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4403发布日期:2019-06-22 00:18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针灸治疗用具,是涉及一种具有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



背景技术:

中医针灸有几千年的历史,针灸治疗通过银针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早已被国内外公认。针灸针分为九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毫针,根据病变组织的深度,选用不同长度的毫针,以期直达病所。针刺手法中的提、插、捻等是为了增强针具对穴位及所处经络的刺激,在针灸温针治疗时,还经常配以艾条,以提高疗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针灸针通过安全的低压脉冲信号连接,以代替针刺手法,而达循经传导的治疗作用。针灸所用的毫针基本以不锈钢为针体,也有少量银质针。在作为温针和电针的使用中,对某些病种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发现无论是不锈钢针还是银质针,由于针体具有整体散热和导电性使得一些物理效应降低甚至消失。作为温针使用时,多种实验证明,当针尖达到40度以上时疗效最好,可普通针灸针插入人体时,热量通过针体在浅表内已散发殆尽,无法在病变组织内发挥作用;作为电脉冲针使用时,人体组织和针体间会产生大量分流作用,使治疗脉冲在病变组织的疗效作用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出一种具有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所述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包括针体、针尖和针柄,针体的前端为针尖,后端为针柄;所述针体的外侧设置有功能层,该功能层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为隔热层,外层为绝缘隔离层。

作为优选地,所述功能层涂覆在所述针灸针的外部,与针灸针固定为一体,形成不可拆式针体结构;功能层的内层通过涂覆或浸润工艺覆盖在针体的外表面,外层通过涂覆、浸润或喷涂工艺覆盖在内层的外表面。

作为优选地,所述功能层的内层采用耐温隔热材料制成,外层采用耐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地,所述耐温隔热材料为金属纳米隔热涂料,所述耐温医用高分子材料采用包括聚四氟乙烯在内的生物惰性材料。

作为优选地,所述金属纳米隔热涂料内添加有陶瓷颗粒。

作为优选地,所述功能层与针灸针之间为可拆卸式结构,从针灸针上拆卸下来的功能层为一个独立的绝缘隔热套管。

作为优选地,功能层的内层隔热层采用耐温隔热材料制成,外层绝缘隔离层采用耐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外层绝缘隔离层通过涂覆、浸润或喷涂工艺设置在内层隔热层的外表面。

作为优选地,所述耐温隔热材料为天然材料,缠绕包裹于针体的外部;或耐温隔热材料为复合材料,通过涂覆或浸润工艺设置在针体的外部;所述耐温医用高分子材料为聚四氟乙烯。

作为优选地,所述天然材料选用棉丝,复合材料选用金属纳米隔热涂料。

作为优选地,所述金属纳米隔热涂料内添加有陶瓷颗粒。

作为优选地,所述针灸针的针柄上连接有电针仪的电极,或所述针灸针的针柄上同时连接有电针仪和热针仪。

作为优选地,所述针灸针的针柄上连接有热针仪的热源,或其针柄上捻裹有艾绒。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在实际诊断治疗时,当需要使用温针时,将普通的针灸针插入针灸套管中,使针灸套管与针灸针一起穿刺入人体特定部位,由于针灸套管具有保温隔热功能,因此可以减小向下传导的热量的损耗,保证针尖温度,从而提高疗效;使用非常方便。当需要使用电针时,将电针仪接在裸露的针柄上,由于套管有绝缘功能,可以减少针体和人体之间分流,使针尖部分治疗效果增强。还可以将电热同时作用于针柄上,实现电热共用,缩短治疗时间,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绝缘隔热套管和针灸针均为一次性产品,携带和使用都非常方便,同时由于套管为一次性产品,能够避免引发交叉感染等医疗事故。

