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8273发布日期:2019-11-05 22:43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



背景技术:

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腰痛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临床诊疗中非常常见的疾病。当骨科相关的腰痛发生时,椎骨、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及肌肉筋膜其中任何组织发生劳损或退变老化都可能是腰痛的直接原因。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腰痛患者来说,腰痛首次发作时,仅会出现软组织的损伤或松弛,并不会形成严重的骨赘。而病因大都由姿势不当引起,如弯腰过度或者长期葛优躺导致腰椎小关节关节囊松弛,具体表现为腰椎曲线变直,腰肌劳损,且这些病变基本是短暂发病。即使由于长期不良习惯导致病变,如腰椎椎旁肌肉出现纤维化、脂肪化,关节囊长期松弛失效后引起后纵韧带继发性松弛,椎间盘周围的纤维环破裂,椎间盘向后突出等,仍然可以通过保守治疗使患者痊愈。

但是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且康复治疗的手段单一,导致患者无法获得有效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现有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卧硬板床休息、牵引、腰椎外固定保护以及药物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导致患者康复速度慢,使患者仍受腰痛困扰。

在进行康复治疗时,腰椎康复师建议患者平卧时腰部辅以衬垫,增加腰椎前凸,以恢复后方结构的稳定。但是,由于枕头或衬垫过薄,枕头或衬垫往往难以作用到特定的关节囊的局部。

此外,康复医生建议患者腰部垫圆柱形衬垫恢复腰椎的前凸,收缩松弛的关节囊及后纵韧带。但是圆柱形的衬垫首先作用于腰背部最突出于体表的棘突部分,可能导致力通过棘突传导至左右关节突时作用力的不对称,作用力也不能很好地作用在关节突上。同时腰肌劳损的患者往往合并棘间韧带的损伤或椎间盘盘源性的疼痛,直接作用于韧带或棘突的力可能对椎间盘造成旋转方向的剪切力,或者进一步加重棘上韧带的损伤。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避免直接作用棘突、使左右关节突受力对称的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包括: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呈镜面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垫体包括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凸出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靠近所述第二垫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一垫体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垫体包括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凸出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垫体靠近所述第一垫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第二垫体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垫体还包括第一限位装置和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贯穿所述第一垫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所述第一支撑体还包括复数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所述第一限位装置穿过所述第一限位槽和任一所述第一限位孔,对所述第一支撑体进行限位;和/或

所述第二垫体还包括第二限位装置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贯穿所述第二垫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所述第二支撑体还包括复数个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贯穿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所述第二限位装置穿过所述第二限位槽和任一所述第二限位孔,对所述第二支撑体进行限位。

优选地,复数个所述第一限位孔呈环形设置,且所述环形的圆心角为90°;和/或

复数个所述第二限位孔呈环形设置,且所述环形的圆心角为90°。

优选地,所述第一垫体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内;

所述第一支撑体还包括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所述第一支撑体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垫体还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垫体内;

所述第二支撑体还包括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贯穿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所述第二支撑体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体呈“6”形;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体呈“6”形。

优选地,还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的底侧,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与所述底板进行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垫体的底侧和所述第二垫体的底侧均设置有粘接层,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垫体进行粘接。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三垫体,所述第三垫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粘接层,所述第三垫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垫体的下表面粘接,所述第三垫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粘接;

第四垫体,所述第四垫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粘接层,所述第四垫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垫体的下表面粘接,所述第四垫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粘接。

优选地,还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的底侧,所述底板包括:

第一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侧,所述第一垫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槽内;

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二放置槽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侧,所述第二垫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放置槽内;

所述第一放置槽和所述第二放置槽镜像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底板包括复数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按一定间距设置;

所述第一放置槽和所述第二放置槽分别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进行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还包括:

轨道,所述轨道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设置在所述轨道内,所述螺纹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的第一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第二端凸出所述底板的第二端设置;

