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在提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4978发布日期:2019-06-22 00:20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在提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姜厚朴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史,是许多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胃虚,腹癌。其作用效果不仅能在体外有抑制肿瘤细胞,而且具有抗菌作用。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这两种单体是姜厚朴的主要有效成分,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此外,已知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单独使用时对几种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具有一定抗菌活性,我们之前的相关实验已经证明,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能有效杀死革兰氏阳性菌,但即使在较高浓度下,也无法杀死革兰氏阴性菌。

在20世纪早期,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帮助人们对抗许多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逐渐成为医学治疗和健康的一大挑战。事实上,微生物耐药性是微生物的一种本能特性,但抗生素滥用会加速这一过程。目前,抗生素耐药性已上升到危险水平,新的耐药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并蔓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目前抗菌药种类繁多,类型各异,临床上常用的细菌感染治疗药物主要有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新型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的开发渠道几乎耗尽,远远落后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步伐。因此,在合理运用抗菌药的基础上,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和利用现有药物对抗细菌耐药性显得非常有意义,其中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联合用药,能够有效减少开发新型抗生素的时间、成本和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在提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中的应用;目的之二在于提供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联用抗生素在制备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中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在提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中的应用。

优选的,提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方法具体为:将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与抗生素联用。

优选的,所述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杆菌,所述抗生素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或利福平中的一种。

优选的,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25-100μg/ml;与卡那霉素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6.25-100μg/ml;与四环素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100μg/ml;与利福平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

优选的,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50-100μg/ml;与卡那霉素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与四环素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50-100μg/ml;与利福平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

优选的,所述革兰氏阴性菌为铜绿假单胞菌,所述抗生素为链霉素、氧氟沙星或诺氟沙星中的一种。

优选的,与链霉素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25-100μg/ml;与诺氟沙星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25-100μg/ml;与氧氟沙星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

优选的,与链霉素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50-100μg/ml;与诺氟沙星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50-100μg/ml;与氧氟沙星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

2、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联用抗生素在制备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在提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中的应用,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和特定抗生素联用可以提高革兰氏阴性菌对该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克服耐药菌对目的药物的耐药性,使目的药物更好的发挥杀菌或抑菌活性,为克服细菌耐药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本发明中使用的菌种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mg1655),购于武汉淼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27853)购于武汉淼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配制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试验溶液:

(1)厚朴酚储备液的制备:取53.2mg厚朴酚溶于1ml二甲基亚砜中,配制成53.2mg/ml厚朴酚储备液。

(2)和厚朴酚储备液的制备:取53.2mg和厚朴酚溶于1ml二甲基亚砜中,配制成53.2mg/ml和厚朴酚储备液。

(3)制备大肠杆菌(e.coli)菌液稀释液:取e.coli于恒温振荡器中(37℃,220rpm)培养至600nm处吸光度值约为0.4,稀释1000倍后制得e.coli菌液稀释液,该菌液稀释液中e.coli的菌落数约为3.7×106cfu/ml。

(4)制备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菌液稀释液:取p.aeruginosa于恒温振荡器中(37℃,220rpm)培养至600nm处吸光度值约为0.4,稀释1000倍后制得p.aeruginosa菌液稀释液,该菌液稀释液中p.aeruginosa的菌落数约为2.9×106cfu/ml。

实施例1

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对革兰氏阴性菌抗菌作用检测

按如下方法分别测试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分别对e.coli和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

厚朴酚组:在96孔板中(8列×12行),在第1行中各孔加入195μllb液体培养基,其余孔中则加入100μllb液体培养基。取5μl厚朴酚储备液加入第1行中各孔,用移液器混匀后,各孔取出10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二行中对应的孔中,用移液器混匀后,再取出10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三行中对应的孔中,依照此法依次将厚朴酚的浓度稀释为665.0、332.5、166.3、83.1、41.6、20.8μg/ml。药物稀释后,再向各行各孔加入100μle.coli菌液稀释液。厚朴酚的终浓度为332.5、166.3、83.1、41.6、20.8、10.4μg/ml。将处理好的细菌置于培养箱中培养(37℃,24h),用酶标仪测定600nm处的吸光度值。mic值即为抑制细菌的最小浓度。在三次以上独立实验中,一式三份(上述试验独立操作3次,每次设置3个平行组),测试每种药物对各细菌的mic值,并列出最高mic值。

