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0630发布日期:2019-01-29 18:17阅读:930来源:国知局
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装置,尤其涉及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输液袋与输液器的连接方式是输液管一端的插针插入输液袋袋口处的密封塞内,所述的密封塞为橡胶材质,具有弹性变形功能,通过密封塞弹性的作用,使得密封塞与输液管的插针紧配相连,因紧配相连连接不稳固的原因,当输液管受到外力拉扯时,易造成插针脱离密封塞,即输液管脱离输液袋,影响了患者的输液进度,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包括输液袋、连接套、密封塞、第一Y型管、固定套、支撑板、穿刺针、转动套、第二Y型管、第三Y型管、输液针,所述的连接套贯穿于输液袋底部左侧,所述的连接套与输液袋胶水相连,所述的密封塞位于连接套内部下端,所述的密封塞与连接套胶水相连,所述的固定套位于第一Y型管顶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固定套与第一Y型管胶水相连,所述的支撑板位于固定套内部上端,所述的支撑板与固定套螺纹相连,所述的穿刺针贯穿于支撑板,所述的穿刺针与支撑板胶水相连,所述的转动套贯穿于固定套上端,所述的转动套与固定套转动相连,且所述的转动套与连接套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Y型管位于第一Y型管底部,所述的第二Y型管与第一Y型管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三Y型管位于第二Y型管底部,所述的第三Y型管与第二Y型管胶水相连,所述的输液针位于第三Y型管底部,所述的输液针与第三Y型管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套外部还贯穿有挡板,所述的挡板与连接套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挡板底部还设有密封垫,所述的密封垫与挡板胶水相连,且所述的密封垫贯穿连接套。

进一步,所述的转动套顶部还设有密封盖,所述的密封盖一端与转动套转动相连,且所述的密封盖另一端与转动套卡扣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Y型管外壁左右两侧还设有第一调节阀,所述的第一调节阀与第一Y型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Y型管外壁左右两侧还设有输液过滤器,所述的输液过滤器与第二Y型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三Y型管外壁上端左右两侧还设有第二调节阀,所述的第二调节阀与第三Y型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三Y型管外壁下端还设有第三调节阀,所述的第三调节阀与第三Y型管螺纹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使用时,首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当患者只需进行一种药液的输液治疗时,医护人员先用手将第一Y型管右侧的密封盖打开,再将第一Y型管右侧的转动套与输液袋处的连接套螺纹相连,在转动套与固定套转动相连的作用下,使得转动套与连接套螺纹相连时,转动套不会带动固定套连同第一Y型管进行旋转,当转动套与连接套相连接时,穿刺针将密封塞刺破,即让连接套内部与转动套内部处于连通的状态,当转动套与挡板相接触时,此时,转动套与连接套连接稳固,同时,在密封垫的作用下,确保了转动套与连接套连接的密封性,医护人员再将输液针插入患者所需输液的部位,医护人员再通过使用第一Y型管右侧的第一调节阀、第三Y型管右侧的第二调节阀以及第三调节阀将输液袋内药液输入至患者体内的流速进行相对应的控制,同时,第二Y型管右侧的输液过滤器将输液袋内的药液进行过滤处理,当患者只需进行两种药液的输液治疗时,医护人员再用手将第一Y型管左侧的密封盖打开,再将第一Y型管左侧的转动套与另一个输液袋处的连接套螺纹相连,在转动套与固定套转动相连的作用下,使得转动套与连接套螺纹相连时,转动套不会带动固定套连同第一Y型管进行旋转,当转动套与连接套相连接时,穿刺针将密封塞刺破,即让连接套内部与转动套内部处于连通的状态,当转动套与挡板相接触时,此时,转动套与连接套连接稳固,同时,在密封垫的作用下,确保了转动套与连接套连接的密封性,医护人员再通过使用第一Y型管左侧的第一调节阀、第三Y型管左侧的第二调节阀将另一个输液袋内药液输入至患者体内的流速进行相对应的控制,同时,第二Y型管左侧的输液过滤器将另一个输液袋内的药液进行过滤处理,该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结构巧妙,功能强大,操作简单,通过使用该装置,可将第一Y型管与输液袋紧密相连,有效的避免第一Y型管、第二Y型管以及第三Y型管受到外力拉扯时与输液袋产生脱离现象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输液进度,同时,支撑板是穿刺针的安装载体,所述的第二Y型管左侧的输液过滤器为1.2微米输液过滤器,所述的第二Y型管右侧的输液过滤器为1.5微米输液过滤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的局部主视图;

