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戴式穴位敷贴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2156发布日期:2019-04-09 22:09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戴式穴位敷贴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穿戴式穴位敷贴带。



背景技术:

现代医学认为,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当以手指按压穴位时,内部则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和酸、麻、胀的感觉。穴位治疗法已被世界广泛接受,西医不仅在临床上应用它,而且在科研领域,从不同角度探讨穴位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目前,临床上对疼痛以及引起疼痛的一系列疾病及并发症,主要是包括手术后引起的疼痛及并发症,临床上缺乏系统治疗仪器,治疗效果不佳。导致如下疾患,如:外科患者术后创面疼痛,肿胀,局部血栓,甚至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伤口裂开及脂肪液化;肛门术后疼痛难忍,伤口感染;大隐静脉曲张术后肿胀疼痛,血管闭塞引起的疼痛和组织缺氧;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溃疡,及褥疮;妇产科患者会阴侧切口疼痛,水肿,纤维化导致远期性生活疼痛,自然分娩的伤口剧痛;泌尿外科会阴切口的疼痛等等,迫切需要能治疗缓解伤痛的敷贴带。

临床上现有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多种如水、醋、油等辅料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上,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现存在的方法是将中药膏敷于身体相应的部位,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用3-7天。此方法操作过程复杂,也经常会因为胶布固定不牢而出现纱布脱落,不但污染病人衣物,而且也会影响疗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活动。此外,现有贴敷方式易引起患者皮肤敏感,临床上多数患者对于固定穴位敷贴药物的医用胶布过敏;当患者处于穴位敷贴状态时,不能沾水,洗漱不方便;医用胶布粘贴式穴位敷贴经反复拆装后,丧失粘性,容易粘贴不牢,且皮肤容易残留胶布痕迹。另外,传统的穴位敷贴没有加热层,疗效因而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专利申请:CN201710079171.1,公开了一种舒筋活络、温肺逐痰、健脾补肾的人体穴位敷贴,主要由白芥子、细辛、麻黄、延胡索、半夏、甘遂、蔓荆子、制川乌、制草乌、茯苓、白术组成,将上述药物磨成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少量面粉,使其混合均匀,加入姜汁调制成干湿适中的药饼。将本发明药饼在三伏天在大抒、大椎、膏肓、肺腧、脾腧、肾腧、厥阴、风门、膏肓等穴位进行穴位敷贴2-4小时,可达到舒筋活络祛湿的功效,同时,使肺气正常升降,温补脾肾,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哮喘之类的旧病复发。然而,这些方法都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上需要专业技术。同时也需要病人反复就诊,频繁治疗,未能充分发挥中医经络学说的作用及中医药“简便廉”及相对安全的传统优势,难以普及推广传统中医药的治疗手段。

但是现有技术中,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穴位敷贴带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穿戴式穴位敷贴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穿戴式穴位敷贴带,包括带状本体1和药物敷贴部2,所述带状本体1和药物敷贴部 2固定连接,所述带状本体1正反面分别为软性材料外层3和内衬层4,在带状本体1的一端设有环扣5,另一端设置魔术粘贴6;所述药物敷贴部2包括敷贴带本体7,以及设置在敷贴带本体7表面的双层网纱面8,所述敷贴带本体7由渗透层9和防渗层10组成;所述双层网纱面8上设置多个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在防渗层10与双层网纱面8之间设置加热装置 11,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源12、碳纤维加热片13、开关14及充电插口15,电源12与碳纤维加热片13、开关14和充电插口15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软性材料外层3是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内衬层4由绷带纱布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渗透层9、防渗层10分别用粗纱布、艾绒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双层网纱面8是半径为5厘米的圆形的网纱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渗透层9、防渗层10尺寸大于双层网纱面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电源12与碳纤维加热片13、开关14和充电插口15通过导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可以像手表或是腰带之类一样穿戴在身上按压相关穴位,使用方便。

2、可根据人体胖瘦、活动时间及按压力度等随时进行调节,达到理想的敷贴效果,使患者洗漱等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3、有加热装置,可以在必要时候给药物加热,方便患者使用,提升药敷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穴位敷贴带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穴位敷贴带背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敷贴带本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实施例2中敷贴带本体与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实施例2中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带状本体 2.药物敷贴部 3.软性材料外层