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复数个凸起,所述锁定装置通过所述通孔套设所述螺纹杆的第二端,所述锁定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所述底板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放置槽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槽的底侧,所述第一连接管套设所述螺纹杆;

所述第二放置槽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槽的底侧,所述第二连接管套设所述螺纹杆。

优选地,所述第一垫体包括第一热源,所述第一热源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内;和/或

所述第二垫体包括第二热源,所述第二热源设置在所述第二垫体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通过在腰椎椎体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使腰椎椎体的两侧对称受力,且不对棘突部分施加作用力,避免传统的腰垫对棘突部分的直接压迫,保持棘突两侧受力平衡,提高康复速度;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能够反弹剩余压力,使患者的所受作用力低于损伤压力临界点,减轻患者受压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一垫体的装配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二垫体的装配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一垫体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二垫体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一支撑体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二支撑体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底板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底板的俯视透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螺纹杆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锁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放置槽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放置槽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底板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三垫体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四垫体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第一支撑体3;第二支撑体4;第一限位装置5;第二限位装置6;第一转轴7;第一限位槽8;第二转轴9;第二限位槽10;第一定位孔11;第一限位孔12;第二定位孔13;第二限位孔14;底板15;第一放置槽16;第二放置槽17;螺纹孔18;轨道19;螺纹杆20;锁定装置21;通孔22;凸起23;嵌块24;嵌槽25;第一连接管26;第二连接管27;第三垫体28;第四垫体2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7所示,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包括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呈镜面对称设置。

第一垫体1包括第一支撑体3、第一限位装置5、第一转轴7和第一限位槽8,第一转轴7设置在第一垫体1内,第一支撑体3与第一转轴7进行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体3能够绕着第一转轴7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第一支撑体3的第二端凸出于第一垫体1的表面,且第一支撑体3的第二端呈弧形。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体3呈“6”形。

第一支撑体3包括第一定位孔11和多个呈环形分布的第一限位孔12,第一定位孔11和第一限位孔12均贯穿第一支撑体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一定位孔11用于与第一转轴7进行连接,多个第一限位孔12以第一定位孔11为中心呈环形设置,每个第一限位孔12与第一定位孔11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复数个第一限位孔12形成的环形的圆心角为90°。

第一限位槽8贯穿第一垫体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一限位槽8的方向与第一转轴7的轴向平行)。

第一限位装置5顺次穿过第一垫体1的前表面的第一限位槽8、第一支撑体3的任一第一限位孔12和第一垫体1的后表面的第一限位槽8,对第一支撑体3的位置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装置5为螺杆,螺杆的第一端从第一垫体1的前表面的第一限位槽8进入,从第一垫体1的后表面的第一限位槽8露出,通过一螺帽与螺杆露出端进行螺纹连接,以固定第一限位装置5,防止第一限位装置5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孔12有四个,且第一个限位孔12、第四个限位孔12与第一定位孔1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90°,相邻两个第一限位孔12与第一定位孔1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

进一步地,当第一限位装置5通过第一限位槽8与第一个第一限位孔12进行连接时,第一支撑体3凸出于第一垫体1,且凸出形成一个呈60°的弧形;当第一限位装置5通过第一限位槽8与第四个第一限位孔12进行连接时,第一支撑体3凸出于第一垫体1,且凸出形成一个呈120°的弧形;当第一限位装置5通过第一限位槽8与第二个或第三个第一限位孔12进行连接时,第一支撑体3凸出于第一垫体1,且形成一个平稳的平面。

与第一垫体1结构相同,第二垫体2包括第二支撑体4、第二限位装置6、第二转轴9和第二限位槽10。第二转轴9设置在第二垫体2内,第二支撑体4与第二转轴9进行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体4能够绕着第二转轴9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第二支撑体4的第二端凸出于第二垫体2的表面,且第二支撑体4的第二端呈弧形。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体4呈“6”形。

