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6251发布日期:2021-10-09 08:3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术后护理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垫。


背景技术:

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将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植入体内,代替人体病变髋关节的手术,从而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标准手术方法。如今,每年全世界约有上百万病人接受此类手术,并因此扔掉拐杖,重新恢复行走能力,改善了生活质量。
3.不过在术后的恢复期间,手术侧的髋关节屈曲度不能超过90度,平卧时,两腿需略微分开,患肢不能内收越过正中线。否则很可能引起新髋关节脱位而不得不再次手术。因此髋部手术后,常需要患肢卧床时保持外展中立位的特殊体位。目前病房里通常使用家用枕头或商品化的护理垫来保持体位。但是使用枕头存在以下不足:(1)使用家用枕头来分开双下肢,但家用枕头较软容易变形,髋关节手术者往往是高龄患者,依从性较差,枕头变形后容易将双腿并拢;(2)患者侧卧位时,普通枕头高度不够,容易使患肢内收;(3)即时使用较高的枕头,枕头没有固定带,患肢没有固定,患者会从枕头上滑下来。普通患者依从性不够会使髋关节屈曲大于90度;(4)有些医用抬高垫患者侧卧位时不能使用。而目前商品化的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垫往往不利于患者翻身、屈膝,患者的活动度不够。影响患者的正常休息,造成依从性差。影响患者的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垫,包括垫体,垫体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具有一定夹角的凹槽,当患者侧卧位时患肢的膝关节可稍屈曲的置于护理垫的凹槽内,以使患肢获得支撑,不容易从垫体上滑落。垫体的底部设置为能让垫体左右自由翻转的窄部。
5.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包括“>”形状的左侧凹槽和“<”形状的右侧凹槽在箭头的头部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共用区域。
6.进一步的,“>”形状的左侧凹槽与“<”形状的右侧凹槽在箭头的头部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共用区域。
7.优选的,垫体上还包括绑带。
8.优选的,护理垫外面包裹着可拆卸的包布。
9.优选的,所述的绑带为加宽加厚的棉布条。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垫能有效地帮助患者保持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可轴向翻身而不使腿部内收,适用于治疗和护理髋部手术后的患者。该护理垫能使平卧位患者患肢处于外展位,患者翻身侧卧位时可以避免患肢内收,避免髋关节
屈曲大于90
°
。同时方便患者侧卧位时患肢最放松的状态膝关节稍屈曲的置于护理垫上。本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清洗消毒。
附图说明
11.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垫示意图。
12.图2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垫朝向右侧的示意图。
13.图3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垫朝向左侧的示意图。
14.图4箭头形凹槽不相互接触的护理垫上表面示意图。
15.图5凹槽分为两段,第一腿部支撑架和第二腿部支撑架之间通过铰链连接,第一腿部支撑架和第二腿部支撑架的下部各设有滑轮,垫体设有轨道板,凹槽通过滑轮安装在所述轨道板内,第一腿部支撑架和第二腿部支撑架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的示意图。
16.图6是图5所示设计方案中,第一腿部支撑架和第二腿部支撑架之间的夹角为180度示意图。
17.图7底部为圆弧形的护理垫示意图。
18.图8患者平卧时与护理垫配合的示意图。
19.图9患者侧卧是与护理垫配合的示意图。
20.图10箭头形凹槽在中部相互交叉的护理垫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如图1至3所示的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垫,垫体的上表面1上开设有具有一定夹角的凹槽,当患者侧卧位时患肢的膝关节可稍屈曲的置于护理垫的凹槽内,以使患肢获得支撑,不容易从垫体上滑落。垫体的底部2设置为能让垫体左右自由翻转的窄部。
