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式的医院卫生间输液挂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7774发布日期:2019-12-20 20:11阅读:1418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式的医院卫生间输液挂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输液吊具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高度的输液挂钩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工作中的液体吊架多为床头/尾立式吊架或为环轨吊架,该设计多数应用于临床病房,可为卧床病人输液提供便利,但输液病人离床入厕时,需移动吊架或家属及护士在其整个过程中手持输注的液体,因无法掌控好液体的高度、输液侧肢体活动范围受限,输液部位易出现回血或液体外渗,往往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因此卫生间可调节式液体输液吊架融合床头/尾液体输液吊架及环轨液体输液吊架的优点,固定于卫生间墙体同时又可调节输液挂钩高度,使得患者在入厕的过程中只需将液体挂在卫生间液体输液吊架的挂钩上,吊架的挂钩具有伸缩功能,根据输液侧(左/右肢体)活动范围需求来调节输液高度,可以有效的帮助护士、家属或患者减少体力的消耗,并减少入厕过程中导致的针头脱出、回血或液体外渗现象,有效的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医院卫生间墙壁上安装可调节式的医院卫生间输液挂钩装置,其具有伸缩功能来调节输液高度,保证液体的顺利输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调节式的医院卫生间输液挂钩装置,包括外部固定壳体,所述外部固定壳体内设有固定套筒,固定套筒内依次滑动套装有多节套筒,位于最内层的套筒内滑动套装有挂钩座,挂钩座上安装挂钩;外部固定壳体一侧安装控制部分外壳,控制部分外壳内安装有一列凸轮;当多节套筒及挂钩均依次收缩于固定套筒内时,通过贯穿其中的多个控制杆依次实现定位,每根控制杆通过相应的凸轮驱动,每根控制杆上套装弹簧实现复位;每个凸轮与位于控制部分外壳上的相应旋钮控制转动。

安装时,使用螺钉经四角的孔把整个外部固定壳体固定在墙壁上,常态下,控制杆插入多节套筒,装置处于收缩状态。使用时,轻旋最底下的旋钮,最下方控制杆在其弹簧的作用下向右运动,脱离挂钩座的卡槽,挂钩部分由于重力作用自动伸出,再次继续旋转最底下旋钮至90°,最下方控制杆继续向右运动至完全脱离多层套筒,最内层的套筒完全弹出,由于其他控制的存在,其他层套筒不弹出;当旋转上一个旋钮至90°时,第二层套筒完全弹出;还需要伸长时旋转最上面旋钮至90°,第三层套筒完全弹出,依次旋转多个旋钮,实现所有套筒和挂钩部分全部伸出,相应的控制杆都被抵住,吊架处于伸出最长状态,使用完毕后,由挂钩部分向上托,各伸出套筒回到最高点时,反方向旋转旋钮,相应控制杆在对应凸轮的作用下插入相应套筒上的控制孔中,各节实现自锁。旋钮下的扭簧选用刚性比较大的弹簧,至少应比控制杆部分的弹簧刚性大,机构才能实现自锁。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可调节式的医院卫生间输液挂钩特点是利用相嵌合的半圆柱体充当滑动导轨,防止伸出的多节转套筒动,只能沿轴向滑动。

2、最内部挂钩部分开有360°控制环槽,使得挂钩可以360°旋转,方便患者使用,并且在使用完推回后挂钩可以实现自锁。

3、凸轮与弹簧相结合的控制部分能够实现伸出节的依次伸长,并且每节伸出后都能实现自锁。

4、使用完毕后只需将挂钩推回固定节内,在弹簧的作用下挂钩及各个伸出节就能够锁紧在固定节内部,使用方便。

5、侧面的凸轮结构控制部分利用弹簧的刚性不同,以及各个伸出节及挂钩的自重,使得各节能够自动伸出并且在使用完毕退回后每节都能够实现自锁,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主体部是多段套接的伸缩设计,在患者输液时,随起坐高度的变化,调节液体输注高低。有效的帮助家属或者是可自理的患者减少体力的消耗;减少输注液体部位回血或者是液体外渗;减少护理工作者的重复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设计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方便使用,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及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装置处于收缩状态的整体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装置处于伸出状态的整体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控制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外部固定壳体,2-控制部分外壳,3-固定套筒,4-第一节套筒,5-第二节套筒,6-第三节套筒,7-挂钩座,8-挂钩,9-第一凸轮,10-第二凸轮,11-第三凸轮,12-第一控制杆,13-第二控制杆,14-第三控制杆,15-第一弹簧,16-第二弹簧,17-第三弹簧,18-旋钮,19-扭簧,20-控制孔,21-上盖,22-连接轴,23-紧固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可调节式的医院卫生间输液挂钩装置,包括外部固定壳体1,外部固定壳体1内设有固定套筒3,固定套筒3内依次滑动套装有多节套筒,位于最内层的套筒内滑动套装有挂钩座7,挂钩座7上安装挂钩8;外部固定壳体1一侧安装控制部分外壳2,控制部分外壳2内安装有一列凸轮;当多节套筒及挂钩均依次收缩于固定套筒3内时,通过贯穿其中的多个控制杆依次实现定位,每根控制杆通过相应的凸轮驱动,每根控制杆上套装弹簧实现复位;每个凸轮与位于控制部分外壳2上的相应旋钮18控制转动。

