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5260发布日期:2019-07-19 22:35阅读:1712来源:国知局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利用动物模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可靠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鼠类,体型小、繁殖快、个体差异小,一直以来都是临床试验中应用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动物。然而自然条件下,小鼠的营养代谢种类与方式也和人类具有很大不同,研究发现其对动脉粥样硬化也具有极大的抗性,目前认为主要原因是小鼠的血脂谱同人类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仅仅单纯依靠高脂饮食很难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

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入,众多研究者发现通过对实验动物血管局部人为损伤干预可以更加快速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现在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球囊损伤、动脉结扎、动脉套管等。但造模实验开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缝线结扎力度、套管放置位置、球囊型号以及牵拉力度等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而这些因素都对模型建造的成功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模型常需要对其颈动脉放置套管,而小鼠颈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分离颈内、颈外动脉的过程相当困难,同时小鼠的颈动脉血管细小,置管操作困难且反复与套管切面摩擦易造成血管破裂,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小鼠造模手术时间长,死亡率较高,如不熟练掌握小鼠颈动脉局部解剖以及套管置管技术往往导致手术失败而无法建模。

针对小鼠造模手术操作困难的问题,部分研究者预先利用其它动物,模拟手术操作练习寻找手术感觉,提高手术的熟练度,从而达到增加小鼠造模手术成功率的目的,但这种做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不但造成了大量实验经费和实验动物的浪费,也浪费了很多科研的宝贵时间。也有研究者报道通过将小鼠颈动脉与细管捆绑结扎,起到固定和控制力度的作用从而减少手术失误,但是相较于细小的小鼠颈动脉,非常精致的细管不仅制作、采购困难,其生物相容性问题也亟待解决。至于球囊损伤技术,操作上相对简单一点,但大部分都是凭借手术者的主观感觉进行判断而导致结果偏差较大,并且,由于小鼠的动脉细小,这项技术的使用非常受限,目前也只是主要应用在体积较大一点的实验动物。

所以,目前的小鼠造模具有以下问题:1.操作困难、成功率低, 2.制作、采购困难,3.难以应用于除小鼠以外的生物,4.建模后实验得到的结果偏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而且操作简单,造模成功率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用于套置在小鼠的颈动脉的外部上使颈动脉缩窄并形成粥样斑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主体,横截面为“C”字形,具有相向的两个侧边,两个侧边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接纳颈动脉穿过的轴向开口,其中,一个侧边为直边,另一个侧边具有直边段以及与该直边段的一端相连接的引导斜边段,引导斜边段的另一端远离直边,引导斜边段用于引导颈动脉进入到轴向开口内,套管主体的内径小于颈动脉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引导斜边段为斜直边,该斜直边相对于直边段的倾斜角为120°-15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斜直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倒圆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引导斜边段为圆弧边,该圆弧边的两端分别与直边段以及套管主体的顶端相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套管主体为由透明软质硅胶制成的套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套管主体的内径为200-300μ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套管主体的壁厚为80-120μ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套管主体的长度为1.5-2.5mm。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因为具有套管主体,横截面为“C”字形,套管主体具有相向的两个侧边,两个侧边之间的空间形成能够接纳颈动脉穿过的轴向开口,其中,一个侧边为直边,另一个侧边具有直边段以及与该直边段的一端相连接的引导斜边段,引导斜边段的另一端远离直边,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引导斜边段能够引导颈动脉通过轴向开口进入套管主体的空腔内且操作简单快速,同时,能够降低置管时对颈动脉造成损伤的风险,使得操作成功率高,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能够应用于批量生产。

而且,由于套管主体的内径小于颈动脉的外径,从而本实用新型的套管主体能够在不损伤血管的前提下,模仿粥样斑块形成的病理过程,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使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更加贴合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从而使得关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获得的的实验数据更加有说服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套置在小鼠的颈动脉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套管主体的侧面展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一中套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二中套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阐述。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套置在小鼠的颈动脉上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100,用于套置在小鼠的颈动脉200的外部上使颈动脉缩窄并形成粥样斑块,包括套管主体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套管主体的侧面展开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套管主体1为由透明软质硅胶制成的圆柱形套管,该套管主体1的内径小于颈动脉200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套管主体1的内径为200-300μm,壁厚为80-120μm,长度为 1.5-2.5mm。在本实施例中,套管主体的壁厚为100μm,长度为2mm。

