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游离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可调节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8248发布日期:2019-04-03 00:39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口腔游离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可调节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口腔颌面外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口腔游离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可调节固定装置,该装置用于口腔皮瓣修复患者术后四肢供区的抬高固定。



背景技术:

口腔肿瘤切除或外伤所致的组织缺损,以前臂皮瓣和腓骨肌皮瓣修复居多。术后三天内,尤其需要注意观察供区皮肤肿胀以及负压引流的性状。相关文献指出:术后需将四肢供区抬高20到30度,以帮助供区血液回流,预防四肢肿胀,促进伤口愈合。对于以往供区的固定方法,部分医院采用将棉被叠高或用海绵垫垫在供区下面;该方法不仅不美观,而且长时间使用后棉被和海绵垫会被压扁,角度无法保证,抬高固定效果不好,容易引起供区肿胀,增加患者痛苦。并且负压引流管无处固定,引流管时常被牵拉,容易发生引流管打折,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出现引流管脱落的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并且固定性好的口腔游离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可调节固定装置。该装置可根据医生要求来调节供区所需抬高的角度,调节后的角度不会由于外界原因而随意改变,并且可同时固定负压引流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口腔游离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可调节固定装置,包括20度抬高垫和10度抬高垫;

所述20度抬高垫包括:第一垫体,所述第一垫体的上表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0度,在所述第一垫体上设置有贯穿其两侧面的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垫体的顶部设置有与四肢形状相近的凹形定位槽,在第一垫体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负压引流固定把手;

所述10度抬高垫包括:第二垫体,所述第二垫体的上表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度,在所述第二垫体上设置有贯穿其两侧面的第二通孔;

所述20度抬高垫与10度抬高垫能够结合在一起形成30度抬高垫,所述30度抬高垫的上表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度;所述20度抬高垫设置在10度抬高垫的顶部,并通过设置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固定带与10度抬高垫固定在一起。

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设置有两个。

在所述第一垫体的上表面的中上部设置有防压疮凹槽,在所述防压疮凹槽内设置有可拆卸的防压疮凹槽体,所述防压疮凹槽体与防压疮凹槽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医生要求调节供区抬高的角度为20度或30度;若医生要求需将患者的供区抬高20度,则直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20度抬高垫即可,将患者的供区固定在凹形定位槽内,并将负压引流管通过负压引流夹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固定把手上;若医生要求需将患者的供区抬高30度,则将本实用新型的20度抬高垫设置在10度抬高垫的顶部,并通过设置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固定带与10度抬高垫固定在一起,将患者的供区固定在凹形定位槽内,并将负压引流管通过负压引流夹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固定把手上;

2、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垫体的顶部设置有与四肢形状相近的凹形定位槽,就使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四肢不会随意移动,固定性更好;

3、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垫体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负压引流固定把手,在使用时,就可将负压引流管通过负压引流夹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固定把手上,解决了由于患者负压引流管无处固定所导致的引流管打折、脱落等难题;

4、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垫体的上表面的中上部设置有防压疮凹槽,在所述防压疮凹槽内设置有可拆卸的防压疮凹槽体,所述防压疮凹槽体与防压疮凹槽相对应;若患者为腓骨肌皮瓣患者,且术后足跟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压疮,则可将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凹槽体拆下,将足跟放置在防压疮凹槽内,使足跟悬空,从而抑制褥疮发展,促进创面愈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口腔游离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可调节固定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20度抬高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凹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10度抬高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20度抬高垫,2—10度抬高垫,3—负压引流固定把手,4—第一通孔,5—第二通孔,6—固定带,7—第一垫体,8—凹形定位槽,9—防压疮凹槽,10—防压疮凹槽体,11—第二垫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口腔游离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可调节固定装置,包括20度抬高垫1和10度抬高垫2;所述20度抬高垫1包括:第一垫体7,所述第一垫体7的上表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0度,在所述第一垫体7上设置有贯穿其两侧面的第一通孔4;在所述第一垫体7的顶部设置有与四肢形状相近的凹形定位槽8,在第一垫体7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负压引流固定把手3;所述10度抬高垫2包括:第二垫体11,所述第二垫体11的上表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度,在所述第二垫体11上设置有贯穿其两侧面的第二通孔5;为了使20度抬高垫1与10度抬高垫2更好地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5均设置有两个。

所述20度抬高垫1与10度抬高垫2能够结合在一起形成30度抬高垫,所述30度抬高垫的上表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度;所述20度抬高垫1设置在10度抬高垫2的顶部,并通过设置在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5内的固定带6与10度抬高垫2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医生要求调节供区抬高的角度为20度或30度。

若医生要求需将患者的供区抬高20度,则直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20度抬高垫1即可,如图2所示。将患者的供区固定在凹形定位槽8内,并将负压引流管通过负压引流夹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固定把手3上。

若医生要求需将患者的供区抬高30度,则将本实用新型的20度抬高垫1设置在10度抬高垫2的顶部,并通过设置在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5内的固定带6与10度抬高垫2固定在一起,如图1所示。将患者的供区固定在凹形定位槽8内,并将负压引流管通过负压引流夹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固定把手3上。

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垫体7的顶部设置有与四肢形状相近的凹形定位槽8,就使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四肢不会随意移动,固定性更好。

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垫体7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负压引流固定把手3,在使用时,就可将负压引流管通过负压引流夹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固定把手3上,解决了由于患者负压引流管无处固定所导致的引流管打折、脱落等难题。

在所述第一垫体7的上表面的中上部设置有防压疮凹槽9,在所述防压疮凹槽9内设置有可拆卸的防压疮凹槽体10,所述防压疮凹槽体10与防压疮凹槽9相对应。若患者为腓骨肌皮瓣患者,且术后足跟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压疮,则可将本实用新型的防压疮凹槽体10拆下,将足跟放置在防压疮凹槽9内,使足跟悬空,从而抑制褥疮发展,促进创面愈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扩展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