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石复位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805发布日期:2019-04-20 03:09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石复位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耳石复位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半规管是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前庭器官都是膜质管道,和蜗管一样因构造曲折繁复,有膜迷路之称。而且管道中充满内淋巴,其外面的骨迷路和外淋巴起着保护作用。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内耳前庭腔内。它们的前面为耳蜗,后面半规管为三条半规管。两囊之间有短管相通,半规管与耳蜗又分别与两囊相连通,所以膜迷路各部分之间的内淋巴是相通的,膜半规管也有相应膨大的膜壶腹。膜壶腹壁上有壶腹嵴,亦为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运动的刺激。现有模型都是连接现有技术中通过制作半规管模型来作为耳石症复位法治疗的辅助器具,治疗辅助器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在体位转动中指引耳石转动复位。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治疗辅助工具在佩戴在头部上时,直接通过调整佩戴组件对半规管模型进行调整,对半规管模型不方便进行方位上的微调,使得半规管模型不能很准确的与体内的半规管空间方位上对齐,不能很好的模拟耳石在半规管内部的运动状况,并且现有技术中的佩戴组件往往采用弹性松紧件固定在头部,在复位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偏移,进而不能有效模拟耳石在半规管内部的运动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固佩戴的耳石复位辅助装置,并且方便安装半规管模型,在佩戴后能够对半规管模型的空间位置进行调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耳石复位辅助装置,包括佩戴组件、安装组件和半规管模型,安装组件上转动连接有半规管模型,安装组件与佩戴组件沿头围方向上滑动连接,安装组件上设有调节组件,该调节组件用于调节半规管模型的水平位置,头箍外侧面沿头围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安装组件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安装组件设置有用于定位安装组件的锁定装置,佩戴组件包括头箍和调节带,头箍呈U型开口形状,该头箍在开口处两端设置有容纳腔,两个容纳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滑轨,调节带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头箍上设置有固定件,该固定件用于定位调节带;

半规管模型为通过3D建模打印的膜半规管模型,膜半规管模型包括三个管体和椭圆囊模型,管体末端包括有膨大部,该膨大部内设置有壶腹嵴模型,该壶腹嵴模型采用弹性胶状材料,膜半规管模型设置有起空间方位标识作用的底座,底座设置有指示边,该指示边用于校准视角,所述底座用于与双侧半规管总脚分叉点的端点及眼球下缘构成的平面校准平行,底座的指示边用于与佩戴者的矢状面平行对齐校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膜半规管模型为空心结构,该膜半规管模型容纳有液体和耳石模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安装组件包括模型安装座和第一安装板,模型安装座用于安装膜半规管模型,第一安装板滑动连接在第二滑轨内,模型安装座与第一安装板通过调节组件连接,调节组件包括连接座和连接板,第一安装板背向第二滑轨一面与连接座固定垂直连接,连接板铰接在连接座远离第一安装板一端,连接座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轴,该连接座与连接板通过连接轴铰接,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模型安装座转动连接,模型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卡接膜半规管模型的安装槽,该安装槽一端侧壁设置有第一紧固件,该第一紧固件用于固定半规管模型,模型安装座在安装槽的另一端侧壁设置有第二安装孔,连接板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匹配的第一安装孔,连接板上设置有与连接轴相互垂直的旋钮,该旋钮包括支撑轴和把手,支撑轴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该支撑轴设置有外螺纹,第一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第二安装孔包括固定部和调节部,第二安装孔的固定部内壁设置有内螺纹,第二安装孔的调节部内壁为光滑内壁,在支撑轴位于调节部时模型安装座与连接板相互转动连接,在支撑轴位于固定部时模型安装座与连接板相互固定,模型安装座上设置有水平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水平仪为水准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连接座背向第一安装板一侧设置有第一转动座,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转动座,第一转动座与第二转动座均设置有插孔,第一转动座设置有插槽,第二转动座为与插槽匹配的插板,当插板与插槽相互插接时设置在上端的插孔对齐,插孔设置有铰接轴,第一转动座与第二转动座通过铰接轴插接插孔铰接,铰接轴一端设置有用于定位铰接轴的限位套,该铰接轴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紧固件,该第二紧固件用于夹紧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限制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相互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固定件一端转动连接在头箍上,该固定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卡环,调节带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卡柱,固定件在转动后卡环与卡柱卡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滑轨在滑动方向设有齿条,调节带两端设置有与齿条啮合的棘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锁定装置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上,锁定装置包括弹性卡柱和控制弹性卡柱伸缩的调节杆,第二滑轨上设置有若干个等距排列的圆槽,弹性卡柱在滑块移动时沿着移动方向在若干个圆槽依次弹跳,调节杆设置在弹性卡柱背向圆槽的一端,该调节杆用于调控弹性卡柱的弹跳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安装板设置有与第二滑轨相垂直的第一安装槽和与第一安装槽垂直贯通的第二安装槽,弹性卡柱通过弹簧件保持伸缩在第一安装槽,调节杆穿插在第二安装槽内,该调节杆伸入第二安装槽一端设置与弹性卡柱相互抵触的斜面,在调节杆在第二安装槽内伸缩时弹性卡柱沿调节杆斜面至第一安装槽内伸缩,调节杆外周面径向设置有卡块,第二安装槽内壁设置有轴向设置的第一滑道和周向设置的第二滑道,卡块在第一滑道内滑动,在卡块卡接到第二滑道时对调节杆起到定位作用保持弹性卡柱卡接在圆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头箍在与额头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硅胶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佩戴装置设置为固定形状的头箍,在头箍后端设置调节其直径的调节带,能够适用不同头围的患者,在佩戴时,使得患者上身保持直立状态,其头部端正,调整头箍的松紧度,使得头箍在佩戴后在头部剧烈晃动下也不会移位,将半规管模型安装在安装座上,通过将安装座设置与头箍滑动连接,在患者保持上身直立的状况下,通过滑动安装座来调整安装座与人体矢状面对齐平行,锁定装置在安装座调整后锁定安装座不再滑移,然后通过调节组件调节半规管模型保持佩戴者的眼球下缘平面平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佩戴组件和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佩戴组件和安装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调节带与头箍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半规管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连接板与模型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安装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a、佩戴组件;a1、头箍;a2、调节带;a3、容纳腔;a4、第一滑轨;a5、固定件;a6、第二滑轨;a7、锁定装置;a8、卡环;a9、卡柱;a10、齿条;a11、棘轮;a12、弹性卡柱;a13、调节杆;a14、圆槽;a15、第一安装槽;a16、第二安装槽;a17、卡块;a18、第一滑道;a19、第二滑道;a20、硅胶垫;

