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溶脂、皮肤表面测温及喷雾冷却相耦合的激光溶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5122发布日期:2019-06-18 23:31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激光溶脂、皮肤表面测温及喷雾冷却相耦合的激光溶脂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激光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激光溶脂过程中治疗区域激光溶脂、皮肤表面温度测量和喷雾冷却相结合的精准智能化无创溶脂设备。



背景技术:

激光溶脂是使用激光的能量作用于脂肪细胞,通过激光的光热作用或者光调作用而使脂肪细胞消融的减脂方式。目前的无创外置式激光溶脂通常有两种波长范围,一是采用630~680nm波长的激光束直接照射局部皮肤,透过完整的皮肤作用于脂肪组织,使脂肪细胞消融。治疗通常采用10~17mw的激光能量照射30分钟左右,多次治疗,可以使腰部、臀部等围度减少大约8~9厘米左右。另外一种是采用1060nm波长激光直接照射局部皮肤进行超高温溶脂,皮肤采用蓝宝石窗口接触式冷却,治疗时间总共25分钟,在治疗侧腹部时,可使脂肪量下降24%。

尽管外置式激光溶脂的临床疗效显著,但是这种溶脂方式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630~680nm波长的激光溶脂存在以下问题:

1.单纯的激光溶脂治疗方式目前只适用于一些脂肪较薄的部位,例如面颈、上臂、腰等部位,不能单独用于全身范围或者脂肪较厚部位的治疗。脂肪更厚部位的治疗需要更高的激光能量,而更高的激光能量会使皮肤产生灼伤。

2.医师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手术费高,手术作用时间长、次数多。

3.激光用量主要靠临床数据和医生经验,激光剂量与脂肪量关系的定量研究较少。

4.激光溶脂手术可能出现皮肤灼伤等并发症,皮肤表面温度的测量很多全凭医生用手触摸皮肤表面进行判断,容易误判断,对医生要求较高。

1060nm波长的激光溶脂存在以下问题:

1.理想的候选患者是体重指数不超过30的非肥胖患者,消除对节食和运动无效的顽固脂肪。不能单独用于全身范围或者脂肪较厚部位的治疗,脂肪更厚部位的治疗需要更高的激光能量。

2.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和水对1060nm波长激光吸收均较高,不利于脂肪对激光能量的吸收。

针对以上外置式激光溶脂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既能改善治疗效果、增大治疗体积,减少治疗次数和治疗时间,保护治疗过程中皮肤组织不被灼伤,又能实时监测皮肤表面温度,控制溶脂参数的装置,以达到更好的激光溶脂效果。

1210nm无创外置式激光溶脂的原理是选择性光热效应。人体皮肤脂肪层中主要含有80%的脂肪酸和18%的水,实验研究发现在1210nm激光作用下,脂肪对1210nm波长激光的吸收高于水的吸收,因此1210nm波长激光可以实现脂肪的选择性光热效应吸收,其溶脂效果较好。激光能量转化为热能,对脂肪细胞选择性加热达到60~70℃之间,从而破坏脂肪细胞,破碎的脂肪细胞碎片被巨噬细胞吞噬和血液淋巴代谢,从而减少脂肪细胞数量,达到减肥塑型的功效。

然而,正常皮肤组织(例如,表皮和真皮)对1210nm波长激光也存在吸收作用,如果激光能量过高,将导致表皮和真皮正常组织产生不可逆的热损伤。因此,在激光溶脂手术中,不仅要达到脂肪层的溶脂温度,并且表皮和真皮的空间选择性冷保护也十分重要。目前1060nm外置式激光溶脂采用的是蓝宝石接触冷却,由于冷却效率低,限制了激光能量的使用。

制冷剂瞬态喷雾冷却是通过在皮肤表面喷射一定时间的制冷剂,耦合强制对流、沸腾相变与表面蒸发多种传热方式的高效冷却方式,可以实现对表皮的动态性冷却,在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例如,葡萄酒色斑)的临床手术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可以减少激光对表皮的热损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但是目前激光治疗葡萄酒色斑采用的是毫秒级连续式喷雾,连续喷雾时间过短,在深度方向冷却能力不足,连续喷雾时间过长,会对皮肤产生冻伤。因此需要探索高热流密度喷雾冷却更加高效的应用方式。

