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椎麻醉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7870发布日期:2019-06-19 01:02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椎麻醉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脊椎麻醉术后辅助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脊椎麻醉术是一种常用的身体麻醉技术,其通常为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腰硬联合。这种麻醉方式需要在脊椎间隙进行穿刺,医生根据手术需要现在穿刺位置,一般常用穿刺点选择在L3—4,穿刺点选择也可在L2—3或者L4—5,这是腰麻,满足腹部以下手术需要的选择。腰麻要在腰椎间隙进行穿刺,穿刺针要刺破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到达硬膜外腔。在这个腔隙推注药物,麻醉起效,称为硬膜外阻滞。再进针刺破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回流,推入局麻药,这叫蛛网膜下腔阻滞。腰硬联合是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在硬膜外置管,便于后续维持麻醉。

上述操作是有创性操作,会在患者的体肤和脊椎上造成结构的损伤,因此脊椎麻醉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在脊椎麻醉术后,由于硬脊膜自我修复很慢,所以患者一般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后半生健康,现实中也不乏因康复治疗处理不当而造成患者半生瘫痪的案例。

申请号为CN201710002143.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脊椎辅助康复装置,所述脊椎辅助康复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座板,所述箱体上还固定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设置有横杆机构,所述横杆机构至少包括有挂钩,所述伸缩杆的表面还固定有绕线盘,拉线一端缠绕在所述绕线盘上,另一端穿过所述挂钩且与头部固定装置相连接;所述座板上还固定有背板,所述背板上固定有水平设置的滑道,所述滑道上可滑动地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固定有抵挡板;所述背板的一面上还固定有多个按摩机构。解决了通的脊椎康复装置不适合长时间使用,病人长时间使用后背部容易酸痛的问题,同时本装置具备背部经络按摩功能,能够加速脊椎的康复。

但是,该装置体积较大,需要固定的放置场所,其使用受到空间的限制,不能共患者随时随地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穿戴式的脊椎麻醉术后辅助康复装置,其便携性高,能做到随时随地使用,且能有效保护脊椎,辅助脊椎良好恢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脊椎麻醉术后辅助康复装置,包括由上至下的上连接部、中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与中连接部之间为将两者连接的第一弹性部,所述中连接部与下连接部之间为将两者连接的第二弹性部,所述上连接部的两侧对称地固定有向外展开并向前弯曲的肩部支撑梁,所述肩部支撑梁的端部设置有肩部绑带,所述中连接部处设置有腹部支撑梁,所述腹部支撑梁的两端对称地向中连接部的两侧展开,且腹部支撑梁向前弯曲至体侧,腹部支撑梁的两端固定有腹部绑带,所述下连接部的两侧对称地固定有向外展开且向前弯曲的腰部支撑梁,腰部支撑梁的端部延伸至体前,腰部支撑梁的体侧部为弯钩部,弯钩部用于钩住臀中肌,腰部支撑梁的体前部为用于贴紧腹股沟的倾斜弯曲部,所述腰部支撑梁为具有弹性的梁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均包括以一定弧度弯曲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两端分别与弹性部上下的连接部固定,所述弹性片的表面上固定有条状的液压囊,所述液压囊沿弹性片的长度方向设置,液压囊顺着弹性片的弧度贴在弹性片表面,所述液压囊连接液压驱动装置,该康复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液压驱动装置的控制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腹部支撑梁与中连接部横向滑动连接,所述中连接部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腹部支撑梁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受控于所述控制器,所述腹部支撑梁的两端的内侧均固定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腰部支撑梁的外侧设置有按键,所述按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连接外部蓝牙设备的蓝牙模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与人体接触的一面上均设置有药包,所述药包内填充有具有杀菌消毒功效的药物粉末。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药包包括外皮,所述外皮内部设置有气囊和储药包,所述气囊与外皮的后部固定,所述储药包被固定在气囊的前方,所述储药包带有供粉末通过的微孔,所述气囊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气嘴,所述外皮的前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出料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气囊与储药包之间设置有弹性弓,弹性弓的两端向后弯曲至气囊的上下侧的后方并与外皮固定,弹性弓的弓身向储药包的后方弯曲,气囊的前表面与弹性弓的弓身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药包被分隔成多个储药袋,各个储药袋中均填充有具有杀菌消毒功效的药物粉末。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药物粉末由按重量份数配比的二氧化硅2-5份、活性炭2-5份、樟脑8-13份、艾叶10-20份、黄连10~15份、刺蒺藜25—30份、金银花12-18份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该康复装置为穿戴式装置具有体积小、质轻的优点,便携性高,能随时随地使用;