3、本实用新型的针灸针由针灸针体和针灸套管构成,将针灸针体穿插在针灸套管内,能够使针体与其周围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热阻,大大降低了针灸针体对周围组织的散热作用,避免了针体热量向其四周进行扩散,从而使针尖温度达到要求,提高了治疗效果,克服了针灸针柄温度无法真实传递到其针尖的这一长久以来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针灸针在进行热针治疗时,由于针灸针设有隔热层,能够大大降低针体热量向其周围组织进行散热,保证针尖温度达到治疗要求,在进行电针治疗时,由于针灸针设有绝缘隔离层, 能够大大降低针体向其周围组织进行分流,以增加治疗效果。还可以在针灸治疗时,同时将电、热两种物理效应作用于同一根所述针灸针上,实现电热共用,进一步提高疗效。绝缘隔热套管于针灸针之间为可拆卸式设计,用以套在普通针灸针上,根据针灸治疗要求的需要,有些治疗用不锈钢针灸针即可,有些针灸治疗则要用银质针,针灸套管可以根据治疗需要而灵活运用,使普通针灸针成为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的具体含义为:1为针体,2为针尖,3为针柄,4为内层,5为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下面结合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该针灸针由针体、针尖和针柄组成,针体的前端为针尖,后端为针柄;所述针体的外侧设置有功能层,该功能层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为隔热层,外层为绝缘隔离层。

针灸针可与其外侧的功能层固定为一体,也可与功能层之间呈分体式设计,即针灸针外侧的功能层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从针灸针上拆卸下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绝缘隔热套管使用。具体地,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根据针灸治疗要求,可将套设在不锈钢针灸针上的功能层拆卸下来,套设在银质针上,因为,有些治疗用不锈钢针灸针即可,有些针灸治疗则要用银质针,银质针的导热性能是不锈钢针的20倍左右。因此,所述绝缘隔热套管可以根据治疗需要套设在不同材质的针灸针上,运用灵活、方便,普通针灸针上套设功能层后就能成为具有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为了方便穿插针灸针,还可在绝缘隔热套管的顶部设置一个扩口。

在使用过程中,将功能层套设在针灸针的针体上,针尖从功能层的前端伸出,然后,针灸针与其外部的功能层一起穿刺入人体的特定部位,通过电加热和/或电脉冲进行针灸治疗,以增加病变部位的治疗效果。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针灸针与其外侧的功能层之间为一体式设计,功能层主要通过涂覆工艺固定在针灸针的针体外部,形成不可拆卸式针体结构,无法从针灸针上拆卸下来。

功能层包括内层的隔热层和外层的绝缘隔离层,外层完全覆盖内层,外层的下端部为弧形。

内层的隔热层采用耐温隔热材料制成,其主要通过涂覆或浸润工艺覆盖在针体的外表面,该耐温隔热材料主要选用复合材料,如HG/T 4341-2012型号的金属纳米隔热涂料等。为了提高内层的隔热效果,可在金属纳米隔热涂料内添加有陶瓷颗粒。

外层的绝缘隔离层主要通过涂覆、浸润或喷涂工艺覆盖在隔热层的外表面,外层完全覆盖内层,其采用耐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四氟乙烯等生物惰性良好的各种材料,聚四氟乙烯的耐高温工作温度高达250℃,电绝缘性可以抵抗1500伏高压电,具有良好的生理惰性。

制作功能层的过程是在针灸针的针体上均匀涂覆一层陶瓷金属纳米隔热涂料,待陶瓷金属纳米隔热涂料凝固后,即在针体的外表面生成一层隔热层;然后,将涂覆有内层隔热层的针灸针浸入聚四氟乙烯液体中,并使针尖外露,然后,将整个针灸针从聚四氟乙烯液体中取出,竖直放置,使附着的聚四氟乙烯在内层隔热层的下端自然延伸出一个弧形结构,待聚四氟乙烯凝固后,即在隔热层的外表面生成一层绝缘隔离层。

当针灸针在热灸治疗中使用时,将热针仪的电极固定在针灸针的针柄上,或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灸针的针柄上,由于针体外部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能够大大降低针体热量向其周围组织进行散热,保证针尖温度达到治疗要求。当针灸针在电灸治疗中使用时,将电针仪的电极固定在针灸针的针柄上,由于针体外部设置有绝缘隔离层,能够大大降低针体向其周围组织进行分流,以增加治疗效果。当针灸针同时使用在电灸和热灸治疗上时,将电针仪、热针仪的电极同时固定在针灸针的针柄上,这样便可实现电热共用的功能效果。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的针灸针与其外侧的功能层之间为可拆卸式结构,功能层是套设在针灸针的针体外部的,其可从针灸针上拆卸下来,拆卸下来的功能层为一个独立的绝缘隔热套管。

