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器与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3155发布日期:2020-08-07 20:1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抬起器与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抬起器与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穿过插入部内部的通道前端处使用具有抬起器的内窥镜。抬起器用于使穿过通道的治疗工具等弯曲并引导至所期望的方向。

公开一种内窥镜,其中,在使抬起器移动的抬起导线与抬起器之间设置有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569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窥镜中,由于抬起器周围的结构复杂,因此清洗很麻烦。

一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抬起器等,其在完成内窥镜检查后通过将其拆卸下来从而能够很容易地清洗内窥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一种抬起器,在可装卸地安装于具备可转动地设置于插入部前端的操作杆和使该操作杆转动的转动部的内窥镜上的抬起器中,具备一面具有凹陷部的第1抬起部、从所述第1抬起部的端部突出的第2抬起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2抬起部的端部且与所述操作杆相连结的操作杆连结部;并且由拉伸屈服应力为40兆帕以上的材料形成。

发明效果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抬起器等,其在完成内窥镜检查后通过将其拆卸下来从而能够很容易地清洗内窥镜。

附图说明

图1是内窥镜的外观图。

图2是插入部的前端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治疗工具前端部从插入部的前端突出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插入部的前端的正视图。

图5是说明将内窥镜用镜头帽与抬起器从插入部的前端拆卸下来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6是说明将内窥镜用镜头帽与抬起器从插入部的前端拆卸下来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7是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与抬起器后的插入部的前端的立体图。

图8是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抬起器以及操作杆室盖后的插入部的前端的立体图。

图9是从内窥镜的安装侧观察内窥镜用镜头帽的立体图。

图10是从罩体的底侧观察内窥镜用镜头帽的立体图。

图11是第1卡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抬起器的立体图。

图13是抬起器的正视图。

图14是抬起器的侧视图。

图15是台座的立体图。

图16是图5的xvi-xvi线的内窥镜用镜头帽的截面图。

图17是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18是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后的插入部的前端的截面图。

图19是图4的xix-xix线的插入部的截面图。

图20是图4的xx-xx线的插入部的截面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的插入部的截面图。

图22是图4的xxii-xxii线的插入部的截面图。

图23是将抬起器抬升后的插入部的截面图。

图24是从内窥镜的安装侧观察实施方式2中的内窥镜用镜头帽的立体图。

图25是从罩体的底侧观察实施方式2中的内窥镜用镜头帽的立体图。

图26是实施方式2中的抬起器的立体图。

图27是实施方式2中的台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内窥镜的外观图。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是一种用于上消化道的软镜。内窥镜10具有操作部20和插入部30。操作部20具有抬起操作杆21、通道入口22以及弯曲旋钮23。操作部20与图中未示出的视频处理器、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等相连接。

插入部30是细长的,一端与操作部20相连接。插入部30从操作部20侧起依次具有柔性部12、弯曲部13以及内窥镜用镜头帽50。柔性部12是柔性的。弯曲部13根据弯曲旋钮23的操作进行弯曲。内窥镜用镜头帽50覆盖与弯曲部13相连的硬性前端部31(参见图2)。

在以下描述中,插入部30的长度方向被称为插入方向。同样地,沿着插入方向更靠近操作部20的一侧被称为操作部侧,而远离操作部20的一侧被称为前端侧。

图2是插入部30的前端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治疗工具前端部41从插入部3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的说明图。使用图1至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结构进行说明。

配置在弯曲部13的前端的前端部31在其中一侧具有沿着插入方向排列的观察窗36和照明窗37。照明窗37配置在比观察窗36更靠近前端侧的位置处。前端部31在另一侧的操作部侧具有通道出口35。在通道出口35的前端侧,配置有抬起部83。覆盖前端部31的罩体52在与观察窗36、照明窗37以及抬起部83相对应的部分处具有呈近似长方形的窗部53。窗部53的操作部侧的边,分别为抬起部83侧位于操作部侧、观察窗36侧位于前端侧的一节台阶状。

照明窗37照射从图中未示出的光源装置发出的照明光。通过观察窗36,能够对由照明光所照射的范围进行光学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是所谓的侧视型,即能够进行光学观察的视野方向是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内窥镜10可以是视野方向朝向前端侧稍微倾斜的前方斜视型,或者也可以是视野方向朝向操作部侧稍微倾斜的后方斜视型。