红外热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并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这种热像图与物体表面的热分布场相对应,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激光溶脂、皮肤表面测温及喷雾冷却相耦合的激光溶脂系统,可以安全有效的提高激光溶脂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激光溶脂系统,该系统包括激光器模块、喷雾冷却模块、红外测温模块以及溶脂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激光器模块用于输出无创外置式红外波长激光,喷雾冷却模块用于在激光溶脂前或激光溶脂过程中对所述红外波长激光照射的目标皮肤区域(即治疗区域)沿深度方向进行冷却,红外测温模块用于在激光溶脂前或激光溶脂过程中对目标皮肤区域的皮肤表面温度进行测量,溶脂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目标皮肤区域的皮肤组织多层均匀模型计算得到溶脂治疗参数、并根据激光溶脂过程中由红外测温模块测量的目标皮肤区域皮肤表面温度,实时调控激光溶脂流程和/或溶脂治疗参数,使目标皮肤区域的皮下脂肪层和对应的表皮层及真皮层的温度保持在阈值范围内,所述溶脂治疗参数包括所述红外波长激光的脉宽、能量密度以及喷雾冷却的喷雾时间、占空比和喷雾次数。

优选的,所述红外波长激光选自900~1400nm的近红外波段,例如,1210nm激光。

优选的,所述激光器模块的控制参数包括红外波长激光的脉宽及能量密度,红外波长激光的脉宽为1ms~60s,能量密度为20~500j/cm2,根据脂肪厚度进行一次或者多次激光照射。

优选的,所述喷雾冷却模块的控制参数包括喷雾冷却的喷雾时间、占空比及喷雾次数,喷雾冷却的喷雾时间为5~100ms,占空比为0.001~0.1,喷雾次数为1~15次。

优选的,所述激光器模块包括光纤、与光纤一端相连的激光发射模块,以及与光纤另一端相连的激光准直扩束装置,喷雾冷却模块包括制冷剂储液罐、与制冷剂储液罐相连的电磁阀,以及与电磁阀相连的喷嘴,红外测温模块包括红外热像仪。

优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将所述红外热像仪、电磁阀、喷嘴以及激光准直扩束装置集成的融合治疗手柄。

优选的,所述系统的溶脂治疗流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由喷雾冷却模块对目标皮肤区域进行多脉冲式制冷剂喷雾冷却,喷雾冷却结束时刻由激光器模块将红外波长激光照射于目标皮肤区域,使激光能量作用于目标皮肤区域皮下脂肪组织,实现激光溶脂。

优选的,所述皮肤组织多层均匀模型是根据红外测温模块测量的目标皮肤区域皮肤表面温度变化,以及皮肤组织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不同的热物性,并运用共轭梯度法反算得到目标皮肤区域对应层皮肤组织的深度而建立的。

优选的,所述溶脂治疗参数是根据计算得到的目标皮肤区域皮下脂肪层厚度,并利用传热模型进行目标皮肤区域皮肤组织温度场试算而确定的,根据所述皮肤组织温度场,若在给定的红外波长激光脉宽及能量密度数值下,目标皮肤区域皮下脂肪层的温度在溶脂温度阈值之内,且对应的表皮组织和真皮组织的温度在热损伤安全阈值之内,则以该红外波长激光脉宽及能量密度数值作为激光器模块的控制参数值,若对应的表皮组织和真皮组织的温度不在热损伤安全阈值之内,则通过将喷雾冷却结束时刻的皮肤组织温度场作为激光作用皮肤组织的初始温度场,经试算得到皮肤喷雾冷却模块控制参数值以及与该控制参数值耦合的红外波长激光脉宽和能量密度数值。

优选的,在溶脂治疗过程中,红外热像仪实时监测皮肤表面温度,根据测量得到的目标皮肤区域皮肤表面温度计算得到对应皮肤组织温度场,若目标皮肤区域皮下脂肪层的温度不在溶脂温度阈值之内,或对应的表皮组织和真皮组织的温度不在热损伤安全阈值之内,则停止治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将激光无创外置式溶脂、制冷剂喷雾冷却皮肤冷保护和红外皮肤测温组合为治疗系统,通过测得的皮肤表面温度反算得到脂肪层厚度,根据脂肪层厚度计算得到溶脂所需的制冷剂喷雾冷却参数和激光参数。同时可以根据实时监测的皮肤表面温度,经计算得到表皮层、真皮层和脂肪层温度,以控制激光溶脂流程,从而可以控制脂肪层温度在溶脂工作范围内,并避免表皮层和真皮层热损伤。