套管主体1的横截面为“C”字形,具有相向设置的第一侧边10 和第二侧边20,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接纳颈动脉200穿过的轴向开口30。

如图2所示,第一侧边10为直边,第二侧边20具有直边段21 以及与该直边段21的一端相连接的引导斜边段22。引导斜边段22 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一侧边10的方向延伸,用于引导颈动脉200通过轴向开口30从而进入到套管主体1的空腔内。该引导斜边段22为斜直边,该斜直边相对于直边段的倾斜角为120°-150°。

斜直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倒圆角22a,用于防止颈动脉200通过轴向开口30时损伤颈动脉200。

本实用新型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100的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将套管主体1竖直放置,同时轴向开口30朝向颈动脉200 且引导斜边段22位于轴向开口30的左下角,接着将套管主体1自引导斜边段22处形成的缺口处先卡入颈动脉200,然后将套管主体1 自下而上逐渐套置在颈动脉200的外部上。套管主体1的内径小于颈动脉200的外径,所以套管主体1套置在颈动脉200上后使颈动脉 200缩窄影响小鼠的颈动脉的正常血流动从而使颈动脉200上形成粥样斑块。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套管,因为具有套管主体,横截面为“C”字形,套管主体具有相向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的空间形成能够接纳颈动脉穿过的轴向开口,第一侧边为直边,第二侧边具有直边段以及与该直边段的一端相连接的引导斜边段,引导斜边段的另一端远离直边,所以本实施例的引导斜边段能够引导颈动脉通过轴向开口进入套管主体的空腔内且操作简单快速,同时,能够降低置管时对颈动脉造成损伤的风险,使得操作成功率高,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能够应用于批量生产。

而且,由于套管主体的内径小于颈动脉的外径,从而本实施例的套管主体能够在不损伤血管的前提下,模仿粥样斑块形成的病理过程,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使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更加贴合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从而使得关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获得的的实验数据更加有说服力。

此外,使用本实施例的套管作为实验用具,既能够达到形成粥样斑块的效果,也能够达到缩窄颈动脉的效果,使用者可通过选择不同内径的套管主体和控制使用套管主体的时间来达到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

此外,套管主体由透明软质硅胶制成,材质透明,可视化强且降低了对颈动脉造成损伤的风险。

此外,套管主体的壁厚为80-120μm,长度为1.5-2.5mm,所以本实施例的套管主体体积小,易于携带和操作。

<变形例一>

本变形例为实施例一的变形。以下说明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件,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关说明。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变形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侧边20的引导斜边段22为圆弧边。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一中套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第二侧边20的引导斜边段22为圆弧边,该圆弧边的一端与第二侧边20的直边段21相切,另一端与套管主体1的顶端相切。

因为引导斜边段22为圆弧边,该圆弧边的两端分别与直边段21 以及套管主体1的顶端相切,所以本变形例能够降低置管时对颈动脉造成损伤的风险,且结构简单。

<变形例二>

本变形例为实施例一和变形例一的变形。以下说明中,对于与实施例一和变形例一相同的部件,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关说明。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变形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套管主体1的具有引导斜边段22b的一端与侧边10的直边呈一定的倾斜角θ。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二中套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套管主体1的具有引导斜边段22b的一端与侧边10的直边呈一定的倾斜角θ,该倾斜角θ为120°-150°。与实施例一相比,由于本变形例的套管主体1的具有引导斜边段22b的一端与呈直边形的一个侧边10呈120°-150°的倾斜角θ,所以本实施例的套管主体1套置在颈动脉200且不损伤该颈动脉200的成功率更高。

上述实施例以及变形例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就能做出的各种变形或修改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