通道入口22和通道出口35之间通过穿过柔性部12和弯曲部13内部的通道34相连接。通过从通道入口22处将治疗工具40从治疗工具前端部41侧插入,可以使治疗工具前端部41从通道出口35突出。

如图3中的实线所示,治疗工具前端部41在抬起部83上平缓弯曲且突出。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当操作抬起操作杆21时,如后所示,操作杆60(参见图8)移动,并且抬起器80与操作杆60连动。通过抬起器80的移动,如图1和图3中的箭头和双点划线所示,抬起器80上的治疗工具前端部41向操作部20侧弯曲。治疗工具前端部41的移动通过观察窗36由图中未示出的摄像元件等拍摄,并显示在图中未示出的显示装置上。

治疗工具40例如是高频手术刀、镊子或造影导管等治疗用器具。另外,插入通道34中的设备并不限于治疗用器具。例如,有时将超声波探针、极细径内窥镜等观察用设备插入通道34中来使用。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观察用设备也记载为治疗工具40。

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将如上所述的抬起器80的移动表示为“抬起器80抬升”。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将受抬升后的抬起器80的推压而引起的治疗工具前端部41的弯曲情况表示为“治疗工具40抬升”。通过操作抬起操作杆21,可以调节治疗工具40的抬升程度。

图4是插入部30的前端的正视图。罩体52在开口端部56附近具有长方形凹部48。凹部48的各边从罩体52的表面处呈近似垂直地下降。凹部48比罩体52的周向上的其他部分薄,是在通过用手指按压等方式施加外力时容易弯曲的部分。凹部48是本实施方式的可挠部的一例。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能够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与抬起器80从插入部30装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具有作为外部构件的罩体52。内窥镜用镜头帽50和抬起器80的结构细节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图5是说明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与抬起器80从插入部30的前端拆卸下来的状态的正视图。图6是说明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与抬起器80从插入部30的前端拆卸下来的状态的后视图。

使用者用一只手握住弯曲部13,并用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握住罩体52。此时,如果两根手指中的一根手指按压凹部48,则另一根手指自然地按压图6中的p所示的区域。使用者用两根手指按压罩体52,使其稍微变形后,向前端侧拉伸,如后所述,就可以从插入部30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之后,使用者通过使用手指等将抬起器80向前端侧拉伸,从而能够从插入部30卸下抬起器80。

图7是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与抬起器80后的插入部30的前端的立体图。使用图5至图7,对插入部30的前端的结构进行说明。前端部31呈近似圆柱形状,并通过设置于偏离中心的位置的且从前端侧朝向操作部侧的凹槽,将其划分为光学收容部33和操作杆室69。通道出口35在凹槽的底部开口。在通道出口35附近设有翘曲部27。关于翘曲部27的形状,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前端部31具有将周面的一部分平坦开槽后而形成的第1平面部321。在沿着隔开光学收容部33和操作杆室69的凹槽的底部而设的第1平面部321的部分上设置有第3卡合部29。第3卡合部29是椭圆形的凹陷。前端部31在第3卡合部29的里侧具有第4卡合部28(参见图6)。第4卡合部28是长方形的凹陷。

在第1平面部321的光学收容部33侧上配置有观察窗36和照明窗37。在观察窗36的操作部侧上设置有向观察窗36喷射水和空气以进行清洗的喷嘴38。

操作杆室69是中空的,并且覆盖有沿着前端部31的外周表面而设的长方形的薄板状操作杆室盖67。操作杆室盖67通过盖螺钉66在四个角处固定。盖螺钉66是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的一例。操作杆室69在光学收容部33侧具有支撑壁68。抬起器连结部61从支撑壁68朝向光学收容部33突出。抬起器连结部61是截面为长方形的轴。下文将对抬起器连结部61进行说明。

图8是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抬起器80以及操作杆室盖67后的插入部30的前端的立体图。操作杆60设置在操作杆室69内部。操作杆60的一端具有导线固定部65,如后所述,另一端具有操作杆轴63(参见图17)和抬起器连结部61。操作杆60可转动地支撑于设置在支撑壁68中的孔上。