进一步的,本发明利用1210nm激光的选择性光热效应进行人体外置式激光溶脂,有效改善溶脂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具有无创性。

进一步的,本发明通过在激光溶脂前利用脉冲式制冷剂喷雾冷却的方式,可以增加冷却深度,使正常皮肤组织在激光溶脂过程中不被灼伤。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治疗手柄可以实现激光溶脂、皮肤喷雾冷却和皮肤红外测温三种功能,使医生的手术操作更加便利和直观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治疗系统示意图;

图2为控制软件流程图之一;

图3为控制软件流程图之二;

图4为融合治疗手柄立面图;

图5为融合治疗手柄剖面图;

图6为显示屏和操作面板示意图;

图中:1-激光器模块,2-喷雾冷却模块,3-红外测温模块,4-融合治疗手柄,5-控制软件,6-系统控制器,7-温度显示屏幕,8-通风口,9-高压软管,10-电磁阀,11-喷嘴,12-光纤,13-激光准直扩束装置,14-控制电线,15-红外热像仪,16-电源控制按钮,17-脂肪厚度测量按钮,18-智能化计算按钮,19-治疗按钮,20-激光参数设置按钮,21-喷雾参数设置按钮,22-控制显示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采用1210nm外置式无创激光溶脂装置并配以高效制冷剂瞬态喷雾冷却装置和红外热像仪,根据脂肪对1210nm波长激光的选择性光热吸收原理,多脉冲式制冷剂喷雾冷却的原理,以及红外测温原理,建立无创外置式激光溶脂系统。该激光溶脂系统通过控制软件计算脂肪层厚度,控制激光溶脂流程和激光参数,辅以多脉冲式制冷剂喷雾冷却系统对皮肤进行治疗前的冷保护,根据红外热像仪测量的皮肤表面温度精准控制溶脂温度,从而建立智能化精准无创溶脂治疗系统。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的溶脂治疗系统包括:激光器模块1、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红外测温模块3、融合治疗手柄4、控制软件5及系统控制器6。

所述激光器模块1由激光发射模块、激光二极管驱动器、激光二极管驱动控制器、热电冷却模块、精密线性稳压稳流电源、电源连接线及光纤12组成,其中激光二极管驱动控制器与系统控制器6连接;激光发射模块与激光二极管驱动器通过电线连接;激光二级管驱动器与激光二极管驱动控制器连接,并由激光二极管驱动控制器控制;热电冷却模块与激光发射模块采用硅胶粘合,并提供接触式冷保护;激光发射模块外接光纤12发射激光,精密线性稳压稳流电源与激光发射模块连接,提供电流。激光器模块1采用具有选择性光热效应的1210nm波长激光进行无创外置式溶脂,脉宽经验值取1ms~60s,能量密度经验值取20~500j/cm2,根据脂肪厚度进行一次或者多次照射。激光器模块1产生的激光束经光纤12及激光准直扩束装置13外置于皮肤表面,输出的激光束可以穿透表皮层和真皮层到达脂肪层进行无创溶脂。通过脂肪细胞对1210nm激光的选择性光热吸收效应,使脂肪细胞产生热损伤而溶脂。

所述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包括制冷剂储液罐、氮气瓶、压力表、泄压阀、高压软管9、电磁阀10、喷嘴11;制冷剂储液罐通过高压软管9与电磁阀10入口端连接,喷嘴11安装于电磁阀10的出口端;氮气瓶通过另一高压软管9与制冷剂储液罐连接,氮气瓶内的高压氮气用于保证制冷剂储液罐内的压力维持在恒定值,保证脉冲喷雾的压力的恒定,氮气瓶出口安装压力表和泄压阀,可以通过泄压阀来控制制冷剂储液罐内压力。电磁阀10与系统控制器6连接。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采用连续或调制脉冲模式进行喷雾,输出的调制脉冲模式为可调占空比连续输出模式。通过对喷雾时间、占空比,及喷雾次数三个参数的调整,在激光照射皮肤前,采用多脉冲喷雾冷却的方式对皮肤进行喷雾冷却,可以在激光溶脂治疗过程中实现对表皮和真皮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性冷却,其中,多脉冲喷雾冷却参数经验值范围为:喷雾时间取5~100ms,占空比取0.001~0.1,喷雾次数取1~15次。为满足不同深度和厚度的溶脂需求,可以通过控制软件5计算个性化激光和喷雾耦合参数。

