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弹性带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599303发布日期:2020-07-24 16:5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弹性带的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整体涉及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弹性带的方法。本公开更具体地涉及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开孔弹性带的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吸收制品诸如胶粘尿布、裤子和成人失禁制品被设计成容纳和吸收身体渗出物(即,尿液、大便和经液)。这些吸收制品通常具有围绕穿着者腰部扣紧的腰带,以将吸收制品维持在穿着者身上的适当位置。可将单个腰带分离成前腰带和后腰带。在一些情况下,腰带可为连续的(即,在前后腰带之间具有永久性侧缝),使得吸收制品被拉到腿上、臀部和髋关节上方,并且围绕腰部定位。在其它情况下,腰带可为可重复扣紧的(即,在前后腰带之间具有可重复扣紧的侧缝),使得吸收制品可像胶粘尿布一样被施用,然后前后腰带可在侧缝处或其它位置处彼此附接。在一些情况下,具有可重复扣紧的腰带的吸收制品可与扣紧的腰带一起供应,并且如具有连续腰带的吸收制品一样被施用。腰带可包括弹性层压材料或带,所述弹性层压材料或带通常包括两种或更多种非织造材料和设置在至少两种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制造腰带的一个问题是在不破坏弹性股线的情况下加工它们。有时,处理腰带的方法,诸如在腰带中开孔和/或形成三维元件,可使弹性股线断裂或折断。需要改进腰带加工方法,以消除或至少减小弹性股线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弹性带或腰带的方法解决了上述腰带加工的问题,而不会使得弹性股线断裂或弹性股线断裂减小。本公开的方法还允许在吸收制品制造期间或在吸收制品制造之前(即,在弹性带制备期间)在弹性带中制备孔和/或三维元件,并且至少减少弹性股线断裂。本公开的弹性股线可包括多丝股线。在此类情况下,当开孔销的点接触弹性股线时,所述点可将弹性股线推到一侧或另一侧,或者它可迫使长丝中的一些到销的一侧,而长丝中的另一些到销的另一侧。所述点也可使长丝中的一些断裂,而其它长丝和弹性股线总体保持完整和功能正常。这减少和/或消除了弹性股线断裂。在一些情况下,弹性股线可包括多丝弹性股线。

附图说明

尽管本说明书以特别指出和清楚地要求保护涉及形成本发明的主题的权利要求书作出结论,但据信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在附图中标号用于指示基本上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具有基底在其间传送的一对辊的视图;

图2为图1的一对辊的第一辊的示例部分的顶视图;

图2a为围绕图2的线2a—2a截取的第一辊的横截面视图;

图3为图1的一对辊的第二辊的示例部分的顶视图;

图3a为围绕图3的线3a-3a截取的第二辊的横截面视图;

图4为与图3a的第二辊的一部分相互啮合的图2a的第一辊的部分的简化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示;

图4a为图4中的区域4a的分解图;

图5为第二辊的示例突起部的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6为第二辊的示例突起部的一部分的另一个横截面视图;

图7a至图7g为第二辊的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部分的示例顶视图;

图8a至图8f为第一辊的突起部的部分的示例顶视图;

图9为第一辊的一部分和第二辊的一部分彼此相互啮合的横截面视图;

图9a为图9的细部9a的横截面放大视图;

图10为由图1的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产生的示例三维开孔基底的顶部透视图;

图11为由图1的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产生的示例三维开孔基底的顶视图;

图12为图11的示例三维开孔基底的后视图;

图13为穿过图11的示例三维开孔基底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4为被构造成主要用于在前体基底4,而不是孔中形成三维元件和压缩区域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并且

图15为被构造成主要用于在前体基底4,而不是相比于图4的辊8、10的三维元件或更有限的(例如,较小的高度)三维元件中形成孔和压缩区域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

图16为被构造成主要用于在前体基底4,而不是孔中形成三维元件和压缩区域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

图17为被构造成主要用于在前体基底4,而不是相比于图4和图15的辊8、10的三维元件或更有限的(例如,较小的高度)三维元件中形成孔和压缩区域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

图18为被构造成用于在前体基底4,而不是压缩区域中形成孔和三维元件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并且

图19为与第二辊的一部分相互啮合的第一辊的一部分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图示;

图19a为图19中的区域19a的分解图;

图20为没有孔或三维元件的弹性带的顶视图;

图21为另一种没有孔或三维元件的弹性带的顶视图;

图22为具有孔和三维元件的弹性带的顶视图;

图23为弹性带被传送通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辊隙以在弹性带中形成孔和三维元件的透视图;

图24为包括具有孔和/或三维元件的两个弹性带的吸收制品的纤维网的顶视图;

图24a是具有在纵向上传送的孔和/或三维元件的两个弹性带的顶视图;

图25为弹性带的横截面示例图示,其中两个非织造基底具有不同的宽度;

图26为图25的弹性带的横截面示例图示,其中一个非织造基底的一部分折叠在另一个非织造基底上;

图27为第一辊和第二辊的透视图,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具有适于在吸收制品的纤维网(诸如图24所图示的吸收制品的纤维网)中开孔和/或形成三维元件的图案;

图27a为第一辊和第二辊的透视图,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具有适于在图24a所图示的吸收制品的弹性带中开孔和/或形成三维元件的图案;

图28为第一辊和第二辊的平面图,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用于形成含有弹性带的开孔和/或三维元件,其中第二辊包括刷辊;

图29为第一辊和第二辊的平面图,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用于形成含有弹性带的开孔和/或三维元件,其中第二辊包括毡辊;

图30至图31为具有孔和具有相对较大弹性股线间距的三维元件的弹性带的部分的照片;

图32为具有孔和具有相对小弹性股线间距的三维元件的弹性带的一部分的照片;

图33为将弹性股线推到一侧以避免弹性股线断裂的开孔销的一个点的示例横截面图示;

