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3283发布日期:2019-05-07 21:16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医疗用弯刀,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



背景技术:

耳鼻喉科、骨科、神经外科等都需要用到切割用的弯刀。目前,医院中常用的弯刀是美国美敦力公司的耳鼻喉动力系统所配合使用的带角度的弯刀和上海晶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耳鼻喉动力系统所配合使用的带角度的弯刀。

其中,美国美敦力公司的耳鼻喉动力系统所配合使用的带角度的弯刀的内刀在内弯曲部采用三层带弹性的钢片缠绕结构,将内弯曲部与内刀杆部焊接连接。这种内刀在内弯曲部所采用的三层带弹性的钢片缠绕结构,有如下两个缺陷:1、三层钢片的厚度导致内空间缩小,切除物容易堵塞在通道内,影响手术进度;2、弹性钢片缠绕结构,决定了内刀不能拔出,否则就会拉大钢片之间的间隙导致刀头损坏,所以只能一次性使用,不能将内刀拔出彻底消毒,达不到重复使用标准,导致患者治疗成本大幅增加。

上海晶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耳鼻喉动力系统所配合使用的带角度的弯刀的内刀在内弯曲部采用钢丝绳结构,将内弯曲部与内刀杆部焊接连接。这种内刀在内弯曲部所采用的钢丝绳结构,有如下两个缺陷:1、大量占用了内空间,切除物从钢丝绳的四周排除更易堵塞,不能完全满足手术要求;2、在正常使用的往复转动模式时会出现力量缓冲,严重影响切割效果。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缺陷,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其可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患者治疗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其包括内刀杆,所述内刀杆包括内弯曲部和内刀杆部,所述内弯曲部的前端焊接有内刀头,所述内刀杆部后端连接有内刀卡口,所述内弯曲部和内刀杆部一体成型,所述内弯曲部为四方向等距平均旋转切割的一体化单层蛇骨结构以使所述内弯曲部能在外刀内进行任意角度的弯曲并能保证切割强度,具体地,所述内弯曲部包括单层空管,所述单层空管上通过在不同的圆周上切割而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切缝、第二切缝、第三切缝和第四切缝,所述第一切缝与所述第二切缝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切缝与所述第三切缝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切缝与所述第四切缝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四切缝与所述第一切缝之间的间距相同,且两个所述第一切缝之间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二切缝之间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三切缝之间的间距以及两个所述第四切缝之间的间距也相同。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第一切缝与所述第二切缝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切缝与所述第三切缝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切缝与所述第四切缝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四切缝与所述第一切缝之间的间距均为 0.68mm。

更进一步地,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切缝之间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二切缝之间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三切缝之间的间距以及两个所述第四切缝之间的间距均为2.72mm。

另一方面,其中,所述内弯曲部和内刀杆部由整根不锈钢管制成。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不锈钢管的外直径为3mm,内直径为 2.6mm。

更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不锈钢管的长度为150.2mm。

再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内弯曲部的长度为55.8mm。

此外,其中,为了形成所述第一切缝、第二切缝、第三切缝和第四切缝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圆周的不同方向上。

进一步地,其中,正视过去,为了形成所述第一切缝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正面、为了形成所述第二切缝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底部、为了形成所述第三切缝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背面、为了形成所述第四切缝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顶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内刀卡口上设有内刀弹簧和内刀密封圈。

与现有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该内刀的内刀杆为一体化单层蛇骨结构,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程度地增加了通道空间,使切除物能够连续顺畅排出,保障手术进度。

2、该内刀的一体化单层蛇骨结构的内刀杆能确保往复切除组织时力量不衰减,达到最佳的切割效果。

3、该内刀可在具有不同弯曲程度的外刀内使用并可轻松地从外刀中拔出,以便于进行消毒,从而达到彻底消毒效果,满足重复使用,且使用范围更广。

4、该内刀的一体化单层蛇骨结构的内刀杆相对于现有的弹性钢片缠绕结构和钢丝绳结构的内刀,通道空间更大,不易堵塞,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病人痛苦,从而提高手术质量。

5、其可以打破此类产品被美敦力公司等的长期垄断局面,从而摆脱对其的依赖,大幅降低患者治疗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的内刀杆的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的内刀杆在内弯曲部伸直时的正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部分的放大图,以示出各种切缝。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以更好地示出各种切缝。

图6是可与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配合使用的外刀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内刀包括内刀杆I1。如图2所示,所述内刀杆I1包括内弯曲部1和刀杆杆2。所述内弯曲部1的前端焊接有内刀头I2。所述内刀杆部2的后端连接有内刀卡口I3。

