形状进行不同尺寸的定制;上、下位半椎体假体之间的间距是可调的,可以用于部分椎间隙明显狭窄的患者;通过椎体次全切可以将位于椎体后方的骨赘或压迫因素进行切除,而固定栓可以加强对假体的把持力,使连接更稳定,适用于压迫因素位于椎体后方后患者,扩大了cda手术的适应证范围。
本发明降低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①“骨对骨”的间隙结构变为了“金属对金属”的间隙结构,从而消除了ho形成的环境基础;②由于是通过机械固定,所以nsaids的抑制骨形成的副作用无需考虑,可以放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