b、安装组件;b1、模型安装座;b2、连接座;b3、第一安装板;b4、连接板;b5、连接轴;b6、安装槽;b7、第一紧固件;b8、水平仪;b9、第二安装孔;b10、第一安装孔;b11、旋钮;b12、支撑轴;b13、把手;b14、固定部;b15、调节部;b16、第一转动座;b17、第二转动座;b18、插孔;b19、插槽;b20、插板;b21、调节组件;b22、限位套;b23、第二紧固件;

c1、耳石模型;c2、膜半规管模型;c3、管体;c4、椭圆囊模型;c5、指示边;c6、膨大部;c7、壶腹嵴模型;c8、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耳石复位辅助装置,包括佩戴组件、安装组件b和半规管模型,安装组件b上转动连接有半规管模型,安装组件b与佩戴组件沿头围方向上滑动连接,安装组件b上设有调节组件b21,该调节组件b21用于调节半规管模型的水平位置,头箍a1外侧面沿头围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a6,安装组件b与第二滑轨a6滑动连接,安装组件b设置有用于定位安装组件b的锁定装置a7,佩戴组件包括头箍a1和调节带a2,头箍a1呈U型开口形状,该头箍a1在开口处两端设置有容纳腔a3,两个容纳腔a3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滑轨a4,调节带a2与第一滑轨a4滑动连接,头箍a1上设置有固定件a5,该固定件a5用于定位调节带a2;

半规管模型为通过3D建模打印的膜半规管模型c2,膜半规管模型c2包括三个管体c3和椭圆囊模型c4,管体c3末端包括有膨大部c6,该膨大部c6内设置有壶腹嵴模型c7,膜半规管模型c2设置设置有起空间方位标识作用的底座c8,底座c8设置有指示边c5,该指示边c5用于校准视角,底座c8用于与双侧半规管总脚分叉点的端点及眼球下缘构成的平面校准平行,底座c8的指示边c5用于与佩戴者的矢状面平行对齐校准。

