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60780发布日期:2019-07-24 11:00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引流管,特别涉及一种避免损伤脑组织、引流充分的硬膜下引流管。



背景技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指头部外伤后颅内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的血肿,该病在我国发病率高,病情复杂,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人类健康。其首选的治疗方法为血肿腔钻孔置管外引流手术。

目前主流的血肿腔钻孔置管外引流术为直型带侧孔硅胶管单腔引流,直型带侧孔硅胶管单腔引流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是在12号或14号硅胶管5的前端开多个引流口51,末端连接废液袋,使用时将直型带侧孔硅胶管单腔引流管从颅骨A开口a处插入,使引流口51位于硬膜B与脑组织D之间的血肿腔C内,且要尽量保证硅胶管5首端不碰触脑组织D,将血肿腔C内的废液排出到废液袋中。这种直型带侧孔硅胶管单腔引流管存在以下弊端:(1)、直形引流管放置时方向不易控制,并需要置入硬膜下腔一定长度以便引流,在手术及冲洗等操作中易移位及滑脱,置管过长,对脑组织有一定压迫作用,随着血肿厚度减少,压迫更加明显,损伤脑组织,可诱发癫痫,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甚死亡;(2)、不易冲洗,如果需要腔内冲洗,冲洗液与引流物在同一管道,一则冲洗液与引流液不能独立进出,冲洗液需完全入颅后才能通过引流管流出,冲洗可引起颅压增高,二是冲洗使已引流至管腔内的引流物再次入颅,容易引起感染;(3)、引流管不易弯曲,在骨孔处易受压打折,引起引流不畅;(4)、仅单一方向引流,引流范围局限,引流效果欠佳;(5)、引流管较细、引流孔较小,粘稠引流液易堵塞引流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安全、引流充分的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包括引流导管,引流导管一侧端口为引流出口,引流导管另一侧端口为引流进口;

引流导管在引流进口处延伸有若干膜瓣,所述膜瓣端部分别向引流管外侧方向伸出;

引流导管内设有独立的冲洗导管,冲洗导管一侧端口为进水口,冲洗导管的进水口靠近引流导管的引流出口一侧,冲洗导管另一侧端口为出水口,出水口延伸至引流导管的其中一个膜瓣端部。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将本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简称为本引流管。

本引流管的冲洗导管的管壁与引流导管的管壁固定连接,靠近引流导管的引流出口一侧的冲洗导管伸出引流导管外侧。

本引流管靠近引流进口位置具有折弯,折弯处与引流进口端口之间的距离与颅骨的厚度吻合。

本引流管在折弯处与引流出口之间位置设有一段潜行段管体,潜行段管体埋在头皮与颅骨之间,本引流管靠近引流出口一侧的端部伸出头皮外侧。

本引流管冲洗导管的出水口对准颅骨的硬膜与脑组织之间区域。

本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若干膜瓣向引流管外侧方向伸出,进入骨孔后膜瓣横行且紧贴颅骨内板,两者间无成角,入颅骨下长度固定小于5mm,避免了术后脑膨起时本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插入脑组织,本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近颅骨处受压变形引起引流不畅和堵塞,把传统的直型的引流管管体与脑组织大面积接触和管头的“尖”头与脑组织接触,变为小面积线性接触,脑组织、皮层桥静脉的损伤的几率大大降低。可以减少脑损伤发生概率及减少引流管刺激引起的并发症。

第二,若干膜瓣可以引导积液在至少两个方向的引流,可以多向引流,引流更充分彻底。

第三,引流导管内加入冲洗导管,除了不影响引流效果外,还可以独立管道冲洗血肿腔,有效避免引流导管内引流出的引流物再次入颅,避免感染。并且冲洗导管道细,冲洗流速变慢不易引起颅压骤变升高;一管两腔,起到了一个骨孔相当二个骨孔的作用,减少了手术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

第四,膜瓣有效卡压在颅骨孔内面,不易脱管,并且嵌压硬膜,发生硬膜外血肿几率减少。

第五,本可冲洗护脑硬膜下腔引流管可以在头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出头皮备用,引流管在头皮处潜行可有效减少引流管感染发生率。

