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积液综合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7928发布日期:2019-07-06 11:47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皮下积液综合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皮下积液综合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外科手术后,病人由于肥胖、营养状况较差、高血糖及手术切口感染等原因容易出现皮下脂肪液化,进而导致皮下有大量的积液影响伤口的愈合,此时需要将手术切口下方的液体引流出来,进而促进伤口愈合,现有方案需要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润湿纱布之后,将纱布剪成与手术切口相适应的形状,然后将纱条塞入切口内,所以操作过程较为麻烦,而且浪费一瓶生理盐水及注射器。效果较差,现有方案通过纱条的吸引作用促进伤口内的液体排出,而纱条的吸引力很差,所以不能将伤口内的液体完全吸引出来,而且纱条只能吸引液体,不能将坏死的物质吸引出来,所以伤口可能继续感染或脂肪液化。对于伤口较长的病人,塞入纱条的长度有限,用镊子塞入纱条较为困难,不易塞入最低端。塞纱条需要每天将原有纱条掏出并放置新的纱条,浪费时间并增加伤口感染风险。对于伤口愈合较快的病人,伤口内的肉芽组织容易长入纱布内,此时拉出纱布时容易疼痛并出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效果好、减少病人疼痛感的皮下积液综合治疗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皮下积液综合治疗装置,包括冲洗引流管组件、收纳套管、冲洗泵和负压吸引器,冲洗引流管组件为管状结构,收纳套管的左端外周设有粘贴带,收纳套管的左端面螺纹连接有封盖,封盖上开设有圆孔,冲洗引流管组件的右部呈螺旋状盘设在收纳套管内,冲洗引流管组件的左部向左穿过封盖上的圆孔,冲洗引流管组件的外径等于圆孔的半径;

冲洗引流管组件包括冲洗管、内引流管和外支撑管,外支撑管的左端的封堵,收纳套管的右端设有用于堵塞外支撑管右端的皮垫,冲洗管和内引流管并列位于外支撑管内,冲洗管的左端向左穿出外支撑管的左端后连接有冲洗头,冲洗头固定在外支撑管的左端面,冲洗头上设有若干个冲洗孔,冲洗管的右端穿出外支撑管右端的皮垫,冲洗泵的出液口通过软管与冲洗管的右端连接,冲洗泵的进液口通过软管与冲洗瓶连接;内引流管的左端封堵,内引流管的右端穿出外支撑管右端的皮垫,负压吸引器的进液口通过软管与内引流管的右端连接,负压吸引器的出液口通过软管与引流瓶连接;

内引流管和外支撑管的管壁上均开设有若干引流孔。

收纳套管的左端设有用于固定冲洗引流管组件在封盖的圆孔处位置的固定夹。

外支撑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长度刻度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装置在进行皮下积液引流时,首先将切口消毒,然后将冲洗引流管组件的左端塞入皮下切口内,根据外支撑管上的长度刻度线判断塞入皮下切口内的长度,其中可以从收纳套管内向外拉动冲洗引流管组件,使得位于外边的冲洗引流管组件的长度足够长,满足实际情况需要,拉出合适长度后,关闭固定夹(固定夹起到固定冲洗引流管组件位置的作用),利用粘贴带将收纳套管粘贴在病人的皮肤外表上;接着启动冲洗泵,冲洗泵将冲洗瓶内的冲洗液泵入冲洗管内(冲洗液可以是生理盐水或双氧水等),然后由冲洗管进入冲洗头,最终由冲洗头的冲洗孔向外流至皮下积液处,冲洗液对皮下积液处进行杀菌消毒,接着启动负压吸引器,由于负压吸引器的作用,内引流管内处于负压状态,开始对皮下积压处进行抽吸,最后皮下积液以及冲洗液经外支撑管的引流孔、内引流管的引流孔进入内引流管,然后经软管进入引流瓶内;

当需要对外支撑管、内引流管进行清洗时,利用注射器通过皮垫向外支撑管内注入清水,即可反复冲洗干净,然后利用负压吸引器将外支撑管和内引流管内的清洗液抽吸干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使用时可以直接插入患者的皮下进行持续引流,并且可以抽吸出皮下 的坏死物质,能够根据长度刻度线判断插入深度,本实用新型能够边冲洗边抽吸引流,效果好,有利于术后切开恢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皮下积液综合治疗装置,包括冲洗引流管组件1、收纳套管2、冲洗泵3和负压吸引器4,冲洗引流管组件1为管状结构,收纳套管2的左端外周设有粘贴带5,收纳套管2的左端面螺纹连接有封盖,封盖上开设有圆孔,冲洗引流管组件1的右部呈螺旋状盘设在收纳套管2内,冲洗引流管组件1的左部向左穿过封盖上的圆孔,冲洗引流管组件1的外径等于圆孔的半径,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可以防止工作时冲洗引流管组件在圆孔内来回晃动;

冲洗引流管组件1包括冲洗管6、内引流管7和外支撑管8,外支撑管8的左端的封堵,收纳套管2的右端设有用于堵塞外支撑管8右端的皮垫9,冲洗管6和内引流管7并列位于外支撑管8内,冲洗管6的左端向左穿出外支撑管8的左端后连接有冲洗头10,冲洗头10固定在外支撑管8的左端面,冲洗头10上设有若干个冲洗孔11,冲洗管6的右端穿出外支撑管8右端的皮垫9,冲洗泵3的出液口通过软管与冲洗管6的右端连接,冲洗泵3的进液口通过软管与冲洗瓶12连接;内引流管7的左端封堵,内引流管7的右端穿出外支撑管8右端的皮垫9,负压吸引器4的进液口通过软管与内引流管7的右端连接,负压吸引器4的出液口通过软管与引流瓶13连接;

内引流管7和外支撑管8的管壁上均开设有若干引流孔14。

收纳套管2的左端设有用于固定冲洗引流管组件1在封盖的圆孔处位置的固定夹15。

外支撑管8上沿长度方向设有长度刻度线16。

本装置在进行皮下积液引流时,首先将切口消毒,然后将冲洗引流管组件1的左端塞入皮下切口内,根据外支撑管8上的长度刻度线16判断塞入皮下切口内的长度,其中可以从收纳套管2内向外拉动冲洗引流管组件1,使得位于外边的冲洗引流管组件1的长度足够长,满足实际情况需要,拉出合适长度后,关闭固定夹15(固定夹15起到固定冲洗引流管组件1位置的作用),利用粘贴带5将收纳套管2粘贴在病人的皮肤外表上;接着启动冲洗泵3,冲洗泵3将冲洗瓶12内的冲洗液泵入冲洗管6内(冲洗液可以是生理盐水或双氧水等),然后由冲洗管6进入冲洗头10,最终由冲洗头10的冲洗孔11向外流至皮下积液处,冲洗液对皮下积液处进行杀菌消毒,接着启动负压吸引器4,由于负压吸引器4的作用,内引流管7内处于负压状态,开始对皮下积压处进行抽吸,最后皮下积液以及冲洗液经外支撑管8的引流孔14、内引流管7的引流孔14进入内引流管7,然后经软管进入引流瓶13内;

当需要对外支撑管8、内引流管7进行清洗时,利用注射器通过皮垫9向外支撑管8内注入清水,即可反复冲洗干净,然后利用负压吸引器4将外支撑管8和内引流管7内的清洗液抽吸干净。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