2.患者穿戴该装置后,腹部绑带将患者的腹部定位,肩部绑带将患者的肩部定位,这样可以使患者的脊椎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多点稳定的效果,当患者背部有弯曲的动作时,弹性部提供的弹力具有抵消、削弱背部弯曲力的作用,限制了患者脊椎的弯曲范围,降低其弯曲度,从而有利于脊椎和其他创口的恢复;

3.该装置的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弹力均可调节,可以让患者自行把控脊椎的活动范围,做到既能保护脊椎又能调整运动量,适应不同的康复期,利于高质量的机体恢复;

4.该康复装置具有脊椎矫正的功能,可以自动调整患者的姿态,防止脊椎变形;

5.由于该康复装置上带有药包,可以在药包中放入杀菌消毒的物质,当患者使用该康复装置时,会有杀菌消毒物质散发出来,进一步促进机体快速康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装置的弹性部的弹力调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装置的姿态矫正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药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连接部;2、第一弹性部;201、弹性片;202、液压囊;203、后壳;204、魔术公贴;3、中连接部;301、连体液压缸;302、电动推杆;303、管道;304、驱动电机;305、齿轮;306、齿条;4、第二弹性部;5、下连接部;6、肩部支撑梁;7、调节孔;8、肩部绑带;9、腹部支撑梁;10、腹部绑带;11、压力传感器;12、腰部支撑梁;13、弯钩部;14、按键;15、药包;1501、外皮;1502、气囊;1503、气嘴;1504、储药袋;1505、出料孔;1506、魔术母贴;1507、弹性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一种脊椎麻醉术后辅助康复装置,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1、中连接部3和下连接部5,上连接部1与中连接部3之间为将两者连接的第一弹性部2,中连接部3与下连接部5之间为将两者连接的第二弹性部4,上连接部1的两侧对称地固定有向外展开并向前弯曲的肩部支撑梁6,在肩部支撑梁6的端部设置有条状的调节孔7,肩部绑带8通过滑块(未示出)活动连接于调节孔7内,通过滑动滑块可调节肩部绑带8的位置,从而使肩部绑带8能够捆绑住不同肩宽的患者的肩部。

在中连接部3处设置有腹部支撑梁9,腹部支撑梁9的两端对称地向中连接部3的两侧展开,且腹部支撑梁9向前弯曲至体侧,腹部支撑梁9的两端固定有腹部绑带10,在腹部支撑梁9的两端的体侧部的内侧均固定有压力传感器11。

在下连接部5的两侧对称地固定有向外展开且向前弯曲的腰部支撑梁12,腰部支撑梁12的端部延伸至体前,腰部支撑梁12的体侧部为弯钩部13,弯钩部13用于钩住臀中肌,腰部支撑梁12的体前部为用于贴紧腹股沟的倾斜弯曲部,在倾斜弯曲部的外侧设置有按键14,腰部支撑梁12为具有弹性的梁体,其前端部可以扩张。

该康复装置的佩戴方法为:

患者先将手臂穿过肩部绑带8,此时康复装置就能悬挂在患者背后,患者随后在背后用力将腰部支撑梁12的前端部向外掰开,使前端部能够供腰部进入,待腰部进入后,患者需要微调康复装置,使弯钩部13钩住臀中肌,并使腰部支撑梁12的体前部压紧腹股沟,随后患者可以拉近肩部绑带8,最后在将腹部绑带10拉到腹前,扣紧腹部绑带10,如此便完成了康复装置的佩戴。