功能层的内层采用天然材料或复合材料等耐温隔热材料制成,外层采用聚四氟乙烯等生理惰性良好的耐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若内层选用的是棉丝等导热系数很低的天然材料,则功能层的制作过程是:首先,将棉丝均匀缠绕包裹于针灸针的针体外部,在针灸针的外表面形成一层隔热层。棉丝缠好后,采用涂覆、浸润或喷涂工艺在棉丝外表面覆盖一层聚四氟乙烯等耐温医用高分子材料,形成一层绝缘隔离层,这样,针灸针的外部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层。涂覆绝缘隔离层时,将整个针灸针浸在聚四氟乙烯液体中,然后取出,竖直放置,使附着的聚四氟乙烯在内层隔热层的下端自然延伸出一个弧形结构,待聚四氟乙烯凝固后,即在隔热层的外表面生成一层绝缘隔离层。当功能层制作完成后,若将针灸针从功能层中抽出,与针灸针相脱离的功能层便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绝缘隔热套管使用。

若内层选用的是HG/T 4341-2012型号的陶瓷金属纳米隔热涂料等复合材料,则功能层的制作过程是:首先,通过涂覆、浸润工艺在仅针灸针的针体外部覆盖一层陶瓷金属纳米隔热涂料,从而在针灸针的外表面形成一层隔热层。隔热层涂覆好之后,采用涂覆、浸润或喷涂工艺在隔热层的外表面覆盖一层聚四氟乙烯等耐温医用高分子材料,涂覆的具体过程为:将整个附有隔热层的针灸针浸在聚四氟乙烯液体中,然后取出,竖直放置,使附着的聚四氟乙烯在内层隔热层的下端自然延伸出一个弧形结构,待聚四氟乙烯凝固后,即在隔热层的外表面生成一层绝缘隔离层,这样,针灸针的外部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层。当功能层制作完成后,若将灸针从功能层中抽出,与针灸针相脱离的功能层便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绝缘隔热套管使用。绝缘隔热套管为一个内中空的圆柱形套管,其内径与针灸针的外径相匹配。

由于针灸针规格较多,大小和长度各不相同,因此,可采用上述制作方法,根据针具型号,在其外部制作出大小相匹配的针灸套管。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有些治疗用不锈钢针灸针即可,有些针灸治疗则要用银质针,因为银质针的导热性能是不锈钢针的20倍左右。因此,可根据针灸治疗要求的需要,将套设在不锈钢针灸针上的功能层拆卸下来,套设在银质针上。因此,所述绝缘隔热套管可以根据治疗需要套设在不同材质的针灸针上,运用灵活、方便,可使普通针灸针成为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电热共用绝缘隔热功能的针灸针,可接热针仪或烧艾条作为热针使用,也可接电针仪作为电针使用,更可以将电热两种功能结合使用,即将电热两种功能同时作用于同一根针的针柄上,温针电针同时治疗同一穴位,电热共用。

根据试验表明,针灸温针治疗时,针尖上的温度保持在40度左右时,治疗效果最好。而普通的针灸针直接插入人体后,由于针体会与其周围组织直接接触,针体会与周围组织之间进行热传递,即对周围组织进行散热,这样,其针尖的温度基本和人体温度相同,很难再进一步提高,这样热量只能在表皮真皮层传导,无法作用至经络及穴位上,且如果外源温度提高,病人也无法承受较高的温度甚至可能会灼伤组织,效果也不好。而本实用新型的针灸针,由于针体外部设置有功能层,具有隔热和绝缘隔离功能,针灸针体不和人体组织直接接触,这样,针灸与其周围组织之间就存在一定热阻,针灸针体对周围组织的散热作用大大降低,避免了针体热量向其四周进行扩散,从而使针尖温度达到要求。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