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固定病患、输液操作的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1679发布日期:2019-07-31 20:2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固定病患、输液操作的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便于固定病患、输液操作的床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对小儿进行输液或采血时,使用的多数为普通诊查床或病床。小儿因疼痛恐惧而哭闹,不能很好配合,不能有效固定。现有技术主要由多名助手把持固定,此法费时费力,穿刺过程中,容易造成针头脱落、液体外渗,从而增加患儿痛苦,加大护士工作量。且普通诊查床或病床高度偏低,操作者需采用俯身或半蹲位进行操作,不同程度影响穿刺稳定性和进针角度。

普通的诊查床(包括病床,下同)一般由床板、床腿、床头、床尾等组成,床腿位于床板四角、用于支撑床板;床头和床尾为设在床板顶、底两端,且高出床板的护栏结构,床头和床尾多与床腿连为一体式结构。使用时,患儿头朝床头,脚朝床尾,身体平卧在床板上诊查床上没有用于绑缚、固定的装置,对婴幼儿进行输液或采血时,婴幼儿不能控制自己,对护士的护理操作产生恐惧,出于本能进行抵抗,且身体动作幅度大,无法进行正常的输液或采血,即便在扎针前已经安抚平静,但当针刺入皮肤时,产生的疼痛又会使婴幼儿反复挣扎,影响操作。

婴幼儿(患儿)输液、采血、扎留滞针等操作时,首选扎头皮针,常规扎针时,需多人把持:一人把头,一人把上身,或还需一人把双腿,再由一人实施扎针,需多人操作,护理工作繁忙,人手短缺,造成上述护理操作极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用于婴幼儿输液、采血等操作的诊查床(或输液床),其具有针对婴幼儿的特殊的绑缚固定装置,可在输液、采血过程中——特别是扎针时对婴幼儿进行有效固定,防止其在扎针时身体、头部移动,无法进行穿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于固定病患、输液操作的床具,所述床具包括床板、床腿、床头、床尾;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床板设有绑具,该绑具包括头部绑具、体部绑具,头部绑具用于绑缚固定患儿头部,体部绑具用于绑缚固定患儿躯干、四肢;

所述头部绑具包括横带、顶带,横带平行于床头和床尾、横向地设置在床板靠近床头的一侧,顶带位于横带中间、上部,且顶带的一端与横带之间呈T字形或Y字形连接,另一端装配连接在床板上;

所述顶带与横带连接处采用Y字形连接时,横带与Y字形顶带之间围成一个三角形空档,该空档用于为患儿穿刺扎针;

所述横带中部鼓起,用于放置、容纳患儿头部,该中部鼓起部分的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夹紧部;

所述夹紧部包括夹板,夹板顶部设有穿孔或勾具,用于将横带穿过穿孔或将横带限定在勾具内;

所述夹板远离穿孔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臂托,该臂托呈向上的U形,U形臂托靠外侧部分连接在夹板下沿,靠内侧部分向上延伸至与夹板上沿平齐;

所述臂托用于放置手臂的前臂,以操纵两夹板向内夹紧;当夹板上设有两个臂托时,一个臂托设在夹板末端,另一个臂托设在前臂手腕处;当夹板上设有多于两个臂托时,两端位上的臂托分别设在夹板末端和前臂手腕处,其他臂托均匀地分布在夹板末端和前臂手腕处两臂托之间;

所述体部绑具为分段式多条绑带,或整体式一条兜带;

所述绑带设有压紧装置,该压紧装置设在绑带的两边,压紧装置从绑带的两边向中间排挤、压平,以限定绑带中部的活动量;

当体部绑具采用分段式多条绑带时,所述压紧装置分别设在每条绑带的两边,各绑带上的压紧装置独立动作或通过连杆同步动作;

当体部绑具采用整体式一条兜带时,所述兜带自患儿肩部覆盖至脚部以下,且自肩部至脚部呈喇叭状,肩部最窄、脚部最宽,并在脚部以下设有收口;

