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钢丝牵引器,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骨科骨折手术中,为了减少病源性损害,最大限度降低病人的痛苦,通常采用微创复位的治疗方法,即仅切开很小的切口,通过钢丝牵引器的端头插入至该切口内并将骨骼外侧的组织剥离开,带动捆扎钢丝环绕在骨骼的周围实现捆扎。但对于斜形骨折来说,骨折端稳定性差,通过现有的钢丝牵引器对斜形骨折部位的骨骼进行环绕时,将环穿有捆扎钢丝牵引器的端头从骨骼一侧的底部穿入,环穿至骨骼另一侧的底部,再由下至上环绕骨骼,自切口处穿出,该过程易造成捆扎钢丝的滑落,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手术难度大,同时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并且固定过程中易造成骨骼再次移位而导致手术失败。因此,目前在临床上针对斜形骨折常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该方法虽然具有复位准确,固定牢靠的优点,但由于其需对皮肤进行大切口,具有损伤大、容易感染且还会遗留疤痕的缺点,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固定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捆扎钢丝滑脱,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和骨折患者病痛,具有复位准确,手术创口小,操作方便可靠特点的骨科钢丝牵引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骨科钢丝牵引器,它由送入管和引出管构成,送入管和引出管的一端圆周上分别设置有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入管和引出管内分别活动设置有堵头,送入管手柄一侧的圆周上活动安装有定位套管,送入管和引出管之间通过定位套管活动接触连接。
所述的堵头由锥形头、螺纹软管和旋转柄构成,螺纹软管的一端固装有锥形头,螺纹软管的另一端固装有旋转柄,锥形头的尾端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送入管和引出管的端口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内螺纹,锥形头与送入管和锥形头与引出管之间分别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相互螺纹连接。
所述的送入管为弯弧状,所述的引出管为直管。
所述的引出管的外表圆周上轴向设置有滑槽,定位套管的内壁上与滑槽对应状设置有滑齿,引出管与定位套管之间通过滑槽与滑齿的配合相互滑动连接。
所述的定位套管、送入管和引出管的端口圆周外表为锥形。
所述的定位套管内径大于送入管外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骨科钢丝牵引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骨折患者,特别是斜形骨折患者进行钢丝捆扎复位时使用,实现了斜形骨科微创复位的手术治疗,避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大切口,降低了感染风险及患者的病痛,手术过程中,通过堵头可有效防止肌肉组织进入送入管和引出管内而造成捆扎钢丝通路的堵塞,并且通过送入管和引出管之间锥形头的接触,可初步定位送入管端头的位置,以对定位套管起一个导向作用,使其顺利地套装在送入管上,达到送入管和引出管端头精准对接的目的;完成捆扎钢丝通路的连通,使捆扎钢丝完成对骨折部位的穿绕,进而完成对骨折部位的捆扎固定,该牵引器具有复位准确,手术创口小的特点,对患者骨折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送入管,2、引出管,3、定位套管,4、手柄,5、堵头,6、锥形头,7、螺纹软管,8、旋转柄,9、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该骨科钢丝牵引器由送入管1和引出管2构成,送入管1和引出管2的一端圆周上分别设置有手柄4,以在手术过程中方便握持;送入管1为弯弧状,引出管2为直管,送入管1和引出管2内分别活动设置有堵头5。