导线固定部65连结至抬起导线24的端部。抬起导线24穿过插入部30连结到抬起操作杆21(参见图1)上。更具体而言,将抬起导线24插入到内径略大于抬起导线24外径的且图中未示出的导管中。图中未示出的导管沿长度方向贯穿插入部30。因此,抬起导线24的前端与抬起操作杆21的操作连动进行进退。

操作杆60受抬起导线24的前端的推拉,以操作杆轴63为轴进行转动。抬起导线24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动部的一例。抬起导线24由抬起操作杆21远程操作。

图9是从内窥镜10的安装侧观察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立体图。图10是从罩体52的底侧观察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立体图。内窥镜用镜头帽50具有罩体52和台座70。罩体52是有底筒型,其一端具有开口部。如上所述,将罩体52的一端的开口部记载为开口端部56。

如上所述,罩体52在筒部中具有窗部53。窗部53在罩体52的周面上开设近乎全长的开口。罩体52在面对窗部53的内表面上具有从开口端部56延伸到底部的台座凹槽45。台座70固定在台座凹槽45。下文将对台座70进行说明。

罩体52具有沿着窗部53的开口端部56侧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板状突出部49。在突出部49的前端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向内突出的第1卡合部46。

图11是第1卡合部46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图9中的a部的放大图。使用图9至图11,对第1卡合部46的形状进行说明。第1卡合部46在底侧具有第1楔形面461,并且在开口端部56侧具有第2楔形面462。第1楔形面461是与突出部49的底侧面相连并且沿着窗部53的边缘延伸的平面。

第2楔形面462以内侧为底侧、以外侧为开口端部56侧,是相对于筒部的轴长方向倾斜的平面。当在平行于筒部的轴的平面上切割第1卡合部46时,第1楔形面461和第2楔形面462形成尖头的楔形。

图12是抬起器80的立体图。图13是抬起器80的正视图。图14是抬起器80的侧视图。使用图12至图14,对抬起器80的结构进行说明。

抬起器80具有大致呈l形的抬起部83。抬起部83具有:第1抬起部831,在其一面上具有勺状凹陷部84;以及第2抬起部832,其从第1抬起部831的端部向与具有第1抬起部831的凹部84的表面相同的一侧突出。

操作杆连结部81设置在第2抬起部832的端部。操作杆连结部81是朝向第2抬起部832的端部开口的u形凹槽。向内突出的操作杆止动部812设置在操作杆连结部81的开口部的边缘处,即,开口边缘处。操作杆连结部81中的一端被板状的凸缘85覆盖。抬起器轴82从凸缘85的相对侧的表面突出。

即,抬起器轴82从凸缘85的一端面突出,并且抬起部83在与抬起器轴82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向上从凸缘85的另一端面突出。操作杆连结部81设置在抬起部83的基端部侧上。

由多个浅凹部形成的防滑部833设置在第1抬起部831的外侧,即,与凹陷部84相邻的面上。在图12中,凹陷的形状是圆形的,但也可以是凹槽形或其他任意形状。

如图14中的虚线所示,操作杆连结部81以夹着抬起器轴82的中心轴的方式配置。

图15是台座70的立体图。使用图15,对台座70的结构进行说明。台座70具有:长方形板状的基座部95;以及大致呈长方形板状的第1壁77,其从基座部9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抬升的支承脚开始沿着基座部95的长度方向延伸。进而,大致呈长方形板状的第2壁78与第1壁77从基座部95处平行地抬升。第1壁77和第2壁78在基座部95的宽度方向上分离。

第1壁77的端部连接至架设第1壁77和第2壁78的且呈长方形板状的第3壁79。第3壁79在与第1壁77相对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1固定突起73。第1固定突起73是具有开口槽的圆柱状的突起。第1固定突起73在端部具有厚一圈的止动件。

基座部95在长度方向的第3壁79侧以及宽度方向的第1壁77侧上具有比其他部分厚的厚板部741。厚板部741的前端被倒角。基座部95在与第3壁79相对侧的端部具有在整个宽度上大致呈半圆形隆起的第2卡合部72。基座部95的宽度与台座凹槽45相对应。

第1壁77具有抬起器安装槽761。抬起器安装槽761是在第1壁77的根部侧端部具有开口并且与基座部95平行延伸的大致呈u形的凹槽。抬起器安装槽761的槽宽与抬起器轴82的直径相对应。