图2是连接套以及转动套的连接剖视图。

输液袋1、连接套2、密封塞3、第一Y型管4、固定套5、支撑板6、穿刺针7、转动套8、第二Y型管9、第三Y型管10、输液针11、第二调节阀101、第三调节阀102、挡板201、密封垫202、第一调节阀401、密封盖801、输液过滤器9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所示,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包括输液袋1、连接套2、密封塞3、第一Y型管4、固定套5、支撑板6、穿刺针7、转动套8、第二Y型管9、第三Y型管10、输液针11,所述的连接套2贯穿于输液袋1底部左侧,所述的连接套2与输液袋1胶水相连,所述的密封塞3位于连接套2内部下端,所述的密封塞3与连接套2胶水相连,所述的固定套5位于第一Y型管4顶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固定套5与第一Y型管4胶水相连,所述的支撑板6位于固定套5内部上端,所述的支撑板6与固定套5螺纹相连,所述的穿刺针7贯穿于支撑板6,所述的穿刺针7与支撑板6胶水相连,所述的转动套8贯穿于固定套5上端,所述的转动套8与固定套5转动相连,且所述的转动套8与连接套2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Y型管9位于第一Y型管4底部,所述的第二Y型管9与第一Y型管4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三Y型管10位于第二Y型管9底部,所述的第三Y型管10与第二Y型管9胶水相连,所述的输液针11位于第三Y型管10底部,所述的输液针11与第三Y型管10胶水相连,所述的连接套2外部还贯穿有挡板201,所述的挡板201与连接套2螺纹相连,所述的挡板201底部还设有密封垫202,所述的密封垫202与挡板2胶水相连,且所述的密封垫202贯穿连接套2,所述的转动套8顶部还设有密封盖801,所述的密封盖801一端与转动套8转动相连,且所述的密封盖801另一端与转动套8卡扣相连,所述的第一Y型管4外壁左右两侧还设有第一调节阀401,所述的第一调节阀401与第一Y型管4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Y型管9外壁左右两侧还设有输液过滤器901,所述的输液过滤器901与第二Y型管9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三Y型管10外壁上端左右两侧还设有第二调节阀101,所述的第二调节阀101与第三Y型管10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三Y型管10外壁下端还设有第三调节阀102,所述的第三调节阀102与第三Y型管10螺纹相连。

该输液器与输液袋紧密连接装置,使用时,首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当患者只需进行一种药液的输液治疗时,医护人员先用手将第一Y型管4右侧的密封盖801打开,再将第一Y型管4右侧的转动套8与输液袋1处的连接套2螺纹相连,在转动套8与固定套5转动相连的作用下,使得转动套8与连接套2螺纹相连时,转动套8不会带动固定套5连同第一Y型管4进行旋转,当转动套8与连接套2相连接时,穿刺针7将密封塞3刺破,即让连接套2内部与转动套8内部处于连通的状态,当转动套8与挡板201相接触时,此时,转动套8与连接套2连接稳固,同时,在密封垫202的作用下,确保了转动套8与连接套2连接的密封性,医护人员再将输液针11插入患者所需输液的部位,医护人员再通过使用第一Y型管4右侧的第一调节阀401、第三Y型管10右侧的第二调节阀101以及第三调节阀102将输液袋1内药液输入至患者体内的流速进行相对应的控制,同时,第二Y型管9右侧的输液过滤器901将输液袋1内的药液进行过滤处理,当患者只需进行两种药液的输液治疗时,医护人员再用手将第一Y型管4左侧的密封盖801打开,再将第一Y型管4左侧的转动套8与另一个输液袋1处的连接套2螺纹相连,在转动套8与固定套5转动相连的作用下,使得转动套8与连接套2螺纹相连时,转动套8不会带动固定套5连同第一Y型管4进行旋转,当转动套8与连接套2相连接时,穿刺针7将密封塞3刺破,即让连接套2内部与转动套8内部处于连通的状态,当转动套8与挡板201相接触时,此时,转动套8与连接套2连接稳固,同时,在密封垫202的作用下,确保了转动套8与连接套2连接的密封性,医护人员再通过使用第一Y型管4左侧的第一调节阀401、第三Y型管10左侧的第二调节阀101将另一个输液袋1内药液输入至患者体内的流速进行相对应的控制,同时,第二Y型管9左侧的输液过滤器901将另一个输液袋1内的药液进行过滤处理,同时,支撑板6是穿刺针7的安装载体,所述的第二Y型管9左侧的输液过滤器901为1.2微米输液过滤器,所述的第二Y型管9右侧的输液过滤器901为1.5微米输液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