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脉缝合支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24102发布日期:2019-10-09 01:16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小动脉缝合支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器,尤其是一种小动脉缝合支撑器,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在小动脉吻合时,不论端端吻合还是端侧吻合,如小动脉直径小于2mm,容易将动脉前后壁缝合。导致术后小动脉狭窄、血栓、闭塞等缝合并发症,导致手术效果较差,甚至手术失败。

临床急需一种手术耗材,在缝合小动脉时能撑开两侧血管壁,给手术医师缝合提供操作空间,避免缝合时将误缝对侧管壁,提高手术效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小动脉缝合支撑器,其结构紧凑,能有效实现对小动脉的支撑,提高对小动脉缝合的便捷性,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小动脉缝合支撑器,包括能与小动脉适配的支撑体,在支撑体内设置贯通所述支撑体的流通腔,所述流通腔沿支撑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支撑体的端部设置用于对置入小动脉时进行导向的导向体,所述导向体上设置若干能与流通腔相连通的导流孔;在所述支撑体上还设置用于牵拉支撑体的牵拉线。

在所述支撑体内设置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位于流通腔内,且支撑柱沿支撑体的长度分布,在所述支撑柱上设置若干支撑隔板,支撑体内的流通腔通过支撑隔板分隔形成若干血流通道。

所述导向体在支撑体的端部呈锥形,在所述导向体上设置若干密封凸环,密封凸环在导向体上环绕在支撑体外圈。

所述支撑体、导向体采用医用软硅胶制成。

所述导向头呈锥形,导向头与支撑体的结合部采用弧形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支撑体的端部设置导向体,利用导向体能方便将支撑体的端部置入小动脉内,利用导向体的导流孔以及支撑体的流通腔能形成小动脉内血液的流通通道,满足缝合过程中血液的正常流动,在缝合后,通过牵拉线能将支撑体从小动脉内牵拉出,不会影响缝合后的小动脉,即能有效实现对小动脉的支撑,提高对小动脉缝合的便捷性,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一种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体、2-牵拉线、3-导向体、4-导流孔、5-支撑柱、6-密封凸环、7-支撑隔板以及8-血流通道与9-锥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了能有效实现对小动脉的支撑,提高对小动脉缝合的便捷性,本实用新型包括能与小动脉适配的支撑体1,在支撑体1内设置贯通所述支撑体1的流通腔,所述流通腔沿支撑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支撑体1的端部设置用于对置入小动脉时进行导向的导向体3,所述导向体3上设置若干能与流通腔相连通的导流孔4;在所述导向体3上设置若干密封凸环6,在所述支撑体1上还设置用于牵拉支撑体1的牵拉线2。

具体地,所述支撑体1、导向体3均采用医用的软硅胶制成,即支撑体1、导向体3具有一定的软度和柔韧性,通过支撑体1、导向体3能实现置入小动脉内并对小动脉进行支持横,且能避免通过支撑体1、导向体3对小动脉支撑过程中对小动脉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支撑体1呈管状,支撑体1内具有流通腔,导向体3凸设于支撑体1的两端,导向体3上设置若干导流孔4,导流孔4贯通导向体3,导流孔4能与支撑体1内的流通腔连通,从而支撑体1两端导向体3内的导流孔4通过流通腔相互连通。导向体3的外径等与小动脉的内径等相适配,以便导向体3能置入小动脉内。

一般地,需要对断裂的小动脉进行支撑时,支撑体1的两端部需要利用导向体3先置入小动脉内,导向体3位于小动脉内后,密封凸环6与小动脉的内壁接触形成密封圈,从而使得一段小动脉内的血液尽量通过导流孔4进入流通腔内,进而流入另一段的小动脉内,即通过支撑体1的流通腔、导向体3内的导流孔4能形成小动脉血液流通的通道,从而在小动脉缝合时,不会影响小动脉内血液的正常流动。

此外,所述导向体3呈锥形,导向体3与支撑体1的结合部采用弧形过渡。导向体3呈锥形时,导向体3的外径逐渐变大,两导向体3在支撑体1上的分布位置对应一致。在对小动脉缝合进行支撑时,需要先利用导向体3置入小动脉内,当支撑体1两端的导向体3分别置入所需支撑的小动脉内后,通过导向体3的导流孔4以及支撑体1内的流通腔能形成小动脉血液流通的通道,为后续小动脉的缝合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支撑。

在支撑体1的两端设置导向体3后,在支撑体1的中间位置形成凹陷区域,当导向体3的两端置入小动脉内后,利用支撑体1的凹陷区域能方便实现对小动脉的缝合操作。

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体1内设置支撑柱5,所述支撑柱5位于流通腔内,且支撑柱5沿支撑体1的长度分布,在所述支撑柱5上设置若干支撑隔板7,支撑体1内的流通腔通过支撑隔板7分隔形成若干血流通道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在支撑柱5上设置若干支撑隔板7,通过支撑隔板7能将支撑体1内的流通腔分隔形成血流通道8,具体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中,通过支撑隔板7将流通腔分隔形成四个血流通道,图3中,通过支撑隔板7能将流通腔分隔形成三个血流通道。具体地,支撑隔板7也需要采用柔性的医用硅胶等材料制成,使得支撑隔板7具有一定的硬度,且能在牵拉作用下产生形变。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结构图,与图1中所示的结构类似,支撑体1采用管状,但导向头3上未设置密封凸环6。所述导向头3呈锥形,导向头3与支撑体1的结合部采用弧形过渡。导向头3呈锥形时,导向头3的端部具有锥形头9,在对小动脉缝合进行支撑时,需要先利用导向头3置入小动脉内,当支撑体1两端的导向头3分别置入相应的小动脉内后,通过导向头3的导流孔4以及支撑体1内的空腔能形成小动脉血液流通的通道,且利用支撑体1与导向头3的硬度能实现对小动脉的支撑。

在支撑体1的两端设置导向头3后,在支撑体1的中间位置形成凹陷区域,当导向头3的两端置入小动脉内后,利用支撑体1的凹陷区域能方便实现对小动脉的缝合操作。

具体使用时,通过导向体3将支撑体1的两端分别置入待缝合小动脉内,当通过支撑体1、导向体3对小动脉进行支撑后,利用现有常用的小动脉缝合方式对小动脉进行缝合,当对小动脉缝合完毕前,利用牵拉线2对支撑体1进行牵拉,由于支撑体1、导向体3采用医用的软硅胶支撑,在牵拉线2牵拉后,支撑体1与导向体3变形,从而方便将支撑体1从小动脉尚未缝合的位置被牵拉出。由于小动脉大部分已经被缝合连接,在支撑体1从小动脉内牵拉出后,依然能满足后续对小动脉的缝合要求,即方便实现支撑体1与小动脉的分离,不会影响小动脉缝合后的正常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