优选地,所述内刀卡口I3上设有内刀弹簧I4和内刀密封圈I5。也就是,所述内刀卡口I3的前端与所述内刀杆部2的后端相连、后端设有所述内刀弹簧I4和内刀密封圈I5。

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包括内弯曲部 1和内刀杆部2。其中,所述内弯曲部1能在外刀内进行任意角度的弯曲,例如,0-140°的弯曲,以便于进行切割手术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弯曲部1和内刀杆部2一体成型,无需焊接。这样,使得其可以满足各类电动设备的弯刀使用需求且能达到最佳的切割效果。

优选地,所述内弯曲部1和内刀杆部2由整根304不锈钢管制成。更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不锈钢管的外直径为3mm,内直径为 2.6mm。再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不锈钢管的长度为150.2mm。最优选地,所述内弯曲部1的长度为55.8mm。通过无数次实验证明,这种尺寸和形状的内刀杆,可以最好地满足手术需求。

尤其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弯曲部1为四方向等距平均旋转切割的一体化单层蛇骨结构以使所述内弯曲部1能在外刀内进行任意角度的弯曲并能保证切割强度。

具体地,如图4和5所示,所述内弯曲部1包括单层空管。所述单层空管上通过在不同的圆周上切割而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切缝1.1、第二切缝1.2、第三切缝1.3和第四切缝1.4。

优选地,为了形成所述第一切缝1.1、第二切缝1.2、第三切缝1.3 和第四切缝1.4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圆周的不同方向上。

更优选地,如图4和5所示,正视过去,为了形成所述第一切缝1.1 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正面、为了形成所述第二切缝1.2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底部、为了形成所述第三切缝1.3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背面、为了形成所述第四切缝1.4而在所述单层空管上留下的未切割部分位于顶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切割,既能够使得所述内弯曲部1能够在外刀内进行任意角度的弯曲,也能够使所述内弯曲部1能够进行更好地传递轴向力,从而保证切割的效果。

同时,所述第一切缝1.1与所述第二切缝1.2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切缝1.2与所述第三切缝1.3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切缝1.3与所述第四切缝1.4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四切缝1.4与所述第一切缝1.1之间的间距相同。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切缝1.1与所述第二切缝 1.2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切缝1.2与所述第三切缝1.3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切缝1.3与所述第四切缝1.4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四切缝1.4 与所述第一切缝1.1之间的间距均为0.68mm。

而且,两个所述第一切缝1.1之间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二切缝1.2 之间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三切缝1.3之间的间距以及两个所述第四切缝1.4之间的间距也相同。优选地,如图4所示,两个所述第一切缝1.1 之间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二切缝1.2之间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三切缝 1.3之间的间距以及两个所述第四切缝1.4之间的间距均为2.72mm。

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按照上述间距设置各种切缝,既能使得所述内弯曲部1能够在外刀内任意弯曲,而且能够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切割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内弯曲部1的头部距离第一个切缝的距离为2mm。这样,使得切缝距离所述内弯曲部1的头部的距离不至于过大或过小,从而有助于保证切割效果。

图6示出了可与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配合使用的外刀的分解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外刀包括外刀杆O1。所述外刀杆 O1也包括外弯曲部和外刀杆部。所述外弯曲部的前端焊接有外刀头 O2。所述外刀杆部的后端连接有外刀卡口O3。所述外刀卡口O3上设有外刀密封圈O4和外刀压板O5。也就是,所述外刀卡口O3的前端与所述外刀杆部的后端相连、后端设有所述外刀密封圈O4和外刀压板 O5。

在使用时,所述内刀杆I2插入到所述外刀杆OI中。其中,由于所述内刀杆I2的内弯曲部1能够任意弯曲,所以所述内弯曲部1能在所述外弯曲部内弯曲,从而使得所述内刀头I2能位于所述外刀头O2中。并使得所述内刀卡口I3位于所述外刀卡口O3内,然后通过所述外刀压板 O5封锁所述外刀卡口O3并顶推所述内刀弹簧I4的一端。所述内刀弹簧I4的另一端顶推所述内刀卡口O3,从而实现所述内刀和外刀的装配。而所述内刀密封圈I5和外刀密封圈O4的使用则能够使得所述内刀卡口I3和外刀卡口O3之间密封,防止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为一体化单层蛇骨结构内刀,相对于弹性钢片缠绕结构内刀和钢丝绳结构内刀,其通道空间更大,不易堵塞,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病人痛苦,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为可拔出的一体化单层蛇骨结构内刀,其能达到彻底消毒效果,满足重复使用。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弯刀的内刀可以打破此类产品被美敦力公司等长期垄断的局面,从而摆脱对其的依赖,大幅降低患者治疗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