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腕踝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2488发布日期:2019-06-14 23:07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腕踝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灸用工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医用腕踝针。



背景技术:

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本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痛证及脏腑疾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手段和疗法。

在临床上具体操作过程中,先确定进针点和针刺方向。常规消毒后,用三指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呈30°角,用拇指轻捻针柄,使针尖快速通过皮肤。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这时针尖会将皮针挑起的0.2cm大小的皮丘,将针体贴近皮肤表面,循纵的直线方向沿皮下进针,针刺进皮下的长度一般为35mm,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把针体留在皮下组织的浅层,留针30min。慢性病或疼痛较重时,可以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而常规的操作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在针插入身体后,需要在体内留置一定时间,对患者来说,这段时间就需要时刻去关注这根针,并且在打了腕踝针后对患者日常手部或脚部的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对此时的针头来说是无任何保护措施的,也没有固定,容易掉针,断针,轻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重则引起其他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更加安全,操作更加简便的医用腕踝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腕踝针,包括细长的针头本体,所述针头本体远离针尖一端固定设置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设置为扁平状,所述手持部的一侧外表面固定粘合有医用胶布,所述医用胶布的面积大于手持部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手持部与针头本体之间为一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手持部为针头本体末端的延伸,所述针头本体末端延伸盘成圆盘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医用胶布具有粘性一侧表面贴有用以保护胶布粘性的保护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贴设置为两片,分别贴于医用胶布的左半边与右半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片保护贴均设置为V字形状,其中V字形的一边贴于医用胶布,所述V字形的开口向外,所述两片保护贴铺满整个医用胶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传统的打腕踝针来说,本实用新型医用腕踝针的优点在于:1、在针头本体末端具有一个便于手持的手持部,方便医护人员对针头的拿取以及操作。2、在手持部的地方设置有医用胶布,医护人员能够在将针插入病人身体后,通过这里的胶布进行固定,同时将针头本体的尾部相对被遮盖在医用胶布内,减少了针头掉落等情况的发生。3、进一步地对医用胶布具有粘性一侧做了设置,设置了两片分开的V字形保护贴,在临床操作中使用更加的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医用腕踝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针头本体;2、手持部;3、医用胶布;4、保护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腕踝针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医用腕踝针,包括细长的针头本体1,这里在针头本体1远离针尖一端固定设置有手持部2,进一步地将手持部2设置为扁平状的长方形。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此处的结构强度,这里的手持部2和针头本体1之间为一体设置。这里对手持部2的设置只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具体的设置过程中,也可以将手持部2设置为圆盘形,多边形等。同时也可以将针头本体1的末端盘成圆盘,将这个圆盘作为手持部2。在本实施例中,手持部2的一侧外表面固定粘合有医用胶布3,将医用胶布3的面积设置为大于手持部2的面积,保证在需要固定针的时候医用胶布3能够全面将手持部2进行覆盖。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设置为,医用胶布3具有粘性一侧表面贴有用以保护胶布粘性的保护贴4。并且将保护贴4设置为两片,分别贴于医用胶布3的左半边与右半边。这里的两片保护贴4均设置为V字形状,其中V字形的一边贴于医用胶布3,并且设置时将V字形的开口向外,让两片保护贴4铺满整个医用胶布3。这样的设置,当医护人员在需要将针固定时,只需将手持部2相对翘起,分别将两侧的保护贴4撕下,就可以将其粘在患者皮肤表面。而这里V字形的设置,医护人员就不需要将手指伸进里面去撕下保护贴4,直接从翘起的外侧就能够撕下保护贴4,使用是来十分的方便。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