由于腰部支撑梁12受到臀中肌和腰部的支撑,且其受到腹股沟的稳定作用,因此腰部支撑梁12使康复装置的下部得到稳定可靠的支撑。另外,腹部绑带10将患者的腹部定位,肩部绑带8将患者的肩部定位,这样可以使患者的脊椎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多点稳定的效果,当患者背部有弯曲的动作时,弹性部提供的弹力具有抵消、削弱背部弯曲力的作用,限制了患者脊椎的弯曲范围,降低其弯曲度,从而有利于脊椎和其他创口的恢复,所以该康复装置能起到很好的辅助脊椎康复的作用。另外,由于该康复装置上带有药包15,可以在药包15中放入杀菌消毒的物质,当患者使用该康复装置时,会有杀菌消毒物质散发出来,进一步促进机体快速康复。

由于该康复装置是穿戴式的结构,其具有体积小、质轻的优点,便携性高,能随时随地使用。

另外,在第一弹性部2和第二弹性部4与患者背部接触的一面均固定有药包15。

该装置的第一弹性部2和第二弹性部4均为具有弹力调节功能的部位。二者具有相同的弹力结构。

参照图2,以第一弹性部2为例,第一弹性部2包括以一定弧度弯曲的弹性片201,弹性片201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部1和中连接部3连接固定。弹性片201的前面——即接触患者背部的一面,固定有魔术公贴204,弹性片201的背面设置有条状的液压囊202,液压囊202的内部为密封的囊体,液压囊202的外部包覆有防爆金属织套,液压囊202沿弹性片201的长度方向设置,液压囊202顺着弹性片201的弧度贴在弹性片201表面,液压囊202的各个部位通过固定件与弹性片201连接固定,第一弹性部2的后部为柔性的后壳203。

在中连接部3内设置有连体液压缸301,连体液压缸301具有一大一小两个缸体,其中较大的缸体的压力输出腔室通过管道303,而较小的缸体的活塞与固定在中连接部3内的电动推杆302的杆端连接,当电动推杆302伸缩时,能将较大的缸体的压力输出腔室内的液压油挤压至液压囊202内,使液压囊202内的液压增大,从而使液压囊202的体积发生一定的膨胀,其在液压的作用下有变直的趋势,该趋势使的液压囊202对弹性片201的中部有向前的挤压力,而对弹性片201的两端有向后的拉扯力,从而增强了弹性片201对抗背部向后弯曲的弹力,此时,第一弹性部2可以更有效地限制患者的后背的弯曲动作,进一步减小脊椎的弯曲程度。

之所以要将第一弹性部2和第二弹性部4设计成弹力可调的结构,是因为对于不同的恢复期,需要对患者的脊椎有不同的保护程度。具体来讲,就是在康复的初期,由于患者刚刚经历了手术,其创伤程度是最高的,因此此时需要对患者的脊椎提供较高程度的保护,此时需要对液压囊202增压;而随着患者的逐渐康复,在康复的中后期,需要给其脊椎和后部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使患者有更多的活动量,可以使患者更好地恢复,所以在康复的中后期,需要对液压囊202减压。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腹部支撑梁9与中连接部3是滑动连接的,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横向地来回移动,在中连接部3内固定有驱动电机304,驱动电机304的转轴同轴固定有齿轮305,在腹部支撑梁9位于中连接部3内的梁体上固定有齿条306,齿轮305与齿条306啮合。

参照图4,该康复装置还包括单片机、蓝牙模块和电源模块,蓝牙模块与单片机的串口连接,推杆电机和驱动电机304均与单片机的控制端口连接,压力传感器11连接单片机的信号采样端口,按键14连接单片机的I/O端口,电源模块分别与单片机、蓝牙模块、压力传感器11、推杆电机以及驱动电机304连接,用于供电。

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按键14,按键14按下后,单片机接受到按键14信号,从而根据按键14信号控制推杆电机的伸缩,达到调节第一弹性部2和第二弹性部4的弹力的目的。另外,患者也可以将手机与该康复装置建立蓝牙连接,在手机APP上控制该康复装置。