具体如图3所示,固定套筒3作为不能滑动的一节套筒,主要为内部的滑动伸长部分提供运动的基础条件,并且将外部固定部分与内部的滑动伸缩部分连接起来;固定套筒3内滑动套装第一节套筒4(具有三个控制孔20),第一节套筒4内滑动套装有第二节套筒5(具有两个控制孔20),第二节套筒5内滑动套装第三节套筒6(具有一个控制孔20),第三节套筒6内滑动套装挂钩座7,挂钩座7上安装挂钩8。伸出第一、第二、第三节套筒的结构基本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不同,各节都有半圆柱突出结构和半圆柱槽,且相邻各节的半圆柱结构部分相互配合嵌入,防止各节相对转动的同时,也充当了下一伸出节运动的导轨。挂钩结构由两个成180°的挂钩和中心的挂钩座结合部分组成,通过螺钉连接,挂钩座开有360°控制环槽,使得整个挂钩部分可以在伸出第三节内360°旋转,方便患者使用;而且挂钩座8上开有供第三控制杆插入的卡槽。

控制部分由带弹簧的凸轮及带弹簧的伸缩控制杆组成,三个控制部分相似,只是凸轮伸长量和控制杆长度不同,凸轮和旋钮通过键连接,防止发生相对转动。具体为,控制部分外壳2内安装有一列三个凸轮,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凸轮9、第二凸轮10及第三凸轮11,第一凸轮9、第二凸轮10及第三凸轮11分别对应第一控制杆12、第二控制杆13及第三控制杆14;第一控制杆12上套装第一弹簧15、并在第一凸轮9旋转90度驱动下能够依次穿过外部固定壳体1、固定套筒3及第一节套筒4,第二控制杆13上套装第二弹簧16、并在第二凸轮20旋转90度驱动下能够依次穿过外部固定壳体1、固定套筒3、第一节套筒4及第二节套筒5,第三控制杆14上套装第三弹簧17、并在第三凸轮11旋转90度驱动下能够依次穿过外部固定壳体1、固定套筒3、第一节套筒4、第二节套筒5及第三节套筒6后插入挂钩座7。整个控制部分被安装在一个长方体壳内。

外部固定壳体1顶面安装上盖21,将整个结构顶部封闭起来,尽量减少有菌环境对挂钩结构的污染,同时也限制了伸出各节的行程,防止相邻伸出节脱落。

对应的旋钮和凸轮安装于连接轴22上,该连接轴22上安装扭簧19。

具体实施时:

1、材料和结构

1.1、材料为铝合金材料,经过车铣加工而成,由于铝合金材料密度小,强度硬度高,加工而成的液体挂架就会既坚固又轻快。

1.2、液体挂架的外部固定壳体,由贴墙部分和外部包覆部分扣合组成。

2、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2.1、工作原理:通过凸轮作用,把旋钮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控制杆的直线运动,从而控制三个控制杆来回运动,在弹簧的作用下,控制杆又会自动归位,是伸出各节能够实现自锁。

2.2、使用方法:安装时,使用螺钉经四角的孔把整个吊架(外部固定壳体)固定在墙壁上,常态下,控制杆插入套筒,装置处于收缩状态。使用时,轻旋最底下的旋钮时,第三控制杆在其弹簧的作用下向右运动,脱离挂钩座的卡槽,挂钩部分由于重力作用自动伸出。再次旋转最底下旋钮至90°,第三控制杆完全脱离三节套筒,此时第三节套筒完全弹出,第一节套筒和第二节套筒在第一控制杆及第二控制杆支撑下,不伸出;当旋转中间旋钮至90°时,第二控制杆脱离第二节套筒,第二节套筒完全弹出;还需要伸长时旋转最上面旋钮至90°,第一控制杆脱离第一节套筒,第一节套筒完全弹出,此时第一二三节套筒和挂钩部分全部伸出,三个控制杆都抵住三个凸轮,吊架处于伸出最长状态。使用完毕后,由挂钩部分向上托,各伸出套筒依次回到最高点时,反方向旋转三个旋钮,三个控制杆在三个凸轮的作用下插入相应套筒上的控制孔中,各节实现自锁。旋钮下的扭簧选用刚性比较大的弹簧,至少应比控制杆部分的弹簧刚性大,机构才能实现自锁。

3、医院卫生间液体挂架大体分为三部分,大部分为主体伸缩部分,其余为固定及控制部分,挂架总高为135mm左右,伸缩部分(外部固定壳体)宽度为78mm,控制部分壳体宽度为36mm,固定底板部分为边长135mm左右的正方形。最主要的伸缩部分由一节固定节和三节可以活动的伸出节以及最内部的挂钩结构组成顶部有顶盖起密封和防尘的作用,每节伸出节的有效伸出长度为120mm,三节有效伸出长度为360mm,加挂钩长度后总长大致为400mm。固定部分通过螺钉固定在距离地面180cm的墙上,考虑到墙面与座便器之间的距离不同,总长伸长40cm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而且也不会因为伸长过长而导致输液器与地面接触。控制部分为弹簧、凸轮、控制杆共同组成的控制结构,由于弹簧的作用,控制结构能够实现自动缩紧,操作比较简单,安全可靠,并且能够承受较大的重量。固定部分及各个连接部分都通过螺钉连接,拆装方便,用户能够自行安装,能实现广泛应用。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应用,这些改进和应用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