通过设置底座c8来指示其在体内的准确朝向,使得模型高度模拟半规管在体内的状况,使得其在作为治疗辅助装置时能够更加准确的起到指示作用,底座c8优选呈等腰直角三角形,该底座c8的直角顶点与膜半规管模型c2在预设的耳蜗连接处,在底座c8的斜边所在的侧面与矢状位对齐,该底座c8的底面与人体内半规管总脚分叉点和眼球下缘平面构成水平面平行时,膜半规管模型c2与体内的膜半规管空间位置一致,通过设置底座c8方便在佩戴调整方位时有参考面,更加精准的进行调整,通过将佩戴装置设置为固定形状的头箍a1,在头箍a1后端设置调节其直径的调节带a2,能够适用不同头围的患者,在佩戴时,使得患者上身保持直立状态,其头部端正,调整头箍a1的松紧度,使得头箍a1在佩戴后在头部剧烈晃动下也不会移位,将半规管模型安装在安装座上,通过将安装座设置与头箍a1滑动连接,在患者保持上身直立的状况下,通过滑动安装座来调整安装座与人体矢状面对齐平行,锁定装置a7在安装座调整后锁定安装座不再滑移,然后通过调节组件b21调节半规管模型保持佩戴者的眼球下缘平面平行。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膜半规管模型c2为空心结构,该膜半规管模型c2容纳有液体和耳石模型c1。

其膜半规管模型c2在打印是就设置为中空打印,通过在膜半规管模型c2外侧开有开口,液体和耳石模型c1通过开口灌溉至膜半规管模型c2内,再通过塞件密封开口,优选的,在膜半规管模型c2制作时,在膜半规管模型c2与底座连接处设置有开口,将塞件设置在底座c8上,在底座c8与膜半规管模型c2安装时密封开口。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安装组件b包括模型安装座b1和第一安装板b3,模型安装座b1用于安装膜半规管模型c2,第一安装板b3滑动连接在第二滑轨a6内,模型安装座b1与第一安装板b3通过调节组件b21连接,调节组件b21包括连接座b2和连接板b4,第一安装板b3背向第二滑轨a6一面与连接座b2固定垂直连接,连接板b4铰接在连接座b2远离第一安装板b3一端,连接座b2与连接板b4之间设置有连接轴b5,该连接座b2与连接板b4通过连接轴b5铰接,连接板b4的另一端与模型安装座b1转动连接,模型安装座b1上设置有用于卡接膜半规管模型c2的安装槽b6,该安装槽b6一端侧壁设置有第一紧固件b7,该第一紧固件b7用于固定半规管模型,模型安装座b1在安装槽b6的另一端侧壁设置有第二安装孔b9,连接板b4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b9匹配的第一安装孔b10,连接板b4上设置有与连接轴b5相互垂直的旋钮b11,该旋钮b11包括支撑轴b12和把手b13,支撑轴b12穿过第一安装孔b10和第二安装孔b9,该支撑轴b12设置有外螺纹,第一安装孔b10设置有内螺纹,第二安装孔b9包括固定部b14和调节部b15,第二安装孔b9的固定部b14内壁设置有内螺纹,第二安装孔b9的调节部b15内壁为光滑内壁,在支撑轴b12位于调节部b15时模型安装座b1与连接板b4相互转动连接,在支撑轴b12位于固定部b14时模型安装座b1与连接板b4相互固定,模型安装座b1上设置有水平仪b8。

通过将安装组件b设置为前后转动方向上和水平转动方向上可以调整的结构,安装组件b在空间位置上实现多角度调节,安装半规管模型的模型安装座b1与固定连接头箍a1的连接座b2分别与连接板b4垂直方向上铰接,连接座b2与连接板b4在前后方向上转动,模型安装座b1与连接板b4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其底座c8在调整方向时起到指示校准作用,使得模型安装座b1能够更加精准的调整到准确位置上,在调节水平时通过旋钮b11锁定模型安装座b1与连接板b4,在调整时旋钮b11的支撑轴b12旋出至第二安装孔b9的调节部b15,支撑轴b12与调节部b15间隙配合,模型安装座b1与连接板b4相互可以转动,在模型安装座b1调整到其侧面与矢状面平行时,旋紧支撑轴b12使其与第二安装孔b9的固定部b14螺纹固定连接。

在使用时先佩戴头箍a1,调整松紧,将第一安装板b3滑移到头箍a1的准确位置上,使得底座c8与矢状面平行,第一安装板b3在佩戴时可以位于额头正前方,也可以在耳朵侧边位置,在调整到正确位置时通过锁定装置a7锁定,将半规管模型卡接在安装槽b6内,再通过旋紧第一紧固件b7将膜半规管模型c1固定在安装槽b6内,固定在安装槽b6内的膜半规管模型c1具有方向指示底座c8,其底座c8设置有指示平面和指示侧面,其指示平面与眼眶底面平面平行和其指示侧面与人体矢状面平行时,膜半规管模型c1位置调整到与人体内部的半规管空间位置高度接近,通过调整连接板b4与连接座b2的角度和连接板b4与模型安装座b1的角度,使得膜半规管模型c1指示平面与眼眶底面平面平行和其指示侧面与人体矢状面平行。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水平仪b8为水准泡。

