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6323发布日期:2019-04-30 18:38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骨盆后环解剖结构复杂,主要包括髋臼后方的髂骨、骶髂关节、骶骨、尾骨及其连接韧带等。骨盆后环对整个骨盆的稳定性起主导作用,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后环结构对骨盆的稳定作用占60%。高坠伤、车祸伤、砸伤等致伤因素常可以导致骨盆后环发生骨折、脱位,恢复骨盆后环的连续,并重建其稳定性是外科治疗的重点。

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且易造成神经血管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而常用的骨盆后环损伤内固定的主要方式包括:前路跨骶髂关节钢板、后路经髂钢板、髂腰固定等,均存在诸多缺点。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需较大切口暴露、出血多、难以有效加压固定、早期不能负重等缺点。髂腰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优点,但骶尾骨后部无肌肉覆盖,皮下组织较薄,术后患者以仰卧位为主,螺钉尾端压迫皮肤引起的术后疼痛、感染、皮肤坏死、压疮等问题较多。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对骨盆解剖学特点、生物力学特性及其骨折机制的进一步了解,经皮微创手术技术成为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的发展方向。后路螺钉技术使用越来越多,与传统治疗相比,此类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感染风险低、患者痛苦小、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单纯骶髂关节螺钉技术,同样存在抗剪切力、抗扭转力、抗应力作用较差,置钉难度较大,操作不当容易引起血管或神经的损伤,术后患者早期仍需卧床等缺点。而对于伴有髂骨骨折的患者,单纯骶髂关节螺钉并不适用,但即使辅助髂骨螺钉固定,也不能做到坚强有效的固定,并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手术操作安全可靠,可完全经皮操作,有效避免骨盆传统开放手术造成的较大损伤,而且也能有效地固定骨折部位、维持骨盆后环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包括骶1椎弓根螺钉、髂前下棘螺钉和连接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和所述髂前下棘螺钉的连接棒;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的一端经骨盆后环的髂骨外板、骶髂关节、骶1椎弓根到达骶1椎体,所述髂前下棘螺钉的一端从髂前下棘的上方经髋臼上方、髋臼前柱,指向坐骨大切迹上方;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和所述髂前下棘螺钉的尾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连接棒上。

进一步的,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和所述髂前下棘螺钉分别穿过所述骶髂关节上的骨性通道和所述髂前下棘上方的骨性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棒安装在所述髂骨外板外侧肌肉的深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棒与所述髂骨外板的解剖结构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棒为直径8毫米的钛棒。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棒上设有供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和所述髂前下棘螺钉穿过的第一螺钉孔和第二螺钉孔,所述第一螺钉孔和所述第二螺钉孔分别与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和所述髂前下棘螺钉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钉孔和所述第二螺钉孔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棒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和所述髂前下棘螺钉均为直径8毫米的钛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长度为45毫米~11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的长度为80毫米,所述髂前下棘螺钉的长度为6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骶1椎弓根螺钉和所述髂前下棘螺钉的内心均为空心。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包括骶1椎弓根螺钉、髂前下棘螺钉和连接骶1椎弓根螺钉和髂前下棘螺钉的连接棒;骶1椎弓根螺钉的一端经骨盆后环的髂骨外板、骶髂关节、骶1椎弓根到达骶1椎体,髂前下棘螺钉的一端从髂前下棘的上方经髋臼上方、髋臼前柱,指向坐骨大切迹上方;骶1椎弓根螺钉和髂前下棘螺钉的尾端分别固定在连接棒上,使用本装置手术时为经皮操作,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感染并发症少;骶1椎弓根螺钉、髂前下棘螺钉通过连接棒的固定,抗剪切力、抗扭转力、抗应力效果好,固定强度大,稳定效果好,可有效固定骨折部位、维持骨盆后环的稳定性。