图34为将弹性股线的一些长丝推进到一侧并将弹性股线的其它长丝推进到另一侧以避免全弹性股线断裂的开孔销的一个点的示例横截面图示;并且

图35为基底以进料角传送到形成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辊隙中且以出料角传送出辊隙的示意性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非限制性形式以提供对本文所公开的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弹性带的方法的结构、功能、制造和应用原理的总体理解。这些非限制性形式的一个或多个示例图示于附图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文所具体描述的以及附图所图示的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弹性带的方法是非限制性示例形式,并且本公开的各种非限制性形式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结合一个非限制性形式所图示或所述的特征可与其它非限制性形式的特征组合。此类修改和变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首先,将描述可用于制备吸收制品的弹性带的方法中的示例模具。如本文将进一步描述的,弹性带可包括第一非织造基底、第二非织造基底、以及位于第一非织造基底和第二非织造基底中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在一些情况下,出于柔软性、运动和/或其它目的,弹性带可包括多于两个非织造基底。

模具

参考图1,将首先论述用于形成三维开孔弹性带的模具。此类模具的修改可用于形成没有开孔的三维弹性带和/或没有单独形成的三维元件的开孔弹性带。当仅由模具形成孔时,弹性带中的弹性股线可赋予三维。随后将论述对模具的此类修改。

为了便于描述和图示,模具最初将通过施加到单一非织造材料来解释,尽管该过程对于弹性带将是相同的或类似的。

三维开孔基底2可通过将前体基底4传送通过形成在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之间的辊隙6来形成。第一辊8的至少一部分可与第二辊10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啮合地接合。第一辊和第二辊的未相互啮合接触的部分可滚动接触或根本不接触。第一辊8和第二辊10的细部将在后面的图中图示。前体基底4、第一辊8、第二辊10和/或三维基底或三维开孔成形基底2可被加热以促进三维元件在成形基底2中更好地保留,并且允许三维元件和孔更容易地形成。

再次参考图1,第一辊8和第二辊10可被构造成在前体基底4中仅形成三维元件,在前体基底4中仅形成孔,或可被构造成在前体基底4中形成三维元件和孔,以形成三维开孔成形基底2。可以在由第一辊8上的箭头指示的方向上围绕第一旋转轴线12旋转第一辊8,并且可以在由第二辊10上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上围绕第二旋转轴线14旋转第二辊10。在其它情况下,例如,第一辊8可在与第一辊8上的箭头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并且第二辊10可在与第二辊10上的箭头相反的方向上旋转。第一辊8可包括第一径向外表面16,并且第二辊10可包括第二径向外表面18。第一旋转轴线12和第二旋转轴线14可彼此大致平行地定位以在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之间形成辊隙6。前体基底4可在吸收制品制造线上在纵向(箭头md)上被传送通过辊隙6。

图2为第一辊8的示例的一部分的前视图。图2a为围绕线2a—2a截取的图2的横截面视图。第一辊8可包括从第一径向外表面16至少部分地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一突起部20。多个第一突起部20可被构造成在前体基底4中形成或至少部分地形成孔。在一些情况下,突起部20的远侧端部可被倒圆,以仅在前体基底4中形成三维元件而不是孔。第一辊8还可包括限定在第一径向外表面16中的多个第一凹陷部22。多个第一突起部20中的至少一些、大多数或所有第一突起部可包括具有细长开孔结构的第一远侧部分24。第一远侧部分24的第一远侧端部26可形成点。如本文所用,术语“点”可为至少部分地倒圆,但仍能够刺穿前体基底。术语“点”还包含销从远侧端部延伸情况下的构型,其中销形成孔。第一远侧部分2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侧壁28。多个第一突起部20中的至少一些、大部分或所有第一突起部可各自包括第一基部30。多个第一突起部20可包括与点或第一远侧端部26相交的中心纵向轴线32。基部30可包括侧壁34,该侧壁可平行于或基本上平行于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延伸。在其它情况下,侧壁34可在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的+/-25度内延伸。侧壁34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是弧形的或具有弧形的部分。

仍然参考图2和图2a,第一远侧部分24可形成锥或锥形结构。在此类情况下,第一远侧部分24可具有围绕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的单一侧壁28。在其它情况下,第一远侧部分24可形成其它多边形形状,在那里形成两个或更多个侧壁28。例如,第一远侧部分24可形成具有三个单独侧壁的四面体结构。在任一种情况下,一个侧壁或多个侧壁28可不是围绕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完全连续的,如将在下文进一步详细说明的那样。一个侧壁或多个侧壁28,无论是连续的或不连续的,相对于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可具有在约20度至约80度、约30度至约70度、约35度至约65度、约40度至约60度、约40度至约55度或约40度至约50度范围内的第一角,具体地列出了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度增量。参考图2,例如,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突起部可由多个第一凹陷部22的四个凹陷部围绕。再次参考图2,例如,多个第一凹陷部22中的凹陷部中的至少一些凹陷部可被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四个突起部围绕。

参考图2a,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基部30中的至少一些或所有基部可具有在大致平行于第一旋转轴线12(或垂直于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的方向上截取的第一宽度w1。邻近基部30的区域中的凹陷部22中的至少一些凹陷部可具有在大致平行于第一旋转轴线12的方向上截取的第二宽度w2。第一宽度w1可以相同于、不同于、小于或大于第二宽度w2。