22.在如图1所示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凹槽为“>”或“<”的箭头形状,“>”形状的左侧凹槽71与“<”形状的右侧凹槽72在箭头的头部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共用区域70。共用区域的设置让患者在不同的屈膝程度下,膝关节都能得到支撑。
23.在如图4所示的设计方案中,“>”的左侧凹槽71与“<”的右侧凹槽72在箭头的头部不相互触碰。
24.在如图10所示的设计方案中,“>”形状的左侧凹槽71与“<”形状的右侧凹槽72在箭头的中部相互交叉。患者从平躺位向左侧翻身30度时,患者的患肢放于凹槽内获得支撑。由于左侧凹槽和右侧凹槽在中部交叉,在不减弱凹槽对患肢支撑作用的前提下,可以降低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垫的高度,盖于护理垫之上的被子高度也随之降低,使被子的保暖效果更好。
25.在如图5至6所示的设计方案中,垫体还包括第一腿部支撑架73和第二腿部支撑架74之间通过铰链75连接,第一腿部支撑架73和第二腿部支撑架74的下部各设有滑轮76,垫体的凹槽内安装有能与所述滑轮配合的“>”或“<”形状的轨道板77,轨道板为硬质材料制成。腿部支撑架通过滑轮安装在所述轨道板77内。当患者侧卧位并想让搁置在凹槽内的患肢伸直时,如图5所示,保持第一腿部支撑架73和第二腿部支撑架74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即可。当患者侧卧位并想让搁置在凹槽内的患者弯曲时,第一腿部支撑架和第二腿部支撑架会随着患肢的屈膝而相互靠近,形成一定的夹角。如图6所示患者的屈膝程度达到了护理垫
设定的最大屈膝程度。轨道板和滑轮的设计使患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任意选择舒适的屈膝程度,比如第一腿部支撑架和第二腿部支撑架之间的夹角位于护理垫设定的最大屈膝程度和患肢伸直之间,而无论膝关节在哪个位置都能得到凹槽的支撑。
26.在一个改进的设计方案中,垫体上进一步加装了放置肢体滑落的绑带。如图1所示的更为具体的设计方案中,包括安装在凹槽两端的第一绑带81和第二绑带82,绑带的松紧度以患肢能在其内自由活动为宜,同时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之间的距离是以患肢屈膝时不会造成髋关节屈曲大于90
°
为宜。在另一个更优化的设计方案中,还包括避免髋关节外展幅度过大的第三绑带83,例如所述第三绑带大约设置在垫体中部的位置。绑带可以是粘扣设计或卡扣设计。如图10所示的护理垫,第一绑带81和第二绑带82分别设置在护理垫的两端并且横跨于左侧凹槽71和右侧凹槽72之上。在凹槽箭头形状的尖部横跨这第三绑带83。
27.如图1所示,垫体的底部2为尖角形,还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圆弧形。能让垫体左右自由翻转的其他窄部设计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范围。为了让护理垫的底部在翻转过程中不变形,在底部还可以增加硬质的抗压块。如图7所示,底部放置了钢管21。在另一个优化的方案中,在图7钢管内装有加热器和加热电源,这让护理垫具备热敷的功能。所述加热电源可采用干电池,可反复充电。护理垫上还可设置药包袋10,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材可放入该药包袋内。加热器散发出的热量更可使药材发挥出更多更好的药性,达到药敷的作用。
28.护理垫的内部使用柔软的海绵材质,外面可加上包布,便于清洗消毒。绑带可采用加宽加厚的棉布条。
29.患者刚做完手术时,需要平卧并要避免髋关节外展幅度不能太大,一般要求髋关节外展30度。此时将所述护理垫放在患者的两腿之间,使患肢外展。垫体的底部贴靠在病床床面上,患者左腿放在垫体的左侧部5的下方,右腿放在垫体右侧部6的下方。在一个改进的方案中护理垫体从近端3(靠近患者这一端)到远端4(远离患者这一端)呈等腰梯形逐渐扩大,更符合患者平躺双腿张开的卧姿。
30.如图8和9所示的髋关节手术后患者可以翻身的临床示例中,在该临床示例中患者的右腿101为患肢腿。首先,如图8所示将护理垫的右侧部6贴靠在病床的床面上,带有凹槽的上表面朝向右腿,绑带81和82将患者的右腿固定在护理垫上,此时患者的右腿101和左腿102中间用护理垫间隔从而让两腿保持张开状态。如图9所示,患者从平躺位向左侧翻身30度时,患者的患肢放于凹槽内,加上绑带固定避免髋关节屈曲大于90
°
。因此患肢不仅能得到凹槽的支撑,减少腿部疲劳。而且患者侧卧位时患肢可以以最放松的状态使膝关节103稍屈曲地置于护理垫的凹槽内。绑带又可进一步防止肢体滑落。这让意识不清的患者使用所述护理垫时,能有效的限制其体位,防止固定失效。也让意识清楚的患者使用所述护理垫,患者不用时刻担心自己的腿会滑落出护理垫而睡不踏实,保证了睡眠休息的质量。
31.本实用新型所述护理垫作为术后患者翻身的辅助器械,可避免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髋关节脱位”的发生;侧卧位时使用护理垫可避免髋关节内收,且膝关节稍屈曲使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上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