图16是图5的xvi-xvi线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截面图。xvi-xvi截面是沿着插入部30的长度方向在厚度方向上切开第1壁77的截面。使用图9至图11、图15和图16,对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罩体52的底部设置有台座固定孔57。台座固定孔57是在罩体52的外表面侧上具有大口径部的阶梯式通孔。台座固定孔57的小口径部是朝向罩体52的内表面扩展的锥形形状。台座固定孔57的内径与第1固定突起73的外径相对应。

罩体52在内表面上具有第2固定突起58。第2固定突起58是从台座凹槽45的端部向开口端部56侧突出的突起。第2固定突起58和台座凹槽45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与厚板部741的厚度相对应。

对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组装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以台座70的第1固定突起73侧为前,使基座部95与罩体52的台座凹槽45在周向位置上对齐。将台座70挤压到罩体52。

第1固定突起73弹性变形并穿过台座固定孔57的小口径部。第1固定突起73的止动件在穿过台座固定孔57的小口径部之后,第1固定突起73弹性返回。第2固定突起58与厚板部741卡合。如上所述,台座70与罩体52固定。另外,可以在台座凹槽45等上涂抹粘合剂,并且也可以将台座70和罩体52粘接固定。

图17是操作杆60的立体图。操作杆60在一端具有操作杆轴63,在另一端具有导线固定部65。作为长方形截面的轴的抬起器连结部61从操作杆轴63的一个端面朝向与操作杆轴63的中心轴相同的方向突出。在下面的描述中,将连接操作杆轴63和导线固定部65的板状部分记载为转动连结部64。转动连结部64从与抬起器连结部61相对侧的操作杆轴63的一端沿与操作杆轴63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向突出。如图8所示,转动连结部64在操作杆室69内转动。

两个o形圈62安装在操作杆轴63上。返回图7,继续说明。从操作杆室69侧插入操作杆轴63,并且在将抬起器连结部61朝向光学收容部33设置的状态下,操作杆60可转动地支撑于设于支撑壁68的孔中。通过o形圈62和操作杆室盖67,水密封中空的操作杆室69。

图18是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后的插入部30的前端的截面图。与图16相同,图18是图5的xvi-xvi线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将抬起器80安装到插入部30的前端的状态。

使用图7所说明的抬起器连结部61与使用图12所说明的操作杆连结部81卡合。使用图16所说明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从图18的左侧起覆盖并固定在抬起器80和前端部31上。

图19是图4的xix-xix线的插入部30的截面图。xix-xix截面是在抬起器连结部61的位置处沿长度方向切割插入部30后的截面。图20是图4的xx-xx线的插入部30的截面图。xx-xx截面是在抬起器轴82的位置处沿长度方向切割插入部30后的截面。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的插入部30的截面图。xxi-xxi截面是在抬起器轴82的位置处沿垂直于插入部3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切割后的截面。使用图19至图21,对用于将抬起器80和内窥镜用镜头帽50固定至插入部30的前端的结构进行说明。

内窥镜用镜头帽50使开口端部56朝向前端部31侧。如图19所示,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内表面上的第1卡合部46与前端部31的第3卡合部29相卡合。在卡合部中,第1楔形面461与第3卡合部29的操作部侧的表面相抵接。

同样地,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内表面上的第2卡合部72与前端部31的第4卡合部28相卡合。通过在与内表面相对的两处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与前端部31相卡合,内窥镜用镜头帽50被固定在前端部31上。

将作为长方形横断面的轴的抬起器连结部61插入至u形凹槽状的操作杆连结部81中。由此,操作杆60与抬起器80相卡合。由于设置在操作杆连结部81的开口部的边缘的操作杆止动部812的作用,抬起器连结部61不会从操作杆连结部81上脱落。操作杆止动部812是本实施方式的抬起器固定部的一例。

如图20所示,抬起器安装槽761与抬起器轴82相卡合。抬起器80通过抬起器安装槽761和抬起器连结部61被双边支撑。如图21所示,操作杆轴63与抬起器轴82同轴。抬起器80绕操作杆轴63和抬起器轴82平滑地转动。

图22是图4的xxii-xxii线的插入部30的截面图。在光学收容部33的外侧,设置有将前端部31的周面的一部分平坦开槽后而形成的第2平面部322和第3平面部323。第2平面部322和第3平面部323以一定角度相连。