图3为第二辊10的示例的一部分的前视图。图3a为围绕线3a—3a截取的图3的横截面视图。第二辊10可包括从第二径向外表面18至少部分地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二突起部36。多个第二突起部36被构造成在前体基底4中形成三维元件。多个第二突起部36具有限定在第二径向外表面18中的多个第二凹陷部38。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至少一些、大部分或所有第二突起部包括第二远侧部分40和第二远侧端部42。多个第二突起部36包括基部44。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至少一些、大部分或所有第二突起部各自包括位于基部44和第二远侧端部42中间的肩部46。多个第二突起部36各自包括在大致垂直于第二旋转轴线14的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纵向轴线48。肩部46相对于第二中心纵向轴线48可具有在约20度至约80度、约30度至约70度、约35度至约65度、约40度至约60度、约40度至约55度或约40度至约50度范围内的第二角,相对于第二中心纵向轴线48,具体地列出了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度增量。第一远侧部分24的第一角可与肩部46的第二角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角可在第二角的约+/-0.01度至约15度之内,或者在约+/-0.01度至约10度之内,具体地包含指定范围和形成于其中的或从而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001度增量。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角可与第二角成+/-15、14、13、12、11、10、9、8、6、5、4、3、2、1.5、1、0.75、0.5、0.25或0.1度。又如,第一角可与第二角基本上相同(例如,+/-0.5度)或相同。使第一角和第二角相同、基本上相同或彼此相对靠近的目的是形成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围绕前体基底4中的三维元件的一部分(或围绕或部分围绕孔)的压缩区域或致密区域。这些压缩区域或致密区域有助于抵抗压缩(诸如从来自包装)并有助于保持三维元件。当以线速度制备时,压缩区域可在三维元件的部分上形成和/或可至少部分地围绕孔的周边以稳定三维元件和/或孔。压缩区域或致密区域不仅是用于形成非织造基底的主要纤维粘结部(即用于将纤维保持在一起的粘结部)。

参考图3,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突起部可由多个第二凹陷部38的四个凹陷部围绕。再次参考图3,多个第二凹陷部38中的凹陷部中的至少一些凹陷部可被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四个突起部围绕。

参考图3a,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基部44中的至少一些或所有基部可具有在大致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14的方向上的第一宽度w3。邻近基部44的区域中的凹陷部38中的至少一些凹陷部可具有在大致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14的方向上的第二宽度w4。第一宽度w1可以相同于、不同于、小于或大于第二宽度w2。

图4为与图3a的第二辊10的部分相互啮合的图2a的第一辊8的部分的简化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示。如果需要,具有多个第一突起部20和多个第一凹陷部22的第一辊8的外表面的其余部分和具有多个第二突起部36和多个第二凹陷部38的第二辊10的其余部分将在大多数情况下以相同的方式相互啮合。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期望在中心纵向条带中仅形成三维元件和孔,如将在下文更详细地讨论。为了清楚的图示说明模具,在图4中没有图示前体基底4,但是在两个辊8、10之间的间隙中存在。在图4中,第一辊8的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部分与第二辊10中的多个第二凹陷部38的部分相互啮合。另外,第二辊10的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部分与第一辊8的多个第一凹陷部22的部分相互啮合。以此类方式,使第一远侧部分24的一个或多个侧壁28的部分极为靠近第二远侧部分40的肩部46的部分。侧壁28和肩部46一起可将力施加到前体基底4以在侧壁和肩部之间压缩前体基底4。当前体基底4定位在第一辊8和第二辊8之间的辊隙中时,肩部46和一个或多个侧壁28的部分可用于在前体基底4中形成压缩区域或致密区域。基底中的压缩区域或致密区域可有助于抵抗三维元件的压缩。压缩可被归类为前体基底4(例如,非织造材料)的可逆弹性变形。压缩意指将空气压出膨松有弹性的前体基底并导致前体基底的纤维的拉直和/或嵌套。压缩并不意味着例如导致非织造材料中的聚合物开始流动以填充并且然后固化的气隙(被称为不可逆的弹性变形)。不可逆的弹性变形可在前体基底中形成刚性区域,从而降低前体基底的柔软性。因此,可逆的弹性变形比不可逆的弹性变形更期望之处在于弹性变形提供更好的柔软性,同时仍然提供对三维元件的压缩的抵抗。因此,在侧壁28和肩部46之间提供间隙g,以仅允许前体基底在侧壁和肩部之间压缩而不会导致其熔融和固化。

图4a为图4的区域4a的分解图。图4a图示了肩部46和侧壁28的示例、任选构型,其中肩部46和侧壁28各自具有两个偏置表面。本文所公开的肩部46和侧壁28中的任一者可具有此类偏置表面。在其它情况下,肩部46和侧壁28可不具有两个偏置表面。

多个第一突起部20可不完全接合多个第二凹陷部38,并且多个第二突起部36可不完全接合多个第一凹陷部22。如上所述,多个第一突起部20,即点和第一远侧部分24与多个第二凹陷部38结合,用于在前体基底4中形成孔。多个第二突起部36,即第二远侧端部42和第二远侧部分40与多个第一凹陷部22结合,用于在前体基底4中形成三维元件。压缩区域可在三维元件中形成以有助于三维元件抵抗压缩,诸如由包装引起的压缩。

参考图5,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至少一些第二突起部可具有在第二远侧端部42和第二远侧部分40中间的倾斜部分50。这防止或至少抑制前体基底4接触锐角并在前体基底4中撕裂或形成锋利边缘。参考图6,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至少一些第二突起部可具有在第二远侧端部42和第二远侧部分40中间的圆角52。这防止或至少抑制前体基底4接触锐角并在前体基底4中撕裂或形成锋利边缘。

图7a至图7g为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不同构型的示例的顶视示意性图示。在此类示例中,第二远侧部分40’可不具有与第二远侧端部42’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参见例如图7b至图7g)。又如,第二远侧部分40’可具有与第二远侧端部的形状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参见例如图7a)。参考图7c至图7e,第二远侧部分40’可不完全围绕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第二中心纵向轴线48’。在此类情况下,成形基底2中的压缩区域或致密区域可不完全围绕三维元件。参考图7e和图7g,第二远侧部分40’可完全围绕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第二中心纵向轴线48’。在此类情况下,成形基底2中的压缩区域或致密区域可完全围绕三维元件。