所述支架用于吊挂输液用品,支架包括立杆、底座、地轮、支臂,立杆竖直地设在床头中部,底座设在立杆底部,底座上设有至少三个地轮,支臂设在立杆顶端、且伸向床尾方向;

所述床头中部设有凹槽,床头下方、床腿上设有平台,支架的立杆部分放入到凹槽内,并通过锁扣锁止,支架的底座和地轮放置在平台上。

所述夹板远离穿孔的一侧向床尾侧延伸,在延伸的夹板末端设有肘托。

所述头部绑具包括圆底盘,圆底盘中央设有转轴;所述床板中部与圆底盘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纵向导槽,圆底盘的转轴通过连接块装配在导槽上、且能够沿导槽纵向移动;

所述横带的两端、顶带远离横带的一端均连接在圆底盘上。

所述绑带为弹性绷带,所述兜带采用非弹性、光滑布料制成。

所述体部绑具采用分段式多条绑带情况下,绑带分为肩带、肘带、腕带、腰带、髋带、膝带、踝带,分别对应患儿仰卧于床板上时的肩部、肘部、手腕部、腰部、髋部、膝部、脚踝部。

所述兜带分为上身兜带、腰腿兜带两部分;

上身兜带用于捆缚患儿肩至腰部,且上身兜带采用弹性布料制成;

腰腿兜带用于捆缚患儿腰至腿脚部,且腰腿兜带采用非弹性、光滑布料制成;

上身兜带与腰腿兜带相互独立。

所述床板具有活动的体部支撑部,体部支撑部与床板相互独立,且体部支撑部与床板之间采用柔性联接。

所述体部支撑部为设在床板中下部、头部绑具以下的小床板,小床板上下两端沿纵向中轴线上分别设有一个摆动轴,小床板通过两个摆动轴与床板相装配连接;

所述小床板横向两侧边缘设有多个拉簧,拉簧将小床板的两个侧边与床板相活动连接;

所述小床板与床板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上设有盖布,以防止物品掉落、夹挤。

所述体部支撑部为设在床板中下部、头部绑具以下的小床板,小床板呈圆角方形,且四角处设有拉簧;

所述小床板与床板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上设有盖布,以防止物品掉落、夹挤。

所述体部支撑部为物料槽,物料槽内装有软体颗粒状物料,该物料装至与物料槽上沿平齐;

所述物料槽上沿设有弹性网布,该网布铺设于软体颗粒状物料之上,将该物料限定在物料槽内;

所述网布纵向中间部位具有加强牵引带,该加强牵引带具有一定阈值的弹性形变能力;

所述加强牵引带向横向的两侧渐变过渡,使网布形成纵向中间强弹性、横向两侧弹性逐渐变小的对称式弹性网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对患儿的头部进行固定时,采用操作人员双手握持结合夹紧装置、头部绑具的方法,采取人性化、而非器具强制绑缚固定患儿头部,以降低患儿过度挣扎、抵抗,减小应激反应;

2、在此基础上,通过圆底盘及导槽的设计,使头部固定装置能够纵向移动、转动,以便调整固定装置的位置、角度,使床具周围的操作人员能够与患儿的仰卧体位顺位,避免操作人员需扭身、重心偏移才能使双手做出握持操作,且因操作人员重心不稳,极易挤压到患儿、造成伤害;

3、进一步地,采用对患儿头、体分别独立支撑的结构,头部与床具(即床板)固定在一起,而体部独立于床板,使患儿身体部分的扭动、挣扎没有反作用力支点,避免或尽量减少该反作用力反馈至头部,造成头部晃动,影响输液、穿刺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头部绑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夹紧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床具 11床头 12床尾 13床腿 14床板 15凹槽 16平台 17导槽