罩体52的筒部的内表面与第2平面部322和第3平面部323隔着空间相对,形成第1空洞部93。凹部48配置在与第1空洞部93相对应的位置上。在凹部48的相对侧,通过使筒部的内表面凹陷而使罩体52变薄。罩体52的薄壁部分的内表面与操作杆室盖67隔着空间相对,形成第2空洞部94。盖螺钉66的头部配置在第2空洞部94内。即,第2空洞部94是容纳作为固定操作杆室盖67的固定构件的盖螺钉66的头部的空间。

当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时,如图22中的白色箭头所示,使用者用手指按压凹部48和其相对侧等两处。由于在按压部分的里侧存在第1空洞部93和第2空洞部94,因此罩体52变形。另外,如上所述,凹部48比罩体52的周向上的其他部分薄,并且是通过用手指按压等方式而容易挠曲的可挠部。

使用者可以通过用手指按压等方式而容易地使内窥镜用镜头帽50变形。通过该变形,第1卡合部46与第3卡合部29之间的卡合、以及第2卡合部72与第4卡合部28之间的卡合被解除。

当使用者在按压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状态下向前端侧拉伸,从而抬起器轴82从抬起器安装槽761中拔出。由此,使用者可以从插入部30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

之后,使用者可以通过用手指等捏住抬起器80并将其向前端侧拉伸,从而从插入部30拆卸抬起器80。由于防滑部833设置在手捏位置,因此不易打滑,并且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拆卸抬起器80。

对将抬起器80和内窥镜用镜头帽50安装到插入部30的前端的步骤进行说明。使用者用手指等捏住抬起器80的防滑部833。使用者对齐抬起器连结部61和操作杆连结部81的方向。

使用者从插入部30的前端侧插入抬起器80,并且将操作杆连结部81挤压在抬起器连结部61上。抬起器80弹性变形,并且操作杆止动部812之间的间隔增大。抬起器连结部61穿过操作杆止动部812之间的空间进入操作杆连结部81的内部。抬起器80弹性返回,并且操作杆止动部812之间的间隔返回到原始位置。

如使用图19和图20所说明的那样,抬起器连结部61和操作杆连结部81相卡合,并且抬起器连结部61不从操作杆连结部81拔出。由此,使用者可以将抬起器80安装到插入部30的前端。

之后,使用者以窗部53和凹陷部84为标记,使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周向位置与前端部31对齐。使用者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挤压到插入部30的前端。如图11所示,由于第1卡合部46的第2楔形面462相对于所述罩体52的筒部的长度方向倾斜,因此第1卡合部46很难钩挂于前端部31中。

第1卡合部46在弹性变形的同时被挤压至第3卡合部29中。当第1楔形面461进入第3卡合部29时,第1卡合部46弹性返回并与第3卡合部29相卡合。

如图19所示,由于第2卡合部72是大致呈半圆形隆起的突起,因此很容易地将其其挤压至第4卡合部28。第2卡合部72在弹性变形的同时被挤压至第4卡合部28中。当第2卡合部72进入第4卡合部28时,其弹性返回,并与第4卡合部28相卡合。

如上所述,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安装到插入部30的前端。

如图19所示,管状通道34与设置在前端部31处的通道出口35相连接。通道出口35朝向窗部53以喇叭形形状延伸。在通道出口35的第3卡合部29的附近,即,从通道出口35侧观察时,在抬起器80抬升的一侧的周缘部设置有朝向前端侧缓慢突出的翘曲部27。

图23是将抬起器80抬升后的插入部30的截面图。图23示出了与图20相同的截面。使用图7、图8、图17、图19、图21和图23,对抬升抬起器80的结构进行说明。

操作杆轴63从操作杆室69侧插入到设置在支撑壁68中的通孔中,并且如图7所示,抬起器连结部61突出到支撑壁68的相对侧。如上所述,通过o形圈62和操作杆室盖67,水密封操作杆室69。因此,在内窥镜10的使用中,体液等不会附着在操作杆室69的内部以及抬起导线24的路径上。