图8a至图8f为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不同构型的示例的顶视示意性图示。侧壁28’可完全围绕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参见例如图8c、图8e和图8f)。在其它情况下,侧壁28’可不完全围绕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参见例如图8a、图8b和图8d)。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侧壁的构型可匹配或可不匹配多个第二突起部的第二远侧部分的构型。

在一些情况下,多个第一突起部,从顶视图看,可具有短于横向宽度的纵向长度,这是由于基底在其处产生的速度以防止或至少抑制成形孔的变形。换句话说,纵向长度可短于横向宽度,使得形成圆形孔。如果多个第一突起部的纵向长度与横向宽度相同,则可由于基底在其处产生的速度而形成卵形(在md上细长)孔。同样的道理,多个第二突起部可以相似的方式设计。

图9为第一辊8的一部分和第二辊10的一部分彼此相互啮合的横截面视图。图9a为图18的细部9a的横截面放大视图。图9和图9a图示了第一辊8和第二辊10的部分的其它形式。在图9和图9a中,相同的附图标号反映与关于图2至图4所讨论的相同的部件。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第二远侧端部42”具有弧形的或穹顶状的形状,而不是平坦的远侧端部42,如其它附图所图示。

前体基底4可在辊隙6之前、在辊隙6中和/或在辊隙6之后被加热。前体基底4或成形基底2可例如通过将热空气吹过前体基底4或成形基底2(即,“空气穿过),通过将整个前体基底4或成形基底2运行穿过热通道,通过将前体基底4或基底2的表面在加热的辊之上运行(仅加热表面),或在两个加热的辊之间的辊隙之上运行(加热两个表面),通过辐射,和/或通过加热第一辊8和/或第二辊10而被加热。热空气也可吹过辊8、10中的一者或多者中的导管以加热前体基底4。在前体基底4进入辊隙之前加热前体基底4可导致前体基底4吸收足够的热,以允许前体基底4或前体基底4中的聚合物在压力下流动并形成粘结部或焊接部以稳定孔56和/或三维元件54。在辊隙之后加热成形基底2可导致三维元件54和孔56被“设置”到基底中。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期望的是将能量输入到前体基底或基底中以有助于形成三维元件54和孔56和/或有助于“设置”三维元件和/或孔。这种输入能量也可有助于稳定基底并且可促进基底中更好的纤维融合。向基底提供输入能量还可向基底提供三维元件,或基底作为一个整体以更好地抵抗由于包装而引起的压缩的能力。

如果前体基底4在辊隙的上游被加热,则其可在辊隙中或辊隙的下游被冷却。冷却可通过在环境温度下保持第一辊8和第二辊10,通过在冷却辊之上运行成形基底2,或通过冷却第一辊8和第二辊10来实现。第一辊8和第二辊10可处于比前体基底的温度更低的温度。冷却也可通过将环境空气或冷却空气吹入辊隙中来在辊隙中实现。冷却也可通过环境空气或通过将环境空气吹到辊隙的下游的基底上或通过提供冷却源,诸如在基底上吹冷却空气或通过冷却辊来实现。冷却也可通过在辊隙(冷却的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以及辊隙的下游(冷却辊、吹入环境空气或吹入冷却空气)中的冷却来实现。

如果前体基底4在辊隙中被加热,则其可在辊隙的下游被冷却。冷却可通过环境空气,通过吹入环境空气或通过提供冷却源,诸如吹入冷却空气或冷却辊来在辊隙的下游实现。

图10为由本公开的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产生的示例三维开孔基底的顶部透视图。图11为由本公开的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产生的示例三维开孔基底的顶视图。图12为图11的示例三维开孔基底的后视图。图23为穿过图11的示例三维开孔基底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4图示了被构造成主要用于在前体基底4,而不是孔中形成三维元件和压缩区域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在图14中,多个第一突起部120的远侧端部126可形成平坦或倒圆的表面,以便不使前体基底开孔。多个第二突起部36和第二辊10通常可保持与上文所述相同。图16图示了图14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所述辊具有彼此较少的接合。例如,该程度的接合可用于较厚的基底,或当期望较小的压缩时。

图15图示了被构造成主要用于在前体基底4,而不是相比于图4的辊8、10的三维元件或更有限的(例如,较小的高度)三维元件中形成孔和压缩区域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在图15中,多个第二突起部136的第二远侧端部142可形成平坦或倒圆的表面,例如以消除三维元件形成或减小前体基底中的三维元件的高度。多个第一突起部20和第一辊8通常可保持与上文所述相同。图17图示了图15的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所述辊具有彼此较少的接合。例如,该程度的接合可用于较厚的基底,或当期望较小的压缩和/或较小的孔时。

图18图示了辊8、10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类似图4,但在辊8、10之间具有更多的分离。在此类情况下,辊8、10可彼此分开,使得在前体基底中仅形成孔和三维元件,而不在侧壁28和肩部46之间形成压缩区域。在一些情况下,前体基底4的部分可在侧壁28和肩部46之间略微压缩,但未达到由图4的辊8、10将产生的压缩程度。因此,第一辊的第一中心纵向轴线32的中心至中心的距离可相对于第二辊的第二中心纵向轴线32调节,以确定侧壁28和肩部46之间的前体基底4的部分的压缩量。在一些情况下,可期望较大的压缩,并且在其它情况下,可期望较小的压缩。前体基底4的厚度也可为考虑设置辊8、10的中心至中心距离的因素。设置辊的中心至中心距离的这个概念也可适用于本文示出的其它示例辊构型中的任一种辊构型。