水准泡的结构较小,并且成本较低,能够与调节固定座的整体结构相互匹配,使得调节固定座整体重量更加轻便。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座b2背向第一安装板b3一侧设置有第一转动座b16,连接板b4上设置有第二转动座b17,第一转动座b16与第二转动座b17均设置有插孔b18,第一转动座b16设置有插槽b19,第二转动座b17为与插槽b19匹配的插板b20,当插板b20与插槽b19相互插接时设置在上端的插孔b18对齐,连接轴b5穿插插孔b18铰接第一转动座b16与第二转动座b17连接轴b5,连接轴b5一端设置有用于定位连接轴b5的限位套b22,该连接轴b5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紧固件b23,该第二紧固件b23用于夹紧第一转动座b16和第二转动座b17,限制第一转动座b16和第二转动座b17相互转动。

通过将第一转动座b16与第二转动座b17设置为相互插接,第一转动座b16与第二转动座b17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使得第一转动座b16与第二转动座b17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方便下幅度调节,在调整定位后可以将第二紧固件b23旋拧至第二转动座b17与第一转动座b16相互夹紧,使其固定定位。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件a5一端转动连接在头箍a1上,该固定件a5的另一端设置有卡环a8,调节带a2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卡柱a9,固定件a5在转动后卡环a8与卡柱a9卡接。

在调节头箍a1松紧时,调节调节带a2在容纳腔a3内的伸缩程度,在调整好长度后,将固定件a5的卡环a8卡接在对应卡柱a9上,整体结构简单,并且方便调整操作,在使用时不容易松脱。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滑轨a4在滑动方向设有齿条a10,调节带a2两端设置有与齿条a10啮合的棘轮a11。

棘轮a11与齿条a10配合下调节带a2能够在调整时更加精细的进行调整,另外齿条a10起到引导作用,调节带a2不容易发生移位发生卡住的现象。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锁定装置a7设置在第一安装板b3上,锁定装置a7包括弹性卡柱a12和控制弹性卡柱a12伸缩的调节杆a13,第二滑轨a6上设置有若干个等距排列的圆槽a14,弹性卡柱a12在滑块移动时沿着移动方向在若干个圆槽a14依次弹跳,调节杆a13设置在弹性卡柱a12背向圆槽a14的一端,该调节杆a13用于调控弹性卡柱a12的弹跳空间。

第一安装板b3在滑移时其弹性卡柱a12依次在圆槽a14内弹跳,使得在调节第一安装板b3时更方便控制其移动距离,另外通过调节杆a13调节弹性卡柱a12的使用状态,在位置调节完毕后,通过通过调节杆a13将弹性卡柱a12定位卡接在圆槽a14内,使其固定定位,其整体结构方便调整。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安装板b3设置有与第二滑轨a6相垂直的第一安装槽a15和与第一安装槽a15垂直贯通的第二安装槽a16,弹性卡柱a12通过弹簧件保持伸缩在第一安装槽a15,调节杆a13穿插在第二安装槽a16内,该调节杆a13伸入第二安装槽a16一端设置与弹性卡柱a12相互抵触的斜面,在调节杆a13在第二安装槽a16内伸缩时弹性卡柱a12沿调节杆a13斜面至第一安装槽a15内伸缩,调节杆a13外周面径向设置有卡块a17,第二安装槽a16内壁设置有轴向设置的第一滑道a18和周向设置的第二滑道a19,卡块a17在第一滑道a18内滑动,在卡块a17卡接到第二滑道a19时对调节杆a13起到定位作用保持弹性卡柱a12卡接在圆槽a14内。

在使用需要定位时,推送调节杆a13进一步深入第二安装槽a16,弹性卡柱a12随着调节杆a13前端的斜面的推进向圆槽a14方向移动,调节杆a13在推动弹性卡柱a12卡接到圆槽a14内时,其外周壁的卡块a17正好移动到第二滑道a19,通过旋转调节杆a13使其固定定位,不再在第二安装槽a16内移动,保持第一安装板b3的锁定状态。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头箍a1在与额头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硅胶垫a20。

设置在额头位置的硅胶垫a20增加了头箍a1在佩戴时的摩擦力,防止其发生偏移,同时保证了佩戴的舒适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