在图19所示的状态下,抬起器80被容纳在罩体52的内部。凹陷部84配置在能够使从通道出口35突出的治疗工具的前端部41向图19的上方缓慢地弯曲的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者操作抬起操作杆21,操作杆60以操作杆轴63为轴进行转动。抬起器连结部61与操作杆轴63一体地转动。如使用图21所说明的,操作杆轴63与抬起器轴82同轴。由于抬起器连结部61与操作杆连结部81相连结,因此抬起器80也与操作杆60一体地转动。由其结果可知,抬起器80和窗部53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图23示出了抬起器80转动后抬升的状态。受抬起器80挤压,从通道出口35突出的治疗工具前端部41抬升。从挤压至翘曲部27的前端的状态起,治疗工具前端部41进一步地被凹陷部84的前端侧的边缘挤压至操作部侧。

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使用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内窥镜10拆卸抬起器80和内窥镜用镜头帽50,并且在实施清洗等后的状态下进行保管。将抬起器80和内窥镜用镜头帽50分别一个个地或一组组地密封在灭菌包装中,然后例如以10个为单位或以10组为单位放入纸箱中后,在进行电子束灭菌的状态下进行提供。要放入纸盒中的抬起器80和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数量最好是最小销售单位,即,一次出售给使用者的最小单位。

另外,作为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组成部件的罩体52和台座70的材料、以及抬起器80的材料最好为耐辐射的聚醚醚酮或聚碳酸酯等对电子束灭菌的耐久性好的材料。

使用者从灭菌包中取出抬起器80。使用者根据上述步骤将抬起器80安装在内窥镜10上。之后,使用者从灭菌包中取出内窥镜用镜头帽50。使用者根据上述步骤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安装在插入部30上。使用者例如通过轻轻地拉动内窥镜用镜头帽50来确认内窥镜用镜头帽50牢固地固定在插入部30的前端。

使用者从被检者的口部插入插入部30。使用者在通过观察窗36观察所拍摄影像的同时,将插入部30的前端引导到目标部位。使用者从通道入口22插入与目的相对应的治疗工具40等。在确认治疗工具前端部41从插入部30的前端突出并位于目标部位附近之后,使用者操作抬起操作杆21,将治疗工具前端部41引导至目标部位。在进行必要的治疗等之后,使用者将治疗工具40从通道34中拔出。使用者从被检者中拔出内窥镜10,结束检查或治疗。

在检查或治疗结束之后,如上所述,使用者在通过用两根手指挤压罩体52的同时,将其朝向前端侧拉动,从而从内窥镜10上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抬起器80残留在插入部30的前端。使用者用手指等捏住所残留的抬起器80,并将其拉向前端侧。由于操作杆连结部81弹性变形并且操作杆止动部812之间的间隔增大,因此抬起器80与抬起器连结部61分离。

另外,当以常规方法使用内窥镜10来进行观察和治疗时,不太可能将使罩体52达到变形程度的外力同时施加到罩体52的两个部位处。由于凸缘85覆盖操作杆连结部81的一个面,因此操作杆连结部81的刚性提高。因此,当以常规方法使用内窥镜10来进行观察和治疗时,不太可能施加使操作杆连结部81达到变形且从抬起器连结部61处脱离开的程度的外力。

使用者在取下内窥镜用镜头帽50和抬起器80之后,对内窥镜10实施清洗等处理以备下次使用。如图7所示,在固定抬起器80时所使用的抬起器连结部61在前端部31露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不需要清洗抬起器80附近的复杂结构的特殊的清洗操作等。如上所述,由于在内窥镜10的使用过程中体液等未附着在操作杆室69的内部和抬起导线24的路径上,因此也不需要清洗这些部分。

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带有抬起器的内窥镜10,其在病例间的处理时间短、并且能够高效应用。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提高了内窥镜检查手术开始时的操作性,即,很容易地将抬起器80和内窥镜用镜头帽50安装在内窥镜10的同时,内窥镜10很容易清洗。

对抬起器80的操作杆连结部81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使用图23所说明的那样,当抬升治疗工具前端部41时,通过治疗工具40本身的弹性,如图23中的白色箭头所示,对抬起器80施加向后返回方向的力。因此,在图23中的h部,即,在位于凹陷部84附近一侧的操作杆连结部81的边缘处产生拉伸应力。

当h部产生的应力超过抬起器80的屈服应力时,抬起器80显著变形,并且无法抬升治疗工具前端部41。因此,需要构成抬起器80,以使其在抬升治疗工具前端部41时,h部所产生的应力不超过屈服应力。