由于连接棒安装在髂骨外板外侧肌肉的深面,植入难度小,手术相对简单,安全性高。

由于骶1椎弓根螺钉和髂前下棘螺钉的内心均为空心,手术时,在骨性通道内打入克氏针,确认克氏针的角度和长度,选择合适的螺钉,经克氏针引导拧入通道内,可有效提高螺钉植入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完全经皮操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感染并发症少,有效解决骨盆后环骨折部位的固定问题,安装难度小,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0-骶1椎弓根螺钉,11-髂前下棘螺钉,12-连接棒,20-髂骨,21-髋臼,22-髂前下棘,23-骶髂关节,24-骶1椎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附图所示为准,仅代表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绝对位置关系,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外侧指远离骨盆后环中心位置的一侧。

如图1所示,用于骨盆后环骨折的经皮内固定装置,包括骶1椎弓根螺钉10、髂前下棘螺钉11和连接骶1椎弓根螺钉10和髂前下棘螺钉11的连接棒12。骶1椎弓根螺钉10的一端经髂骨20上的髂骨外板、骶髂关节23、骶1椎弓根到达骶1椎体24,髂前下棘螺钉11的一端从髂前下棘22的上方经髋臼21上方、髋臼前柱,指向坐骨大切迹上方。骶1椎弓根螺钉10和髂前下棘螺钉11的尾端分别固定在连接棒12上,连接棒12安装在髂骨外板的外侧,位于臀肌深面。其中,骶1椎弓根螺钉10和髂前下棘螺钉11分别穿过骶髂关节23上的骨性通道和髂前下棘22上方的骨性通道,即避开血管与神经,两螺钉可安全植入。临床上经皮安装骶髂关节螺钉技术接近完善成熟,髂前下棘位置比较浅,且连接棒12安装在髂骨外板外侧肌肉的深面内,植入螺钉和连接棒12都比较容易,上述操作均耗时较少。而且,两枚螺钉与连接棒12植入位置较浅,拆除非常容易,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小。

如图1所示,连接棒12上设有供骶1椎弓根螺钉10和髂前下棘螺钉11穿过的第一螺钉孔和第二螺钉孔,第一螺钉孔和第二螺钉孔分别与骶1椎弓根螺钉10和髂前下棘螺钉11相匹配。第一螺钉孔和第二螺钉孔分别设置在连接棒12的两端。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骶1椎弓根螺钉10和髂前下棘螺钉11均为直径8毫米的钛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长度为45mm~110mm。进一步的,骶1椎弓根螺钉10优选为长度80mm的螺钉,髂前下棘螺钉11优选为长度60mm的螺钉。其中,骶1椎弓根螺钉10和髂前下棘螺钉11的内心均为空心,可以在克氏针的引导下准确植入患者体内。

连接棒12与髂骨外板的解剖结构相匹配,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担。本实施例中优选连接棒12为直径8毫米的钛棒,塑型简单,强度可靠,选取适当长度的钛棒按髂骨外板塑型后,经皮肤切口,穿过臀肌深面,与髂骨外板外侧连接与骶1椎弓根螺钉10和髂前下棘螺钉11之间。

在手术时使用C型臂透视,可有效保证植入的精度和效率,总体手术时间与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相比明显减少。

骨盆骨折常常为高能量损伤,合并其它部位的多发伤、复合伤,患者常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早期无法实施。而此内固定损伤小、出血少,植入本装置时只需两个1.5cm左右的小切口即可完成骨盆后环的内固定,损伤小,出血50ml左右,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几乎不造成任何影响,故可以早期实施。适合大部分的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患者。并且由于切口小、出血少、时间短,故术后感染少,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尤其适合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有利于老年人的治疗及康复。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内固定装置,通过设置可经皮操作的骶1椎弓根螺钉、髂前下棘螺钉和连接两螺钉的连接棒,能够减少患者损伤,有效固定骨折部位、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这些仅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述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在没有经过任何创造性的劳动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