所述红外测温模块3包括红外热像仪15,红外热像仪15通过控制电线14与系统控制器6连接。所述红外测温模块通过红外热像仪15实时监测激光照射过程中皮肤表面温度变化,并传送给系统控制器6内的控制软件5。

参见图4、图5,所述融合治疗手柄4将所述激光准直扩束装置13、喷嘴11和电磁阀10,以及所述红外热像仪15封装在一个手柄面板内,与电磁阀10连接的高压软管9、与激光准直扩束装置13连接的光纤12及红外热像仪15的控制电线14自手柄面板尾端引出,手柄面板头端(激光及制冷剂输出端)设置有通风口8(在面板的正反面各设置两个通风口8,用于在喷嘴11将制冷剂喷向皮肤后,使制冷剂可以排出至融合治疗手柄4外,从而减少制冷剂聚集对激光传播的影响),激光准直扩束装置13的激光束输出位置(激光准直扩束装置13的激光发射光斑直径为5mm~30mm)位于融合治疗手柄4中央。手柄面板正面还安装有温度显示屏幕7,温度显示屏幕7与系统控制器6连接,用于实时显示皮肤表面温度和脂肪层温度变化。所述融合治疗手柄4可以实现激光溶脂、皮肤喷雾冷却和皮肤红外测温三种功能。

所述系统控制器6利用控制软件5控制激光器模块1按照设定输出相应模式的激光、控制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按照设定喷射相应模式的喷雾,以及控制激光器模块1、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红外测温模块3相互之间的联动。具体的,所述系统控制器6控制激光器模块1是否通过融合治疗手柄4发出激光、发出连续或者脉冲激光,以及激光器模块1输出功率的大小;控制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是否通过融合治疗手柄4进行喷雾,以及连续喷雾或者调制脉冲喷雾;控制红外热像仪15的启闭。

系统控制器6根据控制软件5或者人机交互界面输入的指令和数据,智能化控制驱动电源(精密线性稳压稳流电源)向激光器模块1中的激光发射模块输出驱动电流,使激光发射模块发出激光。可以按照设定输出连续、调制脉冲模式激光,其中连续模式一旦选择并执行,系统控制器6即控制驱动电源输出连续电流,使激光连续输出,持续照射融合治疗手柄4下方的治疗区域;调制脉冲模式一旦选择并执行,系统控制器6即控制驱动电源按照设定的占空比输出调制电流,使激光连续输出调制激光,照射融合治疗手柄4下方的治疗区域。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的连续和调制脉冲分别通过系统控制器6控制电磁阀驱动电源输出连续电流或者按设定的占空比输出调制电流来控制,其中连续模式一旦选择并执行,控制器6即控制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的电磁阀驱动电源输出连续电流,使喷雾连续输出;调制脉冲模式一旦选择并执行,控制器6即控制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的电磁阀驱动电源按照设定的占空比输出调制电流,使喷嘴11输出脉冲喷雾。

所述控制软件5是通过推测脂肪层厚度,结合传热模型实现对溶脂治疗参数(激光参数或激光和脉冲喷雾耦合参数)的计算,根据测量的皮肤表面温度精准控制溶脂温度。控制软件5包括三个模型以及模型之间的接口。第一模型通过红外热像仪15测得的皮肤表面温度来反算皮肤下脂肪层的厚度;第二模型根据第一模型得到脂肪层厚度计算溶脂所需激光或激光和脉冲喷雾耦合参数;第三模型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红外热像仪15实时监测的皮肤表面温度,反算得到表皮层、真皮层和脂肪层的温度场,当超过温度报警阈值,则停止治疗,从而控制治疗中的皮肤温度,避免表皮和真皮热损伤,保证脂肪层温度在溶脂温度阈值内。

所述控制软件5计算流程如下,参见图2以及图3:

红外脂肪厚度测量模型(第一模型)的建立和计算。通过红外热像仪15测量皮肤表面温度,通过计算推测得到皮肤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厚度,建立皮肤组织多层均匀模型。具体是固定融合治疗手柄4于人体治疗区域上,作用脉宽100ms、能量密度10~20j/cm2的1210m激光于治疗区域使皮肤温升,通过红外热像仪测量皮肤表面温度变化,并且根据皮肤组织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不同的热物性,运用共轭梯度法来反算各层的深度。

根据以上计算的皮下脂肪层厚度作为初始条件,进行激光和脉冲喷雾冷却治疗参数预估模型(第二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在激光作用于皮肤组织的过程中,由于激光作用时间很短,根据pennes生物传热方程,忽略生物组织的新陈代谢效应,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的三层皮肤组织的能量方程可以简化为:

其中,ρ为密度/kg·m-3,c为比热容/j·kg-1·k-1,t(r,z,t)是组织温度/℃,r和z分别代表皮肤组织的径向和轴向/m,t是时间/s,k为组织的导热系数/w·m-1·k-1,tp是激光脉宽/s,下标e、d、s分别表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的物理量,为拉普拉斯算子。

q为单位体积内生物组织吸收的激光能量:

q[i,j]=e·πr2·d[i,j](2)

其中,e是激光脉冲的入射光强(能量密度)/j·cm-2,r是激光照射的半径/cm,d[i,j]是光子沉积率。

单位体积内的光子沉积率由多层蒙特卡洛方法计算得到的:

其中,a[i,j]是每个网格的光子沉积量,n是各层皮肤组织的折射率。

为了计算相应厚度脂肪层能够达到溶脂热损伤温度阈值(50℃~65℃)所需的激光参数(激光脉宽tp和能量密度e),首先根据脂肪层厚度从激光参数数据库(数据库为预先计算得到的对应脂肪厚度的经验值)中选定初始激光脉宽tp和能量密度e,然后根据公式(3)计算得到皮肤组织内不同部分单位体积内的光子沉积率,再根据公式(2)计算单位体积内激光作用后生物组织吸收的激光能量,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激光作用后的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的温度,通过判断条件“溶脂热损伤温度阈值在50℃~65℃内”进行迭代试算,得到使脂肪层温度达到50℃~65℃所需的激光参数。

如果表皮和真皮温度小于47℃则按计算参数进行溶脂(即无喷雾参数)。否则,当表皮和真皮温度大于47℃,为了保护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不受激光能量的热损伤,计算脉冲喷雾冷却参数。在相应喷雾冷却参数数据库(数据库是将制冷剂脉冲喷雾冷却皮肤仿体温度测量实验结果作为边界条件并预先计算得到的对应脂肪厚度的经验值)中选择初始脉冲喷雾冷却参数,在皮肤表面,采用牛顿冷却公式计算皮肤表面的换热作为皮肤上表面边界条件:

其中,ke是表皮组织的热导率/w·m-1·k-1,t为皮肤组织的温度/k,z是皮肤组织深度方向/m,hi为空气对流换热系数,ti为空气的温度/k。

然后通过方程(1)中设定q=0计算得到喷雾作用结束时刻的皮肤组织温度场,并作为激光作用皮肤组织的初始温度场,再通过方程(1)计算脉冲喷雾(当脉冲喷雾次数为1为连续喷雾)后激光照射耦合作用的皮肤组织温度场,通过迭代试算得到使脂肪层温度控制在溶脂温度阈值50℃~65℃内,并且使表皮和真皮温度在热损伤安全阈值47℃下的多脉冲喷雾冷却参数。

由于实际人体表皮层厚度介于0.05~0.07mm,真皮层厚度介于0.3~3mm,脂肪层厚度介于3~20mm。通过溶脂治疗系统的融合治疗手柄,并以环氧树脂为皮肤仿体,进行仿体传热特性实验研究,针对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测量环氧树脂表面和内部喷雾后温度,得到冷却效果较好的脉冲喷雾冷却参数组合存入喷雾冷却参数数据库,通过测量表面温度值计算表面热流密度,代入公式(4)作为皮肤上表面边界条件。根据人体皮肤各层厚度,通过公式(1)、(2)、(3)计算相应厚度区间范围内不同脂肪层厚度下脂肪层温度能达到50℃~65℃的激光参数组合并存入激光参数数据库。