在h部所产生的应力根据所使用的治疗工具40的粗细和硬度而不同。在h部所产生的应力还会受到抬升时的插入部30的形状、以及治疗工具前端部41的突出长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使用拉伸屈服应力为40兆帕以上的材料,可以提供适用于内窥镜10的抬起器80,其中,内窥镜用于胰胆管区域的各种诊断和治疗。

抬起器80更优选地使用拉伸屈服应力为50兆帕以上的材料。抬起器80更优选地使用拉伸屈服应力为55兆帕以上的材料。抬起器80也可以使用拉伸屈服应力更高的材料。用于抬起器80的材料的拉伸屈服应力的上限是能够制造抬起器80的任意材料的上限,例如为500兆帕。

当抬起器80由树脂制成时,材料的拉伸屈服应力根据jis(japanindustrialstandard)k7161-2:2014(iso(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527-2:2012)“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模塑、挤塑和铸型塑料的试验条件”进行评价。

参考图14,对抬起器80的操作杆连结部81附近的优选尺寸进行说明。在下文的说明中,k表示u形凹槽状的操作杆连结部81的槽宽,l表示凹陷部84侧的壁厚,j表示凹陷部84的相对侧的壁厚,m表示j、k和l之和。

操作杆连结部81附近的形状优选满足式(1)至式(3)。

j≥0.25m‥‥‥(1)

l≥0.25m‥‥‥(2)

0.25m≤k≤0.45m‥‥‥(3)

通过满足式(1)和式(2),可以确保操作杆连结部81的强度并且可以防止变形。通过满足式(3),可以防止内窥镜10的前端部的大口径化。

为了防止内窥镜10的前端部的大口径化,m优选为5毫米以下。更优选地,m为4.5毫米以下。

当抬起器80由拉伸屈服应力为65兆帕左右的的聚碳酸酯制成时,j和l优选为1.3毫米以上,以防止抬起器80损坏。j和l更优选为1.4毫米以上。

为了防止操作杆连结部81因应力集中而引起的损坏,操作杆连结部81的内表面优选具有在图14中用半径r1和半径r2所表示的圆角。半径r1和半径r2优选为0.7毫米以上。半径r1和半径r2更优选为0.9毫米以上。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具备抬起器80,并且是侧视型,因此适用于十二指肠和胰胆管区域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适用于ercp(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st(endoscopicsphincterotomy)以及ebd(endoscopicbiliarydrainage)等手术。在这些手术中,将治疗工具40引导至十二指肠壁的十二指肠乳头部以及在十二指肠乳头部开口的胰管和胆总管等的内部,以进行治疗等。

另外,有时可以将侧视型内窥镜10称为侧视内窥镜。同样,有时可以将适合于诊断十二指肠和胰胆管区域的内窥镜10称为十二指肠内窥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台座70和罩体52是分体型,因此它们各自的形状简单。因此,例如可以通过注射成型等以低成本进行制造。

使用者也可以从规格不同的多种内窥镜用镜头帽50中选择并使用与手术相对应的规格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例如,当组合使用超声波探针或极细径内窥镜等昂贵且精密的设备时,也可以提供一种具备以下功能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使抬起器80的可转动范围变窄以防止因过度弯曲而损坏设备。

设置在抬起器80上的凹陷部84具有保持治疗工具前端部41并且不易左右晃动的功能。使用者可以从凹陷部84的形状不同的多种抬起器80中选择与手术相对应的规格的抬起器80。例如,在需要精密地操作导丝等精细治疗工具40的手术中,使用具备适合于精细治疗工具40的凹陷部84的抬起器80。

如此一来,可以提供一种内窥镜10,使用者可以选择并使用适合于预期用途的抬起器80和内窥镜用镜头帽50。另外,可以将按每种用途推荐的组合的抬起器80和内窥镜用镜头帽50作为一套进行提供。

内窥镜10也可以是在前端具备超声波换能器的所谓超声波内窥镜。在这种情况下,内窥镜用镜头帽50优选地在底部具有用于插入超声波换能器的孔。内窥镜10也可以是下消化道的内窥镜。内窥镜10也可以是具备硬性插入部30的所谓刚性内窥镜。内窥镜10也可以是用于检查发动机和配管等的所谓工业用内窥镜。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和抬起器80两者都是所谓的一次性使用,在使用一次之后废弃。

