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介入式针灸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3511发布日期:2019-08-31 01:32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介入式针灸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介入式针灸器具。



背景技术:

非介入式针灸器具,来源于古代“九针”中的“鍉针”,其针身粗,针尖圆而微尖。它也被称之为“爬”或“推”针,早年此种针法在北方较为流行,因它是在穴位皮表产生刺激而还得名为浅针。在使用时,先将浅针点在经脉穴位的皮表,并通过指甲搔爬针身和按推的动作发生颤动波以致其气,这种颤动能够对人体皮表产生良性刺激起到治疗作用。

这种稳定的治疗手法安全可靠更适宜年老、年幼、体虚和畏针及孕妇等患者,可以治疗失眠、面瘫、口干、头痛、眼鼻耳疾及小关节不适等病症,甚则立竿见影。

目前的浅针还沿袭了早期的制作尺寸,医护人员按压浅针的同时难以搔爬或刮推针身,且单次搔爬行程所产生的颤动频率难以实现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非介入式针灸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针灸器具搔爬或刮推操作单次搔爬或刮推行程所产生的颤动不足致使治疗疗效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非介入式针灸器具,包括针体,所述针体的长度为10cm-11cm;所述针体的一端为针尾,针体的另一端为用于与患者皮肤的皮表接触的针尖;

所述针尾的尺寸大于针体横截面的尺寸;所述针体包括针柄,所述针柄为沿针体长度方向设置的螺纹状凸起,所述螺纹状凸起的长度为7cm-9cm。

进一步地,所述针柄的螺纹状凸起的相邻凸起的间距为0.5mm-0.7mm。

进一步地,所述针柄由针尾处向针尖处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针柄的螺纹状凸起由金属丝紧密盘绕于针体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针尾为由绕制螺纹状凸起的金属丝绕制而成的柱体,所述柱体的截面为圆形或倒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针尾的宽度为4cm-6cm,所述针体的直径为2m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丝的材质为铜或不锈钢。

进一步地,所述针尖的直径沿针体的长度方向向针尖的尖头缩小,且所述针尖的尖头的直径为1.8mm-2mm。

进一步地,所述针体的长度为10.5cm,所述针柄的螺纹状凸起的长度为9cm。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非介入式针灸器具,包括针体,所述针体的一端为针尾,针体的另一端为与患者的皮表接触面为针尖,所述针尖的直径沿针体的长度方向向针尖的尖头缩小;所述针尾的尺寸大于针体横截面的尺寸;所述针体的长度为10cm-11cm;所述针体包括针柄,所述针柄为沿针体长度方向设置的螺纹状凸起,所述螺纹状凸起的长度为7cm-9cm。由于针体的长度为10cm-11cm,使得用户在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按压针尾的同时,该只手的中指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刮推针体;另外,由于针柄的螺纹状凸起的长度为7cm-9cm,使得用户单次刮推的行程足够大,从而能够产生足够的颤动波,使得治疗疗效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涉及的非介入式针灸器具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涉及的非介入式针灸器具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涉及的非介入式针灸器具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针体;

2、针尖;

3、针尾;

4、针柄;

5、针根。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新型提供了一种非介入式针灸器具,是一种医疗器具,主要用于治疗治疗失眠、面瘫、口干、头痛、眼鼻耳疾及小关节不适等病症。

本新型所提供的非介入式针灸器具,是由福建省中医药大学吴炳煌教授近几十年来的临床治疗经验,以及无数次深入研究而来,对患者经脉穴位的刺激和疗效也大大提高。另外,吴炳煌教授对运用手法上也做了更进一步的变化,由原来的“搔爬”变成“刮推”,并划分为补法、泻法及平补平泻三种手法。其中,以“重推轻刮”为补,并在此手法结束后,以一个刺激量为九下的倍数,加以拇指点按针尾。以“轻推重刮”为泻,在此手法结束后,并以一个刺激量为六圈的倍数,加用中、食指夹住针体逆时针旋转。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非介入式针灸器具包括针体1,所述针体1由金属材质制成,尤其是可以由直径为2.0mm的316氩弧焊丝制成,这样的设置使得针体1更加耐磨,另外使得针体1能够更加光滑,防止划伤人体的皮肤。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针体1的长度为10cm-11cm,这种长度设置使得用户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按压针尾时,按压针尾的这只手的大拇指以外的手指可以很方便地自由活动保持平衡,以及中指推刮的行程在手指能够触碰到针柄4的长度范围内。