4.内衬层 5.环扣 6.魔术粘贴

7.敷贴带本体 8.双层网纱面 9.渗透层

10.防渗层 11.加热装置 12.电源

13.碳纤维加热片 14.开关 15.充电插口

实施例1穿戴式穴位敷贴带

请参见图1-图3。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穴位敷贴带正面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穴位敷贴带背面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敷贴带本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一种穿戴式穴位敷贴带,包括带状本体1和药物敷贴部2,所述带状本体1和药物敷贴部 2固定连接,所述带状本体1正反面分别为软性材料外层3和内衬层4,在带状本体1的一端设有环扣5,另一端设置魔术粘贴6;所述药物敷贴部2包括敷贴带本体7,以及设置在敷贴带本体7表面的双层网纱面8,所述敷贴带本体7由渗透层9和防渗层10组成,渗透层、防渗层可用来防止药物外露;所述双层网纱面8上设置多个开口,可通过开口在双层网纱面内放置药丸、药粉、药粒。魔术粘贴起到粘贴的作用;环扣可以用来调节敷贴带长度。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软性材料外层3是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制成。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内衬层4由绷带纱布材料制成。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渗透层9、防渗层10分别用粗纱布、艾绒材料制成。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双层网纱面8是半径为5厘米的圆形的网纱面。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渗透层9、防渗层10尺寸大于双层网纱面尺寸。

实施例2穿戴式穴位敷贴带

请参照图4-图5。附图4是敷贴带本体与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一种穿戴式穴位敷贴带,包括带状本体1和药物敷贴部2,所述带状本体1和药物敷贴部 2固定连接,所述带状本体1正反面分别为软性材料外层3和内衬层4,在带状本体1的一端设有环扣5,另一端设置魔术粘贴6;所述药物敷贴部2包括敷贴带本体7,以及设置在敷贴带本体7表面的双层网纱面8,所述敷贴带本体7由渗透层9和防渗层10组成,渗透层、防渗层可用来防止药物外露;所述双层网纱面8上设置多个开口,可通过开口在双层网纱面内放置药丸、药粉、药粒。魔术粘贴起到粘贴的作用;环扣可以用来调节敷贴带长度。所述软性材料外层3是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制成。所述内衬层4由绷带纱布材料制成。所述渗透层9、防渗层10分别用粗纱布、艾绒材料制成。所述双层网纱面8是半径为5厘米的圆形的网纱面。所述渗透层9、防渗层10尺寸大于双层网纱面尺寸。在防渗层10与双层网纱面8之间设置加热装置11,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源12、碳纤维加热片13、开关14及充电插口15,电源12与碳纤维加热片13、开关14和充电插口15通过导线连接,闭合开关后碳纤维加热片可对双层网纱面内的药物进行加热,充电插口可在电源电量不足的时候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将需要敷贴的药物装入双层网纱面内,将药物敷贴部对准患者需要敷贴的位置,通过带状本体环绕穿戴在身上,魔术粘贴穿过环扣后翻折,调整带状本体松紧,魔术贴相互粘结固定。当药物需要加热时可以利用加热装置使药物达到合适的温度,当加热装置中的电池电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充电装置给电池充满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软性材料外层是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制成,由于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塑料耐磨、耐油,透明,弹性好,硬度范围很宽,性能范围很宽,再生利用性好。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衬层由绷带纱布材料制成,医用布绷带是一种医疗用品,主要适用于医院的临床、手术或救护包扎。内衬层在佩戴时保护患者皮肤接触面,防止被压伤。本实用新型中,渗透层、防渗层分别用粗纱布、艾绒材料制成。渗透层、防渗层可以防止敷贴的药物从敷贴带背面渗出,保证敷贴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双层网纱面是半径为5厘米的圆形,敷贴带内部的渗透层、防渗层尺寸略大于双层网纱面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穴位敷贴带,可以像手表或是腰带之类一样穿戴在身上按压相关穴位,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还可以根据人体胖瘦、活动时间及按压力度等随时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理想的敷贴效果,使患者洗漱等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