和厚朴酚组:操作与厚朴酚组相同,只是将“5μl厚朴酚储备液”替换为“5μl和厚朴酚储备液”。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组:操作与厚朴酚组相同,只是将“5μl厚朴酚储备液”替换为“2.5μl厚朴酚储备液和2.5μl和厚朴酚储备液”。

此外,对p.aeruginosa的处理方法与上法相同,将各组中的e.coli菌液稀释液替换为p.aeruginosa菌液稀释液。

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分别对e.coli和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测试结果见表1。

表1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对e.coli和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测试结果

由表1可知,当厚朴酚、和厚朴酚单独用药处理e.coli和p.aeruginosa时,最小抑菌浓度均>332.5μg/ml,说明厚朴酚、和厚朴酚在较大浓度下无法抑制e.coli和p.aeruginosa,同样,当厚朴酚、和厚朴酚联合用药处理e.coli和p.aeruginosa时,最小抑菌浓度均>166.3μg/ml,厚朴酚、和厚朴联用在较大浓度下也无法抑制e.coli和p.aeruginosa。

配制实施例2、3中所使用的试验溶液:

(1)厚朴酚储备液的制备:取32mg厚朴酚溶于1ml二甲基亚砜中,配制成32mg/ml厚朴酚储备液。

(2)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

1)16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500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5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16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

2)8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250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75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8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

3)4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125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875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4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

4)2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62.5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9375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2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

5)1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31.3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9687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100μg/ml厚朴酚工作液。

6)50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15.6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9844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50μg/ml厚朴酚工作液。

7)25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7.8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9922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25μg/ml厚朴酚工作液。

8)12.5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3.9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9961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12.5μg/ml厚朴酚工作液。

9)6.25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2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998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6.25μg/ml厚朴酚工作液。

10)3.125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1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9.999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3.125μg/ml厚朴酚工作液。

11)1.563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1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19.999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1.563μg/ml厚朴酚工作液。

12)0.781μg/ml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取1μl上述厚朴酚储备液加入到39.999mllb液体培养基中,配制成0.781μg/ml厚朴酚工作液。

(3)和厚朴酚储备液的制备:取32mg和厚朴酚溶于1ml二甲基亚砜中,配制成32mg/ml和厚朴酚储备液。

(4)和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和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方法与厚朴酚工作液的制备方法相同,只是将“厚朴酚”替换为“和厚朴酚”。

(5)抗生素工作液的制备:

1)取8mg链霉素溶于1ml水中,配制成8mg/ml链霉素工作液;

2)16mg卡那霉素素溶于1ml水中,配制成16mg/ml卡那霉素工作液;

3)取2mg硫酸庆大霉素溶于1ml水中,配制成2mg/ml硫酸庆大霉素工作液;

4)取1mg四环素盐酸盐溶于1ml稀碱中,配制成1mg/ml四环素盐酸盐工作液;

5)取1mg诺氟沙星溶于1ml乙酸中,配制成1mg/ml诺氟沙星工作液;

6)取1mg氧氟沙星溶于1ml乙酸中,配制成1mg/ml氧氟沙星工作液;

7)取4mg利福平溶于1ml甲醇中,配制成4mg/ml利福平工作液。

(6)制备大肠杆菌(e.coli)菌液稀释液:取e.coli于恒温振荡器中(37℃,220rpm)培养至600nm处吸光度值约为0.4,稀释1000倍后制得e.coli菌液稀释液,该菌液稀释液中e.coli的菌落数约为3.7×106cfu/ml。

(7)制备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菌液稀释液:取p.aeruginosa于恒温振荡器中(37℃,220rpm)培养至600nm处吸光度值约为0.4,稀释1000倍后制得p.aeruginosa菌液稀释液,该菌液稀释液中p.aeruginosa的菌落数约为2.9×106cfu/ml。

实施例2

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联合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和利福平)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的抗菌作用检测

按如下方法测试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联合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和利福平)对e.coli的抗菌作用:

空白组:将两块96孔板拼接,形成192孔板(8列×24行),在第1行中各孔加入197.5μllb液体培养基,其余孔中则加入100μllb液体培养基。取2.5μl卡那霉素工作液加入至第1行中各孔,用移液器混匀后,各孔取出10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二行中对应的孔中,用移液器混匀后,再取出10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三行中对应的孔中,依照此法依次将卡那霉素进行稀释。药物稀释后,再向各行各孔加入100μle.coli菌液稀释液。卡那霉素的终浓度依次为100、50、25、12.5、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μg/ml。将处理好的细菌置于培养箱中培养(37℃,24h),用酶标仪测定600nm处的吸光度值。在三次以上独立实验中,一式三份(上述试验独立操作3次,每次设置3个平行组),测试每种药物对各细菌的mic值,并列出最高mic值。依次以硫酸庆大霉素工作液、四环素盐酸盐工作液、诺氟沙星工作液、氧氟沙星工作液和利福平工作液替换卡那霉素工作液,参照上述方法进行试验。硫酸庆大霉素的终浓度依次为12.5、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0.012、0.006、0.003μg/ml。四环素盐酸盐、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终浓度均依次为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0.012、0.006、0.003、0.002μg/ml。利福平的终浓度依次为25、12.5、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0.012、0.006μg/ml。

厚朴酚组:将四块96孔板拼接,形成384孔板(16列×24行),在第1行中各孔加入97.5μllb液体培养基,其余孔中则加入50μllb液体培养基。取2.5μl卡那霉素工作液加入至第1行中各孔,用移液器混匀后,各孔取出5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二行中对应的孔中,用移液器混匀后,再取出5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三行中对应的孔中,依照此法依次将卡那霉素进行稀释。药物稀释后,在第1列中各孔加入50μl浓度为1600μg/ml的厚朴酚工作液,在第2列中各孔加入50μl浓度为800μg/ml的厚朴酚工作液,在第3列中各孔加入50μl浓度为400μg/ml的厚朴酚工作液,按此方法依次将上述10个浓度的厚朴酚工作液加入至96孔板中。再向各行各孔加入100μle.coli菌液稀释液。厚朴酚的终浓度依次为400、200、100、50、25、12.5、6.25、3.125、1.563、0.781μg/ml。卡那霉素的终浓度依次为100、50、25、12.5、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μg/ml。将处理好的细菌置于培养箱中培养(37℃,24h),用酶标仪测定600nm处的吸光度值。在三次以上独立实验中,一式三份(上述试验独立操作3次,每次设置3个平行组),测试每种药物对各细菌的mic值,并列出最高mic值。依次以硫酸庆大霉素工作液、四环素盐酸盐工作液、诺氟沙星工作液、氧氟沙星工作液和利福平工作液替换卡那霉素工作液,参照上述方法进行试验。硫酸庆大霉素的终浓度依次为12.5、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0.012、0.006、0.003μg/ml。四环素盐酸盐、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终浓度均依次为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0.012、0.006、0.003、0.002μg/ml。利福平的终浓度依次为25、12.5、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0.012、0.006μg/ml;

和厚朴酚组:操作与厚朴酚组相同,只是将“厚朴酚工作液”替换为“和厚朴酚工作液”;

厚朴酚联合抗生素对e.coli的抗菌作用测试结果见表2。

表2厚朴酚与4种抗生素联用后对e.coli的抗菌作用

由表2可知,当厚朴酚与上述4种抗生素联用时,上述抗生素对e.coli最小抑菌浓度较上述抗生素单独作用于e.coli时的最小抑菌浓度小。具体地,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25-100μg/ml,庆大霉素的使用浓度为3.125μg/ml;与卡那霉素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6.25-100μg/ml,卡那霉素的使用浓度为12.5μg/ml;与四环素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100μg/ml,四环素的使用浓度为1.563μg/ml;与利福平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利福平的使用浓度为12.5μg/ml。说明当一定浓度的厚朴酚与抗生素联用时,就可以提高e.coli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或利福平中的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和厚朴酚联合抗生素对e.coli的抗菌作用测试结果见表3。

表3和厚朴酚与4种抗生素联用后对e.coli的抗菌作用

由表3可知,当和厚朴酚与上述4种抗生素联用时,上述抗生素对e.coli最小抑菌浓度较上述抗生素单独作用于e.coli时的最小抑菌浓度小。具体地,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50-100μg/ml,庆大霉素的使用浓度为3.125μg/ml;与卡那霉素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卡那霉素的使用浓度为12.5μg/ml;与四环素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50-100μg/ml,四环素的使用浓度为1.563μg/ml;与利福平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利福平的使用浓度为12.5μg/ml。说明当一定浓度的和厚朴酚与抗生素联用时,就可以提高e.coli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或利福平中的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施例3

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联合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检测