第二支撑体4包括第二定位孔13和多个呈环形分布的第二限位孔14,第二定位孔13和第二限位孔14均贯穿第一支撑体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二定位孔13用于与第二转轴9进行连接,多个第二限位孔14以第二定位孔13为中心呈环形设置,每个第二限位孔14与第二定位孔13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复数个第二限位孔14形成的环形的圆心角为90°。

第二限位槽10贯穿第二垫体2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二限位槽10的方向与第二转轴9的轴向平行)。

第二限位装置6顺次穿过第二垫体2的前表面的第二限位槽10、第二支撑体4的任一第二限位孔14和第二垫体2的后表面的第二限位槽10,对第二支撑体4的位置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装置6为螺杆,螺杆的第一端从第二垫体2的前表面的第二限位槽进入,从第二垫体2的后表面的第二限位槽露出,通过一螺帽与螺杆露出端进行螺纹连接,以固定第二限位装置6,防止第二限位装置6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孔14有四个,且第二限位孔14、第二限位孔14与第二定位孔1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90°,相邻两个第二限位孔14与第二定位孔1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

进一步地,当第二限位装置6通过第二限位槽10与第一个第二限位孔14进行连接时,第二支撑体4凸出于第二垫体2,且凸出形成一个呈60°的弧形;当第二限位装置6通过第二限位槽10与第四个第二限位孔14进行连接时,第二支撑体4凸出于第二垫体2,且凸出形成一个呈120°的弧形;当第二限位装置6通过第二限位槽10与第二个或第三个第二限位孔14进行连接时,第二支撑体4凸出于第二垫体2,且形成一个平稳的平面。

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均有硬质弹性材料构成,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和反弹性,如硅胶、橡胶等。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腰垫的作用效果,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还可以发热。

第一垫体1内设置有第一热源(如加热丝、加热电阻等),第一热源通过一线缆与外界供电装置进行连接,从而使第一热源能够发热,进而使第一垫体1具有一定温度。

同样的,第二垫体2内设置有第二热源(如加热丝、加热电阻等),第二热源通过一线缆与外界供电装置进行连接,从而使第二热源能够发热,进而使第二垫体2具有一定温度。

更进一步地,通过外界供电装置的功率调节,控制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的温度,使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的温度保持在30℃~60℃之间,能够使患者接触处的血液加速流动,促进局部炎症因子的稀释,增加血液流通循环,利于纤维瘢痕内新生血管的长入,从而加快肌肉软组织的修复。

本示意性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根据患者腰椎康复要求,分别对第一垫体1的第一支撑体3和第二垫体2的第二支撑体4进行调节,使第一支撑体3和第二支撑体4呈一定角度设置,并分别使用第一限位装置5和第二限位装置6进行固定;将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镜面对称放置在床上,患者以仰卧的方式躺在床上,使第一垫体1的第一支撑体3对腰椎椎体的左侧(或右侧)施加作用力,第二垫体2的第二支撑体4对腰椎椎体的右侧(或左侧)施加作用力。

本示意性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腰椎椎体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使腰椎椎体的两侧对称受力,且不对棘突部分施加作用力,避免传统的腰垫对棘突部分的直接压迫,保持棘突两侧受力平衡,提高康复速度;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能够反弹剩余压力,使患者的所受作用力低于损伤压力临界点,减轻患者受压处负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还包括一个能够进行连接的底板15。

如图8~9所示,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包括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和底板15,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可拆卸地设置在底板15的上表面。

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的结构同实施例2,在此不再赘述。

底板15包括第一放置槽16、第二放置槽17和复数个螺纹孔18。

复数个螺纹孔18沿底板15的长度方向按一定间距设置,并且,复数个螺纹孔18对称设置在底板15的两侧。

第一放置槽16的中部设置有一连接孔,一螺栓穿过连接孔与位于底板15一侧的任一一个螺纹孔18进行螺纹连接。第一放置槽16可以与不同位置的螺纹孔18进行螺纹连接,进而调节第一放置槽16在底板15上的位置。

