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638发布日期:2019-08-16 22:18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腔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胸腔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胸膜腔是由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封闭腔隙。胸膜腔内呈负压,有助于肺组织膨胀、维持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加上下腔静脉的回心血量。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当有气胸产生时,需要通过胸腔引流手段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排出。现有的胸腔引流,多通过引流瓶来完成。引流瓶内装有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瓶口用带两个圆孔的橡皮塞封住,长、短两根玻璃管分别插入圆孔,长管的一端没在液面下3-4cm,另一端与病人的胸腔引流管相连,短管的一端在液面以上,另一端与大气相通,从而将胸膜腔中的气体由长管引出经引流瓶中液体后通过短管排出。然而,引流瓶的体积很大,且引流瓶的瓶内装有液体,使引流瓶很重,使病人在进行胸腔引流时,带着引流瓶活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胸腔引流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引流装置体积大、重量大导致病人在进行胸腔引流的过程中活动不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导管、进气管、引流室以及出气管;

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导管连接,所述进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用于将气体从所述引流室中排出;

所述出气管的流道内设有单向导气结构,所述单向导气结构仅允许气体由所述引流室至所述出气管的流道的方向单向地通过。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导气结构包括软垫片和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出气管管壁上,多个所述凸起向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延伸形成多个自由端,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密封地套设在所述引流室的第二端上,且多个所述自由端的端部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二端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隔,所述软垫片位于所述间隔内,且多个所述自由端的端部围成的外圆直径小于所述引流室的第二端的内径;

所述软垫片的边缘与所述出气管的管壁贴合,所述软垫片的第一面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二端的端部抵接,所述软垫片的第二面与多个所述凸起的自由端的端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室内设置有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用于吸收流入引流室的液体。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结构为棉花。

进一步地,所述胸腔引流装置还包括第二导管以及装有水的监测瓶;

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监测瓶内的水中,所述监测瓶还开有与大气接触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胸腔引流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

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进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一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一端设有相匹配的螺纹,所述进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一端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胸腔引流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圈;

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二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二端设有相匹配的螺纹,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引流室的第二端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导管、进气管、引流室以及出气管,在出气管内设置了单向导气结构,实现了气体在该胸腔引流装置的流道内单向流动,即使胸腔内的气体能通过该胸腔引流装置排出体外,而体外的空气不会通过胸腔引流装置而进入胸腔。该胸腔引流装置未使用引流瓶,也不需要装水。相较于现有的胸腔引流装置,该装置的体积和重量都能大幅减小,方便病人在胸腔引流的过程中自由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第一导管;2、进气管;3、引流室;4、出气管;41、软垫片;42、凸起;5、第二导管;6、监测瓶;61、通孔;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导管1、进气管2、引流室3以及出气管4。

进气管2的第一端与第一导管1连接,进气管2的第二端与所述引流室3的第一端连接。出气管4的第一端与引流室3的第二端连接,出气管4的第二端用于将气体从引流室3中排出。

出气管4的流道内设有单向导气结构,单向导气结构仅允许气体由引流室3至出气管4的流道的方向单向地通过。

本实施例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包括第一导管、进气管、引流室以及出气管,在出气管内设置了单向导气结构,实现了气体在该胸腔引流装置的流道内单向流动,即使胸腔内的气体能通过该胸腔引流装置排出体外,而体外的空气不会通过胸腔引流装置而进入胸腔。该胸腔引流装置未使用引流瓶,也不需要装水。相较于现有的胸腔引流装置,该装置的体积和重量都能大幅减小,方便病人在胸腔引流的过程中自由活动。

请参阅图3及图4,单向导气结构包括软垫片41和多个凸起42,多个凸起42设置于出气管4管壁上,多个凸起42向出气管4的第一端延伸形成多个自由端,出气管4的第一端密封地套设在引流室3的第二端上,且多个自由端的端部与引流室3的第二端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隔,软垫片41位于该间隔内,且多个自由端的端部围成的外圆直径小于引流室3的第二端的内径。软垫片41的边缘与出气管4的管壁贴合,软垫片41的第一面与引流室3的第二端的端部抵接,软垫片41的第二面与多个凸起42的自由端的端部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多个自由端的端部围成的外圆直径,为该多个自由端的端部的外接圆的直径。多个所述凸起42向出气管4的第一端延伸形成多个自由端,多个自由端的延伸方向可以是沿径向向内,也可以是沿径向向外,还可以是直线地与出气管4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地延伸向出气管4的第一端。其中,当多个自由端的延伸方向是沿径向向外或直线地与出气管4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地延伸向出气管4的第一端时,在出气管4的内径突变位置处,多个凸起与出气管4管壁的连接处的管径要小于出气管4的第一端的管径;当多个自由端的延伸方向沿径向向内时,出气管4的管内径可以是一致的,出气管4的管内径也可以是变径的(即:在出气管4的内径突变位置处,多个凸起与出气管4管壁的连接处的管径要小于出气管4的第一端的管径)。

当有气体从病人胸腔内排出时,气体顶压软垫片41,由于软垫片41的第二面与多个凸起42的自由端的端部抵接,且多个自由端的端部围成的外圆直径小于引流室3的第二端的内径,此时软垫片41发生形变使得脱离了引流室3的第二端端部的软垫片41的边缘与出气管4的管壁之间出现缝隙,气体从形变的软垫片41与出气管4的管壁之间的缝隙中排出;当外部有气体想通过出气管4进入该胸腔引流装置时,由于软垫片41的第一面与引流室3的第二端的端部抵接,此时软垫片41不会发生形变,使得软垫片41与引流室3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密封状态,因此气体无法通过软垫片41而进入该胸腔引流装置(即软垫片41实现了出气管4的单向导气功能),从而外部气体无法通过该胸腔引流装置进入病人体内。

进一步地,引流室3内还设置有过滤结构(图中未示出),该过滤结构用于吸收流入引流室3中的液体,该液体主要是血液,由于血液容易凝固,该过滤结构可以防止凝固的血液堵塞胸腔引流装置的流道,从而防止气体的排出通道被堵塞。该过滤结构可以但不限包括棉花。

仍参阅图2,胸腔引流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7,第一密封圈7设置在进气管2的第二端与引流室3的第一端之间,用于增加进气管2与引流室3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进气管2的第二端与引流室3的第一端设有相匹配的螺纹,进气管2的第二端与引流室3的第一端螺纹连接。

请参阅图5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还包括:第二导管5以及装有水的监测瓶6。第二导管5的第一端与出气管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导管5的第二端插入监测瓶6内的水中,监测瓶6还开有与大气接触的通孔61。该监测瓶6用于监测胸腔中的气体是否排尽。

进一步地,该胸腔引流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8设置在出气管4的第一端与引流室3的第二端之间,用于增加出气管4与引流室3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出气管4的第一端与引流室3的第二端设有相匹配的螺纹,出气管4的第一端与引流室3的第二端螺纹连接。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而言,第二实施例除了以上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外,其余结构均相同,因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