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脂针及吸脂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2886发布日期:2019-08-07 01:52阅读:7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脂针及吸脂手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脂针及其吸脂手柄。



背景技术:

吸脂术是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通过吸脂器械吸脂,将肥胖区域(如臀部、腹部、四肢等)的皮下脂肪细胞吸出体外,使该区域脂肪细胞的数量大大减少,故能取得快速持久的减肥效果。近年来吸脂术不断发展,特别是运用肿胀麻醉技术开展的超量灌注吸脂术,使术中疼痛大大减轻,失血少,组织损伤小,安全性高,操作轻松,皮下脂肪抽吸均匀。吸脂针通常以真空抽吸方式工作,即利用真空负压将脂肪组织通过吸脂针的开孔处吸入吸脂针内。传统的吸脂针的头端均为钝头结构,当吸脂针管直径较大时,钝头端在通过皮肤脂肪部位时阻力大、通过困难,对要吸出的脂肪破坏程度小,吸出脂肪所用的时间长,因此所产生的往复运动增加,对入口皮肤的伤害严重。此外,现有吸脂针的设计为在针头处设置一单孔,且单孔开口较大,这使得吸脂针提取的脂肪颗粒过大,对后续脂肪填充工作的操作带来不便,也影响填充部位脂肪的存活率,另外吸脂针头部设置单一开口也影响脂肪抽吸的效率,还容易造成因操作不当引起的抽脂部位凹凸不平。现有的与吸脂针配套使用的吸脂手柄,与吸脂针连接后,存在连接不牢固,密封性不足,容易松动的缺点,增加了吸脂手术的操作难度,不利于手术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脂针及吸脂手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作阻力小,容易通过,能减少对皮肤的伤害,吸脂均匀,脂肪吸出顺畅度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吸脂针,包括针管和手持部,所述针管内部中空,其尾端与所述手持部相连通,头端为封闭的铲形斜面,所述手持部内部设有管路,其一端与所述针管相连,另一端用于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所述针管头端沿针管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与针管内部相连通的吸脂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脂针中,所述吸脂孔包括一个或多个紧邻所述铲形斜面设置的长孔,多个长孔沿所述针管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或沿所述针管的圆周方向并排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脂针中,所述吸脂孔包括沿所述针管的圆周方向设置的一至四排圆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脂针中,所述吸脂孔包括紧邻所述铲形斜面设置的长孔以及沿所述长孔向所述针管尾端分布的圆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脂针中,所述吸脂孔包括紧邻所述铲形斜面设置的一个长孔以及沿所述针管的长度方向围绕所述针管螺旋设置的十二个圆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脂针中,所述针管的材质为不锈钢。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脂针中,所述长孔为长度为5-7mm,宽度为1-3mm,两端呈弧形封闭的类椭圆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脂针中,所述圆孔的直径为1-3mm,位于所述针管同一面上的相邻圆孔之间的距离为0.5-1.5cm。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脂针中,所述针管的外径为1-5mm,长度为10-35c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脂手柄,用于上述的吸脂针相连接,所述吸脂针的手持部外侧设有外螺纹,所述吸脂手柄包括具有吸脂通道的手柄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吸脂通道中的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为直径与所述手持部的内径相匹配的中空圆柱体形,其外侧壁与所述手柄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密封相连,所述手柄壳体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手持部可通过螺纹配合安装在所述手柄壳体内侧壁上,且当所述手持部安装在所述手柄壳体中时,所述固定管落入所述手持部的管路中使两者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脂针头端采用封闭的铲形斜面,使针管在刺入皮肤脂肪中时能减少切割到组织血管,且操作阻力更小,更容易通过,使用更加方便顺手;可以在一次抽吸动作中同时提取吸脂针周围全方位的脂肪,大大提高了吸脂效率,并且在提取同等体积脂肪的情况下,相比于单孔吸脂针,本实用新型在组织内抽吸往返的次数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以及对切口的损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脂手柄与吸脂针连接后不容易松动,密封性好,能长时间使用,可大大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某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中抽脂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吸脂针,包括针管1和手持部2,其中,针管1内部为中空结构,形成可供脂肪通过的通路,其头端为封闭的铲形斜面5,尾端与手持部2相连通。铲形斜面5使针管1在刺入皮肤脂肪中时能减少切割到血管、组织的情况,使操作者使用时的阻力更小,操作更加方便顺手。手持部2外侧面设有便于拿取的防滑纹路3,内部设有中空管路,手持部2两端分别与负压吸引装置和针管1相连接,使针管1内部通路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通,针管1头端沿针管长度方向还设有多个与针管1内部通路相连通的吸脂孔4。