2绑具

21头部绑具 211横带 212顶带 213夹紧部 214夹板 215穿孔 216臂托 217肘托 218圆底盘 219转轴

22体部绑具 221绑带 222压紧装置

3支架 31立杆 32支臂 33底座 34地轮

4体部支撑部 41小床板 42摆动轴 43拉簧 44物料槽 45软体颗粒状物料 46弹性网布。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在小儿输液时能够有效固定小儿全身、保护患儿安全、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临床工作效率的一种新型儿童输液固定床及辅助固定装置。主要设计思路是:本品由床板、约束带、头部固定架为主体,软包床板使患儿感觉更舒适,三级约束带(要求材质软、弹性强)有效固定肩、髋、膝三大关节防止躁动,又能避免患儿受外力作用引起的损伤。床头可调固定架有效固定小儿头部,避免小儿头部晃动,软硅胶材质可保证小儿皮肤不受损伤。床面高度在75厘米,比普通病床、诊查床更适合护士操作,保证穿刺稳定性和最佳进针角度。双侧护栏防止小儿坠床,保证患儿安全。整体部件根据小儿年龄分小、中、大三种型号。

本品适用于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进行静脉输液、采血时使用,可应用于各级医院儿科病房及门诊。本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为小儿输液、采血时容易固定,省时省力,降低重复穿刺率,有效减轻患儿痛苦。使用时只需2名护士即可轻松完成一位小患儿输液、采血等操作,有效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品的具体结构应包括:(1)具有常规诊床或输液床的基本结构,具体部件如床板、床腿、转向脚轮等;(2)在患儿肩部、胸部设有约束带;(3)在患儿腰部、髋部设有约束带;(4)在患儿膝部、踝部设有约束带;(5)在患儿头部设有可调式头部固定装置;(6)输液架位于床头的一侧;(7)在床体的左右双侧设有移动式护栏。

上述装置的操作方法是:操作前将小儿平卧于床面,床板一侧上中下各安装一条约束带,分别固定儿童肩部、髋部、膝部,既能防止小儿身体移动,又不影响四肢穿刺。床头处设有可调节固定架,有效固定小儿头部,避免小儿头部晃动。床面高度75厘米,比普通病床更适合护士操作,双侧护栏防坠床保证患儿安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液(或采血)的床具及支架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固定病患、输液操作的床具,所述床具包括床板、床腿、床头、床尾;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床板设有绑具,该绑具包括头部绑具、体部绑具,头部绑具用于绑缚固定患儿头部,体部绑具用于绑缚固定患儿躯干、四肢;

所述头部绑具包括横带、顶带,横带平行于床头和床尾、横向地设置在床板靠近床头的一侧,顶带位于横带中间、上部,且顶带的一端与横带之间呈T字形或Y字形连接,另一端装配连接在床板上;

所述顶带与横带连接处采用Y字形连接时,横带与Y字形顶带之间围成一个三角形空档,该空档用于为患儿穿刺扎针;

所述横带中部鼓起,用于放置、容纳患儿头部,该中部鼓起部分的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夹紧部;

所述夹紧部包括夹板,夹板顶部设有穿孔或勾具,用于将横带穿过穿孔或将横带限定在勾具内;

所述夹板远离穿孔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臂托,该臂托呈向上的U形,U形臂托靠外侧部分连接在夹板下沿,靠内侧部分向上延伸至与夹板上沿平齐;

所述臂托用于放置手臂的前臂,以操纵两夹板向内夹紧;当夹板上设有两个臂托时,一个臂托设在夹板末端,另一个臂托设在前臂手腕处;当夹板上设有多于两个臂托时,两端位上的臂托分别设在夹板末端和前臂手腕处,其他臂托均匀地分布在夹板末端和前臂手腕处两臂托之间;

所述体部绑具为分段式多条绑带,或整体式一条兜带;

所述绑带设有压紧装置,该压紧装置设在绑带的两边,压紧装置从绑带的两边向中间排挤、压平,以限定绑带中部的活动量;

当体部绑具采用分段式多条绑带时,所述压紧装置分别设在每条绑带的两边,各绑带上的压紧装置独立动作或通过连杆同步动作;