第二放置槽17的中部设置有一连接孔,一螺栓穿过连接孔与位于底板15另一侧的任一一个螺纹孔18进行螺纹连接。第二放置槽17可以与不同位置的螺纹孔18进行螺纹连接,进而调节第二放置槽17在底板15上的位置。

第一垫体1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放置槽16,第二垫体2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放置槽17内。

具体的,由于第一放置槽16和第二放置槽17均为具有一定深度的槽,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可以直接分别嵌套在第一放置槽16和第二放置槽17内。或者在第一放置槽16和第二放置槽17的上表面设置粘接层(粘接层不覆盖连接孔),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的下表面设置粘接层,第一垫体1和第一放置槽16进行粘接,第二垫体2和第二放置槽17进行粘接。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底板15,并将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与底板15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对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并且对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的位置进行固定,防止使用过程中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出现位移。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底板15的结构不同。

如图10~15所示,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包括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和底板15,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可拆卸地设置在底板15的上表面。

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的结构同实施例2,在此不再赘述。

底板15包括第一放置槽16、第二放置槽17、轨道19、螺纹杆20和锁定装置21。

轨道19设置在底板15的上表面,轨道19沿底板15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轨道19内有一能够进行自转的螺纹杆20。

底板15内设置有一螺纹杆槽,螺纹杆槽的一端在底板15的第一端具有开口,螺纹杆槽与轨道19部分重合,螺纹杆槽呈“T”形。螺纹杆20设置在螺纹杆槽内,且螺纹杆20呈“工”形,螺纹杆20的第一端设置在螺纹杆槽的“一”内,螺纹杆20的第二端设置在螺纹杆槽的开口14外,螺纹杆20能够在螺纹杆槽内进行自转,且螺纹杆20不会从螺纹杆槽脱落。

第一放置槽16的结构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一放置槽16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管26。第一连接管26具有螺纹,第一放置槽16通过第一连接管26与螺纹杆20进行螺纹连接,在螺纹杆20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下,第一放置槽16在轨道19内做直线往复运动。

与第一放置槽16的结构相同,第二放置槽17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管27。第二连接管27具有螺纹,第二放置槽17通过第二连接管27与螺纹杆20进行螺纹连接,在螺纹杆20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下,第二放置槽17在轨道19内做直线往复运动。

锁定装置21包括一设置在锁定装置21中部的通孔22、设置在通孔22内侧的复数个凸起23和设置在锁定装置21两侧的嵌块24。锁定装置21通过通孔22套设螺纹杆20的第二端,并且通过复数个凸起23卡住螺纹杆20的第二端,锁定装置21两侧的嵌块24分别与底板15的嵌槽25进行嵌套连接,以使锁定装置21固定。通过锁定装置21将螺纹杆20进行锁定,使螺纹杆20不再进行转动,防止使用过程中第一放置槽16和第二放置槽17出现位移现象。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底板15、第三垫体28和第四垫体29。

如图16~19所示,一种用于腰椎康复的腰垫,包括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底板15、第三垫体28和第四垫体29,第一垫体1与第三垫体28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垫体2与第四垫体29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三垫体28和第四垫体29分别与底板15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一垫体1的结构与实施例2的第一垫体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一垫体1的下表面设置有粘接层。

与第一垫体1的结构相同,第二垫体2的下表面同样设置有粘接层。

第三垫体28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垫体,第三垫体2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接层,第三垫体28的上表面与第一垫体1的下表面进行粘接。

与第三垫体28的结构相同,第四垫体29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垫体,第四垫体2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接层,第四垫体29的上表面与第二垫体2的下表面进行粘接。

底板15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固定板,底板15的上表面设置有粘接层,底板15的上表面分别与第三垫体28的下表面和第四垫体29的下表面进行粘接。

在本实施例使用过程中,根据患者康复需要,选择合适高度的第三垫体28和第四垫体29,从而调节腰垫的高度,使腰垫的高度在50mm~130mm范围内进行调整,以提高康复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