按如下方法测试厚朴酚和/或和厚朴酚联合抗生素对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

空白组:将两块96孔板拼接,形成192孔板(8列×24行),在第1行中各孔加入197.5μllb液体培养基,其余孔中则加入100μllb液体培养基。取2.5μl链霉素工作液加入至第1行中各孔,用移液器混匀后,各孔取出10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二行中对应的孔中,用移液器混匀后,再取出10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三行中对应的孔中,依照此法依次将链霉素进行稀释。药物稀释后,再向各行各孔加入100μlp.aeruginosa菌液稀释液。链霉素的终浓度依次为100、50、25、12.5、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μg/ml。将处理好的细菌置于培养箱中培养(37℃,24h),用酶标仪测定600nm处的吸光度值。在三次以上独立实验中,一式三份(上述试验独立操作3次,每次设置3个平行组),测试每种药物对各细菌的mic值,并列出最高mic值。依次以诺氟沙星工作液、氧氟沙星工作液替换链霉素工作液,参照上述方法进行试验。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终浓度均依次为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0.012、0.006、0.003、0.002μg/ml。

厚朴酚组:将四块96孔板拼接,形成384孔板(16列×24行),在第1行中各孔加入97.5μllb液体培养基,其余孔中则加入50μllb液体培养基。取2.5μl链霉素工作液加入至第1行中各孔,用移液器混匀后,各孔取出5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二行中对应的孔中,用移液器混匀后,再取出50μl混合液加入至第三行中对应的孔中,依照此法依次将链霉素进行稀释。药物稀释后,在第1列中各孔加入50μl浓度为1600μg/ml的厚朴酚工作液,在第2列中各孔加入50μl浓度为800μg/ml的厚朴酚工作液,在第3列中各孔加入50μl浓度为400μg/ml的厚朴酚工作液,按此方法依次将上述10个浓度的厚朴酚工作液加入至96孔板中。再向各行各孔加入100μlp.aeruginosa菌液稀释液。厚朴酚的终浓度依次为400、200、100、50、25、12.5、6.25、3.125、1.563、0.781μg/ml。链霉素的终浓度依次为100、50、25、12.5、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μg/ml。将处理好的细菌置于培养箱中培养(37℃,24h),用酶标仪测定600nm处的吸光度值。在三次以上独立实验中,一式三份(上述试验独立操作3次,每次设置3个平行组),测试每种药物对各细菌的mic值,并列出最高mic值。依次以诺氟沙星工作液、氧氟沙星工作液替换链霉素工作液,参照上述方法进行试验。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终浓度均依次为6.25、3.125、1.563、0.781、0.391、0.195、0.098、0.049、0.024、0.012、0.006、0.003、0.002μg/ml;

和厚朴酚组:操作与厚朴酚组相同,只是将“厚朴酚工作液”替换为“和厚朴酚工作液”;

厚朴酚联合抗生素对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测试结果见表4。

表4厚朴酚与3种抗生素联用后对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

由表4可知,当厚朴酚与上述3种抗生素联用时,上述抗生素对p.aeruginosa最小抑菌浓度较上述抗生素单独作用于p.aeruginosa时的最小抑菌浓度小。具体地,与链霉素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25-100μg/ml,链霉素的使用浓度为12.5μg/ml;与诺氟沙星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25-100μg/ml,诺氟沙星的使用浓度为0.098μg/ml;与氧氟沙星联用时,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氧氟沙星的使用浓度为0.391μg/ml。说明当一定浓度的厚朴酚与抗生素联用时,就可以提高p.aeruginosa对链霉素、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中的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和厚朴酚联合抗生素对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测试结果见表5。

表5和厚朴酚与3种抗生素联用后对p.aeruginosa的抗菌作用

由表5可知,当和厚朴酚与上述3种抗生素联用时,上述抗生素对p.aeruginosa最小抑菌浓度较上述抗生素单独作用于p.aeruginosa时的最小抑菌浓度小。具体地,与链霉素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50-100μg/ml,链霉素的使用浓度为12.5μg/ml;与诺氟沙星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50-100μg/ml,诺氟沙星的使用浓度为0.098μg/ml;与氧氟沙星联用时,和厚朴酚的使用浓度为3.125-100μg/ml,氧氟沙星的使用浓度为0.391-0.781μg/ml。说明当一定浓度的和厚朴酚与抗生素联用时,就可以提高p.aeruginosa对链霉素、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中的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