当体部绑具采用整体式一条兜带时,所述兜带自患儿肩部覆盖至脚部以下,且自肩部至脚部呈喇叭状,肩部最窄、脚部最宽,并在脚部以下设有收口;

所述支架用于吊挂输液用品,支架包括立杆、底座、地轮、支臂,立杆竖直地设在床头中部,底座设在立杆底部,底座上设有至少三个地轮,支臂设在立杆顶端、且伸向床尾方向;

所述床头中部设有凹槽,床头下方、床腿上设有平台,支架的立杆部分放入到凹槽内,并通过锁扣锁止,支架的底座和地轮放置在平台上。

患儿因对穿刺操作反抗、挣扎,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对患儿不利,且影响穿刺操作。本实施例所述绑具分为头部绑具和体部绑具两部分,使患儿的头部和体部得以分别固定,从而将身体部分对头部的扰动降至最低,以便顺利穿刺;如果穿刺操作在头部进行(即扎头皮针),应对患儿头部加强固定,而身体部分只要不影响到头部晃动即可。

所述头部绑具包括横带和顶带,配合横带上的夹紧部构成一个丁字笼结构,患儿仰卧于床上时,头部(主要是头顶)抵在该丁字笼内,可以限制患儿头部抬起、左右移动、向上(床头方向)顶起。常规固定装置是将患儿头部整体绑缚固定,这严重影响患儿情绪、应激反应明显、反抗程度强烈;不同于常规固定装置,本实施例只将患儿头部的上半部分,即具备一定承受能力的额骨、顶骨、枕骨部分加以约束,而对下颌骨、颧骨等脸、腮、下巴部用操作人员的双手来辅助固定。所述夹紧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板,夹板上具有臂托和/或肋托,操作人员两前臂置于臂托、肋托内,两臂向内靠近、夹合,被夹板穿孔限定的横带也同时被夹板挤压、合拢;当操作人员的双手贴至患儿脸部时,两夹板也将横带环扣在患儿额头部。用操作人员的双手固定患儿头部以下的部位,以手为固定件,用手掌部直接接触患儿,更加人性化,固定效果好,不会伤害患儿,且能够很好的安抚患儿情绪,降低应激反应;同时,手部可根据患儿头、脸部具体形状做出调整,并以手为固定件向上推挤患儿头部,配合横带和顶带,即可将患儿头部稳定地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夹板远离穿孔的一侧向床尾侧延伸,在延伸的夹板末端设有肘托。操作人员固定患儿头部时,其前臂和上臂曲成约直角,上臂近肋部被限定在肋托内,操作人员手臂向下(床尾方向)施力,可通过夹板带动横带下拉,对患儿的固定效果更佳。更进一步地,夹板延伸出来用于连接肋托的部分,还可以设计成可调节长度的,以使控制横带至肋托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头部绑具包括圆底盘,圆底盘中央设有转轴;所述床板中部与圆底盘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纵向导槽,圆底盘的转轴通过连接块装配在导槽上、且能够沿导槽纵向移动;所述横带的两端、顶带远离横带的一端均连接在圆底盘上。患儿一般仰卧于床上,身体与床的纵向轴线平行或位于同一垂直面上,而操作人员操控夹紧部对患儿头部固定时,需要顺应患儿体位,操作人员不得不扭体、偏移重心来用手臂操作两夹板,造成操作人员站位不稳定,影响操作,还可能伤害到患儿。本实施例将头部绑具设定在圆底盘上,且圆底盘可通过转轴转动,可以偏转患儿体位,以便于操作人员以更舒适的体位固定患儿,利于其他人员穿刺。