第六,具有独立单通道冲洗导管道,减少返流,避免感染,方便注药冲洗,使原本引流不畅的血肿可以顺利引流,减少开颅率,减轻患者负担及痛苦。

第七,双向引流,引流充分,引流效果佳,减少患者留管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从而减少患者临床治疗费用,并提高住院周转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直型带侧孔硅胶管单腔引流管的示意图。

图2是本引流管实施例结构示意图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沿M-M向剖视图。

图4是图2的N部放大图。

图5是本引流管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5所示

本引流管包括引流导管1和冲洗导管2。

引流导管1为长度为40mm、直径在3mm~6mm之间的长形圆管,直径的大小根据手术需要选取。

引流导管1一端口为引流出口11,引流导管1另一端为引流进口13,引流导管1在引流进口13处延伸有两个膜瓣12,两个膜瓣12端部分别向引流管1外侧方向伸出,两个膜瓣12长度为10mm,两个膜瓣12大体呈180°,两个膜瓣12在自然状态下向外撑开呈“T”型,膜瓣12端部的边缘圆滑,两个膜瓣12的结构可以挂住硬膜B,防止脱管,又可双向引流。

引流导管1内设有独立的冲洗导管2,引流导管1和冲洗导管2都材质为乳胶,X线下可清楚显影,冲洗导管2为贯穿引流导管1全程的细中空管,直径1mm,冲洗导管2的管径小于引流导管1管径,引流导管1和冲洗导管2为一体成形结构,靠近引流导管1的引流出口11一侧的冲洗导管2伸出引流导管1外侧。

冲洗导管2一端口为进水口21,冲洗导管2的进水口21靠近引流导管1的引流出口11一侧,靠近进水口21一侧的冲洗导管2伸出引流导管1外侧,冲洗导管2的进水口21处装有接口23,冲洗导管2延伸至引流导管1中两个膜瓣12的其中一个内,冲洗导管2另一端口为的出水口22,冲洗导管2的出水口22延伸至引流导管1的膜瓣12端部,冲洗导管2的出水口22对准颅骨A的硬膜B与脑组织D之间区域,膜瓣12紧贴硬膜B,避免向下触及脑组织D,接口23可接注射器注射,也可封闭。

本引流管靠近引流进口13位置具有趋近90°的折弯3,本引流管的折弯3处与引流进口13端口之间的距离为5mm,此距离与大多数颅骨A的厚度吻合,处于折弯3处与引流出口11之间的本引流管具有一段埋在头皮E与颅骨A之间的潜行段4,本引流管的引流出口11伸出头皮E外侧。

手术时,首先在切口周边另戳孔,使本引流管在头皮E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出头皮E备用,本引流管在头皮E处潜行可有效减少引流管感染发生率,引流导管1的引流出口11接抗反流引流袋。

处于折弯3处与引流进口13端口之间的本引流管距离满足其伸入颅内且紧贴硬膜B,不致使管体入颅过长,碰触脑组织D。

硬膜B下血肿引流时,用镊子捏紧两个膜瓣12,使两个膜瓣12顺直,从颅骨A开口处插入血肿腔C内,由于两个膜瓣12具有弹性,松开镊子后,两个膜瓣12回复到原始状态,两个膜瓣12便紧贴在硬膜B上,血肿腔C内废液从引流进口13进入主引流导管1中,进而流入抗反流引流袋中,由于膜瓣12方向相反,在不增加手术钻孔数目,不扩大损伤的情况下,变单方向引流为双方向引流,引流范围广,引流速度快;膜瓣12卡在颅骨A开头处,不易滑落和移位,而且不易碰触脑组织D,即使血肿腔C随着引流逐渐缩小,脑组织D膨胀,脑组织D外的蛛网膜会主动挤压膜瓣12,而膜瓣12较软,并且边缘光滑,也不会损伤脑组织D。

术中、术后冲洗时,利用注射器从冲洗导管2的进水口21注入清洗液,清洗液从冲洗导管2的进水口21进入血肿腔C内,冲洗废液则由引流进口13排出,整个过程冲洗液和废液经过不同腔室,有效避免引流管内引流出的引流物再次入颅,避免感染;而且冲洗导管2较细,除不占用引流导管1的空间、不影响引流效果外,冲洗流速亦较慢,不易引起颅压骤变升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