堵头5由锥形头6、螺纹软管7和旋转柄8构成,螺纹软管7的一端固装有锥形头6,螺纹软管7的另一端固装有旋转柄8,锥形头6的尾端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送入管1和引出管2的端口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内螺纹,锥形头6与送入管1和锥形头6与引出管2之间分别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相互螺纹连接。螺纹软管7设置的目的一是在旋转柄8的作用下带动锥形头6转动,二是可随送入管1的弯弧发生形变,以将锥形头6由送入管1和引出管2的一端推送至送入管1和引出管2的另一端端口内。堵头5设置的目的是对送入管1和引出管2内的端口形成封堵,以避免在穿刺过程中肌肉组织进入至送入管1和引出管2内而造成送入管1和引出管2的中心孔,即捆扎钢丝通路的堵塞。并且通过送入管1和引出管2之间锥形头6的相互接触,可对定位套管3起一个导向作用,使其顺利地套装在送入管上,达到送入管1和引出管2端头精准对接的目的;完成送入管1和引出管2之间的捆扎钢丝通路的连通,使捆扎钢丝顺利完成对骨折部位的穿绕,进而完成对骨折部位的捆扎固定。
引出管2手柄一侧的圆周上活动安装有定位套管3,定位套管3内径大于送入管1外径。引出管2的外表圆周上轴向设置有滑槽,定位套管3的内壁上与滑槽对应状设置有滑齿,引出管2与定位套管3之间通过滑槽与滑齿的配合相互滑动连接。送入管1和引出管2之间通过定位套管3活动接触连接。
该骨科钢丝牵引器的定位套管3、送入管1和引出管2的端口圆周外表为锥形,以减少定位套管3、送入管1和引出管2拨开骨折处骨头边缘的肌肉组织行进时的阻力。
该骨科钢丝牵引器工作时,首先将堵头5分别插入至送入管1和引出管2内,通过转动旋转柄8,使其通过螺纹软管7带动锥形头6转动,由此使锥形头6分别与送入管1和引出管2端口内的内螺纹啮合,继续转动旋转柄8,使锥形头6分别由送入管1和引出管2端口伸出,从而使送入管1和引出管2的端头形成锥形(这一过程中防止锥形头6与送入管1或引出管2的啮合状态脱离),上述准备完成后,首先将送入管1从骨折处附近的骨头一侧所切开的创口(第一创口)内插入并与骨折处骨头的边缘进行贴合,然后沿骨头轮廓并紧贴骨头进行包裹式前行,当送入管1端头前行至骨折处的骨头另一侧,即前行最大位置时,送入管1停止前行。
此时在送入管1端头上方对应的机体部位再切一个创口(第二创口);然后将引出管2端头插入创口并沿骨折处骨头的边缘向送入管1端头处插入。
当引出管2端头的锥形头6其锥尖与送入管1锥形头6锥尖接触时,引出管2停止插入,此时,下推定位套管3,使其沿引出管2下行。由于定位套管3内径大于送入管1外径;以及引出管2和送入管1的端头分别为锥形头6,且两者接触为锥尖接触,定位套管3下行过程中可准确套在送入管1的锥形头6上,进而在送入管1的锥形头6导向作用下定位套管3可顺利套装在送入管1上,由此有效地解决了送入管1和引出管2之间相互衔接不准的问题。
定位套管3套装在送入管1上后,将引出管2和送入管1内的堵头5分别退出,然后将捆扎钢丝端头由送入管1手柄处的端口内穿入,并由引出管2手柄处的端口内穿出,上述动作完成后,上提定位套管3使其复位,然后握持引出管2的手柄4,使其端头沿骨头轮廓并紧贴骨头向第一创口处前行,最终由第一创口处穿出。
引出管2在穿刺的过程中,引出管2有一个换向的过程,即,由第一创口处穿出的过程与送入管1端头接触的初始穿刺过程方向不一,这一过程中,引出管2端口处的捆扎钢丝会形成一个180度的折返,因此,穿入的捆扎钢丝要预留足够的长度,以避免捆扎钢丝滑脱。
捆扎钢丝最终由第一创口处穿出后,分别退出送入管1和引出管2,然后通过捆扎钢丝对骨折处的骨头进行捆扎后,即告骨折部位固定操作完成。
该骨科钢丝牵引器通过送入管和引出管的配合使用实现了斜形骨折微创复位的手术治疗,避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大切口,降低了感染风险及患者的病痛。通过堵头可有效避免送入管1和引出管2内中心孔的堵塞,手术过程中通过定位套管3将送入管1与引出管2进行限位,使得手术时捆扎复位准确,手术创口小,操作方便可靠,特别适用于斜形骨折患者进行钢丝捆扎复位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