当体部绑具采用多条绑带时,一般要求绑带的绑缚力度大些,以避免患儿身体各部从绑带内脱出。因此,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将所述绑带设计为弹性绷带,以使患儿各关节部位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防止刚性的绷带过紧地限制患儿,对其造成器质性损伤。而当采用兜带时,其为一柔性不规则面状结构,不存在患儿身体各部脱出的情况;因此,所述兜带采用非弹性、光滑布料制成;采用非弹性布料是防止患儿在蹬踏时在布料上产生凹坑,形成患儿足部的着力点,而使身体扭动、转体;采用光滑布料时,可有效降低兜带与患儿身体间的摩擦力,不会产生反作用。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所述体部绑具采用分段式多条绑带情况下,绑带分为肩带、肘带、腕带、腰带、髋带、膝带、踝带,分别对应患儿仰卧于床板上时的肩部、肘部、手腕部、腰部、髋部、膝部、脚踝部。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兜带分为上身兜带、腰腿兜带两部分;上身兜带用于捆缚患儿肩至腰部,且上身兜带采用弹性布料制成;腰腿兜带用于捆缚患儿腰至腿脚部,且腰腿兜带采用非弹性、光滑布料制成;上身兜带与腰腿兜带相互独立。本实施例中两部分兜带分别采用弹性布料、光滑非弹性布料,原理同实施例2。只所以将兜带分为两部分,是因为患儿仰卧于床上时,上身的活动余量小,不易发生扭动、转体,将患儿双手也固定后,特别是固定在体侧时,上身更加不会活动,固定效果更佳。患儿腰腿部采用独立于上身的兜带加在固定,则腰腿部的活动不会、或极少反馈至上身,固定效果好。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床板具有活动的体部支撑部,体部支撑部与床板相互独立,且体部支撑部与床板之间采用柔性联接。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将患儿的身体部分的支撑体,即体部支撑部,与床板分隔开来,二者间通过柔性联接,从而体部支撑部的活动、移动、振动将被该柔性联接结构所吸收、削减,即患儿体部的动作不会或很少地传递到头部,保持头部稳定不动,利于穿刺操作。

上述体部支撑部与床板间的柔性联接结构可以采用多种方案、技术,以下通过实施例5-7加以举例说明,但其并不构成对本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5】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体部支撑部为设在床板中下部、头部绑具以下的小床板,小床板上下两端沿纵向中轴线上分别设有一个摆动轴,小床板通过两个摆动轴与床板相装配连接;所述小床板横向两侧边缘设有多个拉簧,拉簧将小床板的两个侧边与床板相活动连接;所述小床板与床板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上设有盖布(图中未示出),以防止物品掉落、夹挤。

小床板通过摆动轴装配在床板上,且摆动轴设在小床板和床板的纵向轴线上,使小床板能够沿该轴线左右摆动;小床板两侧设有拉簧,以防止小床板摆动幅度过大;上述盖布可防止物品掉落、夹挤。患儿被放置在床上时,头部被固定在床板上的头部绑具内,而体部则位于小床板上,并通过连接于床板或小床板上的体部绑具加以固定。操作人员对患儿进行穿刺时,患儿反抗挣扎,身体扭动、转体,而患儿的上述动作均发生在小床板上,小床板左右摆动,使患儿体部失去着力点,上述动作无法传递(或很少)至头部,从而极少或不影响穿刺操作。

【实施例6】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体部支撑部为设在床板中下部、头部绑具以下的小床板,小床板呈圆角方形,且四角处设有拉簧;所述小床板与床板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上设有盖布(图中未示出),以防止物品掉落、夹挤。原理同实施例6,只是本实施例去掉了摆动轴,而通过小床板四角的拉簧来支撑患儿,柔性联接效果好。为避免患儿颈部受力过大,还可进一步在实施例6中靠上(床头侧)的摆动轴位置设置弹性连接体,以限定小床板上部的活动余量。

【实施例7】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体部支撑部为物料槽,物料槽内装有软体颗粒状物料,该物料装至与物料槽上沿平齐;所述物料槽上沿设有弹性网布,该网布铺设于软体颗粒状物料之上,将该物料限定在物料槽内;所述网布纵向中间部位具有加强牵引带,该加强牵引带具有一定阈值的弹性形变能力;所述加强牵引带向横向的两侧渐变过渡,使网布形成纵向中间强弹性、横向两侧弹性逐渐变小的对称式弹性网布。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创造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创造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