图19图示了与第二辊10的一部分相互啮合的第一辊8的一部分的简化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示。图19a为图19中区域19a的分解图。第二辊10可与图17或图18的第二辊10基本上相同或相同。突起部20中的至少一些或所有突起部可包括第一远侧部分24,该第一远侧部分包括细长开孔结构,该细长开孔结构包括侧壁28。侧壁28可具有第一部分150和第二部分152,该第一部分具有第一角,该第二部分具有第二角。该角是相对于突起部20的中心纵向轴线32测量的。第二部分152可比第一部分150更靠近第一远侧端部26或点。第一角可比第二角更低或更陡。第一部分150的第一角可在约20度至约50度、约25度至约40度、约30度至约40度、约35度、约36度、或约37度的范围内,具体地列出了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度增量。第二部分152的第二角可在约30度至约60度、约35度至约55度、约40度至约50度、约46度、约47度、或约48度的范围内,具体地列出了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度增量。通过在第一部分150中具有较小的角或较陡的侧壁以及在第二部分152中具有较大的角和较不陡峭的侧壁,与具有仅具有一个角的第一远侧部分的突起部相比,突起部20的总体纵向长度可较短。较短的突起部允许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之间更容易的接合。被构造用于开孔的示例辊中的任一个辊可具有本段中参考图19和图19a所述的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特征结构。此外,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特征结构可用于仅当制备孔而没有三维突起部时(例如,图15和图17)。

肩部46可向内渐缩,朝向多个第一突起部20的点,或与第一部分150具有相同的角。

各种辊可由具有良好热导率并且易于加工的材料形成。示例材料包含例如铜、铝和黄铜。在一些情况下,辊可以是钢或硬化钢。辊可具有各种表面涂层以降低磨损。

参考图20,图示了示例弹性带200。弹性带200在通过本文所述的各种第一辊8和第二辊10加工之前示出。弹性带200可包括第一非织造基底202、第二非织造基底204和设置在第一非织造基底202和第二非织造基底204中间的多根弹性股线206。取决于弹性带的期望应用,弹性股线206可在它们之间具有任何合适的间距。出于柔软性、美观性和/或其它目的,弹性带中可提供多于两个非织造基底。本公开的弹性带可不含膜。

参考图21,图示了另一示例弹性带200'。弹性带200'在通过本文所述的各种第一辊8和第二辊10加工之前示出。弹性带200'可包括第一非织造基底202'、第二非织造基底204'和设置在第一非织造基底202'和第二非织造基底204'中间的多根弹性股线206'。取决于弹性带的期望应用,弹性股线206'可在它们之间具有任何合适的间距。值得注意的是,弹性带200'的弹性股线206'比弹性带200的弹性股线206更细和更紧密。此类弹性股线在2017年9月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2,553,538中有更详细的论述,所述申请题为“被构造成在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各种部件中执行的弹性体层压体(一个或多个)(elastomericlaminate(s)configuredtoperforminvariouscomponentsofadisposableabsorbentarticle)”,p&g代理人案卷号14921p。制造此类层压体的方法公开在2016年12月2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2/436,589中,所述申请题为“用于制备具有从梁上展开的弹性股线的弹性体层压体的方法和装置(methodsandapparatusesformakingelastomericlaminateswithelasticstrandsunwoundfrombeams)”,p&g代理人案卷号14618p;2017年4月11日提交的62/483,965,其题为“用于制备具有提供有纺丝油剂的弹性股线的弹性体层压体的方法和装置(methodsandapparatusesformakingelastomericlaminateswithelasticstrandsprovidedwithaspinfinish)”,p&g代理人案卷号14778p;2017年9月1日提交的62/553,149,其题为“用于制备具有提供有纺丝油剂的弹性股线的弹性体层压体的方法和装置(methodsandapparatusesformakingelastomericlaminateswithelasticstrandsprovidedwithaspinfinish)”,p&g代理人案卷号14917p;2017年9月1日提交的62/553,171,其题为“用于制备具有弹性股线的弹性体层压体的方法和装置(methodsandapparatusesformakingelastomericlaminateswithelasticstrand)”,p&g代理人案卷号14918p;2017年11月3日提交的62/581,278,其题为“用于制备具有弹性体层压体的吸收制品的装置和方法(apparatusesandmethodsformakingabsorbentarticleswithelastomericlaminate)”,p&g代理人案卷号15007p。出于柔软性、美观性和/或其它目的,弹性带中可提供多于两个非织造基底。

图22为示例弹性带210在被传送通过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之间的辊隙之后的顶视图。弹性带210具有孔212和三维元件214,尽管取决于所用的第一辊8和第二辊10的型式,弹性带可仅具有三维元件214或者仅具有孔212。当形成孔时,第一辊8的第一远侧端部26的点可将弹性股线206和/或206'推到一边,使得弹性股线不断裂。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本公开的弹性股线可包括多丝弹性股线,诸如形成单根弹性股线的3至20根长线。使用多丝弹性股线的优点在下文中论述。

图23为弹性带在纵向“md”上被传送通过形成在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之间的辊隙6以形成图22所图示的具有孔212和/或三维元件214的弹性带210的透视图。第一辊8可与本文所述相同且第二辊10可与本文所述相同。

图24为吸收制品220的未切割纤维网的顶视图。吸收制品220的纤维网包括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每个弹性带222、224可具有在纵向“md”上延伸的多根弹性股线206(或206')。吸收制品的多个基础结构228在其端部230、232上附接到弹性带222、224。吸收制品基础结构228可各自包括顶片221、底片223和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中间的吸收芯225。基础结构228和弹性带222、224之间的重叠区域可形成在基础结构228的端部230、232与弹性带222、224重叠的地方。例如,吸收制品220的纤维网可沿切割线234分离,然后形成裤子。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可限定形成在其中的孔212。在其它情况下,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可包括三维元件。在其它情况下,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可包括孔和三维元件。

参考图24、图25和图26,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可包括第一非织造基底240和第二非织造基底242。第一非织造基底240可具有第一横向宽度(参考图24和箭头md),并且第二非织造基底242可具有第二横向宽度。第一横向宽度可大于第二横向宽度。具有较大横向长度的第一非织造基底240允许第一非织造基底240的一部分244折叠在第二非织造基底242的一部分上,以在弹性带中形成平滑的腰部边缘并消除粗糙的腰部边缘。折叠在第二非织造基底上的第一非织造基底的部分244可在弹性带222和224中形成折叠区域246。图25图示了折叠之前的弹性带222、224的横截面示例图示,并且图26图示了折叠之后的弹性带222、224的横截面示例图示。