在使用康复装置的过程中,虽然患者的腹部是被绑住的,但是仍然会因为患者的姿势不对出现脊椎横向扭曲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对患者的脊椎进行横向矫正。当出现脊椎横向扭曲的情况时,患者的体侧对于腹部支撑梁9的两端的体侧部的压力是不一样的,而通过压力传感器11检测患者对腹部支撑梁9的体测部的压力,两个压力传感器11将检测到的压力发送至单片机,单片机对两也压力信号进行比较,当两个压力出现明显的大小差异时,说明脊椎向身体的一侧过度扭曲,例如右侧的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明显大于左侧的压力传感器11检测到的压力时,说明患者身体向右侧扭曲严重,此时单片机控制驱动电机304正转,此时腹部支撑梁9在驱动电机304的驱动下向患者的身体左侧移动,从而带动患者的腹部向身体左侧移动,反之,单片机控制电机反转,如此能达到矫正脊椎的目的。

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药包15包括外皮1501,在外皮1501的固定面——即后表面,其面向弹性部的一面固定有魔术母贴1506,该魔术母贴1506与弹性部上的魔术公贴204相配合,通过魔术贴将药包15可拆卸地固定在弹性部上。外皮1501内部设置有气囊1502和储药包,气囊1502与外皮1501的后部固定,储药包被固定在气囊1502的前方,储药包被分隔成多个储药袋1504,各个储药袋1504中均填充有具有杀菌消毒功效的药物粉末,储药袋1504带有供粉末通过的微孔。

气囊1502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气嘴1503,在外皮1501的前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出料孔1505。另外,在气囊1502与储药包之间设置有弹性弓1507,弹性弓1507的两端向后弯曲至气囊1502的上下侧的后方并与外皮1501固定,弹性弓1507的弓身向储药包的后方弯曲,气囊1502的前表面与弹性弓1507的弓身连接。

药包15安装在弹性部上后,在患者使用康复装置的过程中,当患者的背部向后弯曲时,会带动第一弹性部2和第二弹性部4弯曲,弹性部的弯曲会趋使气囊1502的上下侧向前弯曲,而气囊1502的前表面的中部向后收拢,此时气囊1502因受到外力的挤压而收缩,其内部的空气被挤出,挤出的空气由后向前吹拂到各个储药袋1504,使储药袋1504中的药物粉末从微孔中流出,继而通过出料孔1505流到药包15外,流出的空气可以赶走患者背部与药包15之间的陈旧空气,从而驱散病毒和细菌,保持患处的卫生,而流出的空气中携带的药物粉末会粘附在患者背部的患处或是衣物上,提供后续的杀菌消毒保障。

储药包被分割成多个储药袋1504,是因为如果储药包是一体设计的话,其内部的药物粉末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全部堆积在储药包的下部,不利于气囊1502均匀吹出粉末,而采取分隔的措施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该康复装置通过物理结构的辅助支撑,并结合了药物辅助康复的方式,因而能起到极佳的辅助康复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弹性部发生弯曲时,弹性弓1507的两端会随之向前弯曲,其中部则会向后弯曲,向后挤压气囊1502的前表面的中部,使气囊1502被挤压得更小,从而有更多的空气被挤出气囊1502,从而带出跟多的药物粉末,提升药物辅助康复的效果。而当弹性部恢复形状时,弹性弓1507也随之恢复形状,此时弹性弓1507的中部向前变形,从而能为气囊1502恢复初始形状提供额外的辅助力,有助于气囊1502快速恢复形状,确保气囊1502的吸气能力。

另外,本实施例中,储药袋1504的前表面的微孔大于其后表面的微孔的孔径,而其后表面的微孔的孔径小于药物粉末的粒径。如此设置是为了防止气囊1502吸气时,有药物粉末从储药袋1504的后表面的微孔中被吸出,使粉末散落到外皮1501内部或是进入气囊1502内,造成药物的浪费以及气囊1502的堵塞。

本实施例中的药物粉末由按重量份数配比的二氧化硅2-5份、活性炭2-5份、樟脑8-13份、艾叶10-20份、黄连10~15份、刺蒺藜25—30份、金银花12-18份组成。

樟脑具有驱虫的作用,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黄连具有抑菌的作用、刺蒺藜具有止痒的作用,金银花具有抑菌止血的作用。这些中药的混合使用使药物粉末具有很好的杀菌消毒功效,而二氧化硅为抗结剂,可以防止药物粉末板结,保证粉末的流动性,而活性炭为干燥剂,可以保持药物粉末的干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发,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