内窥镜用镜头帽50可以是可重复使用的镜头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通过目视检查从插入部30卸下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当没有损坏时,则对其进行清洗等处理后再次使用。由于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开口端部56开口很大,因此与将其安装至插入部30上的状态相比,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清洗等处理。由于内窥镜用镜头帽50是小型的,因此很容易地将其放入灭菌包中进行例如高压灭菌等。

在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拆卸成罩体52和台座70之后,可以对内窥镜用镜头帽50进行清洗等处理,重新组装后再使用。通过拆卸,可以更可靠地进行清洗等。

抬起器80可以是可重复使用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通过目视检查从插入部30卸下的抬起器80,当没有损坏时,则对其进行清洗等处理后再次使用。由于抬起器80是小型的,因此很容易地将其放入灭菌包中进行例如高压灭菌等。当可重复使用时,抬起器80可以由耐久性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或陶瓷等。

代替在操作杆连结部81的开口部的边缘处设置操作杆止动部812,也可以在抬起器安装槽761的开口部的边缘处设置止动件。也可以设置操作杆止动部812和抬起器安装槽761的开口部边缘处的止动件两个构件。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将抬起器80安装于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内窥镜10。对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24是从内窥镜10的安装侧观察实施方式2中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立体图。图25是从罩体52的底侧观察实施方式2中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的立体图。图26是实施方式2中的抬起器80的立体图。图27是实施方式2中的台座70的立体图。

如图24和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镜头帽50具备罩体52、台座70和抬起器80。如图24和25所示,将安装有抬起器80的台座70插入罩体52中,并在固定的状态下向使用者提供内窥镜用镜头帽50。

如图26所示,抬起器80在u形凹槽状操作杆连结部81的开口部的边缘处不具备操作杆止动部812。进而,抬起器80在第1抬起部831上不具备防滑部833。另一方面,如图27所示,台座70在第1壁77的底部具有圆形的抬起器安装孔76。

如图24所示,在将抬起器轴82插入到抬起器安装孔76的状态下,将抬起器80预先组装在罩体52上。由于抬起器安装孔76可以起到轴承的作用,因此抬起器80能够绕抬起器轴82转动。

使用者在确认操作杆连结部81和抬起器连结部61方向一致的基础上,通过将内窥镜用镜头帽50挤压到插入部30的前端以使内窥镜用镜头帽50安装到插入部30中。

在内窥镜检查结束之后,使用者在用两根手指按压罩体52的同时,将其向前端侧拉伸,从而可以拆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由于抬起器轴82插入到抬起器安装孔76中,因此一起拆卸抬起器80与罩体52,并且不会保留在内窥镜10的前端。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内窥镜10,其在装卸内窥镜用镜头帽50时,能够同时装卸抬起器80。

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技术特征(结构要求)可以彼此组合,并且可以通过组合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应该理解的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含义,而是由权利要求示出,并且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

符号说明

10内窥镜

12柔性部

13弯曲部

20操作部

21抬起操作杆

22通道入口

23弯曲旋钮

24抬起导线(转动部)

27翘曲部

28第4卡合部

29第3卡合部

30插入部

31前端部

321第1平面部

322第2平面部

323第3平面部

33光学收容部

34通道

35通道出口

36观察窗

37照明窗

38喷嘴

40治疗工具

41治疗工具前端部

45台座凹槽

46第1卡合部

461第1楔形面

462第2楔形面

48凹部

49突出部

50内窥镜用镜头帽

52罩体

53窗部

56开口端部

57台座固定孔

58第2固定突起

60操作杆

61抬起器连结部

62o形圈

63操作杆轴

64转动连结部

65导线固定部

66盖螺钉

67操作杆室盖

68支撑壁

69操作杆室

70台座

72第2卡合部

73第1固定突起

741厚板部

76抬起器安装孔

761抬起器安装槽

77第1壁

78第2壁

79第3壁

80抬起器

81操作杆连结部

812操作杆止动部(抬起器固定部)

82抬起器轴

83抬起部

831第1抬起部

832第2抬起部

833防滑部

84凹陷部

85凸缘

93第1空洞部

94第2空洞部

95基座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