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型艾灸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0113发布日期:2019-03-08 17:57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组合型艾灸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理疗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型艾灸盒。



背景技术:

艾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理疗方法,其采用点燃的艾条在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进行熏灸,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的作用。现有技术对艾灸工具进行了各种改进。文献CN 204863963U公开了一种脊柱艾灸箱,其针对传统的脊柱艾灸箱采用平底结构所带来的艾条与脊柱距离偏差大,施灸效果差的缺点,将箱体下端面设置成与人体脊柱相匹配的曲面,采用吊架将箱体吊起,悬空在患者的背部上方,保证艾条的分布与人体脊柱的形状匹配,艾条与脊柱各处的距离一致,提高施灸效果。文献CN 106983662 A公开了一种艾灸床,床板上对应于人体艾灸部位设置有背部艾灸槽、腿部艾灸槽、脚部艾灸箱,能够对背部、腿部、脚部进行艾灸,以提高艾灸的治疗速度。上述两个技术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人体特定的穴位和部位对应不同的病症,上述方案着眼于宏观的整体性艾灸,材料损耗较大,取得的技术效果却不一定令人满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型艾灸盒,其采用对特定穴位进行重点艾灸,并对特定穴位四周进行辅助艾灸的设计理念,能取得较好的艾灸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组合型艾灸盒,包括

外盒,外盒呈盒体,外盒的底部遍布有通孔;

内盒,内盒位于外盒内,内盒用于容置艾草,内盒的数量至少为1个;

覆盖毯,覆盖毯覆盖于外盒的外表面。

内盒为现有技术中普通的艾灸盒,盒体表面遍布孔洞。将至少1个内盒固定于外盒的底部,使用时将内盒对准特定的穴位,对该特定穴位进行重点艾灸。内盒的艾草产生的热气在外盒内部盘旋,外盒的外表面有覆盖毯的覆盖,内盒的艾草产生的热气不易散失,而且覆盖毯能将这些热气锁定于人体受艾灸的器官周围,使内盒的艾草产生的热气可以长时间在人体受艾灸的器官周围盘旋,艾草的药性可以最大限度被人体吸收。覆盖毯在使用状态时,一般需要同时覆盖住人体受艾灸的器官。

另外,由于艾草在内盒内燃烧,艾灰需要经过内盒的底部、外盒的底部才能与人体接触,所以,高温艾灰与人体接触的概率相对较小,即艾灰烫伤人体的概率相对较小。

作为改进,所述外盒在侧面也开设有通孔。内盒的艾产生的热气可以从外盒的侧面出来去包裹人体受艾灸的器官。如果要对位于人体侧面的穴位进行艾灸,则可以把内盒固定于外盒在侧面,对位于人体侧面的穴位进行重点艾灸(比如手脚等处)。

作为改进,所述覆盖毯上设有导烟孔。导烟孔用于导出艾草燃烧产生的烟气。

作为改进,所述内盒活动连接在外盒的内壁上,该方案方便调整内盒在外盒内的位置,以适合对不同的穴位进行重点艾灸。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内设置有螺纹,内盒的底部设置有与通孔直径相适配的螺杆。该方案为一种简单的活动连接方式。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盒上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方便将外盒固定在人体器官的外表面。

作为再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架为可伸缩型支撑架,以适应不同体型的人体或不同的器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新颖、功能实用、效果明显的优点,在不增加艾草用量的前提下,能有效提高艾灸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盒;2、内盒;3、覆盖毯;4、通孔;5、导烟孔;6、螺杆;7、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组合型艾灸盒,包括外盒1、内盒2、覆盖毯3。外盒1呈盒体,顶部敞开,底部和侧面遍布有通孔4。外盒1的底部由隔热材料制成。内盒2位于外盒1内,内盒2用于容置艾草,内盒2的数量至少为1个。内盒2为传统的不锈钢艾灸盒,其上有均匀密布的小孔。内盒2的主体结构也可参照申请号为201630363546.3的发明创造或申请号为201630077703.4的发明创造。覆盖毯3为一绒布,覆盖毯3覆盖于外盒1的外表面,覆盖毯3上设有导烟孔5。外盒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7,支撑架7为可伸缩型支撑架。

如图2所示,内盒2的底部设置有螺杆6,通孔4内设置有螺纹,螺杆6的直径与通孔4的直径相适配的。通过将螺杆6与通孔4拧合的方式实现内盒2活动连接在外盒1的内壁上。将内盒2拧合在外盒1的底部,则可以对下方的人体器官进行重点艾灸。将内盒2拧合在外盒1的侧面,则可以对人体侧面的穴位进行重点艾灸。

对比试验1:

共20名自愿者,分成2组进行试验。20名自愿者普遍的症状为:腹部受凉,肚子痛。

第一组10人采用本方案。共使用1个外盒和2个内盒,将内盒固定于外盒上后置于自愿者的腹部,并根据自愿者的体型,将2个内盒分别固定于神阙、中脘的上方,之后在外盒上覆盖覆盖毯。

第二组10人仅采用内盒,直接将2个内盒置于神阙、中脘2个穴位之上。

结果:艾灸10分钟后,第一组自愿者中9人均感到症状明显减轻,而第二组自愿者仅2人感觉症状明显减轻。艾灸20分钟后,第一组自愿者全部感到症状明显减轻,而第二组自愿者中仍有4人感觉不明显。

对比试验2:

共20名自愿者,分成2组进行试验。20名自愿者普遍的症状为:感冒引起的咳嗽。

第一组10人采用本方案。共使用1个外盒和3个内盒,将内盒固定于外盒上后置于自愿者的背部,并根据自愿者的体型,将3个内盒分别固定于大椎和2个肺俞的上方,之后在外盒上覆盖覆盖毯。

第二组10人仅采用内盒,直接将3个内盒置于大椎和2个肺俞穴位之上。

结果:艾灸10分钟后,第一组自愿者中9人均感到症状明显减轻,而第二组自愿者仅1人感觉症状明显减轻。艾灸20分钟后,第一组自愿者全部感到症状明显减轻,而第二组自愿者中仍有5人感觉不明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