期望在将吸收制品的纤维网传送通过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之间的辊隙6之前折叠折叠区域246。以此方式,孔和/或三维元件可通过弹性带222、224/在弹性带222、224中形成,包含在折叠区域246中形成。

虽然期望在弹性带222、224的折叠区域246中的一些中至少形成孔以增加透气性,但不期望形成通过基础结构228或基础结构228的吸收芯225的孔,因为这些孔可使得身体渗出物渗漏。通过基础结构228(诸如吸收芯225)的孔可引起通过基础结构228的底片膜的孔,从而潜在地致使身体渗出物渗漏。图27中图示了可实现所需开孔的一对示例辊。该对辊具有第一辊248和第二辊250。第一辊248的第一阴影部252可具有与本文中的第一辊8相同的特征结构,并且第二辊250的第二阴影部254可具有与本文中的第二辊10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结构。由此,孔(和/或三维元件)可仅在不包括基础结构246的区域中的折叠区域228中形成。因此,孔(和/或三维元件)可不在基础结构228中形成。

再次参考图27,第一辊248可具有第一旋转轴线256,并且第二辊250可具有第二旋转轴线258。第一辊248可在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上围绕第一旋转轴线252旋转。同样,第二辊250可在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上围绕第二旋转轴线254旋转。第二辊250可在与第一辊248相反的方向上旋转。第一旋转轴线256可大致平行于或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258定位,使得辊隙260可形成在第一辊248和第二辊250中间。

图24a为在纵向(md)上传送的两个弹性带222'和224'的顶视图。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中的每一个均可具有在纵向“md”上延伸的多根弹性股线206(或206')。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可限定形成于其中的孔212。在其它情况下,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可包括三维元件。在其它情况下,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可包括孔和三维元件。

弹性带222'和224'可具有类似于相对于上文图25和图26所述的折叠部分244'。弹性带222'和224'的折叠部分244'在横向上可小于上述折叠部分244。在其它情况下,弹性带可不包括任何折叠部分。折叠部分244'可在第一弹性带222'和第二弹性带224'中形成折叠区域246'。

为了形成弹性带222'和224',可使用图27a的第一辊248'和第二辊250'。第一辊248'可具有第一旋转轴线256',并且第二辊250'可具有第二旋转轴线258'。第一辊248'可在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上围绕第一旋转轴线252'旋转。同样,第二辊250'可在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上围绕第二旋转轴线254'旋转。第二辊250'可在与第一辊248'相反的方向上旋转。第一旋转轴线256'可大致平行于或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258'定位,使得辊隙260'可形成在第一辊248'和第二辊250'中间。

在图24a和图27a所图示的形式中,孔212和/或三维元件可在将多个基础结构附接到弹性带之前形成在弹性带222'和224'中(如图24所示)。在此类情况下,可以使用第一辊248'和第二辊250'。弹性带222'和224'可具有或可不具有折叠区域246'。在此类情况下,第一辊248'和第二辊250'不需要倾斜(即,吸收制品大小特定),并且不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在基础结构或其部分(诸如底片或吸收芯)中开孔和/或形成三维元件。在一些情况下,仅一个弹性带或其部分可为开孔的和/或具有在其中形成的三维元件。

关于第一辊248'和第二辊250',第一辊248'的第一阴影部252'可具有与本文中的第一辊8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结构,并且第二辊250'的第二阴影部254'可具有与本文中的第二辊10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结构。由此,孔和/或三维元件可在每个带222'和224'的整个区域中形成。第一阴影部252'和第二阴影部254'还可被构造成在小于每个带222'和224'的整个区域中形成孔和/或三维元件。

代替第一辊248和第二辊250,第一独立辊组可用于在第一弹性带222中开孔和/或形成三维元件,并且第二独立辊组可用于在第二弹性带224中开孔和/或形成三维元件。以此类方式,第一弹性带222将被传送通过形成在第一独立辊组之间的辊隙,并且第二弹性带224将被传送通过形成在第二独立辊组之间的辊隙。这同样可适用于辊248'和250'。

代替本文所图示的各种第二辊(例如,辊10),第二辊可包括刷辊10'(图28)或毡辊10”(图29)。第一辊8可与本文所述的相同并被构造成在弹性带中形成孔。同样,第一辊可包括刷辊或毡辊。第二辊10'可类似于本文所述的第二辊10并被构造成在弹性带中形成三维元件。刷辊或毡辊可与钢砧辊一样使用,并使被传送通过其中的弹性带被推入第一辊或第二辊中,以形成孔和/或三维元件。

例如,图30和图31为具有孔和具有相对较大弹性股线间距的三维元件的弹性带的部分的照片,诸如图20所图示。例如,图32为具有孔和具有相对小弹性股线间距的三维元件的弹性带的一部分的照片,诸如图21所图示。图30至图32的弹性带使用辊8和10进行加工,诸如图2至图4a和图19至图19a中通常公开的辊。图30至图32和本文所述的弹性带由三维元件和弹性股线的收缩赋予三维结构。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期望使用包括多丝弹性股线的弹性股线。例如,弹性股线可为或可包括来自英威达公司(invista)的来自晓星集团(hyosung)的合成弹力纤维和/或弹性纤维。例如,也可使用单弹性股线,诸如参考图33,当第一远侧端部26的点302接触多丝弹性股线300或单丝弹性股线时,点302可将弹性股线300推到点302的一侧或另一侧,以避免弹性股线断裂。在其它情况下,参考图34,当第一远侧端部26的点302接触多丝弹性股线300时,点302可将弹性股线300的长丝304中的一些推到点302的一侧,并将长丝304的其它部分推到点302的另一侧。点302甚至可使长丝中的一些断裂,同时使整体弹性股线大致保持完整。以此类方式,可消除或减小弹性股线断裂。