在使用时,通过负压吸引装置提供负压,使脂肪从吸脂孔4沿针管1抽吸出来,负压吸引装置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针管1采用奥氏体不锈钢制作,具有晶体结构稳定,无磁性,韧性高的特点,在技术工艺上采用一次成型,不进行二次热处理,从而使强度更稳定。针管1与手持部2连接处采用银焊技术,不仅生物相溶性良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蚀性,耐酸碱度好;整个吸脂针内外管径光洁度高,使得脂肪与管壁的摩擦系数更低,脂肪在管壁内移动更顺滑。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针管1的外径为1-5mm,长度为10-35cm,从而使该吸脂针可以适应人体大部分区域(如大腿、腹部、手部、面部等)的吸脂使用。吸脂孔4包括一至多个长孔41,多个长孔4可沿针管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或沿针管1的圆周方向并排设置,具体根据针管1的长度和外径大小而定。长孔41具体为长度为3-5mm,宽度为1-3mm,两端呈弧形封闭的类椭圆形孔。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针管的外径为1.2mm,长度为10cm,吸脂孔4包括沿针管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长孔41,两个长孔41在针管1头端紧邻铲形斜面5设置,且位于针管1的同一面上。长孔41进一步选用长度为4.0mm、宽度为1.7mm、两端呈弧状封闭的长圆孔,使其既符合脂肪细胞及脂肪颗粒的形态,每一个开孔吸入的脂肪都不会相互挤压,也不会受到管壁挤压而是一一排列按顺序在吸脂针管壁内移动,从而减小对脂肪组织的损伤,也使脂肪组织在吸脂针内活动自如,更顺畅的被吸出,减少吸脂针堵塞的问题。由于长孔41的吸脂面积大,且位于针管1的头端位置处,使该吸脂针非常适用于吸取浅层的脂肪,速度快且对皮肤的损伤也小。手持部2整体呈圆柱体形,在手持部上还设有一平面区域22,该平面区域22与铲形斜面5相对应,用户可通过手指按压快速找到该平面区域22,此时的方向即为铲形斜面5的方向,从而使操作者在使用时可随时知道铲形斜面5的方向的吸脂孔4所在的方向;同时,通过该平面区域22还可起到防滑的作用。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脂手柄6,吸脂手柄6一端与吸脂针的手持部2相连接,另一端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通。所述吸脂针的手持部2设有用于脂肪通过管路,其与吸脂手柄6连接的端部外侧设有外螺纹21。该吸脂手柄6包括具有吸脂通道的手柄壳体61和设置在所述吸脂通道中的固定管62,固定管62手柄壳体61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其整体为中空圆柱体形,与所述吸脂通道相连通,其一端弯向手柄壳体61并与手柄壳体61内侧壁密封固定相连,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吸脂手柄6与所述吸脂针相连的一端处。固定管62的直径小于手柄壳体61的直径,使其与手柄壳体61内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手柄壳体61的大小与手持部2的外径相匹配,与固定管62相对的手柄壳体61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21相匹配的内螺纹63,使手持部2可通过螺纹安装在手柄壳体61中。固定管62的直径与手持部2的内径相匹配,当手持部2安装在手柄壳体61中时,固定管62恰好落入手持部2的管路中。固定管62的管径从外向内逐渐增大,当手持部2完全安装到手柄壳体61上时,固定管62的管径大小恰好与手持部2的管路的管径大小相同,使固定管62和手持部2的管路之间实现紧配合。通过以上设置,使本实施例中的吸脂手柄6与吸脂针连接时具有双重密封保证,一是手持部2外侧与吸脂手柄6内侧的螺纹密封,二是固定管62外侧与手持部2内侧的紧配合密封,同时,固定管62的直径与手持部2的管路直径相差不大,使固定管62可起到支撑吸脂针手持部2的作用,使吸脂针与吸脂手柄6在使用时不容易松动,完全可以解决现有产品长时间使用后易松动的缺陷。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二中的吸脂孔4包括沿针管1的圆周方向设置的一至四排圆孔42,圆孔42的直径为1-3mm,圆孔42的排数具体根据针管1的外径大小而定。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针管的外径为3.5mm,长度为23cm,吸脂孔4包括四排圆孔42,各个圆孔42沿针管1的长度方向依次围绕针管螺旋设置,使每一个圆孔42在针管的圆周方向均相互错开,圆孔42在针管1上分布的长度为15cm。设置四排以上的圆孔42可能使针管1的本身结构遭到破坏,强度变弱,容易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折断,具有安全隐患。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四排圆孔42并使各个圆孔42呈螺旋分布,吸脂孔4在针管1上分布范围更广、长度更长,既保证了针管1本身的结构强度,使其不易被折断,使其可应用于深层脂肪的吸脂操作,同时该吸脂针可以在一次抽吸动作中最大限度的提取吸脂针周围的脂肪,大大提高了吸脂效率,使其在抽脂过程中在组织内抽吸往返的次数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以及对切口的损伤。实施例二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三中的吸脂孔4包括紧邻所述铲形斜面5设置的长孔41以及沿所述长孔41向所述针管1尾端分布的圆孔42。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针管的外径为2mm,长度为15cm,15cm的长度符合常规切口及吸脂范围的设计,2mm的外径是对组织相对损伤最小的,而提取的脂肪又相对活性最好的尺寸。吸脂孔4包括一个紧邻铲形斜面5设置的长孔41,以及十二个沿针管1圆周方向呈四排分布、且沿针管1长度方向围绕针管1螺旋设置的圆孔42。本实施例提供的吸脂针既有长孔41又有圆孔42,可适应脂肪层深度的变化,更易于操作,且吸脂效果更好。实施例三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