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模型(第三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在治疗过程中红外热像仪15实时监测皮肤表面温度,以皮肤表面温度作为边界条件,通过公式(1)计算皮肤内部温度,当表皮和真皮温度大于等于47℃,脂肪层温度在50℃~65℃外时进行报警,并且停止治疗。

参见图6,所述溶脂治疗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包括控制显示屏22和操作面板,操作面板上具有电源控制按钮16、脂肪厚度测量按钮17、智能化计算按钮18、治疗按钮19、激光参数设置按钮20,及喷雾参数设置按钮21。

治疗系统使用时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开启电源控制按钮16,传输信号到系统控制器6,用以开启激光器模块1,皮肤喷雾冷却模块2和红外热像仪15的电源。

(2)固定融合治疗手柄4于人体治疗区域上。

(3)开启脂肪厚度测量按钮17,根据红外热像仪15的测量结果,通过控制软件5计算脂肪层厚度,并显示脂肪层厚度于控制显示屏幕22上。

(4)开启智能化计算按钮18,控制软件5根据脂肪层厚度计算溶脂所需激光工作脉宽和能量,喷雾时间、占空比及喷雾次数,并显示以上信息于控制显示屏幕22上。

(5)确认以上治疗参数后,开启治疗按钮19,开始激光溶脂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以上治疗参数,先由系统控制器6控制喷嘴11喷射喷雾于皮肤表面,再由系统控制器6控制激光准直扩束装置13发出相应参数激光于治疗区域。

(6)开启治疗按钮19以后,红外热像仪15同时开启,实时监测治疗过程中皮肤表面的温度变化并显示于控制显示屏幕22和温度显示屏幕7上直到治疗结束。红外热像仪15工作过程中,控制软件5自动计算脂肪层温度和表皮、真皮层温度场,并显示于控制显示屏幕22和温度显示屏幕7上。当表皮层温度或者真皮层温度超过47℃时,脂肪层温度在50℃~65℃范围外,控制软件5自动向系统控制器6发出信号并报警,根据红外测温重新测量脂肪厚度,重新计算溶脂治疗参数或者控制电源控制按钮16停止治疗。以上操作直到本次激光溶脂治疗结束。

(7)根据治疗需求,通过激光参数设置按钮20和喷雾参数设置按钮21可以手动设置激光的脉宽和能量,喷雾的喷雾时间、占空比、喷雾次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无创外置式选择性光热效应溶脂装置:本发明利用脂肪组织中,脂肪相对于水对波长1210nm激光能量吸收高的选择性光热效应溶解脂肪,溶解效率高。本发明为选择性光热效应的外置式激光溶脂装置,具有无创性。

2.首次通过模拟计算和实验测量发现多脉冲式制冷剂喷雾冷却可以冷却到人体皮肤组织真皮层深度,首次应用多脉冲式制冷剂喷雾冷却于激光溶脂表皮和真皮的皮肤冷保护中:治疗系统增加了皮肤制冷剂喷雾冷却装置,可以加大激光剂量、改善溶脂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次数和治疗时间的前提下,避免治疗部位人体皮肤表皮和真皮受到热损伤。

3.红外热像仪测温智能化精准治疗。治疗系统增加了红外热像仪,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皮肤表面温度,通过软件计算皮肤各层温度,及时控制激光治疗能量以及喷雾冷却启闭。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表面温度,推测脂肪层厚度,结合传热模型,精准控制溶脂温度。

4.软件计算个性化激光和喷雾冷却耦合治疗参数。通过计算定制的激光与喷雾冷却配合方式和参数,满足了不同深度、不同厚度的脂肪组织溶脂需求。

5.融合治疗手柄。治疗系统采用了一种融合治疗手柄,此治疗手柄上综合了激光作用光纤准直装置、喷雾冷却喷嘴,以及红外热像仪三种组件,把治疗的三种功能融合在一个手柄上,增加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操作的便易性。

6.本发明解决了目前外置式激光溶脂过程中存在的激光能量低且只能进行局部脂肪较薄部位的治疗,治疗时间长、次数多,激光参数调整缺乏依据,没有有效的皮肤冷却方式等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