参考图35,尽管基底被示出传送通过本文中的第一辊8和第二辊10之间形成的辊隙6,但应当理解,在一些情况下,前体基底4可以进料角θ1传送到辊隙6中,和/或形成的基底2可以出料角θ2传送出辊隙。进料角θ1和出料角θ2可在约2度至约50度、约5度至约40度或约5度至约30度的范围内,具体地列出了上述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5度增量。在图35的示例中,第一辊8被构造成在基底中形成孔,并且第二辊10被构造成在基底中形成三维元件。由于基底4被第一远侧端部26的点刺穿,以进料角θ1朝向辊隙6传送基底4可有助于在基底进入辊隙6之前将基底4锁定到第一辊8。基底4的这种锁定可有助于在辊隙6中或辊隙6附近的三维元件形成。如果第一辊8被加热,则也可期望以进料角θ1传送基底,以允许在第一辊8和基底之间发生足够的热传递。可期望以出料角θ2将基底2传送出辊隙6,以完全形成和“设定”基底2中的三维元件,并将足够的热量从第二辊10传递到基底2,再次有助于三维元件形成。

弹性股线可使用机械夹带(诸如通过使用热焊接或粘结,和/或通过使用粘合剂)接合到一个或多个非织造基底,以形成弹性带。当使用粘合剂将弹性股线接合到非织造基底以形成弹性带时,粘合剂可污染辊,诸如本文中的辊8、10。这种污染可能由于在辊8、10之间的辊隙中形成的紧密间隙和压力迫使粘合剂通过弹性带中的孔隙而造成。在制造期间可能难以清洁辊。由此,本发明人已发现减少由粘合剂造成的辊污染的方法。首先,可加热辊。通过加热辊,辊上的任何粘合剂可保持热或温热,从而不太粘或发粘。第二,可将辊冷却至冷凝水可在辊上收集的点,从而阻止粘合剂粘到辊上。第三,可将诸如矿物油或硅油的油施加到辊上,以防止或至少抑制粘合剂粘到辊上。例如,这种油可经由毡辊施加到辊上或喷涂到辊上。第四,可将诸如等离子体涂层或包括的涂层的表面涂层施加到辊上,以防止或至少抑制粘合剂粘到辊上。防止或至少抑制粘合剂粘到辊上的其它方法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方法

现在论述制备弹性带(尤其是三维开孔弹性带)的方法。制备用于吸收制品的三维开孔弹性带的方法可包括在纵向上传送弹性带。弹性带可包括第一非织造基底、至少第二非织造基底、以及位于第一非织造基底和第二非织造基底中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弹性股线可包括多根长丝。弹性股线可在纵向上拉紧。该方法可包括提供具有第一旋转轴线的第一辊和提供具有第二旋转轴线的第二辊。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可大致彼此平行定位,以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形成辊隙。该方法可包括使第一辊在第一方向上围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以及使第二辊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围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该方法可包括使用第一辊和第二辊在辊隙中或辊隙附近的弹性带中形成孔。该方法可包括使用第一辊和第二辊在不含孔的区域中的辊隙中或辊隙附近的弹性带中形成三维元件。该方法可包括使用第一辊和第二辊在三维元件中的辊隙中或围绕孔形成压缩区域。

第一辊可包括第一径向外表面和从第一径向外表面至少部分地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一突起部。多个第一突起部可被构造成在弹性带中形成孔。第一辊可包括限定在第一径向外表面中的多个第一凹陷部以及形成细长开孔结构的多个第一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的第一远侧部分。细长开孔结构可包括侧壁。多个第一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的第一远侧端部可形成点。

第二辊可包括刷辊。在其它形式中,第二辊可包括毡辊。在其它形式中,第二辊可包括固体材料,诸如钢(或本文所论述的其它材料),并且可包括第二径向外表面和从第二径向外表面至少部分地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二突起部。多个第二突起部可或不可被构造成在弹性带中形成三维元件。多个第二突起部可包括第二远侧部分和第二远侧端部。第二辊可包括限定在第二径向外表面中的多个第二凹陷部。第二远侧部分中的至少一些第二远侧部分可包括肩部。

该方法可包括将多个第一突起部的部分与辊隙中的多个第二凹陷部的部分相互啮合地接合,并且将多个第二突起部的部分与辊隙中的多个第一凹陷部的部分相互啮合地接合。该方法可包括在细长开孔结构的侧壁和第二远侧部分的肩部中间压缩弹性带,以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辊隙中形成压缩区域。

弹性带可在弹性带被传送通过辊隙之前被加热。第一辊和/或第二辊可在弹性带被传送通过辊隙之前被加热。弹性带可在辊隙中或辊隙附近被加热。弹性带的加热也可类似于本文所述的非织造基底。

形成在弹性带中的孔的面积可在约0.25mm2至约10mm2、约0.3mm2至约8mm2、约0.4cm2至约7mm2、约0.4cm2至约5mm2、约0.5cm2至约4mm2或约0.5cm2至约3mm2的范围内,具体地列出在所指定范围内的和在其中所形成的或由此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mm2增量。孔可为销开孔的,并且可为大致圆形的或卵形的。孔可被设计成圆形的,但由于制造速度的原因,可在纵向上稍微拉长成卵形形状。