请参阅图2及图3,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针体1的一端为针尾,针体1的另一端为用于与患者的皮表接触为针尖2。在使用非介入式针灸器具时,针体1立于患者穴位的皮表上,针尖2与患者皮肤接触,针尾朝外并与医疗人员一只手的大拇指顶靠。为了便于将针体1的颤动传导至患者皮肤下的神经或穴位处,以及保证针尖2能够准确地按压在神经或穴位所处位置处,所述针尖2的直径沿针体1的长度方向向针尖2的尖头缩小,使得针尖2的形状为圆柱形或倒三角柱形,这样的设置使得针尖2的尖头的直径小于针体1的直径,针尖2能够更加准确地被按压在神经或穴位所处位置处,可以确针灸的保疗效。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针尖2的尾部的直径为1.8mm-2mm,这样的尺寸使得针尖2不会过小而刺伤患者,又不会过大而无法准确触碰神经或穴位所对的皮肤的皮表处,且有更强的渗透力。所述针尖至针根5的长度为1.5cm-2cm。

为了便于医疗人员按压针体1,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针尾3的尺寸大于针体1横截面的尺寸。这样的设置使得医疗人员在使用非介入式针灸器具治疗患者时,医疗人员按压针灸器具更加平稳,针体1不容易歪斜,另外,由于按压的面积更大,医疗人员按压针灸器具的大拇指不会由于按压小面积的针尾而刺痛,按压更加轻松,也更方便施加按压力。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针体1包括针柄,医疗人员通过指甲推刮针柄产生颤动,这种颤动再传导至患者皮肤下的神经或穴位,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为了使医疗人员在用指甲刮推针柄时能够产生颤动,所述针柄为沿针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螺纹状凸起,这样的设置使得医疗人员在用指甲刮推螺纹状凸起时,螺纹状凸起会产生颤动,这种颤动传导至针体1,再从针体1传导至针根5,再从针根传到至针尖,再从针尖2传导至与针尖2接触的患者的皮肤下的神经或穴位处,便可以实现对患者治疗的目的。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螺纹状凸起的长度为7cm-9cm。这样的设置尽可能多地增大刮推行程,医疗人员在按压针尾3时,中指在螺纹状凸起的长度为7cm-9cm的范围内推刮,使用非介入式针灸器具治疗患者时,最佳的刮推幅频率为81下/分钟。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针体1的长度为10.5cm,所述螺纹状凸起的长度为9cm。这样的设置能够符合大部分人的一只手中的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中任意一个手指的跨度范围,更加人性化。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螺纹状凸起的相邻凸起的间距为0.5mm-0.7mm。这样的设置使得在螺纹状凸起的长度为7cm-9cm的前提下,单次刮推所产生的颤动频率及单次颤动的幅度对治疗的疗效最佳。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针柄由针尾处向针尖2处延伸。为了使针体1能够立于患者的皮表上时,医疗人员会轻轻按压针尾;为了保证刮推的颤动能够传导至患者皮肤的皮表下的神经或穴位处,医疗人员的按压力度会稍微增加,又由于人体皮肤具有一定的回弹性和柔性,患者皮肤会在针尖2的按压下向内凹陷。从而在刮推针柄时,针柄的底部不会被患者皮肤阻挡,这样更加便于医疗人员治疗。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螺纹状凸起由金属丝紧密盘绕于针体1并固定而成,在缠绕螺纹状凸起前,可以在针体1需要缠绕的部分涂抹固定用的粘结剂,可以使得缠绕后的金属丝能够固定在针体1上,防止医疗人员刮推金属丝时金属丝的缠绕的形状变形和缠绕的位置偏移或松动。使用金属丝缠绕出螺纹状凸起的设置能够更加方便操作,另外,这样的设置使得针体1更便于抓牢。

请参阅图1至图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针尾3为由绕制螺纹状凸起的金属丝绕制而成的柱体,所述柱体的截面为圆形或倒三角形。这样的设置使针柄和针尾3一体成型,生产更加便捷,无需使用其他的材料制作针尾3;另外,这样的设置使得针灸器具整体更加美观。在缠绕完针尾3后,同样地可以使用固定用的粘结剂固定,防止针尾3松动、散开或无法受力。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针尾3的宽度为4mm-6mm,所述针体1的直径为2mm。这样的设置使得按压的受力面积明显会大于针体1的横截面的面积,更加方便医疗人员施加按压力。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丝的材质为铜或不锈钢。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支撑螺纹状凸起的材料为硬质材料,以使得用户刮推螺纹状凸起后,能够产生足够的颤动波并传导。其中,若采用铜制的金属丝盘绕螺纹形凸起时,可以特别地采用铜丝,这样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浅针的美观程度,还可以防止金属丝生锈,另外,还可以保证金属丝的光滑度。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