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大便失禁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4195发布日期:2019-04-29 12:38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大便失禁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大便失禁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来说,尤其是危重卧病在床的大便失禁患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排大便,协助病人排便不仅给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带来麻烦,还会给患者本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在病人排便时,人们常规的做法是将便盆放于病人臀部下方来接取大便,但这种做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1、对于大便失禁患者来说,由于其排便不能自控,随时都有可能大便,容易污染床被,并增大医护人员的负担;2、病人在排便时大便的臭味易四周扩散污染室内空气,会造成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临床病人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3、病人排便后,由于大便的刺激,再加上擦拭对皮肤的摩擦,容易导致病人肛门处的皮肤烂掉。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文献CN203763339U中公开了一种大便失禁引流装置,包括用于收集大便的集便袋和用于贴在患者肛门周围皮肤上的粘贴盘,粘贴盘与集便袋连接且设有与集便袋内腔连通的通孔,粘贴盘与集便袋连接后类似于现有医疗用的造口袋,集便袋连接有用于将大便导出的大便导出管,集便袋连接有用于向集便袋内注水的进水管。使用时,将粘贴盘贴在患者肛门周围的皮肤上,患者排出的大便直接进入集便袋,再由大便导出管排到指定的地方,可使用进水管向集便袋内注水进行清洗,当患者排出的大便过于黏稠时而无法通过大便导出管排出时,也可通过向集便袋内注水进行稀释。

上述装置虽然可有效解决用便盆接大便带来的容易污染床被、污染室内空气、增大医护人员负担、引起医护人员及家属恶心、导致病人肛门处皮肤烂掉等问题,但是,其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大便导出管的开口位于接头处,且只有一个口供大便进入,在负压吸引排便时,容易出现大便阻塞,排便不畅的情况,若增大压力强力吸引,则有可能导致集便袋靠近粘贴盘的一端发生破裂,导致大便泄露;(2)大便失禁病人常常还需要进行灌肠操作,该大便失禁引流装置不方便进行灌肠,其功能相对单一;(3)用于向集便袋内注水的进水管仅在端部设有出水口,导致对集便袋内进水管两侧的清洗效果不佳,对进水管两侧的黏稠大便的稀释效果不好,也影响大便失禁引流装置的工作效率;(4)不便于留取大便标本、保留灌肠以及外出检查时临时封闭接口。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大便失禁引流装置,以更好地满足临床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引流排便效果好、方便灌肠的多功能大便失禁引流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大便失禁引流装置,包括用于收集大便的集便袋和用于贴在患者肛门周围皮肤上的粘贴盘,所述粘贴盘与集便袋连接且粘贴盘上设有与集便袋的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集便袋连接有用于将大便导出的大便导出管,所述大便导出管的外壁与集便袋密封连接,所述大便导出管伸入集便袋内,大便导出管伸入集便袋内的长度为集便袋整体长度的1/3~2/3,大便导出管伸入集便袋内的一端的侧壁上开有多个排便侧孔。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优选的,大便导出管伸入集便袋内的一端的端部开口呈凹形。

优选的,所述集便袋连接有用于向集便袋内注水的冲水管,所述冲水管的外壁与集便袋密封连接,冲水管伸入集便袋的内腔中的一端侧壁上开有多个冲洗侧孔。

优选的,所述冲水管的出水端固定于集便袋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冲水管的进水端设有用于打开或闭合冲水管的冲水盖帽。

优选的,所述大便导出管的排出端设有用于打开或闭合大便导出管的排便盖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将大便导出管伸入集便袋内的长度设置为集便袋整体长度的1/3~2/3,并在大便导出管伸入集便袋内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多个排便侧孔,负压吸引排便时阻力更小,排便更加顺畅,不用太大负压即可顺利排便,有效避免了集便袋靠近粘贴盘的一端发生破裂的情况,避免了大便泄露。

(2)将大便导出管伸入集便袋内的长度设置为集便袋整体长度的1/3~2/3,当需要进行灌肠操作时,将大便导出管穿过粘贴盘上的通孔插入病人肛门即可,操作非常方便,使该大便失禁引流装置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3)通过在冲水管伸入集便袋的内腔中一端的侧壁上开设多个冲洗侧孔,有利于对冲水管两侧的区域进行清洗、稀释,进一步提高清洗、稀释的效果,提高了大便失禁引流装置的工作效率。

(4)通过在大便导出管的排出端设置用于打开或闭合大便导出管的排便盖帽,方便留取大便标本、保留灌肠以及外出检查时临时封闭大便导出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例说明:

1、集便袋;2、粘贴盘;3、大便导出管;4、冲水管;5、冲水盖帽;6、排便盖帽;21、通孔;31、排便侧孔;32、端部开口;41、冲洗侧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某一元件被描述为“固定于、固接于、连接于或连通于”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固接、连接或连通在另一元件上,也可以是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间接固定、固接、连接或连通在另一元件上。

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便失禁引流装置,包括集便袋1和粘贴盘2,粘贴盘2与集便袋1连接,且粘贴盘2上设有与集便袋1的内腔连通的通孔21。该集便袋1用于收集大便,粘贴盘2用于贴在患者肛门周围皮肤上,大便从粘贴盘2上的通孔21掉落至集便袋1内。集便袋1的下端连接有大便导出管3,用于将大便导出集便袋1,大便导出管3的另一端与外部抽负压设备连接,该抽负压设备可以是负压袋,也可以是医院用于吸痰用的负压吸引瓶等。该大便导出管3的外壁与集便袋1密封连接,大便导出管3伸入集便袋1内,并且,大便导出管3伸入集便袋1内的长度为集便袋1整体长度的1/3~2/3。在大便导出管3伸入集便袋1内的一端的侧壁上开有多个排便侧孔31。通过将大便导出管3伸入集便袋1内的长度设置为集便袋1整体长度的1/3~2/3,并在大便导出管3伸入集便袋1内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多个排便侧孔31,负压吸引排便时阻力更小,排便更加顺畅,不用太大负压即可顺利排便,有效避免了集便袋1靠近粘贴盘2的一端发生破裂的情况,避免了大便泄露。此外,当需要进行灌肠操作时,将大便导出管3穿过粘贴盘2上的通孔21插入病人肛门即可,操作非常方便,使该大便失禁引流装置的功能更加多样化。该大便失禁引流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引流排便效果好、方便灌肠,并有效解决用便盆接大便带来的容易污染床被、污染室内空气、增大医护人员负担、引起医护人员及家属恶心、导致病人肛门处皮肤烂掉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大便导出管3伸入集便袋1内的一端的端部开口32呈凹形,更加有利于排便。集便袋1连接有用于向集便袋1内注水的冲水管4,通过该冲水管4可对集便袋1进行冲水清洗(适当时可使用温水清洗),当患者排出的大便过于黏稠而无法通过大便导出管3排出时,也可通过冲水管4向集便袋1内冲水进行稀释。该冲水管4的一端伸入集便袋1的内腔中,冲水管4的另一端从集便袋1的内腔伸出。冲水管4的外壁与集便袋1密封连接,冲水管4伸入集便袋1的内腔中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冲洗侧孔41。这样,有利于对冲水管4两侧的区域进行清洗、稀释,进一步提高清洗、稀释效果,提高清洗、稀释效率。

本实施例中,将冲水管4的出水端固定于集便袋1的内壁上,这样,避免冲水管4在集便袋1内乱动,也避免了在患者平卧时冲水管4压迫患者皮肤,提高了该引流装置使用时的舒适性。冲水管4的进水端设有用于打开或闭合冲水管4的冲水盖帽5。不需冲水时,该冲水盖帽5关闭,当需要清洗或稀释时,打开冲水盖帽5,将冲水管4的进水端与输水器连接即可。在大便导出管3的排出端设有用于打开或闭合大便导出管3的排便盖帽6。不需排便时,盖起排便盖帽6,当需要排便、留取大便标本时,打开排便盖帽6并将大便导出管3与负压设备连接即可。此外,现有的大便失禁引流装置中的大便导出管3通常为一根长管直接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这样,医护人员在外出进行护理时携带非常不便。本实施例通过在大便导出管3的排出端处设置排便盖帽6,大便导出管3伸出集便袋1的长度很短,方便携带。当需要使用时,打开排便盖帽6,在大便导出管3的排出端连接一根导管,将导管的另一端连接负压设备即可。并且方便留取大便标本、保留灌肠以及外出检查时临时封闭大便导出管3。

该大便失禁引流装置中,集便袋1优选为透明材料,方便观察排便情况。对集便袋1的形状一般不做限制,如可以为水滴形、椭圆形或长方形等形状。粘贴盘2优选为水胶体材质,有利于保护患者肛门周围皮肤。大便导出管3、冲水管4与集便袋1之间的密封连接方式为常规连接方式,如热封连接等,以连接严密,大便不外露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