该方法可包括以进料角朝向辊隙传送弹性带,其中进料角不为零。该方法可包括以出料角将弹性带传送出辊隙,其中出料角不为零。

一种在吸收制品制造线上形成吸收制品的方法可包括提供弹性带。弹性带可包括第一非织造基底、至少第二非织造基底、以及位于第一非织造基底和第二非织造基底中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多根弹性股线可大致在纵向上取向。弹性股线可包括多根长丝。第一非织造基底具有第一横向宽度(相对于图24中的纵向箭头)。第二非织造基底具有第二横向宽度(相对于图24中的纵向箭头)。第一横向宽度可大于第二横向宽度。该方法可包括在吸收制品制造线上在纵向上传送弹性带。弹性股线可在纵向上拉紧(对于纵向,参见图24)。该方法可包括将吸收制品基础结构的一部分附接到非织造基底的一部分,并且在第二非织造基底的一部分上方折叠第一非织造基底的在横向上延伸超过第二非织造基底的部分,以形成折叠区域。该方法可包括在折叠区域内的区域和折叠区域外的区域中,但不在弹性带和吸收制品基础结构的部分之间的重叠区域中开孔弹性带。

开孔步骤可包括提供具有第一旋转轴线的第一辊和提供具有第二旋转轴线的第二辊。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彼此大致平行地定位以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形成辊隙。开孔步骤可包括使第一辊在第一方向上围绕第一绕旋转轴线旋转,使第二辊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围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以及使用第一辊和第二辊在辊隙中或辊隙附近的弹性带中形成孔。

该方法可包括使用第一辊和第二辊在不含孔的区域中的辊隙中或辊隙附近的弹性带中形成三维元件。该方法可包括使用第一辊和第二辊在三维元件中的辊隙中或围绕孔形成压缩区域。

第一辊可包括第一径向外表面和从第一径向外表面至少部分地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一突起部。多个第一突起部被构造成在弹性带中形成孔。第一辊可包括限定在第一径向外表面中的多个第一凹陷部以及形成细长开孔结构的多个第一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的第一远侧部分。细长开孔结构包括侧壁。多个第一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的第一远侧端部可形成点。

第二辊可包括刷辊或毡辊。第二辊也可包括由钢或本文所公开的其它材料形成的辊。第二辊(例如钢辊)可包括第二径向外表面以及从第二径向外表面至少部分地向外延伸的多个第二突起部。多个第二突起部可被构造成在弹性带中形成三维元件。多个第二突起部可包括第二远侧部分和第二远侧端部。第二辊可包括限定在第二径向外表面中的多个第二凹陷部。第二远侧部分中的至少一些第二远侧部分可包括肩部。

该方法可包括将多个第一突起部的部分与辊隙中的多个第二凹陷部的部分相互啮合地接合,并且将多个第二突起部的部分与辊隙中的多个第一凹陷部的部分相互啮合地接合。

该方法可包括在细长开孔结构的侧壁和第二远侧部分的肩部中间压缩弹性带,以形成压缩区域。

弹性带可在弹性带被传送通过辊隙之前被加热。第一辊和/或第二辊可在弹性带被传送通过辊隙之前被加热。弹性带可在辊隙中或辊隙附近被加热。弹性带的加热也可类似于本文所述的非织造基底。

形成在弹性带中的孔的面积可在约0.25mm2至约10mm2、约0.3mm2至约8mm2、约0.4cm2至约7mm2、约0.4cm2至约5mm2、约0.5cm2至约4mm2或约0.5cm2至约3mm2的范围内,具体地列出在所指定范围内的和在其中所形成的或由此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mm2增量。孔可为销开孔的,并且可为大致圆形的或卵形的。孔可被设计成圆形的,但由于制造速度的原因,可在纵向上稍微拉长成卵形形状。

折叠区域可不与附接到第二非织造基底的基础结构的部分重叠。折叠步骤可在附接步骤之前或之后进行。

该方法可包括以进料角朝向辊隙传送弹性带,其中进料角不为零。该方法可包括以出料角将弹性带传送出辊隙,其中出料角不为零。

提供了一种在吸收制品制造线上形成吸收制品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提供弹性带(或多于一个弹性带),其中弹性带可包括第一非织造基底、第二非织造基底、以及位于第一非织造基底和第二非织造基底中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多根弹性股线可大致在纵向上取向。该方法可包括在吸收制品制造线上在纵向上传送弹性带。弹性股线可在纵向上拉紧。该方法可包括开孔弹性带,并且在开孔步骤之后,将吸收制品基础结构的一部分附接到第二非织造基底的一部分。吸收制品基础结构可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提供了一种在吸收制品制造线上形成吸收制品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提供弹性带(或多于一个弹性带),其中弹性带可包括第一非织造基底、第二非织造基底、以及位于第一非织造基底和第二非织造基底中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多根弹性股线可大致在纵向上取向。第一非织造基底可具有第一横向宽度。第二非织造基底可具有第二横向宽度。第一横向宽度可大于第二横向宽度。该方法可包括在吸收制品制造线上在纵向上传送弹性带。弹性股线可在纵向上拉紧。该方法可包括在第二非织造基底的一部分上方折叠第一非织造基底的在横向上延伸超过第二非织造基底的部分,以形成折叠区域。该方法可包括在折叠区域内的区域和折叠区域外的区域中开孔弹性带。该方法可包括在开孔步骤之后将吸收制品基础结构的一部分附接到第二非织造基底的一部分。吸收制品基础结构可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至少部分地位于顶片和底片中间的吸收芯。

本文所公开的量纲和值不应理解为严格限于所引用的精确数值。相反,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每个此类量纲旨在表示所述值以及围绕该值功能上等同的范围。例如,公开为“40mm”的量纲旨在表示“约40mm”。

除非明确排除或换句话讲有所限制,否则将本文引用的每篇文献,包括任何交叉引用或相关专利或申请,全文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对任何文献的引用均不是承认其为本文公开的或受权利要求书保护的任何实施方案的现有技术、或承认其独立地或以与任何其它一个或多个参考文献的任何组合的方式提出、建议或公开任何此类实施方案。此外,当本发明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与以引用方式并入的文献中相同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矛盾时,应当服从在本发明中赋予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

尽管已举例说明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案,但对于本领域的那些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其它的变化和修改。因此,本文旨在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涵盖属于本公开的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